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潔晶

摘 要: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其必要性與可能性。以“概論”課為例,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論”課的教學目標包括“知、情、意、信、行”五個層面;融入的主要內容必須結合課程具體內容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主要包括講授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任務驅動與研討式教學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體驗教學相結合。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國家文化安全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8-000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8.002
國家文化安全即“國家文化生存與發展免于威脅或危險的狀態”[1],對于保障整體國家安全、增強民族凝聚力、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年大學生是當今及未來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將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使大學生樹立國家文化安全意識,增強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并自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一個國家的文化安全,是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立、生存和發展,在世界文化交流與融合中保持強大的民族精神動力。”[2]作為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文化安全是任何國家都無法回避的課題。就中國而言,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利用本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和先進的信息技術,在文化輸出中占據優勢地位,不斷涌入的外來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沖擊著中華文化;另一方面,隨著改革的深化、經濟結構的調整、利益群體的分化,我國文化領域呈現多元化趨勢,產生了思想文化良莠不齊的格局,也對我國國家文化安全提出了挑戰。當代大學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創造者,是當今及未來維護我國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對大學生加強國家文化安全教育已成為題中應有之義。將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引導學生在紛繁蕪雜的文化現象中辯證分析、正確判斷、理性選擇,對于大學生增強國家文化安全意識,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引導大學生樹立國家文化安全意識,并使大學生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認同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教學任務。“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3],在教學內容上,高校思政課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多元文化的引領作用,以此統一大學生的思想認識;通過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為國家文化安全提供思想保障。高校思政課也是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陣地,教學內容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教材內容多處涉及國家文化安全相關問題,并在教材第十章第三節明確提出了“文化安全”,集中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因而,以“概論”課為例,探索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等,能夠為其他各門思政課提供經驗借鑒。
二、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論”課的教學目標
科學設置教學目標能夠為教學活動提供正確的導向,是確定教學重點的前提。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論”課的教學目標應包括“知、情、意、信、行”五個層面。“知”即認知,是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國家文化安全的概念內涵、主要內容、重大意義,以及我國國家文化安全現狀、面臨的挑戰等,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奠定理論知識基礎。“情”即情感,在教學中以情感人,引發學生思想共鳴,使學生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情感認同,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激發學生對國家文化安全的危機感,提升學生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奠定情感基礎。“意”即意志,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思想狀況、思想疑惑及其關注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對中華文化提升情感認同的基礎上,面對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交鋒保持堅韌意志,堅定文化自信,作出理性判斷,形成正確價值取向,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供意志保障。“信”即信念,使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體現出來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作為自身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供精神支撐。“行”即實踐,是能力目標,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踐,在實際行動中運用正確的國家文化安全觀分析文化現象,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并自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成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行動支點。
三、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論”課的教學內容
國家文化安全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將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論”課,必須結合課程各板塊具體內容進行教學設計。主要內容包括: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正確的國家文化安全觀。課程各板塊具體結合設計如下(見表1):
在教學過程中務必注意兩點,一是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深刻認識當前有關國家文化安全的8個重要問題: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受到沖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流失;文化自信不足;不良文化的存在(封建迷信、邪教、恐怖主義等);互聯網帶來的挑戰;文化創新能力亟待提升;中國與文化強國的差距;西方的文化霸權和文化滲透。二是要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引導學生把握好5個關系:主流與多元的關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在國家文化安全框架下對外來文化加以批判吸收;現實與網絡的關系——對網絡傳播的文化、思潮加強甄別辨析;內化與外化的關系——將國家文化安全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論”課的教學方法
(一)講授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
講授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使學生提升對國家文化安全的理論認知。講授法即教師通過語言、板書、多媒體課件等向學生傳授國家文化安全基本理論知識,案例教學即教師精心挑選典型案例并加以深入剖析。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國家文化安全的概念內涵、主要內容、重大意義,了解我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問題等,教師要用精準的語言講解相關知識,使學生增強國家文化安全意識。同時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讓學生通過典型案例更為直觀地理解國家文化安全。例如,20世紀90年代,法國針對美國提出的文化產品貿易自由化問題,提出了“文化例外”的政策。法國認為文化應與一般商品區別開來,為了保護本國文化不被其他文化侵襲,堅決反對文化市場的自由貿易,并聯合加拿大、德國、英國等國家反對美國文化入侵。
(二)任務驅動與研討式教學相結合
任務驅動法,即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置學習任務,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向學生提供相應的思路,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的教學方法。在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以國家文化安全為主題確定學習任務,向學生布置任務并進行積極引導,以任務為主線,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任務具體內容和形式可以多樣化,如學生圍繞國家文化安全相關問題撰寫論文或制作PPT并展示;圍繞“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認同現狀”展開調查研究,撰寫調查報告;觀看“紅色影視”,參觀博物館、傳統文化圣地、革命圣地等,并撰寫觀后感。要求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參與、認真觀察、深入思考、加深認識、提升自我。任務驅動法促使學生帶著任務在探索中學習,能夠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習主動性,激發其求知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加深刻的體悟。
在運用任務驅動法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小組研討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生在交流研討中開啟頭腦風暴,激發思想火花,實現觀點的碰撞與交融,從而集思廣益,對國家文化安全相關問題達成統一認識并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對學生應加強啟發和引導,促使研討聚焦主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研討式教學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觀點的交流、思想的交鋒交融中拓展思維、深化認識。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體驗教學相結合
理論教學是使學生了解國家文化安全基本理論知識,為國家文化安全教育奠定認知基礎。在理論教學基礎上,教師組織實踐體驗教學活動則能夠使學生更為直觀、深入地理解國家文化安全,更好地實現情感認同和理性認知的統一。實踐體驗教學可采用多種形式,如演講、辯論、情景劇、參觀考察等。其中,參觀考察式的實踐體驗教學具有立體豐富、直觀生動、感染力強的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親切感、代入感。如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文化古跡等,可使學生近距離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了解傳統文化保護、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參觀烈士陵園、革命舊址及展覽館、偉人故居及其紀念館等,可使學生真切感受革命文化的感染力,并深刻領悟革命文化的重大價值。參觀考察能夠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成為理論教學內容的驗證和有益補充,還能夠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受到熏陶,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情感認同。在參觀考察過程中,可依據考察地的條件采用情境體驗的方式,寓理論知識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去理解、感悟所學理論知識。例如,參觀考察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師生可親身體驗重走紅軍路、編草鞋、篝火晚會等活動,在身臨其境中感受革命精神,強化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知和情感。
綜上所述,在國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論”課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可為其他思政課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 胡惠林.國家文化安全研究導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8.
[2] 沈洪波.全球化與國家文化安全[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70.
[3] 張凌洋,李本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與國家文化安全[J].中國教育學刊,2020(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