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江 楊緒華
摘 要:綜合思維是綜合性的體現,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深度教學指向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方法。文章對基于綜合思維培養的深度教學展開研究,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了相關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綜合思維 深度教學 教學現狀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F016.3;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4-209-03
一、引言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綜合思維是綜合性的集中體現,借助綜合思維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是學習地理的有效途徑。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思維是學生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對其內涵、表現、育人價值、水平劃分等作詳細說明。可見,綜合思維對高中地理學習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應該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然而,在高中實際地理課堂教學中,還存在教學知識囿于書本、教學方法較單一等問題,使學生趨向于被動學習和機械記憶,無法作為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地理學習中,不能夠全面系統地認識地理現象、綜合地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進而為學生綜合思維素養的養成帶來困難。為破解這一難題,深度教學應運而生,成為高中地理課堂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有效途徑。深度教學旨在引導學生以掌握地理知識為基礎,以深入理解知識本質為目標,注重知識間的關聯性,學會知識的遷移應用,進而促進地理思維的形成、地理綜合思維素養的養成。
二、概述
(一)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人們運用綜合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1]。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針對綜合思維素養的育人價值、具體表現、水平劃分等內容作詳細說明。基于對新課程標準中相關概念的理解及董春林、王民等人相關解讀的領悟,本文認為地理綜合思維是集要素、時空、地方三大綜合為一體的思維方式,是綜合性的集中體現,其鼓勵學生能夠用全面、系統、動態的視角,了解和認識地理對象,分析和總結地理對象的成因及規律,進而達到獲取地理知識,習得地理學習能力的目的。
(二)深度教學
深度教學基于知識內在結構,引導學生從表層符號學習走向學科邏輯和定義系統的理解和掌握,進而導向學科核心素養[2]。姚林群、安富海、李平、關富林等人對深度教學相關內容進行解讀,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其共性是指出深度教學具有理解性、建構性、發展性、反思性、深刻性等性質。基于上述概念的理解及實際教學經驗的總結,本文認為深度教學是以“最近發展區”理論為指導,基于教材內容的充分理解,挖掘知識的本質及內涵,探究知識間的關聯性,并將學到的知識遷移應用,進而促進自身學習過程中必備能力養成的教學。
地理深度教學是深度教學在地理課程中的應用,能夠滿足地理課程發展的現實需求,是教師通過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實現師生雙向互動,促進知識遷移與應用,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活動[3]。地理深度教學要求教師能夠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并以此為基礎,帶領學生深入挖掘地理知識的本質,探究知識之間的聯系,以便學生能夠形成地理思維、增強地理學習能力、養成地理核心素養。
三、綜合思維培養與深度教學之間的聯系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將綜合思維具體劃分為四個水平,由水平一到水平四,是由簡單認知到深入理解的過程;是思維由簡單到復雜、認識由淺顯到深刻的過程。而深度教學的實踐意義在于形成并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與綜合思維素養水平提升的目標不謀而合。
深度教學以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指向,通過多種有效的教學措施,引導學生基于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層深入地挖掘知識的內涵,不斷探尋知識之間的關聯,巧妙運用已有知識,全面細致地分析地理現象,綜合深入地解決地理問題。而綜合思維的培養意義在于全面、系統地認識和分析地理環境,與深度教學的教學過程相適應。
綜上可知,地理綜合思維與地理深度教學密切聯系,地理綜合思維的養成是地理深度教學的指向,地理深度教學的實施是地理綜合思維養成的路徑。培養地理綜合思維的過程,也是推進地理深度教學的過程,二者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可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深度教學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素養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四、深度教學培養高中生綜合思維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新的教育理念較難應用于實際教學
多數教師對地理綜合思維、深度教學等新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教師難以深入理解新的教育理念的內涵和本質,進而導致在教學實踐應用中存在困難。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尤其是老教師,習慣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加之自身精力有限,導致較少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將其應用于實際教學;另一方面,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教師往往因為擔心自己的教學改革會影響學生的高考成績,而中斷甚至不實施將新的教育理念應用于實際教學。
(二)深度教學方式較單一,內容多為表層知識
多數教師地理課堂進行深度教學時,往往以講授法為主,自主探究法、小組討論法使用較少。教師與學生之間難以建立起雙向互動,學生的學習缺乏積極主動性,表現為被動地學習、機械地記憶,導致學習到的多為表層知識,思維難以形成和發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師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另一方面,師生之間缺乏交流,教師難以探詢到學生課堂學習的真實狀況,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學習的自主性較差,難以實現深度學習
多數學生在地理課堂學習過程中,其主觀能動性較差,表現為不去深入挖掘知識的內涵,探究知識間的關聯,更不能充分運用知識,認識和分析某些現象,探究和解決相關問題,導致未能實現深度學習。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師未能很好地轉變教學觀念,課堂教學中仍堅持以教師為中心,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的學習趨于被動;另一方面,學生尚未意識到自己是課堂學習的主體,習慣于被動學習,獲取知識大多依賴教師講授,較少主動思考和分析相關現象及問題,導致日常學習居于表面,而未能實現深度學習。
