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朱丹 田江
[摘要]文章針對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數量與我國英文科技論文產出不匹配的問題,指出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并從專業化辦刊、國際化辦刊、推廣策略三個方面闡述Photonic Sensors探索創辦國際一流期刊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我國高校創辦國際一流英文科技期刊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國際一流期刊;路徑;實踐;Photonic Sensors
高校科技期刊是由高校主辦的學術期刊,肩負著記錄與傳播先進科學研究成果,推動科技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傳承現代科技文明,培養科學工作者等使命,在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文化軟實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是我國科技期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針對學術期刊,他強調“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加強國內國際學術交流”。目前國際交流的通用語言仍是英語,因此,我國科技期刊要“走出去”,英文科技期刊肩負重任。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發展迅猛,在數量和質量上顯著提升。2019—2021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共批準了81種新創辦英文期刊申請的CN號;同期被SCI數據庫新收錄的中國期刊為51種[1]。在2021年新獲批CN號的英文科技期刊和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中,教育部主管的期刊占比最高,這顯示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發展勢頭強勁。然而,各項數據也顯示,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數量與我國英文科技論文產出不匹配。例如,2020年中國作者發表SCI論文549845篇,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25.85%,其中25766篇發表在中國SCI期刊上,僅占發文總量的4.69%[2]。同時,作為重要科技論文產出基地的高校科技期刊,其英文科技期刊占比較低,截至2020年,我國高校科技期刊共有1296種,其中英文科技期刊139種,占比為10.70%[3]。
Photonic Sensors創刊于2011年,是由教育部主管、電子科技大學主辦、電子科技大學和施普林格·自然聯合出版的開放獲取學術期刊。該刊報道和發表光子傳感領域原創性的科學和技術研究的新進展、新成果,涉及領域包括光纖傳感器、平面波導傳感器、生物光子傳感器及相關儀器、傳感器復用及組網技術、光子傳感器相關材料與器件等。近年來,Photonic Sensors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2016—2021年,該刊連續獲得“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由此,文章從專業化辦刊、國際化辦刊、推廣策略三個方面闡述Photonic Sensors探索創辦國際一流期刊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我國高校創辦一流英文科技期刊提供參考。
一、依托學科優勢,走專業化辦刊道路
(一)找準期刊學科定位,填補空白領域
專業化是一流科技期刊的共同特征[4],一流科技期刊往往聚焦單學科領域,在本領域做大做強,走專業化發展道路。例如,施普林格·自然在1997年新創辦了27種科技期刊,卻只涉及29個主題學科,且都是專業性極強的期刊。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創辦了大量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化科技期刊,如《光:科學與應用》《信號傳導與靶向治療》等。同時,國際一流期刊隊列中仍有許多學科沒有中國期刊。根據科睿唯安的網站數據,截至2020年9月,中國被SCIE期刊收錄的期刊涵蓋121個學科,這也就意味著在SCIE的178個學科中,有57個學科沒有中國SCIE期刊。
Photonic Sensors在創刊之前,國內外關于傳感器的期刊研究以電類傳感器為主,缺少專門報道光子傳感科學與技術的高水平刊物。而光子傳感器因具有高靈敏、抗電磁輻射、超長距離等特點,在諸多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及應用前景。在該背景下,電子科技大學光纖通信與傳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饒云江倡導創辦了Photonic Sensors,填補了國際上光子傳感領域期刊的研究空白,有力地推動了光子傳感領域研究的發展。
