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培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五個方面。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結合具體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提出可通過創設情境、知行合一、精挑素材、指引合作探究、開展實踐活動等路徑促進學生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1-0060-03
新時代對學生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從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內涵著手,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分析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可行路徑。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內涵分析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指具備熱愛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以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志向,能夠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治認同主要表現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家國情懷三個方面。
(二)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是指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并將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修養主要表現為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三)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是指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義務相統一的理念,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為。法治觀念主要表現為: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義務相統一、守法用法意識和行為、生命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四)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指具備正確的自我認識、積極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生活態度,能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和友愛互助。
(五)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指具備承擔責任的認知、態度和情感,并且能轉化為實際的行動。責任意識主要表現為主人翁意識、擔當精神、有序參與等。
明確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內涵有助于明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容和方向,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一)創設情境,強化學生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浮于表面的東西,需要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強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逐步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
1.政治方向。在講授“堅持黨的領導”這一知識點時,筆者請學生課后收集有關自己家庭、家鄉近幾十年發生的變化的資料,并讓家里的長輩尤其是上了歲數的老人說說他們的感受,從而使學生對社會發展變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課堂上,筆者把學生搜集到的素材整理歸類,并進行補充完善,接著讓學生通過總結認識到這些發展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黨的領導,離不開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進而增強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筆者還結合中國近幾年疫情防控的情況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對比其他國家在疫情防控方面的舉措后,認識到我國在疫情防控中堅持人民至上,認識到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性。
2.價值取向。在講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時,筆者首先給學生播放唐山打人事件的視頻,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說說假如自己當時也在那個餐館就餐會采取怎樣的措施。通過情境探究,學生明白了無法治不自由的道理。然后播放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片段,引導學生理解愛國主義,明確中國取得的一切成就離不開所有中國人的奮斗;在新時代,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后讓學生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內容,并學會在實踐中內化。
3.家國情懷。通過《我和我的家鄉》電影片段,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為自己的家鄉建設出力。學生從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網絡建設等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厚植家國情懷。昆山是學生的故鄉,筆者還組織學生參與“我為昆山建設出力”的活動,引導學生從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建言獻策,并付諸實踐。
(二)知行合一,提升學生道德修養
學生要想提升道德修養,需要將相關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即需要在豐富知識儲備的同時提升踐行應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1.個人品德。這里以誠實守信為例。誠實守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明確誠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踐行誠信。為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筆者在班級開展“每日一諾我踐行”微活動,讓學生每日給自己訂一個小目標,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日積月累,小善成大善。
2.家庭美德。這里以對父母盡孝心為例。組織班級學生利用母親節、父親節等契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為父母送上自己的禮物,傳承優良家風,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踐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3.社會公德。這里以生態文明為例。生態興則文明興,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事關國家的常態發展和人民的幸福安康。為了幫助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筆者向學生展示能反映當前我國資源環境現狀的數據。此前,我國資源環境整體情況不容樂觀,但是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在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已得到總體改善,從而使學生樹立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垃圾分類倡議書上簽名,在學校、家庭中盡己所能參與到垃圾分類的宣傳和實踐活動中,提升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在課余時間,筆者引導學生參與到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中,還帶領學生參與環境美化等志愿微活動,匯聚點滴力量。
