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瓊 施海鳳 史品佳 張玲



關鍵詞:IFAS;高職院校;信息化課堂;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3)02-0172-03
《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指出,要普遍開展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信息化背景下,很多高校和學者都在積極地開展教育教學創新與研究,使傳統教學發生了深刻變革,翻轉課堂、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混合式教學已成為當前高校主流的教學方式。在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硬件、豐富的教育資源、完善的各類教學范式下,如何利用合理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課堂師生互動”成了近年來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學者吳康寧將課堂教學中的大部分時間和內容均歸類為課堂師生互動,是通過各類形式多樣、內容多變、方法靈活的動態互動系統的順利運作,得以確保課堂各項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1]。張新明認為課堂的師生互動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不同的師生互動水平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影響是不同的[2]。解冰認為對公開教學的課堂互動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構建“教學相長”與“平等對話”型的師生關系,優化其教學行為,創設積極的課堂互動氛圍,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創設條件[3]。國外學者Ryan的研究顯示,課堂師生互動對學業成績影響很大,當師生互動內容是智力上的互動或者與課程內容相關時,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影響更為顯著[4]。從國內外教育者的研究結果可以得出,良好的課堂師生互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據有關教育研究顯示,課堂教學中80%以上的師生互動都是表現為言語互動。本研究聚焦江蘇省高職院校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作品,同時對本校專家型授課課堂錄制分析,利用改進的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IFIAS(Improved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分別對師生言語互動進行量化研究對比分析,探索優秀信息化課堂作品中師生互動的特征,對比現有教學課堂的互動現狀與不足,提出師生課堂互動的建議。
1 高職課堂師生互動現狀及分析
本文選取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作為個案研究對象,發放網絡調查問卷5463 份,其中有效樣本為5378份,對課堂教師信息化應用、課程資源、師生互動、學習效果以及建議等方面進行調研,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目前信息化技術應用和課程資源是否豐富分別占91.7%、70.3%,說明了教師能夠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上來,一般表現為視頻、動畫、仿真軟件、課堂互動小程序、學習平臺等,在新型教學模式的推動下,除了新開設的專業相關課程外,大部分的課程資源的建設比較完善。課堂師生互動的比例也較高,但是學習效果反饋一般,在調查問卷的設計中,課堂互動的模塊在互動類型、互動形式方面進行了細分,統計結果如圖2所示。
從調研數據可以得出,目前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職課堂師生互動普遍存在以下特點:(1)信息化的上課設施比較完善,教師能夠適當地使用信息化的手段進行授課;(2)課堂師生互動大多采用師班互動,教學水平不等的教師課堂互動的引導效果是不一樣的;(3)大部分學生希望參與到互動中來,提高學習效果;小部分學生不愿參與互動活動。(4)學生認為上課有熱情、表達上能通俗易懂、能夠深入學生中互動演示的老師更能提高學習積極性,學校效果也會提高。
2 優質課堂師生互動的量化分析
高職課堂師生互動沒有固定的模式,本研究借鑒了張樂平提出的改進的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IF?IAS[5],因其對改進的編碼系統進行了信度檢驗,可以提高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本文選取6個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化課堂教學優質作品和4個錄制的本校專家型授課課堂作為分析樣本,如圖3所示。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是專門針對課堂教學師生語言互動分析的技術工具。分析一般要分為三步,首先是確定能夠描述課堂互動語言行為的編碼系統;其次制定觀察和記錄編碼的標準與規則;最后利用矩陣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或是時間線標記法顯示數據,進行分析。其中,編碼系統以及判定內容如表1所示。
根據1改進的IFIAS編碼系統,對圖3中列出的10個課堂樣本,按照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的分析方法,在剖析每一個樣本作品時,每隔3秒記錄一個最能體現當前教師和學生課堂行為的編碼,這些編碼按照時間順序依次記錄[6],課堂樣本一般在35-45分鐘左右,所以每一堂課大概有700-900個編碼。樣本課堂互動分析的記錄表如表2所示,最后會得到10個樣本的編碼記錄表。將每一個師生互動編碼表按照FIAS 理論統計出10個樣本矩陣統計結果。
將每一個師生互動編碼表按照FIAS理論統計出10個樣本矩陣統計結果。在本文提出的改進的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IFIAS中,編碼1-8為教師言語,則1-8編碼頻數之和占總編碼的比例為教師言語比率;編碼9-11為學生言語,則9-11編碼頻數之和占總編碼的比例為學生言語比率;編碼12-14為課堂沉默,則12-14編碼頻數之和占總編碼比例為課堂沉寂或混亂的比率。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的常模數值相當于傳統課堂的數值,通過比率分析與常模對比,可以分析出在信息化背景與教學深度融合下的課堂結構、師生言語互動、信息化技術使用等的結果。
