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兵 李鵬飛
【摘要】本文論述“大思政”背景下高職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特點,分析當前高職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困境,提出在“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開展“互聯網+”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利用不同藝術形式表現課程思政內容、加強學科聯動優化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改進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考核方式等策略,進行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
【關鍵詞】大思政 高職院校 藝術類專業
思政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6-0058-03
藝術類專業是高等職業教育中比較特殊的專業,兼具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和職業道德等多重任務。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應當“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發揚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優良傳統,以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努力把學院辦成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這一意見為高校藝術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當前“大思政”的背景下,加強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增強高職院校以美育德的責任感、使命感,是當前高職院校藝術專業課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大思政”背景下高職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特點
(一)兼顧藝術性與政治性
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具有顯著的藝術性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藝術素養、專業素養及職業素養,這些素養的形成既離不開專業課程的教育,也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密不可分。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藝術學類專業課程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民族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由此,在“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要兼顧藝術性與政治性,將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視為工作重點之一,充分發揮專業課程意識形態教育主陣地作用,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國精神、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法治精神等,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
(二)平衡理論性與實踐性
高職院校藝術類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其理論知識相對抽象,且理論知識與高校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較遠,不易于學生理解和吸收;技能知識相對復雜,學生需要勤學苦練才能熟練掌握。傳統高職藝術類專業教學大多采用理論灌輸和技能機械訓練的方法,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獲得感也較低。隨著“大思政”理念的提出與落實,當前各高職院校基本上能按照國家文件要求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高職院校藝術專業課程教學也注重將課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深入挖掘時事熱點中包含的思政教育資源,積極開展操作性較強、主題明確的實踐活動,確保學生能獲得實踐學習的機會,并從實踐中加強對知識內涵的理解與領悟,有效平衡課程的理論性與實踐性。
(三)彰顯思想性與人文性
當前,高職人才培養朝著全面發展的目標進發,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學科之間教育要加強融合。藝術專業屬于人文學范疇,因此其具有人文學科屬性。在“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實施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不僅是作為講授專業知識與訓練專業技能的手段,而且要凸顯思政教育功能,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人文素質、健康心理等,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成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優秀藝術人才。
二、當前高職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困境
(一)重專業技能教學,輕思政教育
高職院校的藝術類專業通常包括藝術學理論類、音樂與舞蹈學類、戲劇與影視學類、美術學類等,這些大類下還細分了許多專業,如音樂與舞蹈學類有音樂表演、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舞蹈學、舞蹈表演、舞蹈編導等專業,戲劇與影視學類有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導演、表演等專業,美術學類有繪畫、雕刻、攝影、中國畫等專業。總體來看,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課程大多具有技能教育的特點。但也正因為如此,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普遍重視專業技能教學,忽視思政教育,課程教學評價的重點在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吸收與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對學生道德品質、人文素質、學科素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關注較少。這樣的教學現狀,不符合“大思政”背景下的課程建設要求,未能為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提供適宜的“土壤”。
(二)資源整合不足,缺乏學科聯動
思政課程可供利用的教學資源來源可以分為軟資源和硬資源,其中軟資源包括教學制度、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硬資源則包括師資、教材、教具、教學場所等。目前,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大多已擁有許多相對成熟的教學資源,如數量充足的藝術課程專職教師、先進的教學設備設施、校園劇場、校內社團、社會藝術機構等。但是,相當一部分專業課教師缺乏資源整合意識,不善于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為課程思政教學服務,同時也缺乏聯合思政課教師、學工管理人員、輔導員等教育主體協同育人的意識,導致課程教學平臺單一,難以推動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部分專業課教師雖然有一定的創新創造意識,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利用新方法、新技術,但往往停留在教師個體層面,缺少宏觀統籌,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教師交流溝通較少,也未能對教學經驗進行系統的梳理、總結、提煉、推廣。此外,部分專業課教師缺乏將社會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前瞻性,造成資源整合不足,課程思政成效不佳。
三、“大思政”背景下高職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策略
(一)開展“互聯網+”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創新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學生成長于互聯網時代,對電子設備、網絡技術、新媒體等比較熟悉,同時十分熱衷于網絡的使用。可見,“互聯網+”教育是大勢所趨,也是教育領域的創新之舉。高職藝術類專業包含的教學內容豐富多樣,涵蓋面比較廣,但是教材內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呈現的更多是專業知識,思政內容相對匱乏,不利于在藝術專業課中滲透思政教育。在“互聯網+”教育的趨勢下,海量的網絡資源可以有效解決高職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有限的問題,同時先進的網絡技術突破了時空限制,為藝術生提供更多思政學習的機會,有效彌補了專業課堂思政教育不足的缺陷。
