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仲鵬
【摘要】新媒體時代信息輿論傳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加強公安機關輿論引導對于提高公安機關公信力、為公安機關創造良好執法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現實公安機關輿論引導過程中存在避“實”就“虛”、重“堵”輕“引”、“說”和“做”割裂等問題。在新媒體時代,要進一步堅持警務公開原則,建立立體化、常態化、全員參與的輿情引導體制,健全新聞發言人制度,不斷提高公安機關輿論引導力,努力營造公安機關與人民群眾的互信關系。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公安機關;輿論引導;知情權
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基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的新媒體不斷涌現,相對于傳統媒體,微博、微信、抖音等代表的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覆蓋面廣、交流互動便捷、手段內容豐富等特點,改變了傳統的媒體生態。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高度開放性和雙向性,強調個性化交流、個性化傳播,給傳統媒體時代的輿論引導方式帶來了沖擊和困惑。公安工作、警察執法具有高度的關注度和社會敏感性,近年來一些涉警案(事)件通過網絡媒體傳播成為影響波及全國的涉警輿情事件,比如2019年河南淇縣“西瓜”事件。[1]因此,公安機關要把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牢牢抓在手上,將輿論引導和日常公安工作相融合,增強政治敏感性、大局觀,努力為各項公安工作的有效開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公安機關輿論引導的內涵實質與價值意義
輿論表現為意見的疊加與綜合,是觀點意見的自然表述。輿論引導指傳播者基于一定的目標采取作為方式,使輿論朝向預設的目標發展。加強公安機關輿論引導能力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公安機關輿論引導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輿論引導指公安機關為了應對突發事件造成的公安機關負面輿情,采取信息公開、解釋宣傳等危機公關手段,迅速擺脫公安機關被動局面,消除不良影響,維護公安機關良好形象。廣義上輿論引導不僅包括扭轉負面涉警輿情的困頓局面,還包括重視日常宣傳教育,引導社會公眾形成正確的公安認知和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公安工作。本文論述采取廣義輿論引導說。公安機關輿論引導具有真實性、權威性、特殊性、指向性、透明性等特點。[2]
公安機關輿論引導的實質是通過信息傳遞實現社會公眾知情權,提升公安機關公信力。[3]首先,民眾有了解事情真相的基本權利,這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要求;其次,民眾有了解事件真相的需求,尤其是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這是民眾參與社會管理的途徑之一,公安機關作為權力機關,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公安機關有主動公開社會影響重大案件的義務;再次,如果公安機關不能主動給予社會公眾知情權,會產生一些不良的猜測判斷,尤其是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發聲器”,會形成負面涉警輿論。因此,提升公安機關輿論引導力,公安機關要主動發聲、正確發聲,形成正面積極的社情輿論,從而增強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高質量地完成公安機關職責任務。
加強公安機關輿論引導工作,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具有積極的價值意義。
一是有利于化解公安機關輿論危機。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需求,公安機關是維護社會治安秩序、打擊違法犯罪的重要力量。涉警輿情嚴重干擾公安機關正常工作秩序,破壞了公安機關的良好形象,消解了人民群眾對公安機關的正義信念。提高公安機關輿論引導能力,有利于化解公安機關輿論危機,盡快恢復社會治安秩序,維護公安機關的良好形象。
二是有利于提高公安機關社會治理的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逐漸成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社會治理在內涵上強調多元主體、協作互動。輿情引導中各種信息的交互碰撞,實際上也是一個社會動員的過程。通過公安機關與社會公眾的交流互動,明確人民警察的職業價值取向,化解矛盾糾紛,才能在網絡博弈中“化敵為友”,最大限度地減少消極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新媒體時代公安機關社會治理水平和能力。
