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楠
[ 關鍵詞] 傳統文化;美術發展;關系;研究
我國美術的發展與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美術內涵即是文化內涵的外在表達方式。美術中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元素,體現著中華民族的主要特點,美術中的一些特征如實用和審美功能,也是以傳統文化的底蘊產生的。美術不單單表現在藝術上對傳統文化的更新,更是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升華。目前,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文化隔閡被打破,對美術本身來說,其民族屬性逐漸降低,并朝著“同質化”方向發展[1]。我國美術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美術大師已經在國際各個平臺大展宏圖。總體來看,目前我國美術的發展已經從最開始的模仿為主,逐漸演變為在人文主義精神指引下的主動探究過程。
一、我國美術發展概況
美術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在各類藝術成果中美術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美術文化幾乎等同于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為美術的發展和演變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古代,我國先民就有在巖石上繪畫來記錄生產生活活動的習慣,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美術作品的內涵和表現方式不斷擴大,也為美術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截至目前,在世界美術舞臺上,我國美術及其美術文化成為獨具一格的存在方式,并對周邊國家諸如韓國、越南、日本等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我國的繪畫由來已久,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誕生了種類多樣的美術類別,各自成派,形成了非常獨特的體系,還擁有一些顯著的藝術特點[2]。
二、我國美術發展的主要特征
我國美術的發展和完善經過了很長的時間,跨越了不同的年代。細究來看,美術其實代表著一種審美,不僅表現著人們在審美方面的需求,還體現著文化的內涵,在我國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各種類型的美術作品,比如春節時期貼的窗花、門神,這既是生活習慣,也是美術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表現,可以說美術對我國社會各領域有著深刻的聯系。
(一)自然性
我國的美術發源于人們日常生活之中,而人類社會生活離不開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我國美術的自然性表現明顯。具體來看,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在長期的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而來,并不斷發展和演變,形成了目前多樣化的傳統文化,受此影響,我國美術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較大,比如室內裝飾的植物紋樣,其借助大自然的形象來進行創造,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追求自然的思想。
(二)追求真善美
我國美術中有追求真善美的強烈表達,并通過不同的主題表達出來,究其原因除了我國作為農耕國家特殊的國情,還存在我國自古以來對美好事物追求的目標。在這方面代表性的就是人們在過節或者豐收時表達祝福的圖畫,如大門口貼的門神,代表著人們渴望被保護,寓意平安的愿望。另外,我國美術還展現著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如《五福圖》就代表著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三)以人為本
縱觀我國的美術創作,歷朝歷代的美術作品,都能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特點,即體現人文主義的思想。從繪畫創作者角度來看,不同的創作者水平各異,從作品的價值來看,不同的作品價值高低不同。但從美術作品的本質來看,每一幅美術作品都表達著創作者的目的,比如有的作品是為了反映社會現實,有的作品為了獲得名利。自古以來,國人就非常重視自我修養的提升,并借助美好的事物、植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如代表喜好高雅的琴棋書畫,代表高潔的松柏等。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我國美術自然具備以人文本的人文主義思潮,注重潔身自好,自我修養,具有較強的人文主義思潮,這些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潮均無一例外地在美術發展史上有著深刻的體現。
(四)形神具備
我國美術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注重以形達意,以形達意即借助繪畫表達一定的思想情感。從我國美術發展歷程中可看出,繪畫者不僅重視繪畫技巧的提升,還注重理想與現實的結合,在美術作品中表達個人思想。另外,我國美術與國外的美術發展有著很大的區別。國外美術作品更注重外表的相似性,追求寫實。而我國的美術作品更注重意境的表達,在美術作品中表達個人的思想情懷,將個人的思想意志與美術作品巧妙地結合起來,使美術作品更具有雙重含義[3]。
(五)注重情理
從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過程來看,情與理的表達都對美術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封建朝代,統治階級未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在思想統治領域推崇儒家思想,還推行嚴苛的封建禮制,這些統治方法一定程度上為藝術的發展和文學創作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在這種大背景的影下,我國美術作品的創作也深刻烙印了傳統文化的印記,即深刻展現著情與理的重要特征。在我國美術中,“情”就是創作者將自己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寄托在美術作品中,“理”就是自然和人類社會所具備的客觀規律。創作者在進行美術作品創作時如果只注重個人思想感情的刻畫,而忽視美術本身方法的展現,美術作品則顯得單調。但如果美術作品只注重抒情而忽視“理”的存在,則作品不具備審美性。因此,美術作品“理”與“情”的相互交融,更加容易讓作品引起人們的共鳴。
三、傳統文化與美術發展關系簡述
傳統文化與美術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一體,傳統文化豐富了美術的內涵,而美術升華了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美術是一個國家、民族的傳承過程,在文化、民族精神、藝術等方面體現著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具體來看,美術發展與傳統文化的關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藝術領域方面