(1)課堂結構分析
根據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理論可以得出課堂結構的構成,主要體現為教師語言、學生語言與沉默各自的比率。分析樣本的主要參數如表3所示。
因為編號1-6的樣本為江蘇省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的一等獎作品,編號7-10是本校專家型的優質課堂,兩者均是按照本次課知識點的教學設計進行錄制,不同的是參賽作品為了提高表達準確性和課堂完整性反復打磨出來的,所以在各參數上要優于平時教學課堂。本文聚焦信息化課堂參賽作品,不是進行對比分析,主要目的是探索優化的課堂結構,以此為參照改進現有課堂互動的不足。
由表5可以看出,在信息化與教學深度融合下的課堂互動結構中,教師的語言比例是最高的,體現了教師在課堂上引導的地位,信息化參賽作品1-6的教師語言比率基本都低于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語言常模68%,本校專家型優質課堂中教師語言比率稍高于常模,但基本在常模上下浮動,7號是公共英語課堂,教師言語比例較高,原因主要是高職學生的英語底子比較薄弱,主要以教師引導為主。教師語言比率越高,代表教師的主導地位越高,公共課1與7的教師言語比例都較其他專業課程稍高。
在學生言語的比率中,編號1-6的樣本比率明顯高于常模20%,而編號7-10 的樣本比率明顯低于20%,但是樣本1-10的教師言語比例基本差距不大,說明教師發揮的主觀能動性較一致,編號1-6學生課堂參與度較高,編號1-7較低,對比出學生課堂互動參與度相差較大。而根據圖1的調查問卷中,看出本校學生覺得在教師有互動的情況下,學習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見,課堂學生的言語比例越高,有益于提高個體的學習效果,即在平時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由于高職課堂的特殊性,強調理實一體,課堂中會有學生實踐操作的環節,相對沉默的比率較高,所以將沉默行為分為有益和無益兩種情況。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樣本課堂中有益沉默占了較大的比率,無益占比較小;但是對比編號1-6,本校專家型錄制課堂的無益沉默比例稍高,說明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紀律管理,減少無益沉默行為。
(2)教師風格傾向分析
在改進的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編碼中,教師語言分為間接影響和直接影響,兩者的比率可以反映出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風格,其樣本分析如圖4所示。
從結果可以看出,樣本課堂中教師直接影響的比率均比間接影響比率高,可以理解為教師習慣采用外顯的方式,如利用信息化手段講授、指令學生完成某種任務或糾正學生某種行為,體現為比較直接的講述。較少采用引導啟發、鼓勵、委婉的方式。教師間接影響行為反映了教師的移情意識和對學生情感的尊重,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動機,促進學生主動發言和積極參與[8]。目前的一些高職課堂,教師的課堂教學風格偏冷靜和權威,在課堂有較強的控制權。
(3)教師提問互動行為分析
課堂教師的提問比率是教師發問行為與教師直接影響相關行為的比值,各樣本的統計數據如圖5所示。10個樣本的教師課堂提問比率均低于常模數值,其中公共課1、7相對提問比率稍高,專業課的提問比率較低。教師的提問是用來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同時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而且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包括提問-回答的形式,對標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常模,應提高教師課堂提問的質量和比例。
(4)學生語言互動行為分析
在信息化課堂中,學生語言的比例越高說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越強、學習興趣越濃厚。但是在改進的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編碼中,將學生的語言行為分為主動和被動行為,由圖6可以看出,除了樣本7以外,學生的被動言語行為都超過了50%,主動語言行為比例均低于15%。在課堂討論中,一般專業課程的討論互動語言行為比公共課稍高,因為需要進行實踐操作,但是比例仍存在偏低的現象。
通過對比參賽作品和本校專家型課堂,都存在學生被動語言互動行為比例偏高,討論語言互動比例偏低,在以后課堂的改革方向中應優化教學設計,構思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同時培養學生討論、溝通交流的團隊合作意識。
3 研究結論及建議
文章通過利用改進的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IF?AS的分析方法,對10個樣本課堂進行了課堂結構、教師風格傾向、提問比率以及學生課堂語言行為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主要聚焦信息化與教學深度融合背景下師生的課堂互動,同時對標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常模,得出以下結論:(1)教師言語行為中間接影響比例偏高,教師多以講授、指令等直接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2)教師的提問比例偏低,不利于學生理解和回顧知識點。(3)學生主動提問回答的比例偏少,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的積極性不高,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4)學生的討論互動比率不同的課程有所差異,但普遍偏低,不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溝通的能力。
在現代信息化背景下,課堂結構已經發生了變革,課堂的師生互動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團隊協作以及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合理利用信息化技術和手段,開展豐富多樣的互動活動,重視教師的提問技巧和學生的話語權,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去,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