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帶
【摘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可以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與推進,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需要教師合理設計作業內容,還需要教師貫穿數學知識,有創意、有新意地設計作業,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解決數學問題.基于此,文章結合教學經驗,探究了“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創新策略,并做出相應的分析論述,期望能給讀者提供些許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雙減”政策
“雙減”政策對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及作業設計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強調教師要認真進行作業設計,貫徹落實“減負提質”和“提質增效”的要求,最大限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思路和方法都有改變,使學生不用再面對大量作業和較重的作業負擔,可以自主高效地進行數學學習.不過,在當前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未能徹底在作業中避免機械化練習,甚至一些教師依然存在“以量取勝”的落后思想,作業的設計不夠新意、創意等.小學數學作業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和鞏固知識內容,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圍繞“雙減”政策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要求進行不斷優化和創新,使小學數學作業發揮出最大價值.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有層次性
每一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學習數學知識和做數學作業時會有一定的差異性,所存在的能力差異和認知差異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教師應該給予肯定和客觀看待.教師應該在尊重學生的能力差異和認知差異的基礎上,對以往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理念和方法進行變革,尤其是要變革“三個統一”的作業設計模式,即作業內容統一、作業題量統一、作業批改統一,設計出具有差異性或層次性的小學數學作業.
設計層次性的小學數學作業時,教師可以考慮設定三個模塊,包括必做題、選做題、創新題,所有學生必須完成必做題,而選做題、創新題則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能力決定是否要做.但要特別注意一點,教師在給學生做數學作業的選擇權的同時,要加強管理,避免學生為了偷懶而不做選做題、創新題.對于后進生而言,教師可以叮囑他們多做含有基礎知識的數學作業,目的是使其有效掌握基礎知識,待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后,可以鼓勵他們嘗試做一做選做題和創新題,避免這部分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喪失自信心.
以“三角形的面積”這部分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層次性作業,具體可以分為基礎題、提高題、挑戰題.基礎題是第一層次的數學作業,面向所有學生,即所有學生必須完成,且保證正確率.比如可以讓學生做這樣兩道題目,一是“現有一塊三角形玻璃,高和底的長分別是6.5m,14.5m,已知玻璃每平方米的價格是68元,那么這一塊玻璃的價格是多少元?”二是給學生展示不同的三角形,要求學生計算出每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如圖1.
提高題是第二層次的數學作業,可以面向全班學生,也可以只面向中等生和優等生.教師可以設計兩道練習題,一是“拿一張方格紙畫一畫,嘗試在上面畫出三個三角形,要求這三個三角形的形狀不同,但面積都是6cm2.”二是“如圖2所示的平行四邊形被直線化分成2個三角形,面積都是270m2,那么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周長是多少?”
挑戰題是第三層次的數學作業,通常面向優等生,中等生可以嘗試.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一道挑戰題,即“取一副七巧板,通過動手操作將其拼成一個正方形,然后對這個正方形的邊長進行測量,計算出每塊七巧板的面積.”優等生通過做這樣的數學作業,能夠鍛煉數學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對其綜合能力的發展十分有利.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有趣味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特殊的身心發展特點,他們的年齡較小,還比較貪玩.基于此,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貪玩”這一心理特點,增強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從而讓學生在做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由之前的被動做作業轉變為主動做作業.教師可以在增強小學數學作業趣味性的同時利用好“玩中學”理念,讓學生以“玩一玩”的形式做數學作業,比如可以將游戲元素引入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之中,讓學生在做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感知到快樂,充分調動做數學作業的興趣.為了有效確保小學數學作業的趣味性,教師應該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參與數學作業設計活動,認真聽取他們的想法和意見,以便更好地創新小學數學作業形式.
以“長方形與正方形”這一部分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匯報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這一數學作業,主要任務是從邊和角上探究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先是猜想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與角有哪些特點,然后進行驗證.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大膽猜想”和“小心驗證”.因為是在小組內學習和探究,所以學生對做作業的興趣較為濃厚,且教師將更多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可以快樂地參與在“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這些做作業環節之中.小組內的自主探究完成之后,學生需要形成書面性質的作業成果,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匯報.除此之外,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預習階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并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理解制作出正方形和長方形的模型,可以用小木棍、紙片,也可以用繩子,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學生可通過思考和動手,感知到樂趣所在,能有效掌握正方形與長方形的基本特點.
以“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的趣味性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將游戲元素引入作業之中,比如可以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玩“撲克牌,找朋友”這一趣味游戲.首先家長從撲克牌中挑選10以內的牌,然后讓孩子從整副撲克牌中找到兩張牌,這兩張牌通過相加或相減,最終的結果必須是家長手中撲克牌的數值.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數學作業也因此不再機械化,對提高學生做數學作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大有裨益.
