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丹 農嘉 朱立宗
摘 要:以學生為中心,從教學實踐出發,對高職院校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教學體系進行創新實踐研究。將創新創業理念緊緊圍繞高職院校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從“教、學、育、訓、創、產”這六個方面,對專業課程培養體系、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1+X”課證融通等層面進行實踐探索,進一步推進高職院校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教學模式創新,以期構建高職院校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的“六位一體”鏈式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創新創業 高職院校 六位一體 教學體系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Abstract:Taking students as the center, starting from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conducts innovative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automobile inspection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ill be closely focused on the automobile testing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from the six aspects of “teaching, learning, education,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training system,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1+X” course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are carried out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automobile testing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o as to build a “six-in-one” chain teaching mode of automobile testing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ix-in-one, teaching system, automotive testing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十九大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的提出,意味著在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新階段,雙創人才以及高素質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了高職院校教學體系創新和改革的重要目標和任務。而新冠疫情發生之后,高度信息化社會、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提出了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的整體職業素質提高,是高職院校必須要面對的重要問題。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對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出明確要求[1]: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際、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雙創教育體系;人才培養之類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雙創能力明顯增強,投身創業實踐的學生顯著增加。高職人才培養要緊貼社會和企業實際崗位的需求,著重培養具有強烈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并具備較強的實踐技能和專業相關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能夠感知時代的發展脈搏,快速適應社會發展的節奏,在全新的領域下,也能夠自主創業。
2018年,教育部正式提出“新工科的建設”及其核心問題“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汽車保有量大幅提升的驅動下,國家和社會對汽車維修專業人才培養有了更高的要求。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人才培養被國家列入“職業院校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次培養培訓工程”。因此,在創新創業背景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專業建設,因地制宜地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推進“新工科建設”的關鍵。同時,培養適應時代需求,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復合型專業人才,使得學生從普通的求職者變成敢于創新的創業者和開拓者,是當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心,更是高職院校課程教學實踐和創新的重點研究內容。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學改革的趨勢從“三教改革”到深入實施“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到“現代學徒制”和“1+X”課證融通、再到現下雙創“雙創”教育、三全育人和“崗課賽證”。我校教師在這些方面的教學改革研究中,也進行了比較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而本文提出的“教、學、育、訓、創、產”“六位一體”的鏈式教學實踐體系,則是在上述眾多教學改革模式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和創新的一種教改模式,在雙創視域下,找到各個教學實踐環節之間的必要聯系,以鏈式教學實踐為核心,突出鏈式思維,構建一個高效和完整的教學實施體系模型。
