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群
摘? 要:管理學原理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也是旅游管理類專業的重要課程,但在傳統的教學中常陷入困境。文章針對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目標重知識、輕育人;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多講授、少探究;教學活動重課堂、輕課外;教學評價重結果、輕過程等問題,對該課程教學進行創新探索與實踐。在“新文科”建設的指導下,旅游管理類專業的管理學原理課程創新實踐基于以學生為中心、聚焦現狀、面向未來的教學理念與思路,從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重構、教學設計創新、教學評價改革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與實踐。經過上述改革,該項目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基本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的課程困境,為其他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的改革提供了一定指引。
關鍵詞:管理學原理;教學創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5-0180-05
一、管理學原理課程簡介
管理學原理是對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方法進行系統研究的一門學科,是旅游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本課程,學生將對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與原理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掌握管理學的知識結構,并初步具備處理一般管理問題的基本素質與能力;為日后學習更廣泛、更專業的管理知識及技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課程旨在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現代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及一般方法,培養學生樹立現代管理理念;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思想理念,為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和為畢業后的實際管理工作、創新創業工作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
二、管理學原理課程困境
(一)教學目標:重知識、輕育人
管理學原理的傳統教學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往往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價值觀的塑造,課程育人的功能不完善,沒有和旅游管理類專業的管理知識結合起來,難以培養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現代管理人才。
(二)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
管理學原理課程通常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開設,學生普遍沒有企業工作和管理的經驗,也還未開始學習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傳統課堂偏重理論灌輸,未能體現旅游管理類專業的學科前沿,難以在學科專業領域構建管理學理論知識的應用場景,教學缺乏實踐性與啟發性。學生單純學習管理學的理論知識,不僅會覺得枯燥乏味,且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單一的理論學習,也難以讓學生學會將管理學的知識運用到旅游管理的專業當中。
(三)教學方法:多講授、少探究
管理學原理課程傳統的教學方法偏重課本知識的傳授,任課教師大都采用講授法講解知識點。教學案例陳舊且與旅游管理類專業關聯較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感到空洞、難以理解。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忽視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培養的學生難以符合日新月異的旅游行業和社會的發展需求。
(四)教學活動:重課堂、輕課外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課堂上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課前預習探究、課后復習鞏固。重課堂、輕課外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容易忘記課堂所學,且課堂的時間有限,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學習獲得感較差。
(五)教學評價:重結果、輕過程
教學評價包括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如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和實施)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如測驗、考核和考試)。傳統對教師教學的評估中,很多學校只注重督導抽查或期末學生對教師的統一評教。實際上,教學督導評價有限,而任課教師在期末才能收到學生評教的結果,此時課程已經結束,教師很難根據學生評教再對本門課程的學生有正向反饋。此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考核標準過于單一。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更注重學生期末成績,盡管建立了期末考試分數和平時分數的比例,但這些考核評價方式并沒有達到教學目的,嚴重阻礙了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管理學原理課程教改探索
