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如?!厘P 彭克偉 李曉蕾 付悅



摘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包括以目標導向為主的中宏觀層面總體規劃,以及以問題導向為主的微觀層面詳細規劃。另外,“城市雙修”逐漸成為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手段。為了適應國家政策的變化,切實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空間的需求,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低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設置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其課程設置目標、手段與內容要實現三個轉變:由先確定建筑設計目標,再確定設計對策的目標導向設計向先發現問題,再根據問題提出解決措施的問題導向設計轉變;由較為單純的空間與功能設計技能訓練向學習掌握“調研現狀—發現問題—提出方案—落實措施—設計表達”的設計方法訓練轉變;由專注建筑功能與造型的自內向外設計向更關注建成環境對建筑設計制約的自外向內的設計轉變。南京工業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建筑設計課程經過多年教學探索,結合自身特色,以問題為導向,以空間為主線,以環境為約束,建立了以“1”個現狀調查分析為基礎,其后展開“2”個不同類型的設計課題的“1+2”課程體系。通過大幅度增加現狀分析的研究,強化環境的制約條件,突出問題導向下的建筑與環境設計,加強了學生對建筑及環境的認知,對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力,對相關設計邏輯的理解能力,更好地銜接了高年級的城鄉規劃設計課程。
關鍵詞:問題導向;建筑設計;教學;課程;城鄉規劃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3;TU9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3)01-0155-10
一、緒論
(一)政策背景
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組建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城鄉規劃管理職責劃歸自然資源部。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要求[1]。隨著國土空間規劃五級三類體系的建設,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發揮宏觀的導控作用,城市詳細規劃發揮底層的管控作用[2]。詳細規劃層面的底層管控作用是指在片區、地塊層面將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剛性指標加以落實,并切實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通過對各類人群的多樣化空間需求進行調查、預判,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塑造高品質空間。
在此之前的2017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堅持問題導向,根據城市生態狀況、發展階段和經濟條件差異,有針對性地制定實施方案,近遠結合,分類推進,開展城市生態環境評估,對城市山體、水系、濕地、綠地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開展摸底調查,找出生態問題突出、亟需修復的區域。開展城市建設調查評估和規劃實施評估,梳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歷史文化保護以及城市風貌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明確城市修補的重點[3]。此后,以強弱項、補短板為目標,以城市雙修為主要手段的城市更新、宜居街區等存量規劃與建設廣泛出現。
(二)時代訴求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逐步形成了以生態文明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側重戰略性的總體規劃;以落實上位規劃約束性指標與現狀問題雙重導向,側重實施性的市縣及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還有以具體問題為導向,側重實際落實的詳細規劃與設計等。詳細規劃,尤其是以存量規劃為主的詳細規劃與設計,開始告別宏大敘事式的規劃模式,進入了以現狀分析調查為基礎、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以高品質空間建設為目標的規劃階段。因此,低年級的城鄉規劃專業以單一空間規劃設計為教學目標的傳統教學方式也需要適應時代發展,進行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調整。
二、課程設置目的
(一)課程設置的基本要求
城鄉規劃專業的教學體系是以物質空間設計訓練為核心,包括社會、經濟、生態、人文、技術等諸多內容的復雜體系,其中設計課程是該體系的主線。一般來說,城鄉規劃專業一年級設計課程以基礎訓練為主,二年級或二三年級多以建筑設計為依托建立空間概念,學習設計的基本方法,三年級或四年級后逐漸轉入城鄉規劃設計階段,學習城市層面的空間組織,關注依附于物質空間之上的社會經濟生態等要素。
在《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五年制)教育評估標準》中要求學生通過五年的專業學習,能夠了解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掌握建筑單體、群體之間及其與城市整體環境的關系,具有公共建筑群體及環境規劃設計的基本能力[4]。二年級或二三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是實現該目標的主要學習階段。建筑設計課程設置,是學生建立起建筑設計基本概念、掌握設計基本手法的階段,也是學生由專業基礎學習向規劃設計學習與提高轉變的銜接階段[5]。通過一年級的基礎訓練,學生對建筑與場地有了最初步的認識,并具有基本的圖紙表達能力,需要在建筑設計課程中,學習掌握“調研現狀—發現問題—提出方案—落實措施—設計表達”這一完整設計過程,建立空間概念,能進行一般性的建筑與場地設計,為高年級的住區規劃、中心區規劃及城市更新等類型規劃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在二年級開始專業課學習之后,將面臨環境、構思、功能、空間、技術、規范及表達等諸多問題,進入了專業學習道路上的瓶頸階段,表現出面對特定環境無從著手、構思空泛無法落實、前期分析與后續設計脫節、功能意識淡薄、空間尺度混亂、造型手段匱乏等問題[6]。以南京工業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的建筑設計教學為例,學生調研后在建筑初步構思時會考慮現狀等制約因素,但隨著方案的深化,現實問題越來越多,對現狀的回應卻越來越弱,最終方案與初始構思相比已是離題千里。同時,在一開始提出的設計目標往往因為對事物認知不足呈現“假大虛空”,相關設計對策天馬行空,缺乏設計邏輯。
