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臨夏州受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制約,流域水資源總量持續減少,人均自產水資源只有576 m3,不足全省平均的 1/2,僅為全國平均的 1/5,統籌發展和安全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瓶頸制約,必須堅持量水而行、節水為重。采用文獻檢索和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法,在分析臨夏州區域概況及水資源管理利用現狀的基礎上,針對水資源管理利用存在的問題,從突出重點領域節水、完善配套水資源管理政策體系、因地制宜管理和利用水資源三方面提出了提高臨夏州水資源管理利用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水資源;管理利用;現狀;節水對策;臨夏州
中圖分類號:S273.1;F323.21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7-2172(2023)02-0114-04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3.02.004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in
Linxia and Its Water-saving Countermeasures
LIU Chenglin
(Water Bureau of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Gansu Province, Linxia Gansu 731100, China)
Abstract: Linxia Prefecture is constrained by special physical geography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total amou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basin continues to decrease, the per capita self-produced water resources are only 576 m3, which is less than 1/2 of the provincial average and is only 1/5 of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is facing the bottleneck constraint of water shortage, therefore, adhering to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otal water amount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 most crucial foundation. By adopting literature research combined with field survey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Linxia Prefecture and its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aimed at the issues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water-saving in key areas, further improvement o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policy system, and managing and utilizing water resourc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Current situation; Water-saving countermeasure; Linxia Prefecture
農業高質量、綠色、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而農業的高質量、綠色、可持續發展取決于水資源、土地資源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1 - 2 ]。由于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的巨大變異性和極端不均勻性,加之人口眾多、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城鄉工農業用水迅速增長, 進一步加劇和放大了水資源的短缺的問題,目前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1 - 2 ]。甘肅屬于嚴重缺水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的50%[2 ]。臨夏州受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制約,區域內水資源總量持續減少,人均自產水資源只有576 m3,不足全省平均的 1/2, 僅為全國平均的 1/5[3 ],統籌發展和糧食生產必須量水而行、節水為重[4 ]。因此,研究臨夏州水資源的科學合理的管理利用,全面提升水資源節約利用能力,為區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對實現臨夏州農業高質量、綠色、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節水型社會意義重大。
1 ? 臨夏州區域概況
1.1 ? 自然地理
臨夏州位于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全境屬黃河流域,東瀕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縣與青海省毗連,南屏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為鄰,北臨黃河、湟水與青海省民和縣、蘭州市接壤,南北長183.6 km,東西寬136.0 km。國土面積8 169.0 km2,占甘肅省國土面積的1.84%。境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主要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2 000 m左右。
1.2 ? 社會經濟
臨夏州轄臨夏市、臨夏縣、康樂縣、永靖縣、廣河縣、和政縣、東鄉縣、積石山縣1市7縣,常住人口210.98萬人。2020年全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1.2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3.7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1.2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16.29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28.2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33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113元。耕地面積 27.35萬hm2,有效灌溉面積5.36萬hm2,糧食產量 69.98萬t[3 ]。
1.3 ? 水資源
全州水資源總量為336.15億m3,其中過境水為324.00億m3,占總量的 96.4%;自產水資源量為12.15億m3,占總水量的 3.6%。人均自產水資源只有 576 m3,不足全省平均的 1/2,僅為全國平均的 1/5。過境水豐富,自產水不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少,且時空分布不均[5 - 6 ]。全州境內有大小河流30余條,大多自西南流向東北。黃河干流流經臨夏州境內,自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入境,由永靖縣鹽鍋峽鎮出境,流經境內124 km,占黃河在甘肅下段(積石山入境至出甘肅境)河長的 26%。黃河臨夏一級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河流來水主要依靠天然降水補給。年均降水量606.6 mm,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南部較多,中北部偏少。根據自然地理條件、水資源承載狀況等特點,可將全州劃分為南部水源涵養區、中部河流川塬區和北部水土流失防治區。
2 ? 水資源管理利用現狀
2.1 ? 節水型社會建設向縱深推進