(二)以主辦單位的優勢學科為基礎創辦期刊
高校科技期刊是展現高校學科建設成果的載體和窗口,其往往與高校重點學科、優勢學科、特色學科息息相關[5]。近年來,許多學者對高校學科建設與科技期刊的關聯性進行研究,指出兩者是相輔相成、互融共生的關系[5-8],高校學術期刊的創辦通常以該校優勢學科為基礎,搭建科研成果的發布與交流平臺,助力高校學科建設。Photonic Sensors的主辦單位電子科技大學,在電子信息領域國內領先、世界先進,在第四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該校4個學科獲評A類,其中包括光學工程。Photonic Sensors正是聚焦于主辦高校的優勢學科—光學,定位于打造光子傳感領域的國際一流期刊。
二、對標國際一流期刊,走國際化辦刊道路
(一)科學家辦刊模式
學術質量是學術期刊的生命線,期刊所發表論文的學術水平直接決定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的強弱。傳統的高校科技期刊通常僅由編輯負責稿件初審與送審環節,稿源也大多以自然投稿為主,無法有效地把控和提升論文的學術水平。近年來,隨著科技期刊國際學術傳播作用的不斷彰顯,越來越多的科技期刊借鑒國際一流期刊的辦刊經驗,采用科學家辦刊的模式,即由知名科學家擔當主編,深度參與和謀劃期刊的發展,主編的學術威望和聲譽對期刊的學術水平與學術地位具有重要影響[9]。Photonic Sensors的主編饒云江是國際光子傳感領域的頂級科學家,也是電子科技大學光纖傳感與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負責期刊學術水平的把控與提升以及期刊的發展規劃。此外,期刊還邀請3名青年科學家擔任主編助理,主要協助主編做好組稿計劃、稿件評審等工作。
(二)編委會國際化
編委國際化是衡量期刊國際化的重要指標之一,編委的地區分布、機構分布、學術影響力對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品牌塑造具有重要作用。Photonic Sensors編委會由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62名國內外光纖傳感領域知名學者組成,其中1人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為美國光學學會會士,4人為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韓國和加拿大科學院院士各1人;國際編委27人,占比約為43.50%;所在機構為高校的編委有56人,占比約為90%。高水平的國際化編委會可促進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國際學術影響力。
(三)審稿國際化
同行評議對期刊論文的學術質量把控起著重要作用。作為質量把控的重要環節,同行評議意見為學術團隊和編輯團隊決定是否錄用稿件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也對論文的完善和質量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英文科技期刊的出版語言決定了其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選擇適當的審稿人,這些審稿人不僅能對論文學術質量和寫作水平做出更客觀的評判,同時也增加了期刊的國際曝光度。國內外高校的學者之間通常有較為密切的聯系,包括學術交流與學術合作等,高校在同一領域通常能夠選擇到較為合適的審稿人對論文進行高效評議。Photonic Sensors采用同行評議雙盲審模式,對每篇投稿進行嚴格審稿,平均每篇文章邀請3名審稿人進行評審,評審完成后僅錄用具有一定學術價值和學術創新性的文章。2018—2021年,Photonic Sensors的投稿錄用率為18.90%—19.50%。迄今為止,已有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500名審稿人為Photonic Sensors審稿,國際審稿人平均占比約為31.40%。
(四)出版國際化
建設國際一流英文科技期刊,除了通過英語記載科學成果,還需要在出版全流程上實現國際化,采用國際通用的平臺和工具,包括投審稿系統、傳播平臺、檢索系統等,才能吸引優秀的學術成果。Photonic Sensors自創刊起就采用“借船出海”的模式,與國際最大的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合作出版,面向全球開放獲取出版(OA)。Photonic Sensors 于2018年初開始采用采編系統Editorial Manager;2019年初啟用Finding Peer Reviewers(同行評審人智能查詢系統),這使得Photonic Sensors的審稿速度大幅提升,作者投稿到第一審稿人的返回時間從2020年的61天縮減到2022年的26天。目前,Photonic Sensors已被SCIE、Ei Compendx、Scopus、DOAJ、CSCD等重要數據庫檢索收錄。