(三)課程改革需要達到的目標
為了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及高品質生活的訴求,有必要在建筑設計課程中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7]。相較于傳統的低年級建筑設計教學,其課程設置需要實現三個轉變:
(1)由目標導向轉變為問題導向。傳統的建筑設計與規劃設計教學,多以目標為導向,先確定設計目標,然后采取措施實現目標。但隨著國土空間規劃在價值判斷上的分層,中宏觀層面的總體規劃突出目標導向,突出高質量發展與約束性指標傳導,而微觀層面的詳細規劃設計則需要解決具體的、現實的問題,通過對不同人群的多樣化空間需求進行調查,發現現狀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城鄉規劃專業教學體系中的建筑設計屬于城市微觀地塊層面的設計,教學需要適應時代變化,要求學生充分了解用地情況,了解業主及居民需求,了解相關規劃約束,基于調研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強化以問題為導向或者目標與問題雙重導向的設計邏輯。
(2)由技能訓練轉變為方法訓練。傳統的建筑設計教學重點關注技能訓練,通過不同類型建筑設計的教學,使學生設計的建筑能夠達到堅固、實用、美觀的要求。城鄉規劃專業低年級建筑設計教學因其教學時間僅有1-2個學年,其目的是為高年級的城鄉規劃設計課程打基礎,因此其教學應特別關注設計方法的訓練,要求學生掌握“調研現狀—發現問題—提出方案—落實措施—設計表達”這一完整設計方法,并在其后的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設計中加以運用。
(3)由自內向外轉變為自外向內。現代建筑設計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功能決定形式”,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更加關注內在功能組織,其設計是一種自內向外的設計過程。城鄉規劃專業低年級的建筑設計,因其專業特殊性,需要更加關注建筑群體之間及建筑與城市整體環境的關系,因此在建筑設計教學過程中,需要更加關注環境對建筑的制約影響,即建筑的設計過程是一個自外向內的過程。
(四)課程設置基本要求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城鄉規劃專業的建筑設計,應突出問題導向,以建筑空間與環境設計為抓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1)以問題為導向:在國土空間規劃及“城市雙修”的相關要求下,突出現狀分析部分,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相關設計,突出設計的邏輯性。
(2)以空間為主線:無論是建筑學或者城鄉規劃學,乃至國土空間規劃,空間是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設計的核心內容,因此課程設置需要緊緊圍繞空間這條主線,使之成為各種設計的物質載體??臻g的訓練遵循由單一空間到多樣復合空間組織的原則。
(3)以環境為約束:課程設置突出自外向內的過程,將建筑放置于一定的環境中,突出環境對建筑設計的制約,突出建筑設計的整體觀。
三、課程設置框架
(一)“1+2”模式
一般來說,每學期城鄉規劃專業低年級的建筑設計學時為16周,每周2次課,考慮工作量及教學規律,基于問題導向的建筑設計課程基本框架,可以采用“1+2”的模式,即每個學期的建筑設計課程設置,以“1”個現狀調查分析為基礎,其后展開“2”個不同類型的設計題目,要求學生能夠發現現狀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具體的建筑與環境設計方面的解決措施。
(二)南京工業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建筑設計課程框架
南京工業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經過20年的辦學,逐步形成了“務實·創新”的辦學特色。其建筑設計教學主要集中在二年級,課程的主要內容由與建筑學專業基本一致逐漸轉變為強化空間和環境,再到為適應國土空間規劃的宏觀背景變化的現實境遇。課程體系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不斷調整完善,在新的教學改革中進一步突出問題導向和方法訓練,逐步形成具有南京工業大學特色的“1+2”課程框架(圖1)。該課程框架一方面適應了國土空間規劃價值判斷上的分層要求,另一方面緊扣“務實·創新”的辦學特色,突出培養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1+2”課程框架緊緊圍繞問題導向,每學期的建筑設計課程安排3個主要題目,即1個現狀調研加2個課程設計題目,總體遵循現狀問題由簡單到復雜,相應的環境與建筑設計由單一到綜合的原則。現狀地塊調研突出“務實”特點,要求學生深入現場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并在設計中突出對相關問題的回應。設計題目則需要學生發揮“創新”的特點,能夠提出一些較為新穎的概念和措施解決相關問題。但是在建筑設計過程中,不要求學生過于標新立異,不突出建筑的標志性,更加強調建筑與環境的協調統一。
四、課程具體安排
為了適應國土空間規劃及“城市雙修”的時代訴求,南京工業大學城鄉規劃專業二年級教學組在“1+2”框架下對建筑設計課程具體安排上進行探索。
(一)二年級上學期:校園環境中的簡單空間整治重塑
1. 校園空間現狀調查分析
校園建成環境功能較簡略,使用人群較單一,相關訴求也較為簡單,故本次作業以此為研究對象,讓學生通過5周左右的訓練,初步掌握現狀分析調查的基本內容與方法,嘗試去分析問題并找尋問題背后的原因;了解校園教學建筑及周邊環境的基本構成及形態;感知環境對建筑的制約及建筑在空間造型功能上的回應等(圖2)。
