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文
【摘要】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中國國家形象構建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髓的重要體現和具體實踐,其理論源泉在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實踐相結合產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國家形象構建與中國獨特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以及發展路徑緊密相連,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的統一。
【關鍵詞】國家形象構建;新時代;實踐邏輯
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有著深厚而悠久的歷史,自唐代以來到19世紀中期的一千多年時間里,中國一直處于世界發展前列,以民族融合、國力充盈、文教昌盛的國家形象著稱于世。經過近代鴉片戰爭以來的百余年對外抗爭、愛國救亡和思想啟蒙之后,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拉開序幕,中國再次崛起,形成了三個階段清晰的大國國家形象構建思想發展歷程。一是1949年至1978年,作為中國國家形象的開拓者,毛澤東出于對當時國內局勢與國際形勢的科學研判而確立的“以政治安全為主線”第三世界大國國家形象的構建思想;二是1978年至2012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依據全球化和世界經濟浪潮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中大國國家形象的構建思想;三是2012年至2022年,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掌舵人,習近平深刻洞察世界百年變局和國內大勢,擘畫出“以責任擔當為中心”新興大國國家形象的構建思想。自2012年以來的十年中,世界各國對中國國家形象好感度持續上升,中國國家形象已獲世界大國地位的認可,中國未來發展贏得海外信心,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關注并喜歡中國,可信、可愛、可敬成為外國公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新視角。
關于新時期中國國家形象構建與塑造,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專門重要論述:“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1]新時代的中國對本國的形象擁有自我定義,中國拒絕被國際社會“牽著鼻子走”,積極突破“我們—他們”“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這種簡單的溝通模式,致力于將具有豐滿人格的文明大國、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呈現于國際社會的舞臺上。為此,中國政府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國家形象建構經驗,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可資借鑒和參考的示范。
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發展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理論又是實踐。縱觀中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我們黨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的進程中,經過反復比較、總結和實踐,歷史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地走上了自己的發展道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資本積累和貧困積累發生嚴重分化的當今世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在資本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如何樹立和塑造我們的國家形象?這就要求我們要直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本身,將社會主義的發展脈絡、階段特征以及它的實踐邏輯,結合資本的內在邏輯,合理地解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無論我們最終形成和發展的國家形象怎樣,分析現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邏輯是必要的。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它著眼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它所指向的目標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世界大同,整體呈現給國人和世人的是中國國家形象。當今世界,資本積累和貧困積累發生嚴重分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對樹立和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百余年來,無數革命先驅和仁人志士,從學習傳播馬克思主義并用馬克思主義挽救中國開始,緊緊圍繞社會主義事業的建立與發展,積極構建和不斷改善著國家的對外形象,為此進行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探索與實踐。從1921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以革命政黨的身份進行社會主義社會的前期探索,從此開始以“雄獅已醒”的姿態和形象展示給世人。從1949年到1978年,中國共產黨以執政黨的身份領導全國人民進入了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是基本完成“一化三改”,后是集中力量加強經濟建設,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中華民族從此以“站起來”的姿態和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從1978年至2012年,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進入全面的改革開放時期,先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確立以及鄧小平的“南方談話”,而后是江澤民廣東考察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誕生,再后是胡錦濤江西考察以及“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從此中國徹底解決溫飽并開始以“富起來”的姿態和形象逐漸引起世界的關注和重視。從2012年至今,中國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下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中國從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全新闡釋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提出,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到“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實踐,中國共產黨勇于擔負起了時代的責任與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得到了世界的高度認同和積極稱贊,中國正以“強起來”的姿態和形象屹立于世界舞臺。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需求邏輯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論斷。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基因,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在中國不斷發揚光大。