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天明 朱斌
[摘 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時期,提升民族中學教育教學質量是民族地區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中學首先要貫徹新時代的教育思想,樹立正確的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理念,從“改”上下功夫;其次要認真研讀新課標、新教材,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悟”上下功夫;最后要落實統編教材和通用語言文字教學,推進辦學和教育模式變革,在“合”上下功夫。
[關鍵詞]民族中學;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 G637?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6-0059-03
在國家政策的幫扶下,民族中學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不少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贏得了民族地區群眾的好評。文章以甘南州某藏族中學為例,在2019年秋季之前,學校采用雙語教學模式:“一類模式”以藏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和英語,語文教材由少數民族漢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漢語,供藏族地區使用);“二類模式”以普通話授課為主,加授藏語和英語,使用人教版教材。歷屆高考中,學校二本以上升學率逐年提升,2021年高考二本以上錄取率達到82.7%。但是,在新教材、新課標、新高考背景下,民族中學要保持乃至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必須貫徹課改理念、革新教學方法、選用統編教材,這些才是提升民族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改,貫徹課改理念
(一)配備課改帶頭人
自新課改以來,普通中學積極推行高中課程改革,采用了許多高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增強、教師把握住了“德育為首,以人為本”的核心教學觀。但民族中學的部分領導、教師認為少數民族學生難以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如某校長在教職工會議上就講到“我們無須搞教學改革,仍舊按傳統教學就好”。筆者認為,校長作為學校的第一責任人,既要當好學校的管理者,又要努力成為學術帶頭人,要把新課程理念貫徹到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項工作中,做到身體力行、率先垂范,成為解決新課程改革中遇到問題的第一推動人。
(二)更新教學觀念
受地域、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影響,一些民族中學將學生考試成績當成評價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忽視“以人為本”和“德育為先”的社會主義教育觀,片面追求考試分數、使大多數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受到影響。例如,民族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缺乏民漢兼通的人才。民族中學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學習教育教學新理念。一要加強與普通學校的聯系,教研方面多與同行溝通。二要積極參與教學競賽,在教學實踐中多與同行交流。三要閱讀教育類雜志,如《人民教育》《中國民族教育》《課程·教材·教法》等,跟緊新時代教育教學的方向,教育理念方面多向同行學習。四要研讀新課標,多鉆研教學理論。五要掌握學生心理,在情感上與學生多溝通。六要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堅持德育為首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備課時多思考。
(三)凝聚教研力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終身教育是知識社會的根本原理”,這是各個國家制訂教育政策的主導思想。我國古代教育家朱熹也說過:“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成功之路也。”教師要不斷學習,深入思考教育教學方向,采用新理念、新方法,除日常教育教學,還要承擔一些教科研工作。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組織教師研習新教材和新課標,使教學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學校要以骨干教師為核心,構建一支教研團隊,引領教研、教學、教改活動,組織團隊以課題研究和論文撰寫為抓手,參與各類優質課評議、名師工作室活動等。只有善于分析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得力的、有經驗的教師。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種教育現象,正是登上教育智慧高峰的第一步。
二、悟,革新教學方法
(一)循序漸進
部分民族中學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存在急功近利的傾向,認為今天進行教學改革,明天學生成績就應該得到提升,否則教學改革就是失敗的。焦慮、急切的心態有時看似能快速了解當下的問題,但容易埋下長久的隱患。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不同于發展經濟,需要花時間、需要“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定力。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這客觀地反映了教育教學的長期性和漸進性。
(二)挖掘借鑒
“德育為首,以人為本”的生命教育理論符合新時代的教育思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熱點。實踐表明,學習要依靠教師的引導,許多優秀課堂教學案例中都體現出了“導學、誘思”等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方法。例如,“導學法”就是課堂教學模式從“講授”到“導學”過程轉化的橋梁,對民族中學而言,借鑒其成功之處并進行實踐無疑是合適的。在課題名稱為“學案導學法在藏族中學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研究實施”的省級課題研究中,負責人證明了實施三個學期的課堂導學模式后,少數民族學生在物理學習成績、課堂表現、課后作業等方面均有了較大進步。
(三)思則得之
建構主義理論和認知論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在部分民族中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缺乏自由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導致教學效果較差。如大部分學生反映:“老師,上課的時候你講的內容我都懂了,但不會做課后作業,這是為什么?”學生的疑惑反映了課堂教學的低效。有經驗的教師總會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教師的作用是要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學生可以發現新事物并深化對事物的理解。教師應為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任務,這些任務讓學生產生心理不平衡感,從而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動機。
(四)換位備課
“小馬過河”的故事告訴我們當出現兩種不同的想法時,人們往往容易陷于迷茫中,不知按哪種思路走。學生在學習時有自己的思路,教師卻說出另外一種思路,這樣學生肯定會感到迷茫。在課堂上,教師常發現有的學生思考深度不夠,知識遷移運用能力不足,學科素養水平不高等問題。其原因在于較少有“如何指導學生學習,指導學生學什么”的思考與設計,更少有“怎么才能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的策略。教師在備課時要將重心放在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上,根據學情設計教學案,如果教師能夠如此“處心積慮”地把學生“騙”來學習,那是非常高明的教育智慧。提問是知識的種子。因此,備課要預設學生的問題,課上要讓學生學會提問,這樣教法和學法才會產生共鳴。在教學過程中以提問為契機,學生將會產生極具個性色彩的多樣化思考;也會出現思維分化、對持、糾結與共鳴;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開展探究活動。