2. 校園建成環境的微更新設計
以現狀調研發現的問題為導向,提出校園建成環境的微更新設計。通過本題目訓練,希望學生能夠對現狀問題提出具有一定針對性的設計措施,初步掌握以問題為導向的設計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建筑與外部空間組織;在充分尊重現狀條件的基礎上進行較為簡單的外部環境設計。
本次作業以提高場地的使用效率、增加建筑及場地的活力度、提升空間品質為目標,力圖解決現狀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滿足師生的相關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設計的針對性明顯提高,并在設計嘗試中引入綠色生態、海綿城市等相關理念,達到了教學目標(圖3)。
3. 校園學習綜合體建筑設計
以現狀問題為導向,要求設計一處以學生自學空間為核心,包括休閑交往、娛樂餐飲等輔助功能的校園學習綜合體。通過本題目訓練,希望學生能夠初步建立空間概念,理解環境對建設的制約作用,能進行較為簡單的建筑內外部功能與空間組織,從而具備一定的建筑造型能力與環境設計能力。
相較于微更新設計,本次作業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如設計地塊過小或者不完整,可考慮拆除部分使用效率較低、空間形態與現有校園空間存在沖突的建筑。建筑設計的目的是適應時代發展訴求,改變傳統大學校園單純“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自我學習及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同時通過新元素的注入增加老教學區的活力,提升校區核心區空間品質(圖4)。
(二)二年級下學期:城市環境中的復雜空間組織
1. 城市地塊現狀調查分析
與校園空間環境相比,城市環境更復雜,涉及到不同的功能、業主、建筑、使用人群、外部環境等。本次作業選取城市中具有一定建設年代,同時需要更新改造的地塊進行研究,引導學生運用現狀調查的方法,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發現問題,并梳理出重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借鑒相關案例的基礎上提出建筑與環境設計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關注的重點(圖5)。
2. 多層商辦混合建筑設計
針對現狀調查發現的主要問題,要求學生在環境制約下進行相應的辦公建筑與環境設計,其中建筑底層可考慮公共服務功能等(圖6)。在建筑外部空間設計方面,需要考慮外部交通、消防、周邊建筑對外部公共活動空間的影響。在建筑造型設計時,需要考慮城市外部空間的界面控制,研究建筑的體量、高度、輪廓、色彩、立面和屋頂形式等。在建筑內部空間設計方面能夠進行重復性功能空間的組織,以及合理的流線組織。同時,在設計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建筑退讓、日照間距、外部場地的合理使用等。
3. 高層辦公樓建筑設計
由于高年級的規劃設計將大量面臨高層建筑的群體組織,因此在建筑設計的最后一個課題設置為高層辦公樓建筑設計(圖7),讓學生建立高層建筑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高層建筑設計的設計要點。
在設計過程中,學生需要考慮場地交通組織、消防道路、日照間距及建筑與周邊環境的統一協調,同時還需要考慮不同功能的分區及內部交通流線的組織、防火疏散等問題,整個設計要求學生能夠綜合運用二年級所學知識。
五、課程設置亮點
(一)大幅度增加現狀分析調查
相較于以往的建筑設計教學,南京工業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大幅度增加現狀分析調查的內容,要求學生通過文獻研究、實地踏勘、現場觀察、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等方法去發現問題,并對重點問題進行分析,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以PPT方式進行匯報交流。增加現狀調研的內容,符合國土空間規劃與“城市雙修”的時代訴求,突出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判斷,也為高年級的城鄉規劃設計前期調研做好了準備。
(二)突出問題導向下的建筑設計
在二個學期中的“1+2”課程模式,2個建筑設計題目,緊緊圍繞1個現狀調研結論展開。在建筑設計教學過程中,指導教師要求學生學會回應現狀調研中發現的問題,以及重點關注學生在設計中有沒有解決這些問題。
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建立了以問題為導向的建筑設計初步概念,掌握了類似設計的基本方法。通過對高年級學生的教學效果追蹤,學生普遍反映以問題為導向的建筑設計能夠更深刻地認知現場環境,更敏感地感知具象問題,更透徹
地理解相關的設計邏輯,提出的設計對策也更具有針對性。
(三)加強環境對建筑的制約訓練
城鄉規劃學的建筑設計,相較于建筑學的建筑設計,更加強化環境對建筑的制約,這樣的建筑設計,有些類似于地塊的城市設計,需要學生更多關注外部空間形態、城市界面形態、建筑體量高度控制、場地交通組織、日照間距等,突出設計的整體觀。通過類似題目的訓練,尤其是二年級下學期的城市環境下的復雜空間組織,能夠為高年級的城鄉規劃設計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EB/OL]. [2021-02-23].http://www.gov.cn/xinwen/2019-05/23/content_5394187.htm.
[2] 武廷海.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城市規劃初論[J].城市規劃,2019,43(8):9-17.
[3]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 [2021-02-23].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703/t20170309_230930.html.
[4]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本科(五年制)教育評估標準[EB/OL].[2021-02-23].http://www.mohurd.gov.cn/jsrc/zypg/201806/W020180622043250.pdf.
[5] 葉如海,方遙,應珺.建筑與環境 造型與功能——城市規劃專業本科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設置[J].規劃師,2010,26(6):92-95.