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深刻闡述了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內涵,第一次提出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鄧小平很大程度上發展和完善了毛澤東同志的人民群眾觀,將改善和滿足人民物質及精神文化各方面的需要視為社會主要任務,把是否有助于人民富裕幸福和國家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各項工作的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治國理政和新發展理念融入到“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黨的十九大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形象作為國際競爭的軟實力,其地位和作用愈加顯性和重要。百余年來的中國國家形象,從“醒起來”到“站起來”,再到“富起來”和“強起來”[3],經歷了沒信心、有信心、堅定信心和充滿信心的不平凡階段,今天“人民”這一社會主義建設主體終于被人們所重新認識和重新定義。“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價值導向,也是國家形象建構的實踐需求。新時代,在我國必須堅持塑造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國家形象。
從國內情況看,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國內復雜多變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邏輯主線,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4]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治國理政道路上開辟出全新征程。這一切都是指向人民發展得更好、人民的獲得感更高,從而使“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需求不斷滿足,國家形象也就愈加清晰,國內民眾對黨的形象和國家形象的認可度逐年提升。
從國際形勢看,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制裁打壓,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需求升華為“全人類的幸福”,進而提出了推行“親誠惠容”周邊外交、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通過組織召開周邊國家外交工作座談會、接受外媒專訪、在國外媒體發表署名文章以及給外國友人回信等方式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通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用外國人聽得懂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建立476所孔子學院傳播中國語言文化,派出維和部隊擔當世界和平重任,設定“雙碳”減排時間節點為各國樹立榜樣,援助非洲國家修建高鐵、公路等方式體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世界擔當,外國公民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好感度越來越高。
三、堅持“兩步走”戰略安排的實踐任務邏輯
新中國成立七十余年來,中國共產黨根據各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和具體國情,做出了一系列戰略安排。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周恩來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目標,1964年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進一步明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國。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鄧小平重申了“四個現代化”目標,1987年10月在黨的十三大正式確立了“三步走”戰略安排,即溫飽、小康、現代化三個切實可行的步驟。2012年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與“建成”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黨的十九大上確立了新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即第一步用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再用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與實現,構成了新時代國家形象的重要內容和行動指南,其戰略安排本身和實現過程就是對中國國家形象的一種構建和塑造。這種國家形象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陶醉于設想美夢之中,而是需要全國14億人踏踏實實去努力實踐的,這是新時代國家形象的實踐邏輯和必然要求。
“兩步走”戰略安排不是憑空產生的,需要了解其來龍去脈。謀深慮遠,方能行穩致遠。通過對現代化戰略安排的歷史比較,可以更加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非凡的戰略規劃能力和戰略執行定力,這是一個執政黨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兩步走”戰略步驟實現需要14億人眾志成城,形成強大的團結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于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研判、對國家制度和實力的認可、對中國共產黨和未來的信心。其實施過程就是國家形象的建構過程,實施效果如何直接指向和影響人們對國家形象的評判,既是同向同行的,也是因果呼應的。愛國是中國人歷來的優秀傳統美德,“有國才有家”是每一位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共同精神,有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中華民族每一朝每一代面對侵略和分裂頑強御敵、保家衛國,最終都能依靠空前的團結力量和家國情懷轉危為安、保全領土。現如今實現“兩步走”的戰略仍然是內有干擾、外有破壞,可謂困難重重,但只要依靠這種共同精神,團結起凝聚起中國人的力量,“兩步走”戰略安排就一定能夠落地落細,顯示出中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強大形象。
“兩步走”戰略步驟的實現需要中華民族發揚勤勞奮斗的光榮傳統和優秀品質,像大禹治水過家門不入、匡衡鑿壁借光讀書、孫敬懸梁刺股好學、司馬遷忍辱發憤寫史、諸葛亮鞠躬盡瘁輔政等許多經典故事,已成為一種傳統文化基因和精神符號,成為中國人的內在素養和民族精神,現如今中國舉世矚目的高速鐵路建設、大飛機制造生產、港珠澳大橋通車等人間奇跡都是靠“勤勞奮斗”的共同精神助力。以上這些精神、成就、奇跡都將化成國內外公眾對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一種綜合評價、一種深刻印象、一種政治認同,也終將匯集成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國家形象。
[本文為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委托項目“新時代中國‘大國形象的構建與傳播”(項目編號:TJZDWT195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1-27.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
[3]吳慶軍,陳紅梅,張霞.中國共產黨百年四個時期:醒起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J].兵團黨校學報,2021(06):21-28.
[4]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16.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