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高校在“三全育人”實踐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及原因,在此基礎上架構高校“三全育人”系統模型,提出高校“三全育人”系統運行路徑:準確把握系統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好系統運行的頂層設計、架設各系統之間相互協同的平臺、架構各系統之間溝通交流的渠道、建立各系統的協同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校 三全育人 系統模型 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6-0007-05
2016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此后,教育部啟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出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等相關文件,加快構建“三全育人”格局,積極探索“三全育人”體制機制。近年來,關于高校“三全育人”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了熱潮。縱觀各學者的研究及各高校的實踐,不難看出“三全育人”由最初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逐漸得到教育界認可并上升為教育的理念和原則,不僅被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也被廣泛應用于非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由最初在高校實施擴展到大中小學一體化開展;由最初作為高校校級層面的要求轉變成包括學校、院系、專業、課程等層面的要求。由于高校“三全育人”涉及多主體、多要素、多環節、多層次,在實踐中容易出現瓶頸問題。本文以當前高校“三全育人”的實踐瓶頸為突破口,探索高校“三全育人”系統模型架構及運行路徑,為高校教師踐行“三全育人”理念提供范式,使其在實踐中找準實施的機理及關鍵點,充分發揮“三全育人”系統模型的功效。
一、高校“三全育人”的實踐瓶頸及原因
當前,全國各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三全育人”實踐。“三全育人”是一個復雜的育人系統,涉及多主體、多要素、多環節、多層次,很多高校在實踐中遇到了合力不足、協同不夠、沒有形成一體化或一體化效果差等問題,其原因主要是協同育人目標不明確、育人主體合力不足、育人平臺缺失或不明確、育人機制不健全、協同育人考核體系不完善等。
(一)協同育人目標不明確
高校、家庭、社會、學生對高校育人目標的認識總體上是一致的,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但各育人主體由于各自的崗位職責不同,通常忽視了“育人”的職責,如企業注重經濟效益、政府部門注重國家社會的行政運行、家庭注重生活的正常開展。在高校內,由于各部門、各崗位的教師都有相應的崗位職責和要求,同時也有相應的育人目標和要求,因此容易導致高校總體育人目標與各二級學院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之間不協同、各崗位教師或輔導員各自為政等問題出現。根據目前的狀況,高校、社會不管是在宏觀層面,還是它們內部的中觀系統(即各部門、各單位等)和微觀系統(各崗位人員)中,都不同程度出現了各主體為了完成各自的任務“單獨作戰”的情況。當前,隨著互聯網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智慧辦公、智慧教育被廣泛應用,宏觀、中觀和微觀系統中各育人主體可以通過互聯網和信息化手段進行共商、共享、共育,但又往往因為工作繁忙、缺乏溝通或者缺乏關注,造成協同育人目標不明確。
(二)協同育人主體合力不足
“三全育人”的關鍵是“全員”,抓好這個關鍵,解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問題就有了基礎。但是,由于當前高校、社會、家庭的協同育人目標不明確,使各方難以形成合力。一是作為育人主體的社會缺位。認為社會的主要責任是發展經濟,忽視了自身的育人使命,因此未能積極參與高校的育人工作。二是作為育人主體的家庭教育缺位。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進入大學就意味著長大了,家長除了給予孩子物質支持,無須再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教育責任理應全部由學校承擔。三是作為育人主角的高校組織統籌不力。當前,部分高校的協同育人更多停留在表面,停留在方案材料的統一上,在實踐中仍然是各自為政;部分高校的合力共育只重形式,不重內容和效果,出現“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越位或者“干了自己的,忘了大家的”“別人這樣干,我照搬”“與我關系不大”的缺位現象。例如,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對如何加強師生黨史學習教育的問題,有的高校與各二層部門、二級學院溝通協商不足,未能從學校層面整體統籌安排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導致有的二層部門和二級學院的黨史展覽只是簡單重復學校層面負責的內容,未能聯系業務職能展示一百年來黨在行業領域中取得的成就,這樣做的結果是師生參觀學習的機會多了但內容重復,師生黨史學習教育收獲不大,久而久之師生對各種形式主義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產生反感,應付了事;有的高校未能充分利用校外育人資源去講好具體生動的中國共產黨黨史、講好地方黨史、講好黨在各行各業的發展史;地方黨委政府或企事業單位未能主動提供政策、信息、人力等方面的服務。各育人主體協同、合作意識薄弱,造成的越位、缺位等問題,會直接影響高校“三全育人”的效果。
