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忠銀(1986~),男,漢族,貴州興仁人,興仁市波陽鎮田灣中學,研究方向:初中生物。
摘 要:考慮到初中生思維、理解力受限的實際問題,以生活情境為依托開展教學可以將抽象、難懂的生物知識以學生熟知的現象展現出來,可以在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的同時達到很好的生物教學效果。基于此,文章以初中生物為研究對象,指出了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簡述了生活情境教學法開展的意義和必要性,分析了生活情境教學法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最后以案例的方式對生活情境教學法在生物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期望文章的討論與研究能夠給同仁帶來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生活情境;初中生物;實際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4-0108-04
生物學是自然學科的一個分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生物現象,比如夏天放久的水果容易腐爛,是微生物滋生的原因;再如蚊子喜歡咬什么人是由于基因決定的。但初中生認知淺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無法真正把握生物現象背后的原理和規律,教師只有善于發揮直觀教學的優勢,采用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開展教學,才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接受力,才能為他們更深層次地探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 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方式單一、老化
初中生喜歡生動、形象的情境,但在當前的生物教學中,部分教師還在采取“灌輸式”的方法,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抽象的生物概念,感到生物學習枯燥、乏味。一般情況下,在完成基礎知識學習后,教師會選擇習題來幫助學生鞏固,然后通過傳輸解題技巧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分數。殊不知,在這種機械化的學習中,學生的厭煩情緒不斷加劇,在生物學習中的困境不斷加大。
(二)學習處在膚淺的層次
應試理念指導下的生物教學以考試大綱、教材內容為主。在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為了追趕進度,教師按部就班地授課,未能給學生留出思考與探索的時間,最終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無法整合所學的生物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學生的生物學習局限于課堂中
在新課改引領下的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在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生活中的生物現象。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開展中,教師要善于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在提升生物教學有效性的同時,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但縱觀當下的生物課堂教學,教師沒有拓展意識,降低了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力、接受力。
(四)生本理念未能落到實處
新課標提倡以生為本的理念,但依然有部分教師還在使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師生間未能形成互動、探究的關系。在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生物課堂中,學生根本沒有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導致學生的個性被抑制,主動性被束縛。
二、 生活情境教學法開展的意義和必要性
(一)意義
1. 提升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力
新課標理念下的生物教學并非單純的知識教學,更要引導學生探尋生物概念、定義形成的過程,而這一學習過程有賴于教師采取良好的教學方式,生活情境教學法便是最佳的途徑。在生活情境的構建中,教師必須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其中,進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學情境的構建還能深化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與發展空間,進而提升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力,并更好地吸收生物知識。
2. 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
恰當的情境創設不僅可以豐富生物課堂,還能為學生提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契機,以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的發展。以生活為背景構建教學情境,可以促使學生將掌握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問題的解答中來,從而讓學生把握生物與生活的關系,進一步了解知識本質,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3. 增進師生情感
以生活為情境開展生物教學,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可以保持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探究欲望。而且在生活化的生物課堂中,師生處于良好、和諧的氛圍中,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可以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發展自己的個性。
(二)必要性
1. 推動學生深入學習的需要
在應試教育理念的長期影響下,教師形成了以自己講課、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全程無法提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生物是一門抽象性的學科,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難度,如若教師采取的方法不合理,勢必無法讓學生理解生物概念與定義,最終降低了學生的生物學習效果。只有將復雜、難懂的知識以生活情境展現出來,才能推動學生對生物知識的進一步探究,才能重構生物課堂結構,以促進學生的深入學習。