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營銷推廣,打造品牌學術期刊
如果說內容建設是建設一流科技期刊的核心,那么宣傳推廣則是建設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策略,兩者相輔相成。期刊宣傳是科技期刊打造自身學術品牌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期刊在業界的知名度,吸引讀者和優質作者,提升期刊學術水平,同時,期刊還可通過宣傳加強與外界的交流[10-12]。
(一)作為合作媒體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
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和期刊行業會議是期刊常用的宣傳方式,包括成為會議合作媒體、獲得期刊展位以及開展會議宣講、學術報告等。Photonic Sensors多次作為合作媒體參與國際光纖傳感技術及應用大會、亞洲光纖通信與光電國際會議、中國光學學會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專委會學術年會等會議,期刊主編和編輯也多次在會議上宣傳期刊,與學者和同行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并邀請參會學者作為編委或者審稿人,共同為期刊發展獻計獻策。
(二)啟用數字化出版
在移動互聯時代,媒體融合平臺成為學術出版傳播的重要陣地之一[13]。Photonic Sensors從創刊開始即為開放獲取期刊,其采用SpringerLink的優先數字出版出版系統“Online first”(OF)出版,該出版方式打破了按周期出版的傳統紙質出版模式,每篇錄用文章在編輯加工完畢后即可進行OF出版,具有傳播速度快、顯示度高、閱讀方式便捷等優點。由于Photonic Sensors是季刊,因此,其OF出版時間至少比紙質出版提前3個月,且數字出版的文章都有唯一的身份識別碼DOI號,這保證了文章學術創新內容發布的時效性,也提高了文章的下載率、引用率等。除了采用OF出版,Photonic Sensors還在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光學期刊網、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國家科技學術期刊開放平臺等網站按期發布文章摘要,與國內重要學術期刊平臺共同搭建數字化出版平臺。
(三)采用連續出版模式
隨著全球進入電子信息化時代,各行各業都借助互聯網技術對產品、服務、工作流程等進行探索創新。對科技期刊來說,如何搶占優秀科技成果的首發權,讓其快速、準確、有效地在全球范圍傳播,是近年來學者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在與中國知網簽約的學術期刊中,有42.98%的科技期刊已采用優先數字出版模式出版文章[14]。正如前文所述,Photonic Sensors從創刊開始便采用這種出版模式,該模式具有諸多優點,但也存在問題:一是該模式出版的文章僅有DOI號,沒有完整的檢索信息(卷、期、頁碼),并非論文的最終版本,而大多數學者仍傾向引用具備完整檢索信息的文獻;二是關于僅有DOI號的文獻能否被學術數據庫檢索,要視數據庫提供的服務而定[15]。
近年來,國內外已有一些學者討論“連續出版模式(Continuous Article Publishing,以下簡稱CAP)”[15-17],采用CAP模式出版的文章在優先數字出版的基礎上,每篇文章除了擁有DOI號,也會被分配卷、期、頁碼信息,即文章在傳統OF出版的基礎上,升級成一篇擁有完整檢索信息的文章,此時的OF版本即為最終版本。Photonic Sensors從2022年初起采用CAP模式,相比過去的OF出版模式,CAP模式下出版論文的最終版本的被檢索時間平均縮短了150天左右。對作者來說,CAP模式所發表文章的被引用時間大大縮短,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傳播效率;對編輯來說,CAP模式省去了印刷版本的文章匯編工作,精簡了編輯流程;對期刊來說,文章發表與引用周期的縮短對期刊的聲譽與影響力產生了正向影響。
(四)自媒體推廣及第三方平臺精準推送
在信息爆炸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碎片化閱讀。隨著全球科技期刊論文的產出逐年增加,為了幫助學者精準、快速地篩選出他們感興趣的論文,出版方需要通過自媒體向讀者推送精選后的論文題目、摘要、關鍵圖片等信息,以獲取全文閱讀的回流。
Photonic Sensors自創刊以來,借助Springer Nature的推廣服務,在國內外新媒體平臺如Blog、Twitter、Email Alert等重點推送精心篩選的文章。2021年初,Photonic Sensors開通官方微信公眾號,主要推送期刊最新網絡出版文章的中文摘要及全文(識別二維碼即可閱讀PDF全文)、期刊動態、編委簡介、整期文章等。在移動端實現期刊全文及其他相關信息的無障礙閱讀,是當下碎片化閱讀時代將讀者引向深度閱讀的有效途徑,這成為增強用戶黏性,提升期刊顯示度的又一重要路徑。
