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毓希 張月武 韓夢雙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以創新增動能,以創業促就業。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新一輪的科技變革,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文科教育已經無法滿足數字經濟時代對綜合性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學科交叉融合為重點的新文科概念應運而生。目前,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人才培養模式落后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建立學科交叉的師資體系、學生培養體系與考評體系,全面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實現為國家輸送創新型人才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新文科;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本科課堂;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7.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2 — 0131 — 04
黨的二十大會議指出堅持創新是我國現代化全局建設的核心,當前,我國正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2018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新文科是在傳統文科的基礎上進行學科間的交叉重組[1],將理工科和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文科知識中,與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新路徑不謀而合,它們都強調知識融合與學科交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因此,以新文科為背景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勢在必行。
一、新文科背景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實困境
(一)師資隊伍配置不健全
高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事業的建設,師資力量尤為重要,新文科背景下創新創業教師需要結合商科、文科以及理工科等多學科的背景,但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是由專職教師、校內輔導員,甚至是行政部門教師組成,他們只具備單一的學科背景,在培養兼具專業知識能力與創新創業知識的綜合性人才方面往往捉襟見肘,很難達到專創融合的效果[2]。多數行政教師還需要處理相應的行政事務,難以將全部精力放在授課上。此外,高校教師的教育與實踐經歷一直在校內,對創新創業的理解更多的仍停留在書本上,教師結構不健全與實踐能力不足成為雙創教育改革的瓶頸,因此亟須引進和培養綜合實力強的師資力量。
(二)人才培養模式落后
在課程內容上,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多以傳統灌輸式為主且內容更新緩慢,甚至有部分知識與經濟發展現狀脫節,導致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不足。在課程安排上,創新創業課程集中在大三大四學年,高校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沒有系統連貫的認知,他們對創業多持觀望甚至抵觸的態度,認為創新創業課程只是為了上滿學分,沒有實際的用處,功利性思維嚴重[3]。此外,高校實踐課程多為線上模擬實踐,對實踐課重視程度低,實踐培訓課程大多流于形式,缺少真正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企業的過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產教融合和協同育人還不夠深入,多數企業不愿學生接觸到自身的核心業務,基本停留在淺層次的合作上,無法充分釋放校企深度融合的動力,難以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提供真實的學習場所。
(三)新文科建設中創新創業教育評價機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對學生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的評價機制沿用了傳統的評價方法。對于學生的評級機制仍然以學時學分和理論成績為主,實踐課程、競賽成績與校外的創新創業活動不納入總成績且多數校外實踐課程被占用或取消,導致實踐訓練多流于形式。教學工作量與論文數量依舊是高校教師需要面對的兩座大山,創新創業課程與競賽成果并不能為專職教師帶來任何額外的附加價值,多數教師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投入熱情低,不愿花費時間與精力提升教育質量。因此,高校應建立一套系統專業的評價方式,以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二、新文科背景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新路徑
本科高校更加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導致現階段大部分本科高校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影響學生實際的創新創業愿望的實現及能力的提高。因此,本科高校可從培養體系、師資體系與考評體系三個方面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做到理論知識與創新實踐并駕齊驅,既要培養學生善于利用現代科技和自身專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功底,也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增強學生的實際創新能力,具體路徑如下:
(一)建立覆蓋本科高等教育全過程的“四層次學做一體”培養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重在理論基礎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兩者缺一不可,理論課程即為“學”,實踐訓練即為“做”。創新創業教育應該貫穿本科教育的全過程,形成“學做一體”教學模式,即從大一開始直到本科或研究生結束,分階段設計系統有序的課程規劃,并在不同時期突出強調不同的培養目標,使用不同的培養手段,使創新創業理論課程與實踐實訓相互銜接,形成不斷遞進式的“四層次”學做一體創新教育體系[4]。具體是將創新創業教育分為四個不同時期,即思想啟迪階段、能力培訓階段、模擬實踐階段,以及實際應用階段,不同階段分別對應大一、大二、大三與大四畢業生。
1.思想啟迪階段
高校對于大一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應以通識課為主,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激發他們對于創新創業的興趣,課堂授課盡量做到生動有趣,突出學生的自我意識,引導他們敢于創新、勇于探索,以及培養團隊協作的精神。此外,通識課程的教育還應該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人生觀和價值觀。
2.能力培訓階段
對于二年級學生,高校應重點進行創新創業綜合能力的培養。相較于傳統文科而言,新文科強調學科重組交叉,這與創新創業專創融合思想不謀而合。首先,大學二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專業課知識,高校應不斷強化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之間的融會貫通,促進專業課程知識與創新創業之間進行有效銜接,幫助學生真正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創新實踐;其次,高校應組建由多種學科領域教師組成的隊伍,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單獨設計創新創業課程,將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最后,創新創業班級應遵循“小班制”“團隊化”“重案例”原則,即課堂人數盡量控制在30人以內,學生要以團隊的形式進行課堂學習,教師要靈活運用案例進行知識講解,鼓勵新技術融入理論課程,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教育資源。
3.模擬實踐階段