2. 提升生物教學效率的需要
在應試理念引導下的生物教學中,教師全程在講臺上講、學生在底下被動地聽,沒有任何交流與互動,導致學生的興致低下,加之教師采取的方法單一,不僅影響著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而且直接弱化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方法的選擇上,教師要注重采取生活情境教學法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探究,進而提升生物教學效率。
三、 生活情境教學法創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情境創設偏離了現實生活
在生活情境的構建中,一些情境設置過于虛擬,偏離了教學軌道。創設生物情境的關鍵在于活躍生物課堂,而偏離生物教學內容,會降低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無法真正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當下的生活情境構建中,雖然教師明確了情境法的作用,卻不知道如何設置,只會以教材內容為依托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和探討。情境教學的關鍵在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促進學生的深入分析與探究,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他們的生物學習效率。
(二)忽視學生生物知識的積累
教師在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中,自身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專業的技能,如此才能將合理的情境有效地應用于生物課堂中來,才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在當下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卻將關注點放在了課堂學習上,忽視了學生的課下學習與積累,進而影響著他們綜合能力的提升。
四、 生活情境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生活情境的構建可以給學生強烈的體驗與感知,可以讓學生在生活情境的引領下真正地理解抽象的知識,并在興趣的推動下提升學生的認知。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一部分,可以讓學生觀察到自然、生活中的現象,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地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進而促進學生生物綜合能力的提升。
(一)巧用生活實例,構建生活情境
借助生活實例構建教學情境,可以引發學生的聯想,可以推動學生全身心地進入生活情境中來,為他們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種子的萌發》一課的時候,便可以引入生活實例開展講解:老師曾經親自種植過一粒蠶豆種子,每天都會記錄下蠶豆種子的生長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蠶豆種子長大了,而且和之前相比有很大的變化。在教師的語言講述下,學生全神貫注地聽,紛紛進入思考中,此時教師可以引入新的知識“種子的萌發”,而后提問學生:“大家有種植種子的經歷嗎?”“誰可以說一說種子種植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種子長大后的各個部位分別有什么功能呢?”在問題的推動和引領下,學生開始結合教材內容舉手發言,而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答案開始后續的教學:種子的萌發對環境有著一定的要求,比如光照、水分、氧氣等,而且長大后的種子的一些結構有著很大的作用,比如胚根會發育成植物的主根,有儲存養分的作用……通過生活情境的構建,學生們快速地進入生物課堂中來,在思考和動手操作中掌握了知識、提升了能力,有效激發了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
(二)基于生活現象,構建生物情境
生物知識復雜多變,在初次接觸中,學生滿懷好奇與激動,但也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具體的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精選生活現象,以此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保持學生對生物的探究欲望,同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物與生活緊密相關。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立足學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快速地融入生物課堂中來,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探究力,才能實現生物與生活的完美結合。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這一課的時候,可以通過展示生活現象引出“遺傳和變異”這部分知識,具體開展如下:同學們,為什么子女和父母間、兄弟間很像但又不完全相同呢?
在學生思考后,會對這部分知識有著極強的探究欲望,此時教師代入有關的問題:“你怎樣認識并記住一位新的同學?”“在性狀的自我檢查中,你的哪些性狀和爸爸媽媽的一樣?又有哪些不同呢?”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寫一份調查報告單。這一過程的開展,可以讓學生把握住生物與生活的關系,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總之,教師只有高度重視生活現象的引入,為學生構建起多樣化的生活情境,才能引發學生的深入分析與思考,才能提升初中生物教學質量與效率。
(三)巧用多媒體,構建生活情境
在21世紀的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善于選擇與生物知識有關的視頻,并基于教學內容在課堂中播放,為學生后續的深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視頻的展示,可以讓學生直觀把握教學內容,并清晰了解其中的生物知識,進而提升生物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我國動物資源與保護》時,可以節選相關的紀錄片視頻,通過真實畫面的展示,讓學生了解我國當前動物的生存現狀,并喚醒學生保護自然與動物的意識。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堂內容,有效地引入生活實例,在讓學生認識動物生存情況的基礎上,引發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神奇動物在哪里》《野性的呼喚》等電影,通過這種真實畫面的互動,喚醒學生敬畏自然的心。在上述的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采取語言的方式為學生講述動物的生存現狀、人類應該如何做,無法觸動學生的情感,而將其轉化為動畫視頻則可以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進而促使學生主動進入生物課堂中來,以實現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