(三)協同育人平臺缺失或不明確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產生聯系必須依托一定的平臺或載體,這是凝聚育人合力的關鍵。當前,部分高校“三全育人”的協同平臺架設不足,使各育人主體之間缺乏連接的橋梁。一方面表現在社會、家庭有意愿為高校育人提供服務,但缺乏平臺或載體,也未明確高校的具體需求;而高校在信息、人力資源等方面需要社會和家庭的支持,但不知道協調社會和家庭哪方面的育人力量、通過何種途徑實現共育。另一方面,表現在教師的協同育人意識不強。教師因崗位固定、分工明確,在實際教學中容易出現聯動不足,甚至各自為政的現象,這極大地限制了協同育人平臺的架設。
此外,部分高校存在平臺不明確的現象。如有的高校給二層部門和二級學院分配工作任務時,只有大方向,沒有明確的主題方向和精確的驗收標準,使各部門之間的協同缺失了平臺,再加上部門間缺少溝通或者對學校要求缺乏精準的解讀,未能形成共識,致使“三全育人”難以形成一體化格局,甚至出現相互矛盾的現象;有的高校各二層部門和二級學院內部因為中層領導干部簡單將任務直接分給各項目工作組,而不是基于一定的部門目標經過統籌后分解給項目組,導致各項目組之間各自為戰,最終出現工作量大、工作重復、目標不一致、成效不明顯等問題。
(四)協同育人機制不健全
育人機制是指各種運行的機制,保障運行的制度規定。當前,高校實施“三全育人”普遍存在制度規定不健全的問題:有的高校是因為缺乏經驗不知道如何制訂、有的高校是來不及制訂、有的高校是制訂了但不夠科學合理。缺乏健全的運行機制支撐,“三全育人”過程容易出現銜接斷裂的問題。這些運行機制包括領導層面的統籌規劃和監督管理、對人員的要求、工作的程序、工作的步驟、激勵的方法等。如在學生實習實訓中,如果高校沒有與家庭、社會實習實訓單位建立溝通機制,沒有派出有經驗的帶隊教師或指導教師,沒有定期或不定期地總結溝通,學生的實習實訓就會變成“放羊”,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五)協同育人考核體系不健全
考核是推動工作最為有效的方式,獎勤罰懶、獎優罰劣是最常用的考核手段。高校應將考核體系作為“三全育人”理念落實的重點。當前,部分高校缺乏健全的“三全育人”考核體系,有的只注重考核結果,導致部分二層部門和二級學院把精力放在年終工作總結材料上,給工作業績套上“三全育人”的帽子;有的只注重形式,制訂了相關的方案、措施等,但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沒有成效或者成效不大。對社會中的黨政部門、企事業和社會組織等育人主體和家庭育人主體的考核,目前還處于真空狀態,沒有統一的、權威的考核標準,同時對各育人主體的考核也存在“考核標準是否科學合理”“由誰考核”“如何考核”“考核結果如何使用”等疑問。因此,要促進高校“三全育人”的實施,有必要全方位地針對不同的育人主體,建立從協同育人的態度和責任心到過程和結果的全方位考核評價標準,以及建立考核評價運行機制和考核結果使用規定等完整的考核體系。
二、高校“三全育人”系統模型架構
根據“三全育人”的內涵及當前高校“三全育人”實踐中遇到的瓶頸,必須將“三全育人”工作提高到高校發展的戰略高度,架構“三全育人”系統模型,明確“三全育人”復雜系統中各要素在協同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高校“三全育人”的宏觀系統以學生為中心,由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構成;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各主體本身也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即中觀系統;各中觀系統內部又存在各部門、各二層單位、各崗位等具體的主體系統,即微觀系統。在宏觀系統中,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家庭、社會與家庭之間是協同聯動的關系,即共育學生。在“學校”中觀系統中,包含著管理部門、二級學院、科研部門、后勤服務部門等微觀系統A、B、C、D等;在“家庭”中觀系統中,包含著父母、兄弟姐妹、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微觀系統A1、B1、C1、D1等;在“社會”中觀系統中,包含著黨委系統人員、政府系統人員、企事業單位人員、其他社會團體人員等微觀系統A2、B2、C2、D2等;在“學生”中觀系統中,包含著大一學生、大二學生、大三學生、大四學生等微觀系統A3、B3、C3、D4等。這表明,各中觀系統之間以及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也是協同聯動的關系。協同聯動的途徑和渠道主要有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網絡育人、資助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組織育人等10種。此外,各微觀系統對學生的育人作用在實踐中盡管是直接作用的狀態,但把學生育成“人”則是中觀系統協同作用構成宏觀系統協同作用的結果。高校“三全育人”系統模型如圖1—圖5所示。
三、高校“三全育人”系統運行路徑
要確保高校“三全育人”宏觀系統有效運行,必須理解和掌握“三全育人”系統內中觀系統之間和微觀系統之間有序運行的機理,抓住運行的關鍵環節和關鍵點。
(一)準確把握系統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三全育人”系統中,高校與社會、家庭、學生四者之間以及它們內部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這些矛盾在不同的階段或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均可能成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高校的“三全育人”系統要有序運行,必須準確把握系統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在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各方育人主體合力不足是主要矛盾,而高校內部的協調組織作用未充分發揮是造成矛盾的主因。對此,高校要明確自身作為“三全育人”系統主角的定位,積極履行自身的責任與義務,牽頭整合資源,以有效協調社會、家庭、學生等各方形成合力。在大學生實習實訓期間,社會是實踐育人的主體力量,其主要職責是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崗位、指導大學生實踐等。在節假日和寒暑假中,大學生需要接受家庭的管理和教育,因此家長要扮演育人的“主角”。