三是有利于創造良好的公安機關執法環境。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公民自己接觸公安機關的機會并不多,大多數都是通過媒體獲知的,所以公安機關如果能用好這把劍,提升公安機關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力,與新媒體建立融洽、良性的互動關系,則可以對社會上的失實傳言和惡意批評進行澄清,同時形成強大的輿論效應。這樣,公安機關不僅可以維護公眾的知情權,有利于構建和諧警民關系,提高民眾對公安工作的支持度和參與度,還可以提高公安機關的公信力,增強各級公安機關的執行力。
二、新媒體時代公安機關輿論引導方面存在的問題
公安工作歷來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經常處于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涉警輿論的傳播對于發現公安機關自身存在的工作漏洞并改進執法管理水平具有積極意義,但情緒化乃至惡意的不良涉警輿論會損害公安機關的形象、誤導社會公眾對公安機關的基本態度,不利于社會穩定。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相比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輿論,具有交互、自由、廣泛、個性等特點。受傳統思維觀念影響,公安機關在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方面還顯得比較被動,不甚成熟,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態度上,存在避“實”就“虛”
部分公安機關在涉警輿情形成時不能針對案件本身展開深入調查,試圖用形式化的警情通報等解決問題,不能對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向社會公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法治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公民的權利意識已經形成,公安機關執法過程中的細微瑕疵在網絡媒體時代都會被聚焦放大,處置不當會造成新的輿情高潮。公安機關的信息發布內容要真實、態度要真誠,而不是“走過場”,否則會被認為是“作秀”。一旦公眾產生這樣的心理,所謂的輿論引導還會適得其反,讓公眾產生排斥心理,反而影響公安機關輿論引導的正面效應。[4]這種現象究其原因還是權力思想做祟,沒有樹立“人民至上”和“服務政府”的理念。
(二)手段上,重“堵”輕“引”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公安機關在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方面意識不夠強,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輿論引導方法還不夠成熟,特別是面對網絡涉警負面輿情,公安機關對媒體的批評、監督表現得格外敏感和脆弱,第一反應就是“刪”“封”“堵”,短期內看似輿情風波已過,但是會留下公安機關“武斷”“暴力”的印象,導致今后輿情引導工作的被動,也失去了民眾對公安機關的信任。公安機關承擔著維護社會治安秩序、打擊違法犯罪的職責使命,人民警察日夜辛勞守護萬家燈火的平安,公安機關輿論引導不僅是公安機關自身媒體發聲,還要引導社會媒體發聲。
(三)實施上,“說”和“做”割裂
部分公安機關在輿論引導過程中,將輿論引導單純看作“說”的問題,而忽視了如何“做”,寄希望于媒體宣傳就能改變社會公眾的認知,這是將輿論引導簡單化的思維方式,從而可能導致輿論引導結果上的“難以服眾”。現代社會里,公民、權利、法治等意識已經深入人心,網絡媒體的信息傳播具有高度的雙向性和開放性,公安機關的公正執法、服務公正、真誠為民的細微之處都會被網絡媒體所捕捉、記錄并傳播,并形成正向的社會輿論。各級公安機關要從提高公安機關公信力的高度,將“說”和“做”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公安機關輿論引導工作的社會認同度。
三、新媒體時代提升公安機關輿論引導力的措施路徑
引導輿論,表現為引導民意,核心是構建警民互信關系。博客、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的信息交流模式,輿論環境亦發生了深刻而重大的變化,這對公安機關輿論引導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各級公安機關要積極適應現實,創新輿論引導方式方法,提高新媒體時代的輿情化解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
(一)強化輿論引導意識,掌握輿論引導的藝術和技巧
公安工作具有高度的社會性和群眾性,公安工作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和幫助。輿論內容體現的是人民內心真實的意見想法,反映的是人心向背。公安機關要高度重視輿論引導工作,提高公安機關的公信力。
一是轉變觀念,充分認識輿論引導在整體公安工作中的重要價值,從提高公安機關公信力的高度重視輿論引導工作。輿論引導的過程就是信息傳遞過程,但是信息輸送一定要堅持客觀公正原則,把群眾關注的民生熱點問題作為日常輿論引導工作的重點,傾聽民情、服務民生,最大限度地展示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最大限度地獲得群眾的認可與支持。