(四)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感受生物學科的魅力
小組合作是新課改極力倡導的一種教學模式,以生物內容為依托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真正參與中感受這門學科的獨特魅力。而且在角色扮演環節,學生的興致高昂,課堂氛圍極其活躍,真正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生物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生物學科本就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教師只有挖掘生物學科的內涵,采取有效的方法開展,才能為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學習《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時,可以將班內的學生劃分成每三人為一組的若干小組,學生分別扮演糖類、脂肪、蛋白質,在分組后,鼓勵學生說出扮演的角色對人體的主要作用以及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在大家的相互交流與互動中完成探究學習。這一教學的開展,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由此再代入有關的知識,就能讓學生真正地把握與理解,不僅鞏固了課堂知識而且推動著學生的積極參與,并認識到了這門學科的魅力與精彩。
(五)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提升學生的生活技能
作為一門實驗學科,生物教學不單是夯實學生基礎,更要提升他們的操作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通過設置生活情境可以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生物觀點。而且以生活為背景開展實際操作,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生殖方式》這一內容的時候,可以以生活情境為依托,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活動,首先用多媒體展示植物繁殖的方法(嫁接、壓條等),然后布置操作任務:“請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盆花,嘗試利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對其開展養護。”如若植物得以存活,在后續課堂展現出來;如若種植失敗,找出失敗的原因、提出如何做的建議。而后在生物課堂中,讓成功的學生與大家分享自己的養護過程,并鼓勵失敗的學生向其他同學尋求經驗。
(六)布置實踐作業,提升學生的生物綜合能力
生活情境教學法不僅存在于課堂上,更要注重拓展與延伸,以此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在以往的生物課堂中,教師習慣采取習題、試卷的方式為學生布置生物作業,不可否認這種方法對提升學生的生物成績確實存在一定的好處,但長期發展會弱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甚至有部分學生出現了抗拒的心理,對學生的生物學習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因此,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必須做出改革與優化,通過生活、實踐作業的布置,一來可以幫助學生夯實課堂基礎,二來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完成《傳染病及其預防》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或者詢問醫生了解有關傳染病的知識(傳染病類型、癥狀和易感人群以及傳播的路徑、預防的方法等),并將其以調查報告的方式展現出來,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再如,在學習完《關注城市環境》的后,鼓勵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利用課下的時間對周邊的生活環境特點進行總結和概括,并以視頻或者文字報告的方式展現出來。通過上述作業模式的創新和優化,不僅突破了傳統作業設計中的不足,而且保持了學生持續探究的熱情,同時提升了學生的生物綜合能力。
五、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升,生物教學必須從以往的知識考查向培養學生的生物思維、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及時革新理念,積極創新生物教學模式。而生活化情境的構建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可以讓學生的學習從書本轉向生活,可以在良好的氛圍中汲取知識、提升能力。加強生活情境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在推動學生主動探索中形成自主探究的習慣,而且可以讓學生看到生物與生活的聯系。因此,在日后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生活情境的應用,并加強對生物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優化,通過加強生物與生活的聯系保持學生持續探究的熱情,為學生后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麗.“限時”提升——如何在初中生物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J].科學咨詢,2020(24):197.
[2]高萍.初中生物教學中情境教學應用研究[J].中外交流,2021(3):1393.
[3]王霞.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的創新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2):48.
[4]陳啟芬.情境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讀與寫,2021,18(29):192.
[5]蘇裕.探索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J].中外交流,2020(25):205.
[6]練小娟.關注生活重視體驗——初中生物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32):95-96.
[7]范建鋒.概念圖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文理導航(中旬),2021(8):64.
[8]趙娜娜.初中生物課生活情境導入的理論和實踐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