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麗
摘 要:在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要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課堂教學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為此,教師需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探討如何有效落實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著力實踐教學策略的變革,有效提高課程教學的成效。基于此,筆者結合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中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學,探討如何在高中歷史課程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學生通過系統性的課程學習將具備一定的關鍵素養,包含了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價值觀念的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有獨特的學科特點,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將全面促進學生在歷史學科中獲得知識與能力的發展、過程與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不斷促進學生歷史學科綜合素養的同步發展。
一、唯物史觀:慎重選擇史料,將抽象觀點具體化
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定義,“唯物史觀”是一種科學的歷史觀與方法論,主要揭示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客觀基礎及規律。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學生將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內涵,能夠掌握“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能夠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從而對歷史學科以及歷史發展形成正確的認知。由此可見,唯物史觀是五大核心素養中的靈魂所在,要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就必須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唯物史觀的滲透,將其落實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立足于具體的教學內容和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慎重選擇相關的史料,進而將唯物史觀的抽象觀點轉變成具體知識,在此基礎上解釋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需要掌握的觀點,達到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1]。首先,需要鼓勵學生嘗試使用唯物史觀的觀點來解釋人類歷史發展中各種思想文化現象,通過史料分析來探究不同思想文化現象產生的政治背景、經濟背景和社會原因,同時,分析不同思想文化現象對這一時期的社會各個方面產生的影響,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在逐步深入的分析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所存在的內在關聯。與此同時,鼓勵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客觀評價特定時期的人物、事件及社會現象等,并嘗試選擇不同的史料進行佐證自己的觀點,能夠從先進性、局限性等方面加以論述,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唯物史觀”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比如:在清朝時期民族英雄林則徐、清代思想家魏源等人在探索救國之路上,積極主張學習西方,對于西方文化、科技以及貿易等均持開放態度,希望通過“擇優而用之”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如果從當時的時代背景角度來看,提出“學習西方”是具有一定進步性的主張,能夠改變“閉關鎖國”的思想,將中國之發展與世界發展相融合,推動中國走上新的階段。但在看到進步的同時,也需要看到局限性,他們代表的是地主階級,他們提出學習西方的主張,其根本不是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因此,在對人物進行分析時,教師需要從先進性和局限性兩方面來選取史料,讓學生在閱讀和分析中能夠形成客觀認識,進而促進唯物史觀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學過程中,可將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分析材料探究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時期社會思想領域發生變化的具體原因和主要影響”。為此,教師需要基于教材內容的基礎引入更豐富的材料,彌補教材對于儒、道、佛思想發展方面簡略介紹的不足,結合相關材料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材料展開分析,嘗試使用唯物史觀的方法來理解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現象。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根據材料總結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地位受到巨大的沖擊,而佛教、道教則更為盛行。之所以會產生這些變化,其原因涉及諸多方面,一則社會長期動蕩不安,長期經受戰亂之苦的人們缺乏一定的精神寄托;二則佛教及道教的教義更注重于解決人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三則這一時期的統治者利用佛教、道教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提供了有效保障。多方面原因的交錯,不斷推動佛教與道教的發展,而儒學開始受到沖擊。在問題的引導下,指導學生認真分析材料,結合社會文化現象展開深入思考,從不同維度加以分析,促進唯物史觀素養的發展。
二、時空觀念:厘清發展歷程,在特定時空中考查
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時空觀念”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時空聯系中觀察、分析某事物的意識和思維。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需要將時空觀念落實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夠了解在不同的時期思想文化所處的具體時代背景,且能將思想變化置放于特定的時空中進行考查,進而厘清整個思想文化發展的歷程和脈絡,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最終達到時空觀念培養的教學目標[2]。
在歷史學科學習中,應當避免被動地機械學習,而是應當創設一種特定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開展主動學習,使學生能夠進入一個特定的、虛擬的學習空間,甚至可以“穿越古今”,化身成不同身份進入不同年代,置身于當時的特定時代背景來進行思考,從而達到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的目標。比如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引入豐富的教學素材,電視劇、動畫片、音樂等,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能夠讓學生進入一個更為逼真的學習情境中,促進學生學習角度的變化,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積極營造一定的歷史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能夠形成一定的時空觀念,通過生動的語言導入課程,再通過難易適度的問題和多樣化的教學素材使學生能夠進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在相應的情境下與歷史人物的對話、展開問題探究,進而認識到思想文化的發展背景和發展歷程。還可以通過繪制歷史時間軸、歷史年表、歷史地圖以及思維導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例如:在《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學過程中,可將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繪制歷史年表”了解春秋時期至隋唐時期儒學、道教及佛教的整體發展歷程。在前文的學習中已經了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地位遭受沖擊,但仍然處于社會主導地位。為了增強課程的代入感,可通過多媒體展示儒學、道教及佛教發展演變的整體歷程,從春秋一直延續到唐朝中期。還可根據年表繪制出興衰曲線圖,并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帶領學生走進自己“最想”和“最不想”出現的歷史時期,向社會宣揚自己的思想主張。讓學生在角色扮演和自主探究中,理清三大學說的發展歷程,同時能夠明確思想領域的變化受到了社會的影響,是當時政治及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真實反映,在特定的時空背景導致了這些變化,促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三、史料實證:分析解讀史料,引導從多角度思考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給“史料實證”明確了定義,是一種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主要是指學生對所獲取的各方史料進行解讀和辨析,并嘗試運用這些史料來重現特定時期的歷史真實情況,這個過程將不斷促進學生辯證思維的發展。在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史料實證是實現其他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3]。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實際準備豐富的史料,同時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問題,指導學生通過史料的分析抓取有效信息,回答預設問題,以此促進學生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
