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紊儀
【摘要】隨著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歷史教學也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在教學中主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強化中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環節。而這也是當前初中教學工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對此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者可以采用理論研究以及實踐探討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從各個角度強化中學生歷史形象思維,不斷創新核心素養培養環節以及方法,進而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的角度看待世界,最終促進中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以及發展歷史核心素養的策略,希望能對相關研究做出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形象思維? 初中歷史?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1-0148-03
從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教師還保留著傳統教學理念。而這些傳統教學理念以及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對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者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在課堂學習中引導初中學生構建歷史思維,從而提升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為初中學生未來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素質基礎。
一、形象思維概述
受應試教育影響,大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教授課程時,主要的教學手段就是讓學生強制性地背下歷史教材中的主要內容。而形象思維就是能夠打破這一傳統教學困境的主要手段。具體來說,形象思維是引導中學生把握客觀事物,引導學生用直觀性、具體性、生動性的情感去看待歷史事件。但是形象思維又與感性認知大不相同,它不僅能引導學生客觀地對待歷史事件,還能夠用自己的思維塑造歷史事件中的基本觀點以及情感色彩,是在感性認知基礎上更高一階的思維模式。
二、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歷史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史觀是揭露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手段,能夠引導學生用客觀、科學的理念以及態度正確看待歷史。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是從表面到深層,逐漸形成的一個過程。如果想要引導學生從復雜的歷史中看透歷史的本質,那就要必須賦予學生科學的看待方法,以及理性的指導過程。而歷史唯物史觀能夠幫助學生,在客觀的角度看待歷史事件中的立場,以及不同人物的觀點。只有學生掌握了這一觀念,才能夠對歷史有真實的、全面的認識。
(二)時空觀念
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時間以及空間條件下才能產生的,所以只有初中學生掌握了正確的時空觀念,才能夠回到特定的時間中,對歷史進行正確的理解。而且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時間以及空間中,對歷史事件進行觀察分析,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
(三)史料實證
史料是證明歷史事件真實性的有力手段。同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能夠充分還原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由此可見,史料是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看待歷史,掌握歷史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根據教材內容仔細進行相關史料的搜索,并對搜索的史料有著科學、獨特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夠充分發揮史料的實質性價值。
(四)歷史解釋
在教師搜索史料之后,就要充分地運用歷史解釋這一教學手段,由此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到歷史事件中人物的態度與立場。所有的歷史解釋都應該是建立在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對當時所發生的事件進行客觀的、合理的陳述。同時在陳述中也包含了陳述者的自身理解,以及主觀意識。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只有教師將史料與正確的歷史解釋相結合,才能夠幫助學生理性地看待歷史事件,并且能夠客觀分析,學習歷史背后深層的復雜因素。
(五)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應該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必備的思想理念,同時這也是學生學習與探究歷史應該具備的主要思想感情。在家國情懷的基礎上進行歷史學習,能夠引導學生通過歷史事件,正確看待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問題,強化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理念,最終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全面型人才。
三、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當前我國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者在課堂中依然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大部分教師認為只要學生完全背誦了歷史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就能夠提升學生的歷史能力,進而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所以當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造成了學生對歷史毫無興趣,甚至覺得歷史課程為自己造成了較大的學習壓力。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僅阻礙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與興趣,同時也對接下來開展歷史工作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此外,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當前大部分歷史教師還是在以最終的歷史考試成績,作為評選優良生的主要手段。這種片面性的評價方式不但缺乏客觀性,而且也會對熱愛歷史課堂的學生造成打擊。最后,在布置歷史課后作業方面,大多數教師依然在采用題海戰術。在布置作業時秉承著只求量、不求質的理念,這不僅為學生帶來了學習壓力,同時也不符合新課改教育要求。根據以上幾點,需要當前初中歷史教師不斷優化整改,最終為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作出幫助。
四、如何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一)語言嚴謹,需要言之有據