如果說自媒體推廣是通過無差別輸出來提高期刊顯示度,那么精準推送則是有的放矢的文章投放。Photonic Sensors自2018年起就與國際學術出版推廣新工具TrendMD合作,該工具通過合作關系網(第三方平臺)將上千個學術網站的內容進行個性化精準推薦,以幫助所合作的出版社和期刊擴大高端讀者及作者群,從而助推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筆者按照被引次數對Photonic Sensors發表文章進行精細分類,做到高被引文章重點與雙重推送。2021年,Photonic Sensors通過TrendMD推送重點論文50篇,總展示數為90余萬次,總點擊量為2200余次,在第三方期刊網頁上顯示Photonic Sensors的文章,SCI期刊占比為62%。
四、結語
Photonic Sensors瞄準國際科技期刊的空白領域,聚焦主辦高校的優勢學科,采用科學家辦專業化期刊的模式,打造了一本高水平國際化學術期刊,具有一定前瞻性和領先性。Photonic Sensors在嚴格把控內容生產質量的基礎上,將傳統營銷方式與媒體融合的營銷方式有機結合,為創辦國際一流期刊目標賦能。文章通過介紹Photonic Sensors的辦刊實踐,以期為高校創辦國際一流英文科技期刊提供創新思路。
[參考文獻]
[1]任勝利,李響,楊海燕,等.2021年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發展回顧[J].科技與出版,2022(03): 73-83.
[2]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3]王婧,劉志強,郭偉,等.高校科技期刊繁榮發展展望:基于《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年度觀察報告(2020)》[J].科技與出版,2021(10): 21-29.
[4]田杰,郭麗娟,石文川.一流期刊建設背景下高校普通科技期刊的價值、發展現狀與建議:以河北省高校普通科技期刊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09): 1120-1125.
[5]李雪蓮,唱雪,徐若冰.“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學報的特色發展及功能定位[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19(05): 137-140.
[6]接雅俐,唐震.高校卓越期刊與“雙一流”建設的關聯性分析及期刊提升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03): 290-298.
[7]唐慧,張彤,丁佐奇,等.我國高校科技期刊服務學科建設的現狀與對策: 基于全國229所高校辦刊人員(主編、編輯)問卷調查[J].編輯學報,2021(01): 67-73.
[8]張彤,唐慧,丁佐奇,等.中國高校科技期刊服務學科建設的現狀與對策: 基于全國191所高校科研人員問卷調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03): 313-324.
[9]王燕,張莉,謝暄,等.中國高校科技期刊未來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基于文獻梳理的SWOT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11):1383-1389.
[10]楊臻崢,鄭曉南.全媒體背景下科技期刊品牌形象推廣策略的探索[J].編輯學報,2020(03):291-294.
[11]李鳳棠,段明蓮.科技期刊的自我宣傳[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9(03): 226-227.
[12]郝麗芳,陳宏宇,武文.科技期刊通過自我宣傳提高學術影響力的途徑:以《生物工程學報》的實踐為例[J].編輯學報,2015(03):285-286.
[13]郝臨曉,周素坤,鄭素萍.自主創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品牌實踐初探:以CCS Chemistry 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08):1049-1054.
[14]龔怡蕾.我國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現狀調查[J].戲劇之家,2018(12):205-206.
[15]蔣愷,宋扉,馮景,等.連續出版模式的優勢分析與出版實踐[J].編輯學報,2018(04):350-352.
[16]Thatje S. Moving forward: change of journal title and continuous article publishing[J].Naturwissenschaften,2014(12):1007-1008.
[17]徐楠楠,韓茜,姚樹峰,等.“連續出版”:科技期刊數字化的出版新模式探討[J].編輯學報,2018(S1):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