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項目化學習是綜合相關知識要素、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踐、強調學生持久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在項目化學習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綜合課程核心素養、學習內容、學校資源和學生生活,形成項目化學習的大概念;聯結指向性、生活性、形象性的情境場域,學生把所學知識遷移應用到新的實踐情境;學生在大任務驅動下進行持續的探究體驗,最終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綜合;聯結;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02-0092-05
項目化學習是綜合相關知識要素、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踐、強調學生持久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與大單元學習相比,雖然它們都強調目標、內容、情境、任務和活動設計,但項目化學習更強調綜合,在綜合核心素養、課程內容和多課程知識方法思想中理清完成項目的思路,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更強調聯結,把知識遷移應用到創設的生活場景、問題情境或思想語境之中,提高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強調探究,在學生持續探究體驗中實現思維、能力和品格的提升。
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培根鑄魂、啟智潤心起著重要作用。在革命文化主題學習中落實項目化學習更能梳理知識體系,更能遷移應用相關知識進行持久的思考和體驗,手腦并用、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我們以小學語文“革命文化”主題為例,闡釋項目化學習的設計和實施問題。
一、綜合:形成項目化學習大概念
基于項目的語文學習設計與實施是圍繞某一個語文問題或者某一種語文實踐活動展開的。項目化學習指向學科核心素養,對課程內容進行梳理、概括、抽象,整合學校資源,鏈接學生生活實踐,形成體現課程特色的項目化學習大概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核心素養總體分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1]4四個方面,四個方面構成一個整體。核心素養落實在“革命文化”主題內容上,主要表現為四層意思:文化自信方面,要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領悟革命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學習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質,促進學生對革命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品質、愛國情懷與民族氣節等價值理念的感受、體驗、 理解、認同和內化。語言運用方面,學習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結合相關資料,感受人物品質,實現革命文化教育和語言運用的同構共生。思維能力方面,在描述革命事件、講述英雄故事中,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培養學生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1]4-5。審美創造方面,從革命文化作品的語言、形象、情感、主題四個方面感受美的熏陶,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其作品,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1]5。核心素養在“革命文化”主題學習上的細化分解,為項目化學習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具體指引。
革命文化主題類課文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共收錄了近40篇,在新課標提出的六個學習任務群中都有所體現,而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和“整本書閱讀”兩個學習任務群中占比最大,幾乎每個學段都有具體要求,呈現出螺旋上升的編排梯度。以“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學習內容為例,第一學段(1~2年級)是革命領袖、革命英雄、愛國志士的童年故事;第二學段(3~4年級)是革命故事、愛國故事、歷史人物故事;第三學段(5~6年級)是革命領袖、革命先烈創作的文學作品,以及表現他們英雄事跡的詩歌、小說和影視作品等。其育人價值最終指向“表達敬仰之情和學習的愿望”“感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感受革命領袖、革命先烈偉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認識生命的價值,交流自己的情感體驗”等。三個學段的革命文化主題內容是提煉項目化學習概念的主要依據和憑借。
基于語文課程核心素養在“革命文化”主題上的具體表達和文本內容的呈現,結合學校已有資源,鏈接學生生活實踐,我們形成了革命文化主題學習的項目化學習系列,即閱讀與表達相結合的“小小紅色故事站”、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紅色文化展示館”、動腦和動手相結合的“學黨史游藝棋”。項目化學習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三個學段革命文化主題內容為依據,體現革命文化課程知識的發現發展過程及其在生活中的意義與價值。
項目化學習概念明晰的過程,也就是項目化學習目標建立的過程。以“學黨史游藝棋”項目化學習目標制定為例,在學習了1~6年級近40篇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后,六年級學生發現很多文章中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于是師生共同討論,以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為主線,制定“學黨史游藝棋”項目化學習的目標:
1.通過網絡搜索、查閱資料、請教黨史專家等途徑,梳理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中的關鍵事件及事件背后展現的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精神,按照年份記錄保存。
2.綜合運用美術、數學、信息技術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請教老師、小組研討,集體策劃設計以“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為主線的“學黨史游藝棋盤”,用超輕黏土制作“明仔禮娃”形象棋子和骰子。
3.設計挑戰卡、機遇卡,將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以問答或故事的形式蘊含其中。
4.設計“中國共產黨在江蘇的光輝歷程”“無錫市黨史學習教育體驗教學推薦路線”“惠山黨史學習紅色文化路線”“省錫實一小‘我唱隊歌給黨聽活動”二維碼。
5.向低中年級的弟弟妹妹們介紹“明仔禮娃學黨史”游藝棋的玩法,組織棋賽。
項目化學習目標的制定,主要依據新課標要求和統編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資源現狀,融合其他課程進行具體設計。目標概念是項目化學習大概念的具體細化,也是項目化學習落實核心素養的出發點,統攝項目化學習的全過程。