(四)良好的思維方式與習慣未能有效地養成
多數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教師教授的地理知識,但在知識的運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難以綜合深入地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導致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與習慣未能有效地養成,進而影響綜合思維素養的習得。究其原因,一方面,受高考的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提高答題的正確率,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導致學生通常注重理解和掌握地理教材中的內容、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知識,對地理課外知識很少涉及;另一方面,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習慣于被動地學習,較少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較少積極主動地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全面地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導致未能及時地為學生提供形成良好思維方式與習慣的條件。
五、高中地理運用深度教學培養綜合思維的策略
(一)應用新的教育理念,深度培養綜合思維
高中地理教師作為高中地理教育的實踐者和推動者,應該通過閱讀期刊雜志、參與教研活動、觀摩公開課等方式,加深對地理綜合思維、深度教學等新的教育理念的學習和理解,并將其結合已有的教學方式,在實際地理課堂教學中加以應用。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地理知識的內涵,探究知識間的關聯性,學會遷移應用所學知識,綜合全面地分析地理現象,系統深入地解決地理問題,進而推動良好思維習慣的形成、綜合思維素養的養成。
(二)創設合理教學情境,設置連貫探究問題
高中地理課堂進行深度教學,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運用探究式教學,創設真實、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以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為出發點,設置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接續連貫的探究問題,引導其主動參與課堂探究活動,挖掘地理知識的本質,巧妙聯系已有知識并遷移應用,以便綜合全面地解析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而構思和建立邏輯思維體系,培養綜合思維素養。
例如,針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資源跨區域調配”內容開展教學,教師可以圍繞中國的西氣東輸尋找素材,設置連貫性的探究問題,引導學生綜合深入地分析和解決西氣東輸的相關問題,進而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形成邏輯思維,養成綜合思維素養。如表1所示。
(三)整合教材內容要點,構建完整思維導圖
高中地理知識具有碎片化的特點,在進行課堂深度教學時,教師首先應該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情,通過教材、地圖冊、教輔書籍等資料的閱讀與分析,整合地理課堂中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要點,初步形成知識框架;其次運用恰當的思維導圖,理清知識之間的脈絡與聯系,完整呈現學習內容及要點知識,系統構建知識體系。通過教材內容的整合與思維導圖的運用,學生的邏輯思維體系得以構建,地理綜合思維素養水平得以提升。
(四)結合多種教學方法,有序推進深度教學
高中地理課堂進行深度教學,教師應該堅持課程標準的導向作用,聯系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選擇不同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加以應用。對于以講授法為代表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應該適當改進,做到循序漸進地講深講透地理知識,并詳細分析知識間的聯系。對于以探究法為代表的新穎的教學方法應該敢于應用,鼓勵學生以自主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深入地理現象及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進而養成探究學習能力及綜合思維素養。
例如,針對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中“亞洲東部季風環流”內容開展教學,教師可以將講授法、地圖法、討論法、探究法相結合,綜合深入地分析和解決亞洲東部季風環流的相關問題,進而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升綜合思維素養水平。如表2所示。
(五)注重反思結合評價,及時進行成效反饋
高中地理課堂進行深度教學,教師和學生應該做到將反思與評價相結合,并將其貫穿于整個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對教師而言,教學活動開始前,做到反思和評價教學內容及方法的選擇是否合理;教學活動進行時,做到反思和評價自身教學行為是否得當;教學活動完成后,做到反思和評價整堂課的實施效果是否良好。對學生而言,學生應該對學習過程中的自身行為進行反思評價,發現并認識自身在綜合思維素養的養成上存在的不足,做到及時改正。
例如,在運用深度教學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素養時,可以結合教學要求和學習需求,構建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量表,從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分別檢驗教學效果和學習成果。如表3所示。
六、結語
高中地理課堂,教師運用深度教學培養綜合思維素養,符合教學的要求,滿足學習的需求。經實踐驗證,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開展探究活動、構建思維導圖、設計評價量表等環節,能夠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其參與探究活動,分析探討和解決相關現象及問題,進而全面系統地掌握知識,養成探究學習能力,提升綜合思維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郭元祥.知識的性質、結構與深度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9(11):17-23.
[3] 曹欣然,盧清麗,陳寧.強有力知識取向下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學策略[J].地理教育,2019(01):4-7.
[4] 馮虎,劉丹.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深度教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02):7-10.
[5] 李小妹,景曉菲.地理綜合思維素養構成分析及對教學的指向[J].地理教學,2020(13):4-9.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理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0)
[作者簡介:王春江(1998—),佳木斯大學學科教學(地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地理教學;通訊作者:楊緒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人文地理、地理教學。](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