根據“互聯網+課程思政建設”這一思路,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進行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確立了以課堂教學為核心,以線上教學為延伸和輔助的教學方案。專業課教師根據課程所需,從網絡上搜集更多的教學資源,擴充課程思政的內容。如在舞蹈學課程中進行我國民族舞蹈文化教學時,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搜集各個民族較具特色的舞蹈視頻,包括漢族的腰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壯族的銅鼓舞、苗族的蘆笙舞、維吾爾族的盤子舞等,在課堂上展示我國民族舞蹈文化尤其是廣西少數民族特色舞蹈文化,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更加熱愛家鄉、熱愛本民族。除了從網絡上獲取適宜的教學資源,教師還可以借助網絡技術、網絡媒體的優勢進行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的創新。如通過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推送發布國家對藝術領域發展的指導方針意見、展示藝術領域的思政建設成果、開展紅色文藝作品創作比賽活動等,從而有效提高“互聯網+高職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質效。
(二)利用不同藝術形式表現課程思政內容
藝術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是根據美的規律構造的人類精神活動,還承擔著以美啟善、以美育德的重要使命。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傳承和創新中國藝術文化的高等職業人才,專業課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和育人責任,堅守藝術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專業課程教師要發揮專業優勢,合理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詮釋和表現思政教育內容,使抽象的思政理論形象化、藝術化,幫助學生在藝術享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實現思想的升華、品格的提升。
例如,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組織聲樂專業的學生先觀看和排練《雷雨》《茶館》等經典話劇作品,后分組討論其中的情節和角色臺詞所反映的時代特點、思想內涵等,由此了解這兩部話劇作品之所以堪稱經典,不但因為作品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還因為其具有許多思想閃光點。如《茶館》中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主張實業救國,有著強烈愛國主義情感,可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雷雨》的悲劇根源是腐朽的封建體制,可以啟發學生勇于追求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滲透。
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藝術形式輔助教學,如針對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慶典設計專題教學,要求編導、制作專業學生通過拍攝制作微電影、短視頻、情景劇等形式完成作業;要求動畫、動漫設計專業的學生通過漫畫、動漫作品設計反映主題;播音和表演專業的學生則要求其以廣播劇、舞臺劇等形式進行主題創作。這些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教學形式,不僅使學生的專業水平獲得進一步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愛國情懷、民族情感、革命精神、社會責任感等優秀品質,實現藝術專業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加強學科聯動優化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
充分利用藝術類專業課程成熟的教學資源,采用學科融合的方式聯動一切有利于課程思政建設的資源,能夠有效打破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狀態,從整體上構筑協同育人平臺。如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術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和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共同舉辦絲網版畫設計活動,參與團隊分別采取手工繪制和數字建模等方式,并由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對初稿進行再加工和校正。在活動期間,學院邀請思政課教師參與版畫主題設計、版畫內容及構圖設計等方面指導,最終指導學生以藝術字、民俗圖案、傳統繪畫等形式表現“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和我的祖國”“百年征程”等思政元素。
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絲網版畫設計活動,利用學科聯動統籌整理藝術設計教學中兼具專業性和思政性的資源要素,并抓住設計實踐這一教學時機,確保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高度適切性,推動專業課程思政落地,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文化藝術視野,提高了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也充分發掘利用了多元化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文化理念、工匠精神、團隊協作等思政元素,使學生既能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又能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職業歸屬感。學科聯動的形式能夠激活專業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主體意識,促使其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養成自覺發掘思政資源、靈活內嵌課程思政的教學習慣。
(四)改進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考核方式
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常用的考核方式是“書面考試+技能考核”,甚至部分專業課程如鋼琴、舞蹈、聲樂、繪畫等,只進行技能考核。相對單一的藝術專業課程教學考核方式,導致考核的內容范圍比較窄,考核結果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大思政”的背景下,要做好高職院校藝術類課程思政教學考核工作,一方面要突破單一的“書面考試+技能考核”傳統模式,增加作業評分、社會實踐、比賽評獎、生生互評等考核方式,同時緊扣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新增相應的思政指標,如日常行為、道德行為、人文素養、心理狀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情況等,既從方式上突出了考核的過程性、連續性和多樣性,也從指標上確保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應當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采取多種考核形式,允許學生用本專業的藝術形式自由表現自己對思政知識的理解,這樣能夠更科學地考查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的結合程度,以及評估學生的課程思政學習能力與學習效果;細化專業課程思政考核標準是對專業教師工作的一種有效指導和檢驗,細致具體的考核結果可以幫助專業課教師發現課程思政教學的不足,由此及時調整完善,制訂出更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案,促使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相互促進、同向而行。
新時代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具有許多新特點與新要求,藝術類專業課教師要嚴格遵循“大思政”教育理念,積極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創新,以期為高職藝術生提供更多精神養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高素質藝術職業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姚克難,吳超.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創意理論教學的“課程思政”改革研究[J].藝術教育,2021(1).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民辦高等教育研究專項課題“新時代廣西民辦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路徑研究”(2021ZJY769)、校級課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術設計通識課的課程思政實踐探索”(2021YZKCSZB1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賴兵(1978— ),廣西賓陽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幼兒園品牌形象設計與環境空間設計;李鵬飛(1987— ),山東墾利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