以水價改革為核心,開展水資源管理體系建設;加速經濟結構戰略調整,促進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進各行業節水和水資源管理能力。以各種形式深入持久地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公眾節水意識。通過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水資源配置保障、生態移民等措施,各市縣水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實現了節水與增效的雙贏,取得了廣泛而顯著的社會、生態與環境效益。
2.2 ? 建立了水資源管理的規章制度
多年來,先后制定出臺了《臨夏州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臨夏州“十三五”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方案》《臨夏州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節水制度,對強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配置、節約和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實行了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限制在缺水地區盲目建設高耗水項目,加大了推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的力度。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相關部門聯動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和節約用水工作協調機制,為依法管理全州水資源提供了制度保障。
2.3 ? 用水效率不斷提高
至2020年末,全州用水總量控制在4.000億m3以內,其中農業用水量為 2.540 億m3,工業用水量為 0.113 億m3,城鎮公共用水量為 0.110 億m3,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量為 0.570 億m3,生態環境用水量為 0.020億m3[3 ]。萬元GDP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49.51%,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36.81%。通過實施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高效節水灌溉項目,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36萬hm2,其中節水灌溉面積4.48萬hm2,節水灌溉占比達到83.58%,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51[3, 6 ]。城鎮用水效率有所提高,經濟增長速度高于用水增長的速度。
3 ? 水資源管理利用存在的問題
3.1 ? 水資源利用率較低
至2020年末,萬元GDP用水量為100.95 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38.86 m3,仍均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偏低,加劇了水資源緊缺局面。受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全州用水量中,農業是用水大戶,占75.8%,高于全國農業用水占比(62.0%)。農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比低,在全州4.48萬hm2節水灌溉面積中,只有微灌0.16萬hm2、噴滴灌0.19萬hm2、低壓管灌0.34萬hm2、渠道防滲1.05萬hm2 [4 ],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遠低于發達國家的0.700~0.900[7 ]。
3.2 ? 節水設施比較落后
農業領域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灌區基礎設施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明顯,大部分灌區工程建設標準低、輸配水體系不完善、節水灌溉設施保有率低,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問題仍然存在。工業領域,受經濟條件限制,規模以下中小企業節水工藝、設施設備應用較少,用水重復率偏低。生活領域,居民生活低水平用水與低效率用水共存,城鎮公共供水管網跑、冒、滴、漏等現象依然存在,節水器具普及率偏低。
3.3 ? 水資源管理體系不健全
現行的節水規章制度不健全,節水管理措施不配套,難以有效規范和監督管理經濟社會用水活動,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有利于促進節約用水、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補償的水價體系尚待建立。點多面廣的中小型水利工程監管體系尚不完善,重建輕管現象依然存在。節水投入不足,缺乏穩定長效的投入機制,節水激勵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全民水資源憂患意識和節水觀念仍然不強,對節水的緊迫性和意義認識不足,全州用水方式比較粗放。智慧水利建設滯后,現有的智能化計量設施部分老化失修,亟須升級改造。
4 ? 提高水資源管理利用水平的節水對策
4.1 ? 突出重點領域節水
4.1.1 ? ?農業領域節水 ? ?全面推進適水種植、量水生產模式。立足臨夏州水資源承載能力和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優化配置水、土、光、熱、種等資源,在大力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同時,以土地集約化、規?;洜I為基礎,大力推進低壓管灌、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農業規模化發展。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的思路,“十四五”期間,實施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項目,建成一批水土資源優化配置、灌排技術設施先進、灌溉發展機制創新、管理手段智慧、生態環境友好的現代化節水型生態灌區。積極推進工程節水、農藝節水和管理節水深度融合,形成“渠道防滲輸水+節水型畦(溝)灌水+綜合農藝技術+管理技術、大田經濟作物+滴灌、噴灌技術+產業結構調整+管理技術”等節水綜合技術措施。全力打造設施農業基地,持續擴大設施農業高效集約型生產規模,推動特色優勢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提高農業用水效益[8 ]。2020年臨夏州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551,單位面積平均凈用水量為3 105 m3/hm2。通過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挖掘農業節水潛力,規劃至2025年將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至0.565,這樣全州農業節水量可達603.41萬m3 [6, 9 ]。
4.1.2 ? ?工業領域節水 ? ?實施節水工藝技術改造,在現有工業企業和建成園區開展以節水為重點內容的綠色高質量轉型升級和循環化改造,加快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積極建設工業污水處理再生利用項目,減少污水排放,實現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對采用列入《高耗水工業、技術和裝備淘汰目錄》的工藝、技術和裝備的項目,不予批準取水許可,改造不達標的取消用水許可。將提高用水效率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據,完善供用水計量體系和在線監測系統,強化生產用水管理,加快建設節水型企業。2020年臨夏州工業增加值達28.25億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38.86 m3 /萬元,通過降低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規劃至2025年將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至36.72 m3/萬元,全州工業節水可達60.45萬m3 [6, 10 ]。