美術的藝術特色深刻體現著藝術元素,從最早的寫實記事到后來的意境繪畫,美術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傳統文化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美術均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點,從新時期初步形成的繪畫藝術,到后期多點開花、多種繪畫藝術并行發展的趨勢;從房屋建造、壁畫創作、教育教學等多方面展示,繪畫仍成為最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國的繪畫最早起源于漢代,種類繁多的工具材料為各種類型的創作提供了可能。在表達手法上分為寫實工筆和寫意,而在美術作品中多將自然、社會、政治、文化等相互關聯,通過藝術手段進行加工,這就使人物畫體現出人與社會的關聯,山水畫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結合,花鳥畫體現了人與生命的結合。在美術藝術特色表現上,將人、自然、社會統一為一體,在寫實的基礎上突出意境的傳達,將政治、文化、理念借助美術進行表達。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作者借助描繪女史的事跡,表達出相應的社會事跡,體現出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另外作者也在繪畫中表現出當時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情況。從審美的角度來看,美術的發展將作品由人物的描繪向更深次人物內心的描述,在增強作品自身語言特色的基礎上,運用特殊的描繪方式,讓人物的刻畫更加傳神和生動。這些手法的應用,造就了歷史長河中不朽的作品。因此,每一幅美術作品都代表著不同歷史階段中的傳統文化藝術,展現出不同的歷史風格。
(二)歷史底蘊方面
傳統文化為美術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內涵,透過美術作品可以窺探不同時代下政治、經濟、藝術等要素的發展情況,可以幫助后人了解特定歷史階段的風土人情,而美術及其作品可以更加直觀地體現民族的存在感。以我國為例,透過美術作品,我們可以領悟仰韶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社會組織形態,可以說美術為我們了解時代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模板,利用美術作品可以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和推動有積極的作用。美術作品具有直觀的歷史性,而歷史性也為美術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記錄時代發展背景的前提下,代表了一個時代發展的印記。比如,在唐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的繁榮,美術作品的創作范圍逐漸擴大,從日常生活的描繪擴展為山水、田園等,在不同時期的美術作品中可以深刻反映出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特點,比如,北宋時期《清明上河圖》,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風俗文化,將眾多繪畫元素(人物、建筑、道路、動物、橋梁等)細細刻畫,雜而不亂、井井有條,將自然風光和社會風俗進行有效結合,然后人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也領悟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即傳統文化的演變過程,為傳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4]。
(三)民族精神方面
美術作品在創作過程中蘊含了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利用作品的展示,將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進行藝術化的表達,通過美術作品的創新加工來傳遞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美術與傳統文化在內在屬性上一致,其都需要不斷地創新來保持活力,而民族精神在借助美術的傳達出現新的傳承,并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美術作品加強和凝聚民族精神、民族意識,在觸摸美術作品的過程也是對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的再次認同和感受,從而實現民族精神的傳承[5]。比如,徐悲鴻創作的《愚公移山》,其作品來源于古老的神話故事,表達了國人堅韌不拔的決心和意志。透過作品的創作,可以使人感受到力量和沖擊,再加上人物形象的刻畫,體現出團結的精神品質;而在作品內容表達上,作者還是更多地借助作品來表達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因當時我國正處于國破家亡的歷史階段,作者通過這樣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的創作表達,以作品警示后人,將傳統文化借助美術作品展現出來,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遞也是美術發展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6]。在這方面蔣兆和的《流民圖》也是現實主義的寫實作品,在作品的構建上通過半身像的特寫,表達出避難民眾的悲慘生活,借助美術作品塑造了強烈的社會現實,人物形象的刻畫細致入微,利用宏達、悲壯的畫筆描繪出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而作者正是利用這種反差來表達自己強烈的思想感情。通過作者的感染力,人們可以充分體會到當時人們遭受的苦難和現實,亦可體會到仁人志士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奮斗的不易,將民族的真實遭受通過美術進行加工創作,體現了美術對傳統文化的發展促進作用,也堅定了民族文化的信仰。
(四)文化內涵方面
美術是一種可視化的藝術表達形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內涵的表達,將傳統文化融入內涵和外在表達展示中,在進行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達到對輸出學習和輸入學習的雙重目的,通過借助美術實現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內涵對自身的塑造和培育,而這正是美術的發展對傳統文化內涵的升華和再塑造。美術包括繪畫、雕塑、設計、規劃等四個方面,通過四個方面可以體會到美術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而經過美術的欣賞和創作,可以更加直觀地實現傳統文化的升華,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轉換,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文化內涵的提升[7]。比如,在《溪山行旅圖》的學習欣賞過程中,通過內部和外部的雙重學習欣賞,利用構圖技巧,欣賞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采用了全景式的構圖方式,構建了雄厚寬廣的山體效果,給觀賞者極強的視覺沖擊,在整體的畫作構思中做到了各方面情景的相互融合,形成內在的文化認知融合,從而達到對審美能力和感官體驗的升華。通過多方面的構建,借助美術作品可以充分體會傳統文化的內涵。
四、結語
在經濟社會發展全球化的今天,我國的傳統文化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目前我國藝術的主要表達方式,美術的地位愈加重要。目前,我國美術的發展正處于較好的階段,但西方國家的美術文化在一定時間內仍處于強勢階段。因此,我們要發揮美術在傳統文化創新和傳承中的重要作用,以美術的發展促進傳統文化的不斷進步,不斷強化美術的文化內涵,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擴展美術的發展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