對于大三學生應重點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高校需要建立完整的實踐實訓體系,即校內校外實踐綜合應用系統。對于校內實踐,高校應建立一體化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平臺進行創新創業模擬訓練、創業模擬經營、ERP沙盤模擬實訓、約創云和簡創云等仿真虛擬操作[5]。學生還可以通過一體化平臺進行創新創業大賽的申報和組隊。與此同時,高校學生通過平臺還可以參加社會企業開展的各類創新大賽以及企業實習,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教師可以通過平臺為學生進行模擬實訓的授課,指導學生的參賽作品。一體化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能夠收錄學生信息,將學生的資料進行匯總分析,跟蹤學生的課程進度與實踐偏好,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動態,從而更好地進行創新創業的指導。校外實踐包括創新孵化園、創客空間,以及與企業合作建立的創新創業訓練基地等。高校應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校外實訓活動,學生可以利用真實的場景進行創新創業項目的實際訓練,將理論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創業過程中。
4.實際應用階段
本科四年級學生已經接受完整的創新創業理論課教育,并且具有一定的軟件操作經驗和競賽經歷,應培養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一方面,高校應完善相應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提供創業需要的相關設備和場地;另一方面,學校還可以與創業企業達成戰略聯盟,建立校企一體化創新創業項目培養基地[6],學校將優秀的創新創業計劃引入企業內部,為企業注入新想法新動力,企業為項目實施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加速創新項目盡早步入正軌。
(二)建立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師資體系
新文科理念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應注重全面性和綜合性,本科高校應建立“專業+企業+創新創業”模式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由創新創業專職教師、不同專業教師,以及社會企業人員或創業者共同承擔創新創業授課任務,鼓勵高水平科研教師承擔一線教學任務,及時將最先進的科研技術與創新知識引入課堂[7]。
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專業教師融入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將專業知識與“雙創”相融合,讓學生能夠利用專業特長進行創新與創業活動,從而達到專創融合的目的。但專創融合不是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課程的簡單相加,是需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將創新創業的思想與理論融入到專業知識中,將現代化技術與理工科知識融入到文科領域中,真正做到專業與創新創業的深度融合[8]。
(三)建立學生與教師“雙鏈條”考評體系
只有建立科學完善的創新創業考核評價體系,才能保證“雙創”事業的順利發展。高校應綜合考量教師業績與學生本科及碩士研究生期間的創新創業成績,不僅要對學生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表現進行評分,還需要建立新的教師評價標椎[9],如圖1:
圖1 學生與教師“雙鏈條”考評體系
對學生的考評從兩條路徑進行,一是學生需要完成與學分掛鉤的基礎理論課和實踐課包括撰寫創業計劃書,完成實訓任務等[10],不僅要對學生每一個階段的課程進行評分,還應該在本科學制的最后對學生創新創業綜合成績進行評分,得出本科階段基礎學分的成績,對學生基礎學分的考評能夠保證高校本科學生熟練掌握相應的創新創業基礎知識和操作;二是學校在自愿公平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相關的比賽,如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互聯網+”大賽等。高校根據比賽成績按比例計入素質拓展分數中,對創新素質拓展分數較高的學生給予相應的獎勵[11];最后,學校將本科學生大學期間基礎學分與素質拓展學分的匯總,得出創新創業總分,作為本科期間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總體考核結果。
創新創業教師的考評應從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一方面,對教師課堂績效進行考評,包括結課成績、課堂講授情況,以及學生滿意度等,定期進行創新課堂授課評比,對認真負責、課堂生動有趣、學生成果優異的教師給予考評高分,考評成績應計入創新創業教師的工作量作為未來的晉升加分項[12];另一方面,指導創新創業獲獎作品的教師應獲得相應的競賽獎勵,創新創業教師的課堂績效和競賽作品經歷應轉換成相應工作量和未來評職標準,激勵教師以更高的熱情和更多的精力投入創新創業事業中。
三、結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3]。新文科的提出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如建立健全“四層次學做一體”培養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本科教育始終,全面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分階段分層次不斷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建立綜合性教師隊伍,促進教育資源跨學科綜合發展,推進學科交叉文理相容以培養綜合性復合型高校人才,此外,還應建立“雙鏈條”創新創業評價機制,避免創新創業教育流于形式,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與教師的創新創業熱情,培養專業素質過硬又具有領導力的創新創業型新文科人才[14]。
〔參 考 文 獻〕
[1]李瑋.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類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優化[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
41(05):48-50.
[2]郭辰,原宇.新文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研究——以營口理工學院為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40(04):187-190.
[3]鄭立利.“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學分實施現狀及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9):115-117.
[4]王琥.基于CDIO理念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08):142-144.
[5]謝蘭云,婁道凱,王慧等.高校創新創業一體化教育體系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9,21(05):
151-155.
[6]周珍,方云飛,吳鵬.新文科背景下管理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精準提升對策[J].海峽科學,2021(01):61-66.
[7]孫穎.新文科與新設計視閾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實踐探討[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2,29(05):140-142.
[8]張建,公云龍,李效順.新文科建設下人文社科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困境與對策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07):94-96.
[9]屈峰,林雨荷,李晨陽.知識共創視域下新文科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體系建構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1,23(04):20-22.
[10]楊麗娜.新文科時代環境設計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模式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14):
112-114.
[11]江濤濤,王文華.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商科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研究[J].財會通訊,2021(21):173-176.
[12]王智騰,郝文婷.新文科創新創業教育:內涵、模式和評價[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45(01):102-110.
[13]周靜,李桂峰.新文科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S1):174-176.
[14]吳國陽.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新文科”專業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創新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22,35(01):132-136.
〔責任編輯: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