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完成基礎語文知識的普及,更要培養學生以閱讀鑒賞、文藝創作為代表的語文核心素養。將讀寫結合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高度契合了新時期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主流期許,是促進學生語文基礎素養、核心素養協同進步的有效途徑。本文在明確讀寫結合可行性、必要性的基礎上,系統探討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踐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讀寫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0-0156-03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語文學科的研究學習中,多讀和多寫向來具有最緊密的促進關系。將讀寫結合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既有助于學生嫻熟掌握多種閱讀技巧,同時也有益于教師從潛意識層面培養學生的漢語文學語感及寫作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對讀寫結合的應用,仍需扎根于閱讀教學中的現存問題,在對問題的糾正改善過程中,順利完成學生多讀、多寫兩項教學任務的有序推進。
1.讀寫結合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可行性
總體來看,讀寫結合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語文教學活動需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從教學方法的層面認知角度看,讀寫結合是圍繞范文閱讀研究展開的,旨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語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語文教學方法。在讀寫結合的實踐過程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完成兩方面學習任務。一是閱讀階段,通過對復雜語言的閱讀研究,實現閱讀能力的鍛煉,和文章思想價值的品鑒吸收;二是在寫作階段,嘗試以仿寫、續寫、擬寫等方式,自主養成以行文表達個人情感的思維習慣,實現個人寫作能力的提升。從教學原則的層面認知角度看,將讀寫結合納入語文教學體系,具有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完整的規則依托。
(1)理論依據
讀寫結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建立在對多種科學教育理論的嚴謹遵循基礎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學習遷移理論。遷移理論,是由沃爾夫、桑代克等教育學家開創并完善的一整套現代教育理論。按照該理論,具有相同要素的多種學習活動,可借助形式化的訓練方式,實現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式地協同提升。即在A類活動和B類活動具有廣泛共同聯結的前提下,通過A類活動或者B類活動的反復鍛煉,可實現A、B兩種能力的共同進步。閱讀和寫作,作為貫穿語文學習活動始終的兩大項目,其研究內容具有體現形式上的一致性,其研究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能技巧,也存在明顯的互通、互促特點,閱讀的廣泛積累,可以促進寫作能力的自發提升,而通過寫作,也有利于更加透徹地解讀品鑒經典文章。
(2)規則依托
關于閱讀、寫作關系的描述,以及權威教育專家溫儒敏教授關于語文核心素養的深度解讀,為讀寫結合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運用,提供了框架式的規則依托。按照最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閱讀和寫作的深度結合,被視為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從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多個學習階段中,多讀、多寫的有機結合分別促進了學生基本詞匯的積累,標點的正確運用、五大寫作技巧的初步掌握和表達順序、表達方法的自主選取運用。溫儒敏關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解讀,特別明確了讀與寫對構建語文思維、語文能力的重要性。無論是語言的構建、運用,還是語文思維、鑒賞能力、文藝創造力的鍛煉提升,都離不開基于多讀的文藝常識積累,和基于多練的語言表達技巧鍛煉。總之,將讀寫結合融入語文閱讀教學,既符合現代科學教育理念,同時也符合語文學科自身的主要特點,更與素質教育理念下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主流趨勢相契合。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踐讀寫結合的必要性
(1)有利于語文課堂的創新改良
相比傳統語文課堂的閱讀活動和寫作練習,讀寫結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并非對閱讀、寫作兩個教學環節的盲目拼湊,而是在相同的教學目標指引下,圍繞特定范文展開的,緊密聯系閱讀寫作共通之處的語文素養鍛煉。在此過程中,閱讀和寫作都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其中,對范文的閱讀研究,是為了促進文藝素養的積累,和寫作意識、寫作技巧的激發;而結合范文特點的寫作練習,則是為了通過實踐,使學生完成對范文主旨、寫作技巧的復盤式理解,以及文章魅力的深度解讀。這種圍繞同一個教學主題展開的多樣化研究學習模式,徹底改變了以往教師單方面灌輸知識的課堂情形,同時也為傳統閱讀課堂學生單調閱讀的局面注入了更多的互動環節。在布置讀寫結合的語文閱讀課堂時,教師將更好地將趣味性融入教學活動中。
(2)有利于教學效率的穩定提升
在新課改精神的持續影響下,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規劃設計更多地滲透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與尊重。但由近兩年的教育實踐證實,教學效率的提升和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往往存在顧此失彼的教學矛盾:部分教師由于對學生訴求的響應欠缺程度和力度的合理把握,導致原定的教學目標被個別學生的特殊要求帶偏,拉低了教學效率;另有部分教師為保障教學效率,繼續沿用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盡管確保了教學目標的中規中矩式完成,但明顯壓制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讀寫結合的語文閱讀教學,可以有效規避以上兩種情況。在理想的讀寫結合模式下,無論是學生的閱讀活動,還是寫作練習環節,均由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展開,在此過程中,教師更主要地扮演了學習方向約束者和學習輔助者的角色,既不過度干涉學生的差異化發展,同時,也能及時對學生的疑惑進行解答。
(3)有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長遠進步
從學生的發展角度看,讀寫結合的語文閱讀課堂,還有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長遠進步,讀與寫的結合使學生在語文素養的成長層面實現了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的“知行合一”。一方面,通過閱讀,學生可積累更豐富的文學語言、文學詞匯,避免了寫作內容上的詞不達意、內容空洞;另一方面,在緊貼閱讀文章風格的寫作練習中,學生也將更直觀地感受到范文在各個文學表現層面上的高明之處,為學生自主制定清晰可行的寫作鍛煉計劃,提供參考。閱讀服務于寫作過程,寫作夯實閱讀理解的深度。總之,在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課堂中實踐讀寫結合,使閱讀成了學生增長見聞、拓寬視野的首選渠道,也讓寫作成為學生抒發情感的重要途徑。
3.實踐讀寫結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1)以讀后感寫作,培養理解力與共情力