在歷史學科學習中涉及諸多難點知識,僅通過語言描述難以領會其內涵,為此需要準備豐富的文獻、圖片等,幫助學生理解,進而提高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人教版的歷史教材中,包含了豐富的圖片史料和文字史料,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好這些史料素材,并以此為切入點補充更多資料,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思考。在史料的具體選取過程中,需要確定其真實度與可信度,重點考查史料的出處,衡量材料內容是否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選擇難易適度的材料。與此同時,需要遵循教育性質量性的基本原則,輔助課堂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駕馭這些材料[4]。能夠通過努力實現對內容的橫縱向對比,再結合已有知識展開分析思考,進而得出結論,促進綜合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學過程中,可將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史料分析探究在唐朝時期文學藝術及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并分析達到高峰的原因。在前期的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到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為此,需要指導學生結合史料思考分析為何會達到高峰?經過文獻資料的分析、總結得出結論:一則在于社會穩定,經濟強盛,政策開明;二則在于繼承了先前的文化基礎,同時又吸收少數民族文化及異域文化。因此,在這一時期文學達到新階段,在科技方面領先世界。在這一課程中,從三國時期至隋唐時代是一個跨度極大的時間段,而學生對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背景缺乏整體性的感知。所以需要從多個角度選擇史料,補充教材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在史料中提取重要信息,結合問題進行思考,分析思想文化繁榮的主要原因,學會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來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持續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學科素養。
四、歷史解釋:組織自主探究,在思考中發現真相
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學生通過對相關史料的分析能夠對特定時期的人物及事件展開客觀評價的能力。為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閱讀不同的史料,再結合探究活動展開獨立思考和溝通交流,在小組成員的互相啟發下,學會從客觀角度評價歷史人物及事件。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課堂教學將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過程中,也將重點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價值,在相應課題的引導下,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通過對多樣化史料的全面分析,持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交流學習的良好習慣,能夠在問題的分析、解釋過程中接近歷史真相,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學過程中,可將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分析相關史料,了解從三國時期發展至隋唐時期中國在科技領域所取得的新成就,嘗試分析中國古代科技的具體特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方式向學生展示相關史料,例如祖沖之、《齊名要術》、趙州橋、《千金方》以及《唐本草》等,通過相關素材的呈現簡單介紹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然后,組織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討,思考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點,嘗試結合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辯證的角度來看待中國古代科技的成就,同時要從多個層面評價,包括優點和局限性。文字材料、圖片材料的展示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一時期科技發展的具體情況,引導學生結合史料展開分析,進而促進史料實證素養的提高。而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探討,能夠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將抽象思維轉化成具體語言,以此提升歷史解釋的學科核心素養。
五、家國情懷:注重情感滲透,增強傳統文化自信
家國情懷是一種價值觀念,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精髓所在,將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形成積極的人生追求。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家國情懷貫穿全程,持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起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同時,將帶領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性,能夠尊重他國文化,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高中歷史學習中不僅應當掌握相關知識,還應當通過對人物、事件的學習汲取精神和力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持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例如:在《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教學目標確定為:通過對歷史地圖、文字史料的分析,了解在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同時分析中華文化對于世界文化的深遠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展示唐朝時期外交路線圖,為學生提供指引,分析唐朝與哪些國家有過外交,嘗試分析主要的交流形式。學生在總結出“絲綢之路”的同時,還將了解到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多元化交往,包括使者交流、留學生、商貿、僧人傳教,以及戰爭等形式。在此過程中,可進一步強化“絲綢之路”的教學,將其與當代的“一帶一路”相融合,通過視頻講解“一帶一路”,讓學生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出發,走向今日的“一帶一路”,充分感受到中華文化發展對于世界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尊重他國文化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在課程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最終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課程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師應當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圍繞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推進教學改革。在教學實踐中慎重選擇史料,引導學生在特定時空中從多個角度考查、評論歷史事件及人物,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品質的發展,持續增強文化自信,為未來的學習、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林虎.核心素養背景下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課堂的培養探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12):25-26.
[2]李寶娜.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以時間觀念為例研究[J].高考,2021(36):124-126.
[3]王先雯.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歷史教學改革探略[J].讀寫算,2021(36):115-116.
[4]沈海波.核心素養下探究歷史圖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考試周刊,2021(99):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