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摘 ? 要:通過從特殊到一般的情境引入,幫助學生搭建新舊知識間的臺階,有效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達到學習進階目的。通過合理猜想、實驗探究、理論推導得出共點力的平衡條件,促進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問題設計;學習進階;共點力平衡
1 ?學習進階及學習進階的基本構成
所謂“學習進階”,是指學生對某一主題(概念或規律等)從初級理解水平,到達高級理解水平的過程;是學生思維逐漸復雜、邏輯逐漸嚴謹的過程[ 1 ]。
學習進階過程一般由進階起點、中間水平和進階終點構成。學習進階起點可以理解為“學前認知”,一般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學段來確定。學習進階理論認為,學生對某一主題的學習是一個漸進過程,需要經歷不同層級的中間過程,需要教師合理的引導。就高中階段而言,學習終點的確定一般根據新的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確定[ 2 ]。
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 2 ]的學習進階,重點在于找到學習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最近發展區”,從而采取最恰當的教學措施。
2 ?“共點力的平衡”主題的學習進階過程建構
進階起點: “共點力的平衡”出現在魯科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學生通過第四章第一節“科學探究:力的合成”、第二節“力的分解”的學習,理解了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關系、掌握了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和分力;學生在初中階段掌握了牛頓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的相關知識,并能應用二力平衡解決相關實際問題。
進階目標:理解三個共點力(以下簡稱三力)以及多個共點力的平衡的條件;能應用共點力的平衡條件處理與相關的實際問題;能推導出矢量三角形等有關推論;通過對動態平衡問題的分析,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體會物理世界的平衡美。
進階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難與障礙:本節課內容涉及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學生雖然在本章內容的前兩節有學習,但是因為該部分內容過于抽象,所以掌握的可能還沒很熟練,無法靈活運用;學生無法理解為什么要將力進行合成與分解。
【學習進階過程的構建】
2.1 ?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問題設計
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找到“最近發展區”,建構進階式的教學活動,更符合學生思維的發展路徑,也更容易讓學生達到預期目標,保證進階式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問題一:二力平衡的條件?
問題二:如何求解兩個力的合力?(層次較低的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兩個力直接相加減)
教學設計:
(1)求兩個共線的力的合力;
(2)求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
(3)結合已有知識猜想三力平衡的條件,并通過實驗驗證三力平衡條件。
設計意圖:
(1)鞏固力的矢量性;理解二力平衡;
(2)通過應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的過程來加強對“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為后續將三力平衡問題轉化為二力平衡問題作鋪墊。
進階起點:二力平衡、平行四邊形定則。
【課堂實錄】
例、如圖1所示,靜止懸掛的電燈G=20 N,電線的拉力T=?
教師活動:如果電燈受到三個共點力的作用,處于平衡狀態。那么這三個共點力應該滿足什么條件?如圖2所示。
教師活動:結合二力平衡條件,以及牛頓第一定律,引導學生對三力平衡的條件作出合理的猜想。
分組實驗(如圖3):
①實驗目的:驗證三力平衡的條件是F合=0。
②實驗原理:平行四邊形定則、二力平衡。
③實驗步驟:(略)。
④實驗結論:三個共點力平衡的條件是F合=0。
設計意圖:
通過讓學生經歷合理猜想、到動手實驗、最后再通過實驗事實得到結論的過程,引導學生體驗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方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進階水平一: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物理核心素養,掌握三個力的平衡條件。
2.2 ?以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為目標的問題設計
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讓學生在合理猜想、細心觀察、動手實驗的基礎上,再通過科學推理和科學論證的方法得到結論,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問題三:利用合力與分力的關系,將電燈的受力由三力轉化為二力,再根據二力平衡,得到三力的平衡條件?
【課堂實錄】
教師活動:根據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關系,現在我們用T12這一個力來替代電燈受到的兩個力(T1、T2),那么T12從大小和方向兩個角度而言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活動:T12應該與G等大反向,因為此時我們可以認為電燈只受到兩個力(T12、G)的作用而處于平衡狀態,結合二力平衡的條件可以得到上述結論。
教師活動:我們從理論的角度再一次得到了三個共點力的平衡條件(F合=0)。我們的策略是:先利用“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將三力問題轉化為二力問題,再由二力平衡的條件得出三力平衡的條件。
設計意圖:
“等效替代”物理思想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應用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進階水平二:
從實驗和科學論證兩方面得出三力平衡的條件,理解平衡條件概念的延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 ?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的核心素養的問題設計
引導學生通過力的合成,將三力平衡問題轉化為二力平衡;結合平行四邊形定則,將共點力的平衡問題轉化為數學的三角函數問題。
問題四:T12與G等大反向,那么T1、T2和G又有什么關系?
問題五:不改變其它條件的前提下,將T1逆時針轉動90°的過程中,T1、T2的大小將如何變化?
【課堂實錄】
(1)引導學生將力的平行四邊形轉化為數學模型(如圖4),再利用三角函數列出T1、T2與G的函數關系。
cosα=,tanα=,且T12=G
所以:T1=Gtanα ,T2=
(2)引導學生理解力的矢量三角形,用矢量三角形處理動態平衡問題(如圖5)。
T1逆時針轉動90°的過程中:T1先變小再變大,且當T1垂直于T2時,T1有最小值;T2一直變小。
設計意圖:(1)引導學生在“等效替代”的思想下,將三力平衡問題轉化為二力平衡;
(2)培養學生將物理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的能力,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學科核心素養;
(3)通過用矢量三角形處理動態問題,檢測學生建模能力的達成水平。
進階水平三:
學會將三力平衡問題轉化為二力平衡;能夠將力的平行四邊形轉化為數學模型;最后能綜合上述知識和三角函數知識解決三力平衡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
2.4 ?以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為目標的問題設計
引導學生在“力的分解”的基礎上,將三力平衡轉化為“二力平衡”問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
問題六:上述問題的處理方法,我們可以稱之為“力的合成法”,我們是否還有其它的方法求出T1、T2?
【課堂實錄】
(1)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將G分解到與T1、T2共線的兩個方向(如圖6): ? ? ? ? ;
(2)T1、T2與G1、G2的大小關系?
教師活動:
(1)T1與G1、T2與G2一定大小相等,否則T1、T2,G1、G2四個力的合力不可能為0。所以有:T1=G1=Gtanα,T2=G2=
(2)平衡條件的推論:若F合=0,則物體在各個方向上的合力都為0。
設計意圖:
(1)始終貫徹“利用等效替代思想將三力平衡問題轉化為二力平衡”的思路,保證學習進階的有效性;
(2)學生通過將三力平衡轉化為二力平衡的過程,進一步理解前期所學“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實際意義,強調學科知識內在的邏輯性。
進階水平四:
(1)通過平衡條件概念的外延,深入理解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2)能運用矢量三角形處理相關動態平衡問題;
(3)培養學生發散性科學思維能力。
3 ?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通過進階式問題鏈的教學設計展開教學活動
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設計的進階式教學活動,一般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過程:(1)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前認知”,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認知和知識體系兩個角度來建構學習進階;(2)在教學實施中圍繞具體的探究主題(如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等)設計出有效的進階式問題鏈;(3)圍繞進階式問題鏈展開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由較低層次的“學前認知”向更高認知水平進階。
參考文獻:
[1] 周丏曉,劉恩山. 學習進階研究述評及其對我國科學教育的啟示[J].生物學通報,2019(3):11.
[2] 陳華強,黃小春,高亞浩.基于學習進階的概念復習課教學設計初探[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