王秋玲
【摘要】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將趣味教學法融入其中,引導學生據音記形,據形知義,聯系生活,融入故事,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化解學生的畏難情緒,為課堂增色添彩。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趣味教學
在傳統的識字教學中,部分教師常常采用多讀、多寫、死記硬背等方法,這類枯燥無趣的模式不僅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還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學生對漢字的記憶不深刻,對字義的理解也不正確,從而易對后續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語文教學識字和寫字的教學目標要求小學生必須要掌握3500個常用漢字,且能夠正確辨識漢字的音、形、義。對此,教師應積極樹立整合意識,創新教學方法,運用趣味教學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其畏難情緒,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識字方法,積累充足的詞匯量。在此,筆者就趣味教學法在二年級識字教學中的運用展開探討。
一、據音記形,舉一反三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愛動好玩,他們已有的認知和經驗不足,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較短,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轉移注意力,再加上學生的年齡較小,本身對生字詞的學習就缺乏興趣,所以教師如果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學生對生字的記憶和理解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漢字的主體是形聲字,由“聲符”和“義符”兩部分構成,所以也形成了系統性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由聲符聯系到更多個音近形似的漢字,從中感受到漢字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從而能夠體驗到舉一反三的趣味,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識記效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將漢字分類,針對字理明確的字,應采用恰當的策略引導學生去逐步剖析字理;針對字理不明確的字,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該字的特點,采取對應的方法展開教學。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語文學習就是從識字開始的,學生只有正確認字、記字,理解不同字的含義,才能夠為后續發展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打下堅實基礎,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作好鋪墊。基于此,教師可以依據不同漢字的音來輔助記憶形,在其中添加多種趣味元素,讓學生趣味掌握識字方法,學會獨立認字。
例如,在教學“青”字時,教師就可以將其替換成不同的義符,組成“青、清、晴、睛”。而后,應用轉盤游戲,改變義符,保留聲符,讓學生在游戲中記住這一組生字。學生輪流轉轉盤,當轉到某個字之后要求其讀出正確讀音,并說一說含義,可以組成哪些詞語。學生在游戲中發現這一組生字都帶有“青”,教師再讓學生展開聯想,討論還有哪些帶“青”的字,如“蜻”“精”等。這樣,學生的識字壓力大大減小,也達到了寓教于樂、舉一反三的目的,提高了識字效率,讓學生在記憶的同時拓展知識面,依據不同的聲符和義符拼漢字,進一步擴充了其識字量。
二、據形知義,生動形象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更喜歡圖畫之類具有趣味性的東西,如果直接出示漢字讓學生記憶,他們找不到其中的規律,就難以深刻把握知識。所以為了讓學生樂于識字,增強其對漢字的認識和記憶,教師應遵循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思維規律,通過多媒體將漢字用圖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如此將抽象的符號具象化,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釋放其想象力,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識字水平。通過漢字和圖形的聯系,讓學生歷經演變的過程,建立形與義的關聯,如此不僅貼合二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的特點,也維持了學生對漢字學習的長久興趣,從中感受到了漢字的魅力。
三、技術呈現,感知涵義
皮亞杰認為6~8歲的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大部分都具備了“動作圖示符號化”“形象性思維”等特征。而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漢字本身是表意文字,若教師采用單一的講解模式,學生易感到枯燥無趣,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不到位,語文基礎知識也掌握不牢固。教師應利用當下小學生喜歡電子產品這一特點,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依托信息技術制作微課視頻等,呈現出漢字的獨特魅力,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感知其中的涵義,實現深度學習。通過直觀形象的信息技術呈現,學生的理解更加直觀、感受性更強,在教師的引領下感受漢字的演變過程,最終識字能力也會產生質的飛越。
四、聯系生活,凸顯趣味
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單純地讓學生拼讀,引導學生認識韻母、聲母、偏旁部首等,這樣學生即便是當時能夠記住漢字,但是在后期組詞、閱讀理解等方面,還是會遇到很多問題。為了消除學生的陌生感,教師應緊貼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感知生活,從生活中的細節著手,去認識漢字、理解漢字,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記憶力,有效完善知識框架。與此同時,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使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更加全面,在生活中更善于觀察和發現,也能拓展其知識面,豐富其文化底蘊。
例如,在教學《千人糕》一文時,要求學生掌握16個生字。教師可以結合文本內容以及生字含義,為學生探尋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在鮮活的生活背景正確認識和理解生字。以“蔗”這個字為例,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一段甘蔗,并在課堂上展示。大部分學生看到甘蔗之后,會說自己見過或吃過,教師可以邀請學生說一說甘蔗是什么味道的?吃它的方法是怎樣的?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而后,教師出示“蔗”這個字,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學生明白了“蔗”之所以是草字頭,是因為它和草本植物相關。又如在教學形容詞“甜”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糖果,讓學生說一說吃糖的感受,還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說一說平時在吃冰淇淋、蛋糕時的感覺。這樣一步步引出“甜”字,學生立即就能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發現原本陌生的漢字充滿了生活氣息。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充分打開自己的思路,學習效果自然就會事半功倍。這樣,從生活的角度引導學生識字,不僅使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更加準確,還能延伸其思維深度。
五、融入故事,提高效率
游戲是低年級學生十分喜歡的一種方式,除了游戲以外,他們也很喜歡充滿趣味性的故事。曲折的故事情境能夠充分展開學生的想象思維,不管是成語故事、寓言故事還是神話故事,學生都能從中學到很多知識,感悟到很多道理。所以教師在識字教學時也可以融入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去理解,在特殊的語境中明確字義,提高記憶效果。
例如,在教學《一匹出色的馬》一文時,需要學生掌握16個漢字。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地記住這些漢字,教師可以將這些漢字用故事串聯在一起,為學生設計另外一個趣味故事。如國王給公主獎勵了一匹帶有黃色斑紋的小馬,公主開心極了。有一天,公主和妹妹騎著小馬到森林中游玩,她跨過了小溪,見到了十分美麗的景色。公主低下頭,無意間發現了一旁不知道被誰扔掉的毯子。這個毯子是藍色的,摸上去十分柔軟,公主看著周圍沒人,便把毯子帶回了家……通過故事的講解,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如“匹”“妹”“紋”“騎”“跨”“景”“毯”“軟”等生字。
又如在教學“游”字時,可以講述故事:方形的游泳池里放入了大量的水,大人和小孩在這里一定要注意安全……學生就能順勢開展聯想記憶:水是“氵”,加上“方”形的游泳池,大“人”和小孩“子”組合在一起,形成“游”。除此之外,小學生的想象力天馬行空,教師也可以依據這一特點,將全班學生劃分為能力均衡的若干小組,為學生講述一個故事的開頭,讓學生在小組內自主續編故事。要求學生在續編的時候盡量將本節課學習到的新字融入其中。如此不僅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還可以鍛煉學生想象力,提高學生合作能力,最終在編撰故事的過程中牢牢記住漢字,懂得在怎樣的語境中運用這些詞匯。
低年級識字教學是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師應遵循學生學習特點,應用趣味教學方法,結合不同的字形、字義,靈活變通,在尊重漢字本身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進而依托漢字文化,挖掘其中蘊含的趣味。如此,不僅能夠迎合學生的興趣特點,還能真正實現寓教于樂,讓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左陽春.趣味識字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基礎教育論壇,2022(11).
[2]徐之一.趣味識字收獲多——談小學語文低年級的趣味識字教學[J].讀與寫,2022(30).
[3]金彩琴.小學低年級語文趣味識字教學策略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