(一)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教師培養學生的重要環節。因此,本課程教師在第一次上課,就通過讓學生自我介紹,了解學生的認知、興趣、愛好、目標、思想等信息,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管理學原理課程的需求與期待;了解學生對旅游管理類學科的認知程度及職業規劃。在每次課堂教學、學生實訓、課前任務、課后作業等環節,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認知的情況和思想狀況。任課教師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班風、學風及相關課程知識與能力的掌握程度。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個人目標、學習規劃、職業規劃融入管理學知識,引導學生將管理學原理知識運用到生活、學習和工作各個方面,并據此設計教學理念與思路。
(二)教學理念與思路
在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本課程改革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聚焦現狀、面向未來的教學理念與思路。
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教師作為主導者灌輸知識,學生則是聽課、做筆記、背書、考試,學生的學習是消極的。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習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學習存在于其所傳遞的情境中、知識的構建過程比被動吸收更重要、學生主動學習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和提高素養[1]。
管理學是一門關于人的管理活動的普遍規律的學科。但是,由于時代、環境的不同,其經營行為的規律性也就有了差異。管理學在不同學科和專業中的運用,更是有所差別。因此,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理念應基于新時代背景,引導學生聚焦國內外現狀、關注行業發展動態來學習管理學原理及進行管理實踐活動。此外,對學生的培養應面向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以學生需要的能力和素養作為出發點,探索學生在未來生活和職業中需要的核心素養和能力,并通過教學活動給學生創設激發其興趣和追求個性的空間和環境,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培養符合旅游行業和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現代管理人才[2]。
四、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創新與實踐
(一)優化教學目標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基于以學生為中心、聚焦現狀、面向未來的教學理念與思路,本課程對教學目標進行了優化。在知識目標方面,注重引導學生對管理學原理中的決策、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等理論和方法的掌握,做到知行合一。在能力目標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以符合現在及未來的旅游行業與社會的需求。在思政目標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并引導學生團隊合作,有職業素養、社會責任感。
(二)重構教學內容
1. 創新實踐教學
課程通過教師采用課堂教學、課后實踐的方式,創新實踐教學。首先,第一次上課后,布置課后任務,讓學生分組成立團隊,每個團隊將作為一個旅游企業在管理學原理課程中學習和運用管理學知識。接著,在講授了管理的決策、組織、領導、控制、創新職能后,分別給學生布置課后實踐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組建旅游企業的實際情況學習如何制定決策、計劃,如何分析旅游企業面對的內外部環境、如何設計旅游企業的組織結構圖和制定管理制度、如何領導和激勵團隊成員、如何對計劃、項目等進行控制、如何創新組織。實訓成果以文檔形式提交至“智慧樹”學習平臺,教師設定“教師評分占70%+學生互評占30%”的評分方式。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總結的形式,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管理學原理的相關理論和知識,與此同時提高了學生運用管理學知識的能力,特別是在旅游管理類專業中的運用。另外,學生在實訓中組建的企業是學生感興趣的職業方向,教師在學生實踐學習中,指導學生關注行業與社會發展動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進行創新實踐[3]。通過參與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實踐教學,學生運用管理學知識的能力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學習積極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 豐富學習資源
本課程注重線上學習資源的建設。通過“智慧樹”平臺,每篇章均引用了與管理學、旅游管理專業相關國家金課視頻,供學生學習;添加了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網站鏈接,分享旅游管理類專業的學科前沿熱點案例,供學生拓展職業視野,以實現行業與社會的育人功能;分享課程課件、“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簡歷設計大賽等文件材料,鼓勵參加各種比賽時,將管理學原理的理論和知識運用到比賽作品中,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建設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既豐富了教師課堂教學內容,又為學生課后學習提供資源支持,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4]。
3. 滲透思政元素
在教學中,各篇章中均滲透思政元素,特別是決策、組織、領導、控制、創新主要篇章中,在案例教學中做到“潤物細無聲”[5]。注重培養學生樹立現代管理理念;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樹立社會責任感、職業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思想理念,培養擁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現代管理人才[6](如表1所示)。
(三)創新教學設計