小學階段是良好習慣的養成期,特別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閱讀、寫作習慣的培養。適當的讀后感寫作練習不僅可以能夠培養學生閱讀、寫作的良好習慣,還可以有效地兼顧讀與寫,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讀寫結合。對于閱讀量與寫作能力均有待提升的小學生而言,讀后感寫作練習應建立在有效閱讀的基礎之上。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收獲了一定的認知體驗,閱讀活動才能夠成為寫作活動的基礎并在寫作過程中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為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狀態進入讀后感寫作訓練,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和啟發,使學生對閱讀過程中遇到的修辭、表達方式、文章主題以及思想內容產生正確的認知,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內容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和教育意義,可以為學生的讀后感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因此,教師有必要將讀后感寫作活動建立在學生熟讀課文、領會文章主旨和思想內涵的基礎上。在開展讀后感寫作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帶著對文章的正確理解,聆聽作者內心的真實想法、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將雷鋒的事跡作為課文內容的導入,使學生正確認識雷鋒和雷鋒精神。接下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朗讀本課課文,使學生在優美流暢的詩文中,聆聽小路、小溪的“語言”,在小路、小溪的述說中,對課文內容產生進一步理解、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充分領會、感悟雷鋒叔叔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最后,在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準確理解課文情感內涵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與主旨進行自主思考,并安排學生帶著對雷鋒事跡、雷鋒精神的理解和思考進行讀后感寫作練習,利用有效的讀后感寫作,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寫作思維。
(2)通過仿寫練習,提升詞匯量與表現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探究閱讀內容、學習閱讀知識,還需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和閱讀能力、使閱讀活動成為寫作的動力和靈感來源。語文閱讀教學帶給學生的探究與思考,是以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以及一定程度的情感投入為基礎的,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的寫作思維和寫作技巧,也可以通過對課文以及優秀文章的仿寫得到練習和鞏固。為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仿寫練習,強化學生的寫作思維、提升學生的詞匯量以及語言表現力。寫作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所掌握的詞匯量的積累,引導學生利用仿寫練習擴充詞匯量、鍛煉寫作技巧、提升文字表達能力。在日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養成仿寫課文、記錄名言佳句的習慣,使學生通過對優秀文章、詞句的仿寫,逐漸養成寫作思維。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大自然的聲音》時,教師可以引導學感受課文中的生動語言,探究作者如何運用生動的語言將大自然的聲音譜寫成美妙的樂章。三年級的學生普遍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教師可以在這一前提下,帶領學生熟讀課文、感悟大自然聲音的美妙之處,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課文中的語句以及“雄偉”“呢喃細語”等語言在情感表達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在學生感悟自然之美、語言之美的同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課文中的第二自然段進行仿寫,引導學生對文中的語句和表達技巧進行學習和模仿。在仿寫課文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表達技巧以及好詞好句形成正確理解并加以靈活運用,使學生的詞匯量在仿寫練習中得到積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3)利用擴寫續寫,塑造想象力與創造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不僅可以通過仿寫練習得到實現,利用對文章的擴寫、續寫,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鍛煉。在對文章進行擴寫、續寫的過程中,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鍛煉、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可以得到提升。一些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保留著開放式的結尾,不僅給廣大讀者留下了遐想空間,也為學生的寫作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為提升擴寫續寫練習的有效性,教師應選擇恰當的續寫素材,在確保學生精準把握文章情節與思想內涵的前提下,給學生以充足的想象空間和思考自由,使學生在發揮想象力延伸文章情節的過程中,逐漸養成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對文章進行擴寫、續寫的同時,教師有必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真情實感。此外,教師有必要客觀看待不同學生在閱讀、寫作能力方面的差距,使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得到充分尊重,減少在學生思考過程中的過度干預,充分激發學生參與閱讀與寫作活動的熱情。不僅如此,教師還應注重續寫素材與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結合,盡可能選擇情節性較強、富有趣味性的文章作為續寫對象。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景陽岡》一課的教學內容結束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武松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對課文內容進行續寫。續寫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對“打虎”后的故事進行想象和擴充,使學生通過續寫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發散性思維。
4.結語
綜上,閱讀和寫作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兩大主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踐讀寫結合,是在科學教育理念指導下有效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正確認知讀寫結合內涵和重要性的基礎上,善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差異化學習訴求,在到位的閱讀技巧教學和多樣化的寫作技巧練習基礎上,合理利用家校合作機制在教學方面的積極作用,從而使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充分發揮作用,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長遠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洪言.讀寫結合法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11).
[2]郭順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法的整合實踐闡釋[J].科技資訊,2020(31).
[3]孟永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導入實踐研究[J].課外語文,2020(19).
[4]李小紅.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J].新課程,20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