二、聯結:創設項目化學習大場域
項目化學習要為兒童準備可以充分活動的實踐情境,這是知識運用的大場域。新課標呼喚知識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要求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挖掘情境資源,創設知識遷移的情境,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弄明白知識的意義和價值[2]7。
任何知識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須作為一個“過程”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中。實踐情境的創設,有明確的指向性、生活性和形象性。指向性實質是解決知識、能力與素養的關系,強調情境要根據項目化學習目標創設。根據“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關注人物描寫感受人物品質”“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描述革命事件、講述英雄故事”“具有涵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的素養要求和項目目標,我們給“小小紅色故事站”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在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無數革命先烈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換來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為了記住他們的形象、聆聽他們的聲音,我們學校正在建設‘小小紅色故事站,讓我們一起追尋革命先烈的足跡,講述他們的紅色故事,為紅色故事站添磚加瓦。”學習目標是情境創設的依據,學習內容是情境創設的素材。革命文化的背景相對于當今小學生而言比較遙遠,“小小紅色故事站”新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能夠超越個人狹隘的經驗范圍和時空限制,使學生學習變得具體化、背景化。生活性實質是要解決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的關系,強調情境創設就是構建課程知識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生命相接的過程[2]7。“紅色文化展示館”的情境同樣以素養目標為導向,把課程知識和現實生活勾連起來,把百年征程融入學生的情感生命中:“中華民族有今天的輝煌,是無數先烈和前輩艱苦奮斗的結果。今天,讓我們一起開啟‘追尋百年歷程,賡續紅色血脈歷程,當好紅色場館布展人,做好紅色場館解說員,讓自己成為革命精神傳承人。”情境設置能有效地刺激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知識和認知更生活化、感性化。形象性的實質是要解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學黨史游藝棋”的情境,是可見的、摸得著的,能夠產生真正吸引學生的力量。我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我們要帶著低年級的弟弟妹妹們一起學黨史。怎么辦呢?我們要以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為主線,一起設計‘學黨史游藝棋,讓弟弟妹妹們在下棋的過程中去學黨史,講故事。”它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并促進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轉化、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升華,使知識和認知更形象化、生動化。
我們在“故事站”“展示館”“游藝棋”等情境的創設中,體現具體化、背景化、生活化、感性化、形象化、生動化,使閱讀、思考、操作、表達、建構成為可能,知識向核心素養轉化成為現實。尤其在“學黨史游藝棋”項目化學習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借助學生喜歡的下棋方式,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黨史,讀懂“黨史”故事,引導學生走近紅色記憶、感悟紅色精神,并助其言語、思維、審美智慧地生長。
三、探究:設計項目化學習大任務
項目化學習具有探究性特征,需要能驅動教學目標實現、有一定難度和綜合性、與真實生活緊密聯系、能激發學生持久思考和探究的大任務。大任務的設計應基于項目目標和課程內容,立足真實情境,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激發學生興趣和沖動。大任務定位于問題的解決、知識的遷移應用。與簡單的教學活動相比,綜合性更強的大任務更能承載指向核心素養的項目目標。學生在完成大任務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和挑戰,應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設置幾個關鍵節點,設計若干子任務。
在基于統編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設計的“紅色文化展示館”項目化學習中,依據課程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育人價值,我們以“追尋百年歷程,做紅色血脈傳承人”為大任務,設計了“布置文化展館、做好英雄場館解說員、勇當革命精神傳承人”三個子任務,每個子任務下面分別又對應具體活動(見表1)。
根據大任務設計要素,我們在“學黨史游藝棋”項目中,也設計了大任務“穿越時光,重走建黨百年路”,確立了“百年事件我梳理”“精彩棋盤我設計”“機遇挑戰我來設”“最佳棋手我就是”四個子任務。在充滿挑戰的任務情境中,學生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內涵愈發清晰。在解決問題、任務實踐的過程中,紅色精神、語文核心知識在學生心中“活”起來,學生的結構化認知得以形成,高階思維得到發展,創造性建構得以完成。在成果發布分享的過程中,學生跟隨棋子的腳步,在棋盤的行進線路中了解了“紅船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及背后蘊含的感人故事。
項目化學習需要評價作為依托,要考慮可能的成果方向和評價要點,重點關注以下幾個要點,即成果指向驅動型問題,具有思維的真實性;成果包括個人成果和團隊成果;成果要指向核心知識的深度理解;成果同時包含做出來的和對怎么做出來的說明[3]。作品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研究報告、實物模型、圖片、錄音錄像、幻燈片、網頁、戲劇表演等。基于評價結果來看教學目標的落實和實際問題的解決情況,反思跟進,更好地優化項目化學習的設計與實施。基于上述要點,我們在“紅色文化展示館”項目化學習中,設計了這樣的成果評價表(見表2)。
綜合、聯結、探究,既是項目化學習設計與實施的理念,也是項目化學習設計與實施的方法,包括:綜合課程核心素養、學習內容、學校資源和學生生活,形成項目化學習的大概念;把學生擁有的知識聯結到指向性、生活性、形象性場域,在新的實踐情境中探究體驗;通過較長時間和持續體驗的大任務探究,結合學習活動、學習方法、學習評價,最終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通過綜合、聯結、探究,引領項目化學習深入推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04-105.
責任編輯:丁偉紅
收稿日期:2022-10-20
作者簡介:劉藝慧,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第一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