要是想突出歷史課堂的真實性,那么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者就要在授課期間嚴格把控自身語言的真實性與嚴謹性。歷史學科與其他科目皆不相同,它是一門具有實證性的科學性學科,能夠呈現在歷史教材中的事件,都是無數歷史工作人員充分進行考察以及證明后才得出的歷史結論。所以為了幫助初中學生提升歷史形象思維,教師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嚴格把控。無論是教材方面,還是課外拓展方面,都需要做到有證可考、言之有據,從而保證學生對于歷史課堂的高度信賴。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鴉片戰爭”這一教學內容時,因為鴉片戰爭的最后結果為當時百姓帶來了良好的幫助與影響,所以這一歷史題材也被翻拍成了影視劇。但是有一部分影視劇并沒有完全理清當時的真實歷史發生情況,在拍攝銷煙這一片段時,不少導演會讓演員采用火燒鴉片這一行為進行銷煙。對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這一點,將不正確的影視資源視頻作為教學資料,引導學生進行觀看。并在觀看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當時的真實歷史事件中,林則徐是采用海水浸泡的方式銷毀鴉片,而不是火燒鴉片。因為如果采用火燒的方式,那么鴉片所散發的煙霧可能會導致周圍的百姓受到不利影響。由此可見,部分影視作品中對于這一歷史事件的演繹并不是十分正確,而且非常不嚴謹。在觀看完這些影視資料后,學生也能夠很快地從中發現問題,在學生發現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還可以開展辯論會,討論火燒以及海水浸泡哪種方式更為合理。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辨別影視劇中的錯誤觀念,還能夠強化歷史課堂的嚴謹性。由此可見,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學工作者要不斷引導初中學生利用嚴謹科學的眼光以及語言,來分析、看待歷史事件。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對歷史事件保持敬畏之心,只有學生從心底真正地尊重歷史,才能夠保證其在今后的歷史學習中時刻保持著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1]。
(二)積累史料,進行征求異說
在完善歷史課堂教學時,歷史教學工作者要不斷地根據教材內容搜集相關史料,這也是歷史教學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史料是向學生展現歷史原本事件的主要途徑,同時在教學工作者不斷搜集史料的過程中,也能夠提升自身知識水平以及教學質量。根據史料也能為教師創新教學環節帶來全新的啟發,最重要的是,通過史料教學能夠不斷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對于歷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這一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因為蔡倫改進造紙術的這一故事,已經被納入到眾多的兒童讀物當中,所以大部分學生在之前的課外閱讀中就學習過這一相關知識。所以在學習這一課的內容時,大部分學生都表現出了沒有興趣的狀態。對此,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者就可以根據蔡倫改進造紙術這一歷史故事,深度挖掘背后的史料資源。比如,在《東漢觀記》中就有著蔡倫改進造紙術這一段歷史記載。在為學生展示這一段史料資源之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出幾個問題。“你們知道蔡倫為什么要改進造紙術嗎?蔡倫在改進造紙術時,經歷了怎樣的艱辛歷程?”在教師提問之后,因為這幾個問題是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的,所以會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興趣。在充分吸引學生的興趣之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展示史料,在學生詳細了解這一歷史故事背后蘊含的深層內容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一章節進行仔細的思考與探究。在探究中有的學生會表示在蔡倫造紙的這一過程中,感受到了蔡倫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面對困難勇往直前,在失敗后不氣餒的偉大思想。由此可見,蔡倫造紙這一歷史故事也能夠給予學生深刻的思想教育,所以在歷史教學環節設計當中,教師要不斷地挖掘教材背后蘊含的史料。同時積極地與學生展開探討,從而強化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重要的是,在運用史料這一教學手段時,能夠將真實、完整的歷史事件擺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加客觀地感受歷史。由此提升自身形象思維能力,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2]。
(三)自制教具,進行感官刺激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生動的語言之外,還要運用相對應的教學教具,這樣才能夠全方面地引導學生感知歷史、了解歷史,提升學生形象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當時清朝女子的穿衣打扮進行教具制作,因為當時清朝的女性分為旗人女子與漢人女子,所以雖然同處同一年代,但是穿著打扮卻各不相同。旗人女性主要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女性延續了前朝的穿衣習慣,主要會選擇上衣、下裙的穿戴方式。對此,教師可以根據清朝的服飾制作教具,在教學中將觸覺與視覺相結合,這樣不僅能受到學生歡迎,而且也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清朝服裝的不同與變化。由此可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傳統思維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教材內容制作針對性的教具,拓寬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還原當時真實歷史,讓學生感覺到歷史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量[3]。
(四)巧借影視,進行比較探究
隨著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影視行業也在緊緊跟隨時代的步伐。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歷史事件已經受到了影視作品的翻拍,在一些優秀的影視作品中,不但能夠還原歷史的真實經過,而且還能夠從聽覺、視覺兩方面幫助觀眾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所以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學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影視作品帶來的效應創新教學環節。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依托于影視作品開展教學,能夠使課堂的氛圍變得更加生動,同時也能夠最大程度地吸引學生興趣與注意力。但是在挑選影視作品時就需要教師仔細考察影片資料,是否與真實的歷史事件相吻合。只有選對影視資料,才能夠發揮歷史影片帶給課堂的作用,進而強化學生理解歷史、感受歷史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這一部分教學內容時,因為抗日戰爭已經成為近幾年來我國影視行業著重翻拍的歷史資源,所以教師可以挑選出與歷史事件相吻合的影視片段,讓學生進行觀看。例如“血戰臺兒莊”,這一電影不僅將抗日戰爭的殘酷性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通過電影配音也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戰士勇往直前、無畏生死的信念。在整個視頻播放之后,可以發現不少學生都出現明顯的情緒波動,很多學生都被這一影視片段深深地感染。而教師可以借助于這一氣氛,繼續向學生傳達當時戰爭的殘酷以及戰士們頑強的抗戰精神,從而讓學生真正地感受歷史,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堅定學生以后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決心。由此可見,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教師借助影視作品強化教學環節,不但能夠從多方面直達學生的心靈,而且還能夠在影視作品的加持中,讓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歷史事件[4]。這一手段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而且還能夠開闊學生的歷史思維與視野。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階段歷史教師一定要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同時這也是歷史教師開展工作的主要環節,對此就需要教師不斷探索與創新歷史教學手段與理念。從多方面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感受歷史,從而為初中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江濤.在深度學習中發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22(7):107.
[2]張蓓晶.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設問探究——以統編版《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22(7):13-16.
[3]顧曉麗.核心素養下農村中學歷史教師探尋發展專業素養的路徑[J].學周刊,2022(29):190-192.
[4]張琴.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發展歷史核心素養[J].中學課程資源,2022,18(9):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