4.職業道德。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明白職業規劃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和勞動觀念,明確勞動不分貴賤,只是社會分工不同。結合班級教學和管理實際,筆者在班級實行勞動責任制,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實干精神。與此同時,筆者請學生家長到校參加家長活動,通過家長對自己職業內容和從事這一職業的相關要求的介紹,讓學生明確每一種職業都有特定的職業要求和內容,正確認識職業興趣和職業品質,逐步培養敬業意識。
(三)精挑素材,幫助學生樹立法治觀念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法治觀念的難度較大,因此教師在素材的選取方面需要精益求精。
1.憲法法律至上。比如,筆者以國家領導人進行憲法宣誓的視頻為素材,引導學生思考憲法的地位;結合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制定和出臺過程,引導學生明確生活中應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民法典可以稱得上是生活中的百科全書,于是,筆者在班級開展法律辯論活動,引導學生圍繞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課堂辯論,在觀點的碰撞中學習法律;筆者還在班級里舉辦法律知識小競賽等活動,引導學生學法、守法、用法。此外,筆者通過晨讀憲法、法治手抄報比賽、法律故事演講會等一個個小的課堂活動,將法律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歷聯系起來,把生硬的法律條文具體化、生動化。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比如,筆者引用十八大以來中國反腐的相關案例,引導學生認識到無論是誰,只要觸犯法律,都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與此同時,針對部分學生不能理解“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護”這一知識點的實際情況,筆者展示刑法修正案中的相關內容,以使學生明白法律保護未成年人,但不保護違法犯罪行為,并明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還表現在每個人都平等地享有憲法規定的權利,對此,筆者結合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社會熱點,向學生展示西藏近幾十年的發展成果,包括西藏代表出席人大會議、藏文化獲得巨大發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等,用具體事例證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一句空話。
3.權利義務相統一。筆者向學生展示了許多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比如,2022年蘇州南環橋市場的某商戶不遵守防疫的相關規定,多次出入中高風險地區并且隱瞞行程,導致疫情擴散。他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筆者由此引導學生明白“無法治不自由”的道理,明確公民既要依法行使權利,又要依法履行義務。
4.守法用法意識和行為。筆者選取了“法治講堂”中的一個真實案例:原本品學兼優的某某同學,由逃課、偷盜、搶劫,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淵,最終等待他的是牢獄之災。這樣真實且有沖擊力的案例,能使學生明白知法、用法的重要性,并自覺做守法的中學生。校園霸凌是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筆者的班級里就有學生遭遇過校外社會人員的威脅和敲詐,筆者將該事件用到了課堂中。通過小組探究,學生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含義、內容,了解了該事例中被欺凌學生的錯誤做法,并在此基礎上群策群力,尋找正確應對校園欺凌的辦法,比如及時告知老師和父母、報警、結伴同行等。與此同時,筆者邀請法治副校長到班里開展法治教育講座,使學生認識到應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
5.生命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筆者通過講述消防烈士劉澤軍的故事,引導學生一起緬懷英雄,向英雄學習。結合消防員這一職業的特殊性,教授學生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筆者結合“網絡生活新空間”這一課的內容,開展“網上交友之利弊”討論活動,引導學生分析網絡生活帶來的益處和弊端,認識到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從而知曉網上要交友慎重。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還播放了一些網友“奔現”的視頻,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引導學生盡量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朋友,注意保護個人隱私等。
(四)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尤為重要。而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比如,筆者結合北京冬奧會的舉辦,開展主題探究活動。活動開始前,讓學生自主搜集北京冬奧會的相關資料。運動員們相互加油鼓勁、團結協作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到友愛互助的珍貴;谷愛凌、任子威等運動員揮灑汗水,憑借自身實力登上領獎臺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到自尊自信的力量。還有運動場上,運動員之間的特殊關系——既是競爭對手又能促進彼此進步,使學生明白合作與競爭密切相關:人們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提升了能力、健全了人格。
(五)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學生的責任意識僅僅依靠理論學習是很難培養的,還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加以強化。
1.主人翁意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做自己的主人,學會對自己負責,進而對集體、對社會負責。例如在講授“我與集體共成長”一課時,筆者讓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為集體增光彩。學生在班級衛生管理、教室布置、運動會、文藝會演等中貢獻自己的力量,結合自身的特長參與班級建設。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筆者在班級開展了“匯聚星能量”的積分活動,從學習、勞動、紀律、品行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并統計積分,評選每周“星力量”,在教室展示欄展示結果。此外,還有“學習之星”“進步之星”“友善之星”“光盤之星”等各種評比,通過一個個評比活動,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2.擔當精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注重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使學生養成親社會行為。筆者讓學生在校內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文明實踐活動,在校外積極參與垃圾分類、關心愛護老年人等社區組織的公益志愿服務活動。通過校內校外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
3.有序參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注重引導學生積極有序地參與民主生活。如在講授民主生活的相關知識時,筆者引導學生嘗試給身邊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就自身關注的社會問題提建議、獻對策;通過校長信箱等就學校存在的問題建言獻策。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依法有序參與民主生活,提高民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
提升初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僅要發揮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功能,還要發揮社會、家庭、學校的教育合力。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陶海鷹.深度學習 培養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J].新教育,2022 (8):4-6.
[3] ?王繼元.開展探究式學習提升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J].新課程研究,2020(28)60-61.
[4] ?劉艷玲.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7(10):131-132.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