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體育課堂是避險教育的主陣地,為避險教育走進校園提供了實踐平臺。徐州市九里中學根據地域特點,開發了避險體育校本課程,在選擇課程內容、確立課程目標、實施模塊教學、設計評價方案、構建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旨在通過避險體育校本課程實踐,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避險能力和避險意識,為學生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關鍵詞:避險教育;安全教育;體育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02-0087-05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也不斷改善,而我們身邊卻不斷發生意外災害。學校是人口高密區,一旦發生災害,帶來的損失將會無法估計。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全國中小學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數達到16000多人,平均每天就有40多名中小學生死于非命,這意味著每天就有一個班級消失[1]。國務院于2004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要求“在大中專院校和中小學開設安全知識課程,提高青少年在道路交通、消防、城市燃氣等方面的識災和防災能力”[2]?!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3]的要求,進一步表明將安全教育的思想融入我國體育課程與教學迫在眉睫。
當前安全教育已經走進了校園,避險教育是安全教育的具體體現,為安全教育提供技術支持。但目前學校的避險教育僅僅是傳授避險理論和避險知識,學生缺乏實踐感受,在避險體能方面更是十分欠缺。學生連公共場所的滅火器如何使用、火災發生時如何撤離現場、地震來臨時如何保護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地震來臨時如何求生都不了解[4]。教會學生在突發災害時正確運用避險技術,并且能夠跑得快、躲得遠、搬得動、救得起,是體育課堂應當擔負的責任。為此徐州市九里中學開發了中學生避險體育校本課程,旨在通過體育課堂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避險能力。
一、結合地域特色,構建課程框架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校本課程內容的選用要與本地區的地理及環境特點相結合,適用本校和本地區。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圍、在走廊的墻壁上、教室里、活動室里,經??吹降囊磺?,對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義。這里的任何東西,都不應是隨便安排的,孩子周圍的環境對他應有所誘導,有所啟示。”[5]校本課程開發應首先考察學校環境,因為不同學校的情況不盡相同,一個學校的環境分析結果不能生搬硬套到另一個學校。只有了解了本學校本地區的環境,才能開發出適合本校本地區的校本課程。
徐州市位于郯城-廬江、豐縣-邳州和故黃河斷裂帶三個斷裂帶上,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大型地震,造成大規模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徐州市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徐州市地形以平原為主,有少數丘陵山地,海拔100~200米左右,歷史上沒有發生過洪澇、暴雪、泥石流等極端災害。徐州市九里中學屬于北方學校,學校沒有游泳池等設施,因此避險校本課程以地震、火災、交通、踩踏以及生活中的常見避險為主,沒有涉及泥石流、冰雪災害避險和游泳等方面的技能。
二、依據科學實用原則,精選課程內容
避險體育校本課程的內容必須具有科學性。避險技能、避險時機、避險方式等必須符合各種避險要求,防止在逃生過程中出現二次傷害。校本課程內容既要完整嚴謹,又要新穎富有特色;既要注意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又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避險體育校本課程的內容、文字表述、數據等不僅要符合避險逃生的科學合理性,同時還要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因此在選用課程內容時,學校邀請了地震、消防、交通、救護等方面的專家和專業人士進行指導,保證避險體育校本課程內容的科學性。
避險教育的內容很多,在選擇體育校本課程內容時,還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生活中常見的跑、閃、躲、跨、跳、爬、搬運等,都是避險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在避險逃生中經常用到的技術動作,比如跑、跨越障礙、滾翻等,教學中不必要求學生動作精確優美,主要要求動作在避險中的實用性,學生能以最快速度逃離、跨過危險源或倒地滾翻緩沖,達到避險的目的就可以。學生的體能是避險技能運用的前提,教師在體育實踐課堂中進行避險技能練習時,還應注重發展學生避險必備體能,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避險實用體適能。學生不僅能夠在危險面前躲得開,還要躲得快,躲得遠,躲得更安全,甚至還要能救得起。
三、圍繞課程標準,確立課程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高中體育課程以培養高中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和增進高中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標。課程目標的確立要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進行[6]。避險體育課程也是體育課程的一部分,因此避險體育課程目標要緊緊圍繞體育課程標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運動能力方面,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避險知識和技能方法參與避險情境演練及避險活動,顯著提高避險體能和避險能力。能夠分析和解決身邊常出現的災害事件和傷害事故,能夠制定并實施相應的避險措施。
健康行為方面,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校內外各種實踐活動,掌握科學避險及生存技能,形成良好的避險意識,關注健康,尊重自然,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存和生活能力。