本文通過對作者所在的高職院校重點建設的特色專業,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鏈式教學為導向,以構建“教、學、育、訓、創、產”“六位一體”為目標,依托校企資源,進行“雙創”視域下高職“六位一體”的鏈式教學體系創新實踐。旨在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改進提供進一步實踐參考。
1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教學體系創新的意義
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很多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或汽車生產制造企業,在進行就業評估和反饋時,提出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在實際的社會生產實踐當中,相對于汽車制造和維護企業的崗位需求,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技術人才相對缺乏,企業很難招到適合崗位需求的員工。而因為正是信息時代的越來越快的發展速度,加上全球疫情的影響,授課模式和內容的頻繁改變,使得高職院校原有的課程教學不能快速滿足當前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時感到困難重重。因此,如何高效的進行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系創新,已迫在眉睫。進行教學體系創新,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拓寬學生的就業范圍,促進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2]。
1.1 有利于促進校企深度合作
隨著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教學的改革,可以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發展,利用鏈式教學模式,從“教、學、育、訓、創、產”“六位一體”進行教學創新實踐與創新,構建科學的專業技術人才培訓體系,推動校企密切合作,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1.2 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基于多方面的課程教學創新實踐,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學習能力,培養具有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技術的創新型復合人才。
1.3 有利于推動“雙創”教育的發展
在雙創視域下,通過多種教學創新方法和手段,將“教、學、育、訓、創、 產”有效的聯系起來,形成“六位一體”的鏈式教學實施體系,充分利用校內的汽車生產性實訓基地和學生創業公司的運營實踐,建立以“雙創”實踐來不斷修正“六位一體”鏈式教學實施體系的循環更新和進步機制。通過產教融合,以及“崗課賽證”等教學創新模式不斷的將最新的新知識、新觀念融入到實際的教學實施環節,通過建立相關制度,保障“六位一體”的鏈式課程教學目標實施體系。
2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六位一體”鏈式教學創新體系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教學體系的創新應從“教、學、育、訓、創、 產”“六位一體”鏈式教學入手,將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課程思政、其他崗位相關綜合素質融入到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創新路徑中。
2.1 教與學的結合
借助企業的師資和技術力量,采用“引企入教、校企協同”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讓企業深入參與到實際的課堂教學環節[3]。通過邀請與課程相關的企業導師參與課程的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在線連線企業一線工作人員參與課堂教學、共建課程案例資源庫、聯合指導學生完成課程大作業或課程論文等活動,探索如何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實現課堂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內容相結合[4]。
從課程實施的初期,根據課程內容,樹立學生的職業目標和崗位目標,統籌規劃課程內容體系設置,開發活頁教材或學習指導手冊,做好混合式課堂的教學設計,到課程實施中期,通過成立課程特色學習小組,分方向組建以崗位職業工作內容命名的課程特色學習小組,例如“柳州合隆奧迪”保險營銷組、“平安保險”查勘理賠員組、“柳州傲世”雙創組等。利用校企合作辦學的優勢,給每一個特色小組安排一個企業導師,以線上或者線下的形式定期指導小組的學習,真正的讓學生的合作學習小組活起來,而不是簡單的分組完成課程作業。再到實施后期,引入企業導師的作業評分匯入課程總評分的評價機制。
2.2 育與訓的結合
首先,盡可能的將課程的技能實踐部分內容安排到企業開展,讓學生在企業實際工作環境中邊學邊做,身臨其境地學到專業技能知識,或聘請企業導師到校面對面教學,充分利用校企協同育人的機制。
其次,利用已有的教改成果,與企業實踐的實際案例結合,提升職業道德教育和工匠精神的育人效果。
再次,項目計劃將課程內容與即將開始在我校試行的1+X汽車營銷評估與進入保險服務技術(中級)證書聯系起來,課程技能學習與技能考證結合,進一步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5],也為學生的技能考證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創與產的結合
課程特色學習小組可轉化為創業項目小組的形式進行創新創業競賽項目的開發,參加每年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此來檢驗雙創視域下課程的學習和實踐效果,并可以通過參賽情況獲得課程考核成績的加分和實際的經濟效益。同時,學生也可以選擇在本校已建立的汽車生產性實訓基地或已成立的學生創業公司進行相應的生產性實踐,實踐的工時也可以轉化為課程考核成績的加分實際的經濟效益,這將極大的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
通過創與產這兩個方面實踐和轉化機制實踐,即可以檢驗專業課程的教學成果,又可以通過“創”和“產”的實踐效果,反過來對前序實施的“教”“學”,“育”“訓”環節進行不斷的修正,使得整個在雙創視域下的“教、學、育、訓、創、產”“六位一體”的鏈式教學實施體系模型得以保持不斷的循環更新和進步。
3 課程體系創新研究實施過程
依托具體教學和科研項目,和本校已建設和投入使用的汽車類專業特色的汽車生產性實訓基地,借助與相關企業建立的校企合作關系,以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為例,從教師的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策略、協同育人機制、專業技能訓練、生產性實踐、雙創競賽和實踐這六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致力于整合出一個完整的鏈式教學實施體系。
