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儒 康鵬 范瑞娟

[摘 要] 民族院校生態學本科專業設置瞄準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對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條件艱苦地區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制定生態學本科專業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等三個方面的人才培養標準,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資源開展教學實習,并通過完善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以“本科生—研究生”組成導師團隊的培養方式為特色,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輸送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培養生態脆弱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
[關鍵詞] 民族院校;生態學;就業;人才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 2022年度北方民族大學新辦本科專業建設項目:新辦本科專業“生態學”建設(JK2022-12);2022年度北方民族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CDIO-OBE理念的‘發酵工程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2021JY021);2022年度北方民族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PBL模式與學科競賽相融合的植物生理學教學模式探究”(2022jxgg006)
[作者簡介] 劉秉儒(1971—),男,甘肅慶陽人,博士,北方民族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學理論及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0;C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14-0181-04 [收稿日期] 2022-05-23
生態學是當今最具有發展潛力和全面影響力的前沿與交叉科學之一,其發展直接關系到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安全、糧食安全、人類健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等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1]。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均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生態尤為脆弱的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黨中央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北方地區向西部開放和發展描繪出了發展路線。高校生態學科的建設承擔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民族院校作為國家布局在欠發達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教育機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有著特殊使命。民族院校生態學本科專業設置瞄準國家戰略的發展需求,對進一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快欠發達地區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2]。
一、民族院校生態學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標準
(一)民族院校生態學本科人才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適應國家和民族地區發展需要,掌握生態學科基本理論和方法,具備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的研究方法與分析技術、生態修復規劃與設計等知識和技能,熟悉國家有關生態保護、管理與評價的法規和政策,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發展潛力,能在生態、農林、水利或環境保護領域從事生態監測與評價、生態規劃與管理、生態保護與修復或生態工程設計和咨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二)民族院校生態學本科人才培養標準
通過本科階段學習,畢業生應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達到如下要求。
1.知識。(1)自然科學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前沿知識: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前沿發展動態;(2)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哲學、思想道德、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3)生態學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前沿知識:掌握生態學相關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及行業內前沿發展動態;(4)計算機與信息處理的基礎知識:掌握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2.能力。(1)獲取知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能力、有較好的表達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2)應用知識能力:具有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從事生態學及其相關領域應用及技術開發的能力;(3)創新能力:具有創新性思維能力。
3.素質。(1)思想道德素質: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熟悉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遵紀守法、誠信為人,有較強的團隊意識。(2)文化素質: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礎知識,具有較好的人文修養、寬廣的視野及健康的人際交往意識。(3)專業素質:受到系統的科學思維訓練,掌握生態學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技術,有求實創新的精神。(4)身心素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身體。
(三)學分要求
畢業最低學分為168學分,其中必修123學分,選修45學分。
二、民族高校生態學本科專業需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開展教學研究工作
當前我國設立生態學本科專業的60多所高校90%以上分布在中東部地區,畢業生就業也多在中東部地區,生態學教育資源顯得極為不平衡。作為國家民委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民族綜合高校,應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承擔培養生態學專業人才和服務社會的責任,為北方地區和民族地區培養生態文明建設者,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保護生態環境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戰略[3]。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大多數民族地區屬于生態脆弱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同時又是資源富集區,存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任務,是實施生態文明戰略的重點區域[4-5]。比如北方民族大學生源大多來自云貴川藏以及閩南、蘇北、陜北、武陵山區、湘西等民族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需要通過生態學專業的系統訓練,掌握豐富、先進的專業知識,為家鄉的水資源高效利用、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優勢特色資源保護利用、生態旅游等貢獻才智,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
寧夏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生態類型多樣(包括山地、湖泊、河流、濕地、森林、草地、荒漠、沙地、采礦跡地等),地形地貌豐富,涵蓋了我國北方陸地基本的生態類型,是國內外從事生態學學研活動的理想場所,在生態教育的教學實習資源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具有辦成品牌效應的特色專業的有利條件。
三、民族院校生態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要緊扣時代發展需求
生態學專業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交叉滲透的,與人類、生物生存現代工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息息相關的前沿學科,其知識體系涉及現代科學的各個領域,在21世紀的科技、工業、社會、自然和經濟發展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5-6]。
當前,生態科學領域不但缺乏專業人才,而且因其內容的復雜性、綜合性、交叉性,使得現代生態學具有涉及面寬、知識更新快、學科交叉明顯等特點,現有的生物學、地理學、植物學、林學、風景園林學、土壤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微生物學等本科專業,都不能獨當一面地挑起生態建設大梁,需要利用新科技分子生物學技術揭示生物多樣性保育成效,如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生態數據采集技術、基于3S技術的生態服務功能評價、生態大數據分析等,需要具備現代生態學知識才能勝任[7]。因此,新時代生態學本科專業需要緊扣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物聯網與云計算等新科技成果,與時俱進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復合型知識的生態文明建設者。
四、民族院校生態學本科專業應以就業為導向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民族院校大學生生源大多來自云貴川藏以及閩南、蘇北、陜北、武陵山區、湘西等民族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同時又是資源富集區,存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任務。因此,在構建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時,應從知識、能力和素質等多方面入手,促進學生學有專長。
(一)完善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信息技術、軍事體育、勞動健康、創業就業等寬口徑的通識教育基礎上,通過主干課程以及專業必修課,構建課程體系(見表1),課程模塊設置為生態科學和生態工程兩個模塊(見表2),學生根據興趣的志向,厚基礎,重實踐,培養“會做人、能做事,會學習、能創新”,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生態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8]。
(二)以“本科生—研究生”組成導師團隊的培養方式
將研究生教科融合的培養思路融入本科生培養工作,讓本科生盡早接觸產學研用體系,盡快掌握生態類工程技術項目從申報到實施的操作流程,提升本科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畢業實習的質量。
結語
民族院校生態學本科專業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觀,有利于輸送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增強高校本科教育生源的持續性。在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首先應制定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的人才培養標準,然后緊扣時代發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土資源開展教學研究工作,通過完善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以“本科生—研究生”組成導師團隊的培養方式,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輸送生態領域高質量專業人才,培養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科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生態學專業)[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8,8(3):3-10.
[2]陳永勝.立德樹人 培根鑄魂 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礎: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5):1-5.
[3]羅明,于恩逸,周妍,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布局及技術策略[J].生態學報,2019,39(23):8692-8701.
[4]劉星,劉怡萱,趙寧.面向一流學科建設的民族院校生態學本科教育探索:以西藏大學為例[J].高教學刊,2019(26):14-16.
[5]額爾敦布和,額日德木圖.關于民族院校學科專業群應用型轉型的路徑探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5(6):1-11.
[6]梁運姍,孫文笑,曾洪,等.專業認知度調查及專業導論課程的改革探討:以湖南農業大學生態學專業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8):64-67.
[7]李旭霖,王繼芳,崔德杰.農業院校生態學專業學科群建設及課程體系設置[J].高等理科教育,2013(3):104-108+78.
[8]辛國榮,胡文武,余世孝,等.中山大學生態學本科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的探索[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4,4(1):38-42.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y undergraduate major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aims at the needs of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peeding u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By setting up ecology undergraduates in three aspects: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standard of talent, make full use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rough the perfect course system and course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cultivation way of the undergraduates - graduate student tutor team, to build the system and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ransport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train the backbon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ethnic areas.
Key words: Ethnic Universities; ecology; employment; talent cultivation;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