基于管理學原理傳統教學方法多講授、少探究;教學活動重課堂、輕課外的課程困境,本研究對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創新(如圖1所示)。以課程中危機管理章節為例,任課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都實現了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在上課之前,教師將課前學習任務發布到線上學習平臺“智慧樹”,讓各團隊學生識別并評估各自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并將結果發布到“智慧樹”平臺上。學生完成課前學習任務,通過對危機管理知識的初步理解與探索,增強了團隊協作與獨立探索的能力。教師則通過“智慧樹”平臺上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適當的教學策略的調整。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導入旅游企業危機的案例,讓學生思考:面對危機,旅游企業應該如何處理?接著,教師講授危機及危機特征、危機預警的知識點,啟發學生思考,并通過“智慧樹”平臺“隨機點名”的功能讓學生回答案例中的問題,教師再進行總結。教師在教授危機反應與恢復管理、危機管理問題探究環節,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教師對問題的評價和總結、內化升華知識點。課后,教師布置開放式實踐作業,讓學生踐行課堂所學,學以致用。教師通過課前布置學習任務、課堂講授、啟發分析、分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課后布置開放作業等各個環節,恰當地融入思政元素,如團隊合作、平等尊重、和諧相處、變革精神、“五個認同”思想理念、危機意識等,讓教書與育人相結合,以實現教學目標。
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設計創新,采用“知(初識)、導(引發)、學(傳授)、悟(滲透)、融(內化)、行(踐行)”的教學環節,以任務驅動貫穿始終,使課前、課中、課后有效地連接。此外,通過“智慧樹”學習平臺發布學習任務、隨機點名、讓學生搶答和布置課后作業,可以較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體現立德樹人思想,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聚焦現狀、面向未來”的教學理念和思路[7]。
(四)改革教學評價
面對傳統教學評價重結果、輕過程的困境,本課程的創新主要是通過對教師教育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這兩個方面對傳統教學評價進行改革。
在對教師教育教學的量化評價中,本課程的主講教師設計了學生課后自填式的問卷調查表,采用開放式和封閉式問題相結合的問卷形式。學生以不記名的方式完成并遞交問卷。問卷的第一部分讓學生從學習興趣、知識點的掌握、學習能力的提升、專業素養的提高等方面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讓學生從教師的價值觀引領、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方面對任課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反饋與評價。問卷的第二部分是開放式問題,鼓勵學生填寫對任課教師教育教學的建議。任課教師在學生提交問卷后,可下載調查數據、查看調查結果,了解學生對自己學習情況的評估和對教師教育教學的評價。在對教師教育教學的質性評價中,主講教師采用小組座談法,組織不同層次的學生座談,以此了解他們對課程的反饋,總結教學督導和同行的評價。
對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采用過程性與結果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由學生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構成。其中平時成績按100分計算,占總評成績的40%,主要通過“智慧樹”線上教學平臺構建合理的考核維度,并對各維度分數進行了加權設置:考勤權重30分、課后學習權重20分、課堂互動表現權重10分、作業權重40分,這樣的設置既讓學生遵守了課堂紀律與規則,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通過改革考評評價方式,讓學生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五、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創新的成果與輻射
經過教學創新和實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提高,能較好地掌握管理學原理課程的知識點,并掌握了一定的管理能力;學生團隊合作探究能力、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符合行業和社會發展需求。任課教師多次指導學生參加海南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飯店客房服務與管理形象賽項,均獲一等獎;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海南自貿港旅游創新大賽,獲華南賽區一等獎、二等獎、優秀團隊獎;指導學生參加第十二屆全國紅色旅游創意策劃大賽,獲華南賽區二等獎。任課教師參加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校企聯盟的海南旅游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獲二等獎;參加學校課程思政教學比賽、黨員教師課堂教學大比武均獲一等獎。
本研究中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創新與實踐在校內外均獲得了一定成果,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聚焦現狀、面向未來”的教學理念與思路,具有較強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梁麗軍,劉爽,崔麗霞. “以學生為中心”理念下的管理學原理研究導向型教學模式探究[J]. 大學教育,2019(11):39-41+75.
[2] 程佳琳,馬兆俐. 管理學通識課程的思政培養[J]. 高教學刊,2020(24):170-173.
[3] 王競一. “創業創新”背景下《管理學原理》教學改革與實踐[J]. 中外企業家,2017(09):196-197.
[4] 姚君虹. 基于“微課——雨課堂”的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實踐路徑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18(34):85-87.
[5] 鄧燕雯.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及其價值實現——以“管理學原理”課程為例[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10):126-129.
[6] 劉曉麗. 從推進“課程思政”角度探索教學改革[J]. 吉林教育,2021(11):42-43.
[7] 張曼,禹建柏.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管理學原理”課程思政的實踐[J]. 農家參謀,2020(22):228+240.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