二是掌握方法,旗幟鮮明地加強涉警負面輿論引導工作。各級公安機關在引導輿論時,必須堅持內外有別的原則,對于可能影響公安機關形象的涉警負面輿論,不能簡單采取刪、封、堵的“捂蓋子”“不表態”式的工作方法,必須快速搶占話語權,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及時公布澄清真相,做到“快報事實,慎報原因”,始終保持對輿論的絕對掌控力。
(二)構建立體輿論引導體制,輿論引導工作制度化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規范是保障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
一是優化公安機關輿論引導部門。整合資源,建立專門的部門,集中統一行使新聞宣傳、輿情研判、輿情處置、輿論引導等職能。
二是建立輿情預警機制。規范輿情信息收集、整理、分類、甄別工作,掌控的信息越詳實,就越能提高輿論引導主動權,對極易造成輿情的信息提早控制、提前化解,防止事態擴大形成不利輿情。
三是積極構建全員輿論引導機制。“全員引導”,既包括公安機關內部人員,也包括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廣播臺、發聲器,公安機關應當適應新媒體時代特征,每個公安民警都應承擔宣傳教育、輿論引導的責任,鼓勵每個民警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發聲,現身說“警”;建設網絡評議員隊伍,培養“意見領袖”,積極引領輿論方向;同時,還要加強上級部門對普通民警輿情引導的業務指導,提升普通民警和社會力量的輿論引導能力,并積極配合相關警種因勢利導,跟進事態,以積極的處理態度和圓滿的處理結果來澄清謠言,趨利避害。
(三)健全新媒體時代新聞發言人制度
新媒體時代大大擴展了新聞發言的場域覆蓋,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場所。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優勢在于發布內容的權威性,能夠給出確定的有效信息,能夠起到以正視聽的效果。但是現實中存在的新聞發布內容的不確定性和形式化,帶來了公民心理落差,影響了新聞發布的效果。[5]因此,要保證新聞發言人的整體素質和信息內容的權威性,能夠對熱點事件予以有效回應,建立包括聘請輿論危機公關專家在內的新聞發言人團隊,對重大突發重點事件做到及時響應。
(四)建立輿論引導常態化機制,營造公安機關與人民群眾的互信關系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飛沫化、碎片化使輿論傳播呈現瞬間聚合和裂變式擴散等特點,給輿情控制和輿論引導造成困難。因此,需要輿論引導工作的日常化、常態化,從根本上構建和諧警民關系,防止“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不斷提升民警專業能力素質,準確把握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和輿論引導的實質,善于運用新媒體并不斷學習新媒體的應用技巧,同時還要提高民警的個人法律素養,加強網絡語言的學習和使用,提升網絡輿論的辨析能力,做到及時介入,提前柔性引導。運用新媒體矩陣增強傳播效果,鼓勵民警在有影響力的網站、論壇注冊,并長期經營,確保民警在網民中立得穩、站得住、能說話,打牢輿論引導的主體。除了利用好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外,還要積極靈活地運用“網上警務室”、博客、微博、微信、抖音等常用、慣用的網絡平臺傳播途徑發聲,逐步提高輿論引導的能力。
(五)堅持警務公開,正面宣傳與適度曝光相結合
“溝通需要智慧,謠言止于公開”。實行警務公開,打破以往“關門辦案”的狀況,通過新聞媒體進行警務公開,讓群眾了解人民警察的工作,在不違反保密政策的條件下歡迎新聞媒體對警務工作進行監督。社會輿論媒體發聲,能夠提高新聞報道涉警內容的可信度,告訴社會公眾一個真實的公安工作狀況,還原真實的警察形象,增強輿論引導的效果。公安類媒體要大力開展對公安工作中涌現的先進群體和先進個人的報道,如楊旭恒、王百姓等;要讓公眾了解人民警察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艱辛,知曉他們為維護社會的穩定所付出的努力,弘揚主旋律,把握主流方向,增強公眾的直觀感受,引發公眾的共鳴,消除公眾對警察的誤解甚至對抗情緒,贏得公眾對警察的信任和肯定。對于公安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存在的濫用職權、粗暴執法的行為要敢于主動曝光,體現公安機關從嚴治警、對違法亂紀行為絕不姑息并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的決心,同時得到人民群眾對公安機關工作的支持。
參考文獻:
[1]薛莎莎.瓜農被偷瓜后致小偷受傷,是否要賠償?[J].公民與法(綜合版),2019(8):36-37.
[2]魏永忠.公安機關輿情分析與輿論引導[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130.
[3]杜晉豐.論公安機關輿論引導的實質[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6.
[4]郭津.內容為王:黨報應對全媒體變革的利器[J].新聞愛好者,2012(22):11-62.
[5]黃楚新,陳伊高.新媒體時代新聞發言人如何更有效開展傳播[J].新聞愛好者,2022(4):40.
(作者為河南警察學院治安系副教授)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