(二)做好系統運行的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是保障“三全育人”系統有序、有效運行的機制保障,要求高校把“三全育人”納入學校發展戰略規劃,融入辦學治校的各個環節,制訂“三全育人”的年度發展規劃,建成組織領導體系、育人目標體系、工作運行體系、工作保障體系、工作考核體系以及相應的制度等。具體而言,高校要成立學校黨委牽頭的“三全育人”工作領導小組,黨政齊抓共管,形成較強的領導力量,做到統籌規劃、全面部署。校黨委肩負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黨政協同在總體上制訂學校“三全育人”的整體框架,構建“各方力量全聚集、橫向全覆蓋、縱向全鏈接”的協同育人格局,確定具體的育人目標與主題內容,對標制訂“三全育人”推進時間表、路線圖和具體任務清單,做到目標化、項目化、責任化、節點化、標準化等。此外,高校要主動聯系地方黨委政府、社區黨組織、企事業單位、校友會等,建立校地、校企、校友、家校等聯系制度,形成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同學朋輩教育等有機融合的育人共同體;高校要協同社會、家庭,指導各職能部門、各二級學院根據國家政策和學校總體規劃部署,制訂“三全育人”實施細則和定期反饋總結制度,并強化監督檢查和指導,穩步推進“三全育人”工作。
(三)架設各系統之間相互協同的平臺
“三全育人”系統中,各中觀系統和微觀系統之間既是相對獨立又是相互聯系的關系,架設協同育人平臺是各系統相互關聯的前提條件。唯物史觀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歸根結底是利益的關系,各系統主體是基于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形成合力,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價值追求是架設各主體關聯平臺的基礎。從根本利益和價值的角度來看,高校、社會、家庭和學生四者是一致的,但是在具體的利益和價值上,四者又呈現復雜多樣的特性。因此,高校必須仔細分析各系統主體的利益需求,并在此基礎上想方設法找尋彼此間的共同目標、共同主題、共同內容,讓各系統主體在實現共同目標、共同主題、共同內容的過程中形成協同育人的共同體。共同目標的架設,可以通過從各系統主體的職責中、時代的主題中、黨和國家開展的主題活動中、國家職業人才培養的形勢中找尋彼此的共性而實現。如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全黨全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這個契機,開展以“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等為主題的“三全育人”活動;在對大學生某項專業技能培養中,以某項專業技能為平臺,以某項專業技能所包含的小技能或能力素質為小平臺開展“三全育人”實踐。
(四)架構各系統之間溝通交流的渠道
“三全育人”中各系統之間不僅需要有協同的平臺,也需要有協同的渠道,即各系統主體為實現共同目標、共同主題和共同內容而聯動與反饋的途徑。這種渠道包括線上與線下的渠道、校內與校外的渠道、課內的與課外的渠道。目前,教育部在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了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網絡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資助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心理育人等10種渠道,這10種渠道也可以運用于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同時,每一種渠道中又包含著更多樣化、細化的溝通交流渠道。高校既可以利用這些渠道育人,也可以利用這些渠道增進各方育人主體對育人工作進展的了解,以幫助各方育人主體及時就育人工作展開溝通、交流、協商。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在各領域工作中廣泛應用,高校“三全育人”系統中各系統的連接更為便利。各系統主體通過建立基于共同目標、共同主題和共同內容的QQ群、微信群、微博、論壇、OA辦公系統,以及通過每周例會制、月末總結會、年中會、年末會等常態化的聯動與反饋途徑,可以進一步優化全員育人的配合或全過程育人的銜接等工作,避免出現育人目標不一致、育人過程不連貫、育人內容空間不齊全、育人信息不對稱、育人責任難落實等協同性低的問題。
(五)建立各系統的協同考核評價體系
“三全育人”是一個涉及各層次多主體的系統工程,必須建立“政府主導、高校主抓、社會家庭學生協同配合”的考核評價體系。一是發揮政府統籌、協調、督導、評估職能,由政府制定對高校、社會、家庭“三全育人”的不同的考核標準和要求,把考核結果與單位績效考核、干部選拔任用、人員評優評先等結合起來,落實考核結果的應用;給予先進單位績效考評加分,給予優秀企業減免稅收、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等待遇。二是社會和家庭按照政府制定的考核標準和要求積極主動融入“三全育人”實踐中,主動聯系高校、主動作為、主動報告。三是高校要針對校內不同工作屬性、內容范疇、服務方式的各部門、院系和教師個人,建立具有針對性的育人責任清單和考核標準;定期開展過程性監督考核,并將過程性考核結果作為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平時過程性考核結果和年終考核結果要及時反饋給政府和各考核主體;年終考核結果作為單位、部門評優評先和績效評比的重要依據,作為干部、企事業人員和社會人員、高校教師職務職級評定或者職稱評定、崗位聘用、評優評先、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注:本文系2020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三全育人視野下廣西高職院校大學生政治素養強化提升研究”(20FDJ010)、2022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項目“馬克思主義學院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桂教思政〔2022〕7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明瑞(1963— ),廣西陸川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