[6] 李駿,左力.環境與空間——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本科二年級建筑基礎設計課程教學體系探討[J].室內設計,2013,28(1):11-15.
[7] 商林艷,李琳.基于整體觀培養的城鄉規劃專業建筑設計課程教學[J].中國冶金教育,2017(6):33-35.
Curriculum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
based on problem orientation: Taking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E Ruhai, YAN Zheng, PENG Kewei, LI Xiaolei, FU Yu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P. R. China)
Abstract: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consists of a detailed plan base that is problem-oriented at the micro level and a master plan base that is goal-oriented at the medium and macro levels. Additionally, “city improv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has evolved into a significant strategy for raising city quality.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urriculum for the juni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lso needs to be adjusted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in national policies and effective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general public for high-quality space. Its curriculum objectives, means, and contents need to achieve three changes: from the goal-oriented design of determi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goals and then design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roblem-oriented design of discovering problems and then proposing measures to solve them; from the training of simple spatial and functional design skills to the training of design methods of learning to master the whole process of “research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discovering problems–proposing solutions–implementing measures–expressing design”; from focusing on the inside-out design focusing on building function and shape to outside-in design focusing on the constraints of built environment on building design.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has created a “1” status quo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based curriculum after years of experimentation, followed by “2” design topics, combining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emphasizing problem-oriented, space-based, and environment-constrained.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their capacity to solve particular problems, their comprehension of relevant design logic, and their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s in their senior year by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heir research into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enhanc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emphasizing problem-oriented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Key words:problem oriented;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curriculum;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
(責任編輯 王淼卉)
修回日期:2021-05-26
作者簡介:葉如海(1976—),男,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城鄉規劃與設計方面的教學與研究,(E-mail)rhye7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