三、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貼合生活
小學數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有緊密的聯系,也因此增強了小學數學這門學科的實踐性、應用性.基于此,在“雙減”政策下,為了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質量,教師應該拉近數學作業和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所做作業生活化,使小學數學的知識內容有更強的應用性.更重要的一點是,生活化作業應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不應該局限于書本,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出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依托生活情境靈活應用數學知識,既解決了生活問題,又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除此之外,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教師應該引導他們參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學習過程,由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和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設計一些生活化作業,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換生活化作業,這樣趣味的作業形式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喜歡,屬于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一次成功創新.
以“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部分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將生活化作業設計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他們充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做喜歡的數學作業.比如可以要求學生化身為“調查員”,前往學校附近的小超市或大型超市進行觀察,主要是觀察貨架上商品的價格,真正意義上感知實際生活中小數的應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小數的意義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可以鍛煉其數據收集能力.
再以“元、角、分”這一部分的生活化作業設計為例,教師應該強調作業設計的實踐性,比如可以要求學生前往超市買東西,在付錢的時候計算一下收銀員應該給自己找回多少錢,待收銀員找回錢之后還可以核實自己是否計算正確.在做這樣的數學作業時,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處于一種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會更愿意進行思考,對數學作業的興趣不僅不會喪失,而且可以有效提升,進一步感受到小學數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
除此之外,在課后,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設計生活性作業,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解決生活問題,從而發展數學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授“用方程解決問題”這一章節的知識點之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練習題,即“樂樂和哈哈是一對好朋友,他們在400m的環形跑道上跑步,起跑位置和跑步方向均是一致的,不過兩人的跑步速度有所差異.樂樂跑步時的速度為12m/s,哈哈跑步時的速度為8m/s,那么他們在第一次相遇時會是第幾秒?”實際上這樣的題目經常出現在學生的生活之中,但有很多的學生沒有用數學思維去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未能充分拉近數學知識和生活問題的距離.因此,在做這一道練習題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果發現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較弱,教師可以適度降低問題的難度,比如可以引導他們用“畫圖”這一方式解決數學問題.如此一來,可以使生活情境有效轉化為數學問題和數學語言,學生在圖畫過程中可以更容易捕捉到數量關系,得出“樂樂和哈哈第一次相遇時,樂樂會比哈哈多跑一圈”這一結論.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時,生活化作業的價值是非常顯著的,教師應該始終將數學作業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有效應用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知識的應用性,助力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
四、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控制總量
“雙減”政策實施之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一直存在作業量多的問題,導致學生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做數學作業,不僅使學生感到身心俱疲,還降低了做數學作業的質量.在實施“雙減”政策之后,教師要嚴格控制小學數學作業總量,避免讓學生做大量作業.從控制做作業時間的角度而言,如果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則教師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可以在課堂上設計適當的鞏固練習作業;如果是三至六年級的學生,教師則要嚴格控制書面作業完成時長,要求是平均不超過60分鐘,從而有效減輕學生負擔.從控制作業總量的角度而言,教師應該秉承“小而精”這一原則,即作業不可以布置得太多,不應該出現無效式、重復式、機械式的數學作業.為達成這一目標,在設計數學作業之前,教師要吃透教材,對教材中的重難點進行正確且有效的把握,對于教材中一些難度大的知識點,如果教材沒有明確提出要求,教師可以不必讓學生進行練習.與此同時,對于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易錯的內容,教師應該在書面作業中進行重點強調,幫助學生有效掌握重難點和把握易錯點.
結 語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該將“減負提質”和“提質增效”視為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目標導向,確保所設計的小學數學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減負”“提質”,促使學生高效率地完成作業.綜合文章所述,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著重抓好上述四點,避免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產生過多的疲勞與壓力.對于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之處,教師仍需加大研究力度,不斷優化小學數學作業的思路與方法,確保小學數學作業發揮出最大價值,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進行學習,進一步培育其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國芬.加強數學課堂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探微[J].成才之路,2020(15):139-140.
[2]萬瑛.芻議“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J].學周刊,2020(3):135.
[3]王欣彤.“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優化策略研究[J].智力,2023(8):123-126.
[4]張秀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J].求知導刊,2023(5):5-7.
[5]郭德馨.減負提質,促全面發展:“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探究[J].新教育,2023(14):20-22.
[6]許敏鑄.“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新思路探析[J].知識文庫,2022(2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