3.1 開發教材和制訂學習指導文件
計劃開發和編制一系列的活頁指導書、實施體系指導文件等,如:在雙創視角下以崗位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設計,面向學生的學習指導手冊(指導學生如何選擇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實施機制,專業技能訓練資源庫,生產性實踐工時和學分轉化管理機制和管理辦法,雙創競賽指導資源庫,形成一個完整的“六位一體”的鏈式教學體系,創新教學組織形式與考核手段,將雙創教育全方位的融入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實施模式當中。同時為本校內其他專業的教學體系改革提供一個典型的參考范例,這些成果都將有效提升本校的汽車類專業雙創型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3.2 開發校內汽車類特色生產性實訓基地管理系統
與軟件技術專業合作開發校內汽車類特色生產性實訓基地管理系統,對已經在進行實際運營的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信息化高質量管理,進一步為學生的雙創實踐和社會服務創造良好的軟件環境。
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方面,目前廣西區內外多所高職院校均采用了信息化的形式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管理,大致可以分為基于Web的運營管理系統和基于App程序的管理系統兩大類。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便捷性問題。基于Web的管理系統通常都是在PC端實現的,使用不夠便捷性。
(2)兼容性問題。Android和iOS系統互不兼容,增加了開發成本與用戶使用成本。
(3)與實訓教學結合不足,缺少與實訓教學結合的模塊。大部分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營管理系統在設計上參照企業管理系統,側重傳統的設備管理,服務業務管理,財務管理等內容,忽略了實際的教學改革和實訓考核的需要,缺少實訓工時和課程學分轉化等功能模塊。
所以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的團隊基于微信小程序云開發,開發了一個面向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可在微信環境中跨平臺運行,方便靈活,高效通用的運營管理系統——“智慧車服”實訓管理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解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迫切需要的工作流程管理問題,在提高運營管理效率的基礎上,提出一套創新的績效考核機制,實現生產實訓的工時與專業課程學分相互轉化等特色功能。并具備以下幾個特性:
便攜性和兼容性,系統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在確保各模塊功能滿足實際運營管理需要的同時,方便更多的用戶參與和使用,才能真正發揮系統的作用。在對比小程序云開發和傳統(非云)開發的優缺點之后,我們選取了基于云開發的方式,可開發跨iOS、Android等平臺的應用系統,使得便攜性和兼容性最優。
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保證系統的數據安全,通過對云數據庫進行定期備份,進行日常的日志記錄,同時對相關重要信息進行加密保存,有效防止泄露。
該實訓管理系統作為本次教學系統創新中的成果之一,極大的提高了本校汽車生產性實訓基地管理的效率,也為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教學體系創新提供了信息化的支持。
4 總結和展望
在國家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背景下,不論是新工科還是新文科,強調的重點都在于融合創新。作為高職院校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任課教師團隊,我們應該通過多種教學創新方法和手段,將“教、學、育、訓、創、產”有效的聯系起來,形成“六位一體”的鏈式教學實施體系,充分利用校內的汽車類特色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硬件條件,結合學生創業公司的運營實踐,努力建立以“雙創”實踐來不斷修正“六位一體”鏈式教學實施體系的循環更新和進步機制,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創新型復合人才。
基金項目:
2021年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雙創”視域下高職院校“六位一 體”的鏈式教學實踐與創新》,項目編號GXGZJG2021B096。
2022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微信的“智慧車服”運營管理實訓系統開發研究》,項目編號2022KY1235。
2022年度柳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產教融園林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創新研究》,編號2022ZJC037。
參考文獻:
[1]魏濤,高麗萍,米生權,秦菲.深化創新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生物技術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7(39):205-206.
[2]紀向宏,李思敏,陳蘊智.基于創新創業理念下的包裝工程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J].包裝工程,2021,42(S1):50-55.
[3]鄭鑫,張曉潔,曾海燕,鄧廣彪.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2(25):28-30.
[4]鄭鑫,張曉潔,曾海燕,鄧廣彪.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2(25):28-30.
[5]馬紅平.基于信息技術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J].新智慧,2021(27):25-27.
作者簡介
藍 丹:(1982—),女,講師/工程師,碩士,韓國國立釜慶大學計算機工程專業在讀博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網絡應用,信息安全。
通訊作者:
農 嘉:(1979—),男,副教授/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網絡安全、算法分析、數據挖掘等問題研究。
朱立宗:(1980.04—),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車技術,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