4.1.3 ? ?城鎮領域節水 ? ?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因地制宜地建設滯、滲、蓄、用、排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提高城市雨洪資源利用能力,推進海綿城(鎮)建設。重點抓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與改造,生態景觀、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和建筑施工等應當優先使用再生水。結合園林綠化植被類型,配套適宜的節水灌溉工程,逐步完善非常規水源綠化灌溉管網,替代現有自來水水源。加快制定和實施供水管網改造建設實施方案,對城區材質落后、超期運行、年久失修的公共供水管網進行維修改造。推行城鄉供水一體化,延伸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提高城鎮集中供水覆蓋范圍。
4.2 ? 完善水資源管理政策體系
4.2.1 ? ?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 ?建立重點用水單位監控名錄,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和其他用水大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嚴格限制不合理取用水(定量化),對農業、工業等行業領域實施更嚴格的節水標準,加大非常規水和降水資源利用,提高水循環利用水平。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和用途管制,在國土空間開發、產業發展、城鎮建設、重大建設項目、工業園區規劃布局中,嚴格落實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要嚴格落實新建、擴建、改建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節水“三同時”制度。加強取水許可全過程監管和動態管理,制止無取水許可的用水行為,取水許可延續換證時,按實施節水要求重新核定許可水量。推進全州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將水資源管理模式由“粗放”向精細化、定量化、科學化、智能化轉變,逐步構建并完善水資源監控體系、水資源承載力預警系統、地下水監測系統[11 ]。
4.2.2 ? ?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 ?堅持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兩手發力”的治水方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節水內生動力。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節水和農田水利體制機制創新、與投融資體制相適應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健全完善分類、分檔水價制度,建立地表水錯峰水價制度以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健全城鎮供水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將居民用水價格調整至不低于成本水平,非居民用水價格調整至補償成本并合理盈利水平。制定再生水水價優惠政策,按照與自來水保持競爭優勢的原則確定再生水的價格。深化基層水管單位、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推行水資源稅制改革,健全完善取用水計量監測體系,促進節水技術轉化推廣,強化節水監督管理。
4.2.3 ? ?積極開展宣傳教育 ? ?加強州情水情教育、節水形勢宣傳、知識普及和政策解讀,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城市節水宣傳周”“全國節能宣傳周”等宣傳活動,集中水情宣傳,營造全民節約用水氛圍。全面開展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學校、居民小區的節水型單位創建活動,推廣應用節水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提高節水器具使用率。強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合作,夯實自媒體陣地建設,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新聞媒介,投放通俗易懂、主題鮮明、內容鮮活的節水宣傳片、公益廣告、海報和宣傳品,廣泛開展宣傳教育,轉變用水觀念,提高節水意識,引領全民形成節水良好風尚,使節水成為人們的基本行為準則。
4.3 ? 因地制宜管理和利用水資源
臨夏州南部區是水資源的主要匯流地和儲存中心,臨夏州縣級以上水源地7處位于本區域,占全州總地表水水源地的70%,承擔著臨夏2/3 的居民生活用水。該區域應圍繞生產生活供水,推進水源地保護達標建設;圍繞特色產業、旅游業發展、生態移民,配套完善節水灌溉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臨夏州中部河流川塬區是臨夏州經濟社會重要承載區,應圍繞已建重點水源工程,抓續建、抓配套、抓更新、抓改造,打通“最后一公里”,重點是要協調好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用水關系,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強化農業節水,提升工業、生活節水,重視非常規水再生利用,提升水資源配置效率與效益。臨夏州北部區是臨夏州水土流失治理重點區域,要以加強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為重點,逐步降低農業用水規模,提高用水效率;因地制宜發展旱作特色農林果業,大力實施現代化灌區改造,規模化推進節水灌溉,降低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增加河道生態水量,逐步實現“還水于河”。
參考文獻:
[1] 劉金芳.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水資源問題及對策探討[J]. ?甘肅農業科技,2007(9):27-29.
[2] 劉成林. ?甘肅省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現狀及對策[J]. ?甘肅農業科技,2022,53(4):20-24..
[3] 甘肅省水利廳. ?2020年甘肅省水資源公報[R/OL]. ?(2021-10-14)[2021-12-20]. http://slt.gansu.gov.cn/slt/c10 6726/c106732/c106773/c106775/202110/1853946.shtml.
[4] 宋淑珍,張 ? 芮. ?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成效及后續治理建議[J]. ?甘肅農業科技,2018(6):73-76.
[5] 臨夏回族自治州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臨夏調查隊. ?臨夏回族自治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2022-06-13)[2022-09-20]. ?http://www.etmoc.com/look/Statslisth?Id=3703.
[6] 臨夏州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臨夏州“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 (2022-02-22)[2022-03-15]. http://www.linxia.gov.cn/Article/Content?ItemID=e0038895-e6 c6-4dc5-b566-d13361fb5d07.
[7] 朱樹人. ?我國節水灌溉的發展前瞻[C]//水利部農村水利司,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 ?農業節水探索.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8] 楊書君,高本虎,趙 ? 華. ?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在灌區節水改造中的設計與應用[J]. ?水利技術監督,2014(1):61-64.
[9] 宋長虹,高淑紅,胡志亮. ?節水潛力的計算方法與應用[J]. ?黑龍江水利科技,2008,36(1):18.
[10] 馬素英,李月霞,白振江. ?節水潛力計算方法分析與比較[J]. ?河北水利,2008(1):41-43.
[11]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甘肅水利“四抓一打通”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22-01-01)[2022-03-20]. ?http://www.gansu.gov.cn/gsszf/c100055/202201/1946628.shtml.
收稿日期:2022 - 04 - 21;修訂日期:2022 - 10 - 06
作者簡介:劉成林(1990 — ),男,甘肅臨夏人,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灌溉排水工程。Email: 11031182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