體育品德方面,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能夠自尊、自強、自理、自立,主動克服困難,具有臨危不懼、果敢頑強、挑戰自我的精神;正確對待困難,不言放棄,堅忍勇毅;在避險救助過程中能表現出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團隊精神。
四、理論結合實踐,實施模塊教學
教學實施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運用身體感官體驗進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形成感性認知[7]。課程教學實施采用模塊式教學,即集中一個單元進行避險校本教學(見表1)。
模塊教學有利于單個技能的學習,練習時間得到保障,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更有利于教學評價。教學實踐中,室內理論課與室外實踐課穿插進行,室內理論課與室外實踐課的比例大約為1比3。首先,室內理論課堂講授災害及避險技能等知識,學生對災害和避險知識有了感性認知,了解災害的預防以及避險時機、路線和方法。然后,進行室外實踐課堂體驗練習,使學生將避險理論與避險實踐相結合,充分理解和運用避險理論知識,并通過避險技能體驗練習,發展學生避險必備體能。
五、多元綜合考核,設計評價方案
學習評價作為學習系統的反饋調節機制,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評價機制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于教師發現教學問題,改進下一步教學策略。避險體育校本課程的評價就是對學生學習本課程后避險能力水平的判定。
學生避險能力是避險知識、技能、體能、心理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對學生避險能力的評價,不能單一通過某一個方面進行評價,應從學生避險知識的掌握、避險技能的運用、避險體能的適應和避險心理的表現幾個方面進行多元綜合評價(見表2)。依據課程目標,結合學校實際,避險體育校本課程評價分為避險知識評價和避險技能綜合評價兩部分進行。其中避險知識評價占40%,避險技能綜合評價占60%。避險知識是科學運用避險技能的基礎。避險知識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對避險知識的熟知和掌握。避險知識評價單獨進行,更能夠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避險知識專題評價采用筆試或作業的形式,以閉卷或開卷的方式進行評價[8]。避險技能綜合評價從技能運用、體能表現、合作參與、避險意識四個方面對學生在模擬場景中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考核學生在不同災害場景下的避險知識和技能的運用、避險體能和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學生的避險能力是關系到學生更好生存的關鍵能力,因此避險體育課程的評價標準比較高,要求學生總分達到70分以上,該課程學習方為合格。
評價主體,不僅包括體育教師,還可以包括班主任、其他教師和同學,甚至可以邀請家長或社區參與,對學生的避險能力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價。多元綜合評價能夠提高學生避險體育課程學習動力、參與度,更有利于避險體育校本課程的實施和推廣。
六、課堂內外融合,構建立體課程
避險體育課程的實踐形式要多樣化,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疏散演練、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形式的深度融合,構建立體避險體育課程。心理學測試證明,在沒有經過專門抗災訓練的情況下,人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必然產生恐懼心理,或無所適從,或慌不擇路[9]。學校常態化模擬避險疏散演練,能夠培養學生面對災難時沉著冷靜的心態,幫助學生有序避險,提高避險效率。學校還要積極挖掘校內外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實施方式,在學生掌握必要避險知識和避險技能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情景模擬活動和綜合避險實踐活動,如,創新避險運動會、組織避險救助大課間活動、到地震防災教育基地參觀、到消防大隊體驗學習等,豐富學生的避險體驗,提高學生的避險意識。
參考文獻:
[1]李浩英.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的家庭責任[N]. 人民政協報,2020-10-28(11).
[2]中共中央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EB/OL].(2010-07-09)[2022-05-23].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3137.htm.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09)[2022-05-2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4]李寶國,繆柯,韓童.體育課程實施生命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8(24):92-94.
[5]郭慧. 蘇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及其對幼兒教育的啟示[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7]理查德·塔納斯.西方思想史[M].吳象嬰,晏可佳,張廣勇,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628.
[8]張利.中小學避險體適能體育課程的應用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12):153-154.
[9]陳福國.實用認知心理治療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457.
責任編輯:殷偉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體適能視角下青少年避險能力培養實踐研究”(B/2021/02/228)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8-04
作者簡介:張利,徐州市九里中學,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