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新

[摘 要]文章旨在分析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不足的現狀,以人教版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一冊Unit 1 中的“Tu Youyou Awarded Nobel Prize”為例,將課堂教學實踐和教書育人的教學理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探索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
[關鍵詞]講好中國故事;高中英語閱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4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1-0036-03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指明,要堅定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語言是傳播文化的載體,文化是發展語言的基礎。作為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通用語言之一,英語是傳播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有利媒介。運用英語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高中英語課程目標旨在擴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還肩負著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相比于教學文本中占較多篇幅的英國文化,中國本土文化占比不大。因此,本文試圖分析讀寫教學實踐案例,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英語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探索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
作為語言學習輸入(聽、讀)和輸出(說、寫)最重要的兩大部分,閱讀和寫作密不可分,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可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發現語言的特點、文本結構的特征,提升其鑒賞能力、思辨能力、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運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本文以高中英語人教版教材中的模塊話題為教學材料,進行語篇閱讀訓練的探究,設計閱讀活動環節,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使其掌握寫作技巧,進一步增強語言能力和篇章構筑意識,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為目標,指導學生完成既定的寫作任務,達到幫助學生運用英語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的目標。
本文將以高中英語人教版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一冊Unit 1 People of Achievement 中“Tu Youyou Awarded Nobel Prize”的教學實踐為例,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依托,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整個教學過程以為學生搭建腳手架的方式,結合文本體裁和結構特征,引導學生學會賞析文本的語言和結構,梳理文章的線索,即屠呦呦的優秀品質。此外,以單元的主題語境為基礎,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學習相關的主題詞塊和重要表達。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設計英語課堂活動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和堅定學生文化自信的目標。
一、高中英語以讀促寫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
“Tu Youyou Awarded Nobel Prize”是一篇人物專題新聞報道,文章結構清晰,介紹了屠呦呦的生平經歷和其帶領的醫藥研究團隊為了治療瘧疾進行的一系列探索研究并發現、提取青蒿素的過程,突出了在發現青蒿素的過程中以屠呦呦為代表的中國醫藥研究團隊在沒有先進的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依然攻堅克難,面對屢次失敗永不退縮,最終提取出青蒿素,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為促進全人類的健康發展和減少病患的痛苦做出了重大貢獻。屠呦呦團隊所體現出來的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大公無私、為國為民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典范,屠呦呦作為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代表,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用英語講好屠呦呦的故事,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認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進而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一)創設情境,激活知識
要想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讓其讀懂中國故事。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播放視頻、設問等多種導入的方式,利用問題層層推進,引導學生聯系已學知識,思考并回答問題。同時,通過展示圖片和播放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屠呦呦及其所帶領的團隊研究和發現青蒿素所經歷的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為下文的閱讀環節提供背景知識,便于學生更清晰、更容易地讀懂文章內容,了解人物的經歷和偉大事跡,學習屠呦呦所具備的優秀品質,探究他獲得偉大成就的原因。
【教學步驟1】Lead?in
教師讓學生觀看一段屠呦呦被授予諾貝爾獎的視頻,通過設計問題,層層推進,引出主題。
教師提問:“Do you know her?Who is she?”學生看了視頻后快速回答:“Yes! She is Tu Youyou.”教師接著提問:“What is the video about? ”部分學生回答:“S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教師再次提問:“Why was she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因青蒿素(artemisinin)的英文較難讀準,大部分學生選擇用中文音譯進行回答: “Because she discovered Qinghaosu.” 緊接著,教師又問:“Do you know how she discovered artemisinin?”這時候大部分學生搖頭表示否定。教師說:“Now, lets watch a video.”然后展示了一段3分鐘左右的記錄屠呦呦團隊研究和發現青蒿素的視頻。學生通過這個視頻,初步了解了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過程中經歷的艱難探索,為接下來的閱讀打下了基礎。
(二)解讀語篇,堅定文化自信
語言是傳播文化的載體,教師在指導學生解讀“Tu Youyou Awarded Nobel Prize”這篇文章時,需要巧妙地設計教學任務,層層遞進,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流表達時能夠主動、積極、有效、流利地向外輸出本國文化。通過這個途徑,才能實現英語教學“學科育人,立德樹人”的目標。
在文本解讀部分,教師設計了六個閱讀任務,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整體結構,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重要細節。在學生完成閱讀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會在各個教學環節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
【教學步驟2】Reading and Exploring
Activity 1: Read the material and recall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u Youyou.
教師讓學生閱讀文本,梳理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過程,接著展現此過程的思維導圖(如圖1),讓學生根據圖片補充填寫括號里的信息。此過程是為了幫助學生清晰地掌握文章的脈絡,提取文章的重要信息。
Activity 2:Explore the writing style and the content.