(五)增強教師培訓意識
一是將教育專家或名師請進課堂,在上課、說課、交流等環節中對教師進行示范,學習名師處理教學細節的方法。細節是教師平時最容易疏忽但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關鍵點。 二是利用教育幫扶的機會去當名師的學生,跟隨名師學習教育方式、教學方法等,在實踐中接受培訓。三是利用網絡觀摩名師的課堂實錄和參考其先進教育理念,學習他們對教材內容的處理方法和對重難點的講授技巧等。因此,“先實踐后理論”的學習過程更貼近一線教師的工作實際,使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并將此理念內化于教育教學活動中。
三、合,選用統編教材
(一)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對于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說,統一文字是建設和治理國家的重要內容。秦漢以來,正是因為有了“書同文”,才能依據成文法令統一治理地方,使“大一統”成為現實。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文明,我國之所以能成為超大規模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益于各民族能夠使用統一的語言和文字,不斷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我國自古以來各個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習俗互相交融,共同構建了偉大燦爛的中華文明。新時代,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和國家領導下,我國經濟、文化、國防均走在世界前列,加強各級各類教育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戰略舉措,強調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采用統一的教材和語言教學,才能推進各地的教育教學共同發展,才能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團結意識。統編教材具備民族性、指導性、科學性等要素,在民族學校采用統編教材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可以使少數民族學生在教材中汲取中華各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學生之間能夠實現無障礙溝通,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同時,通過采用統編教材進行教學,可以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使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有助于促進少數民族學生接受現代化教育
民族中學可根據國家的政策和民族地區的實際采用雙語教學模式,但是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往往分校、分班教學,造成他們之間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不利于其更好地融入以開放、多元、競爭為時代特征的社會,也不利于教育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功能的發揮。加強促進各族學生交往、交流的研究迫在眉睫。在與民族中學學生交流訪談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提到,學習統編教材,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和文字,能夠開闊自己的眼界,并且減少了教材翻譯和教師授課過程中存在的語言偏差問題,使自己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時也減少了作業的書寫時間,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習負擔。實踐證明,能熟練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和文字的少數民族學生在大學畢業后,更容易適應民族地區的工作。
(三)有助于提升民族中學教育教學質量
以甘南州某藏族中學為例,學校高度重視采用統編教材、國家通用語言和文字教學,一是學校組織全體教職工學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推進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相關材料,使全體教職工認識到采用統編教材是“鑄魂育人”的基礎工程,是立德樹人的戰略舉措,關系到黨的教育方針的落實和教育目標的實現。民族中學要堅決貫徹課程和教學改革,保證在正確的政治方向引領下打好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攻堅戰。二是組織教研部門和一線骨干教師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開展使用統編教材的研究,全面理解教材編寫背景,準確把握統編教材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價值導向及其主要特點與結構體系。三是通過開展支教教師、援教教師、學科骨干教師的示范課、觀摩課、公開課的聽課、評課、議課活動,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模式。四是在學校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大力推廣普通話,如開展經典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書香校園等活動。五是編寫校本教材,使民族文化融入現代教育發展理念,展示校本傳統文化活動,如民族書法、民族舞蹈、民族繪畫等。
以上舉措使民族中學辦學和教育模式與現代化教育并軌,加快了民族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一是推進了學校課堂教學改革。學校根據多年來的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結合學生現狀,提出了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理念,如通過課題引領構建了以“導學督練”為主的有效課堂教學方式。二是學生的成績得到提升。在采用統編教材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后,筆者通過對期末測試成績的分析對比發現,七年級學生除道德與法制和地理科目,其他各科均分與及格率均有所提高,尤其是數學科目,平均分超13.5分,及格率超15個百分點。三是90%以上的學生表明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有所深化,作業時間大幅減少,減輕了學習負擔。實踐表明,民族中學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是科學的、可行的、成功的。
總之,在新時代教育工作基本方針的引領下,民族中學要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推進課程和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為民族地區的教育、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 ?參? ?考? ?文? ?獻? ?]
[1]? 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研修100問[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2.
[2]?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 萬明鋼.反思少數民族教育發展中的“速度焦慮”[J].中國民族教育,2016(3):28.
[4]? 張漢林,馬金星,趙亞夫.高中課堂有效教學模式[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 韓金洲.讓深度學習在課堂上真實發生[J].人民教育,2016(23):66-67.
[6]? 周彬.課堂教學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 黃? ?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