在本環節中,教師通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文本體裁(新聞報道),接著讓學生去發現、歸納并掌握新聞報道的結構特征:Tittle—Lead?in—Body—Ending。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新聞報道中Lead?in(導語)應包含的六個要素(when,where,who,what,why,how)提問“What Tu Youyou was awarded and why artemisinin was an important discovery?”,然后歸納本文Body(主體段)的主要內容(Tu Youyous road to discovering artemisinin and the details of how artemisinin was discovered.)和Ending(結尾段)的主旨大意(A quote from Tu Youyou to show her attitude.)
Q1: Where are you most likely to find this passage?
A. In a blog. ? ? ? ? ? ? ? ?B. In a book.
C. In a letter. ? ? ? ? ? ? ? D. In a newspaper.
Q2: How to read passages like this?
Activity 3: Explore the road to the discovery.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梳理屠呦呦的經歷以及研究和發現青蒿素的時間線索,更好地理解文本信息,并提取文本中的相關信息進行口頭表達,闡述整個研究歷程。在此過程中,學生驚嘆于屠呦呦團隊經歷的漫長研究探索過程,可見其艱辛程度,更凸顯出研究人員不畏艱難,為了全人類的健康、為了國家和人民努力奮斗的偉大精神。
1930年: Born in Ningbo, China.
1955年: Graduat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1967年: Chose to be the first researcher to discover a new treatment for malaria.
1969年: Became the head of the project in Beijing,and decided to find the traditional botanical treatments for the disease.
1971年: Succeeded in discovering artemisinin.
2015年: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Activity 4:Explore the great qualities of Tu Youyou.
教師通過問題“What qualities do Tu Youyou and her team show in the process of discovering artemisinin?”引導學生回歸文本閱讀,從文章中找出描述屠呦呦及其研究團隊的相關語句,在此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感知屠呦呦及其團隊成員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cautious,committed,persistent,team spirit,patient...)。
Activity 5:Explore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a new story.
在本環節中,教師設計了兩個活動,首先設問:“How does the writer prove Tu Youyou is committed and patient?”引導學生發現新聞報道的語言特征(客觀、準確)和新聞報道的基本特征——用事實說話(具體數據、引用等)。同時,引導學生發現文中描述屠呦呦的成就時所用的現在完成時的特殊性和巧妙性:突出屠呦呦的發現對全人類的影響之深遠、貢獻之偉大。
Activity 6:What do you think lead to Tu Youyous great achievement?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進行深度的思考。學生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屠呦呦鍥而不舍的科學求真精神;有的說是屠呦呦和團隊同心協力的合作;有的說是屠呦呦充分利用了我國的瑰寶——中草藥進行醫藥研究,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嘗試才得以成功;還有的說是因為屠呦呦和團隊成員都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為國為民分憂解難的思想,時刻銘記自己身為醫學研究者擔負著救死扶傷的使命……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他們被屠呦呦的高尚品格、愛國主義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深深地感染,同時也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而感到自豪,更有學生立志未來要像屠呦呦一樣為中國的醫學事業做貢獻。在此過程中,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知,文化自信進一步得到提升。
(三)鞏固提升,培養文化意識
課標提出了新的文化知識觀:將文化知識最終內化為人的品格。因此,英語學習必須經歷理解、應用、遷移、創新等過程,將語言、思維、實踐融為一體,最終將文本知識轉化為應用輸出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教學本課時組織了寫作活動,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提煉,并通過深化認知和對文化理解的內化,形成文化意識,最終實現幫助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目標。
【教學步驟3】Writing and Practice
經過上述環節的鋪墊和學習,學生的語言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此時,教師提出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角色扮演(role?play):Suppose you were a foreign reporter and your classmate were Tu Youyou,please make an interview after s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First design your question list and take notes of the answers.) 讓學生兩人一組分角色扮演外國記者和屠呦呦,模擬采訪活動,要求學生自主設計采訪的問題和回答內容,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扮演外國記者的學生要從外國人的角度采訪中國名人,感受從不同的國際視角看問題,體驗中西方交際和表達的差異;扮演屠呦呦的學生要力求自己的回答符合客觀實際,語言準確,輸出中國文化的同時展現中國人的風采和自信。通過這類一問一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將其內化為知識儲備和語言能力;通過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方式,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了學生的文化意識,樹立了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結語
中國人都是中國故事的見證者,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講好中國故事,向全世界展現中國的風采和精神,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溝通,是文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必經之路。 因此,作為開闊學生國際視野、提升學生文化溝通能力的主要陣地,高中英語課堂需要教師不斷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挖掘優秀的中國故事,深刻理解其中的內涵,更新觀念、內化知識、樹立文化意識、提升文化自信、培養優良品格,更好地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唐亮.高師英語教學中“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實踐研究[J].英語廣場,2020(22):87-89.
[3] ?李曉芳.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策略探究 [J].英語教師,2020(3):37-43.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