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鷺
內容摘要:古人遭遇貶謫后往往通過文學創作釋放情緒,這也為后世留下諸多炳炳烺烺的杰作。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貶謫類選文編排合理,注重文本經典性,充分展示體裁多樣性,突出編排層次性,實現了選文文質兼美、體裁豐富多樣、適合教學的要求。語文教師應充分鉆研教材和課程標準,設立教學情境,構建群文閱讀,鏈接寫作訓練,激發學生學習此類作品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語文 貶謫文學 選編特點 教學建議
作為一種政治懲戒手段,貶謫自中國選官制度建立以來便存在,隨之而生“貶謫文學”。作為被貶者,除了要在荒涼偏僻之地忍受生活環境的艱苦,更要時刻承受孤獨折磨。于是失意文人轉向文壇,把文學創作看作心靈世界的寄托,為后世留下多篇炳炳烺烺的佳作。
在統編版初中課本收集的全部古詩文中,謫居者寫的貶謫作品為數不少,如劉禹錫的《陋室銘》、《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秋詞》(其一),陸游的《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卜算子·詠梅》,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記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等。這些文學作品不僅構思精妙,語言精煉,而且涵納了貶謫作家自身的生活體驗,對人生價值的反思,頗具現實教育意義。統編版教材中的貶謫類選文跨度大、數量多,值得語文教師重視與探究。
一.初中語文課本貶謫文學選編特點
1.關注選文的經典性
劉禹錫謫居和州縣時寫過一首駢體銘文——《陋室銘》。全文雖篇幅短小,但文風駢儷,語言通俗,最出彩的還是文中流露出的安貧樂道的儒家情懷,有如光風霽月,因此這首駢體文備受名家推崇,流傳千古,如今選進七年級下冊課本。
七年級課本還選入了陳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臺歌》,全詩語言蒼勁雄渾,具有昂揚壯大的磅礴氣概。陳子昂對詞藻靡麗、風格華美的宮體詩不滿,渴望承接建安風骨的傳統。陳子昂將自己的革新理念通過詩歌展露,影響了盛唐詩歌創作,也代表著宮體詩的瓦解,因此這首詩歌千百年來始終受到名家推崇。
柳宗元的山水散文筆酣墨飽,其中“永州八記”最叫人津津樂道。八年級課本選入了柳宗元“永州八記”中極具代表性的篇目——《小石潭記》。作者遭遇貶黜后變得悒悒不樂,小石潭靜謐冷清的景致也恰恰是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反饋。全文采用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觀察透徹,描摹細膩,融情于景,透露出作者深摯的情感。
李白、杜甫可謂是唐詩領域的兩顆巨星。教材選錄的課文皆是二人代表作,富有經典性。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中流離成都草堂寫下的名篇,全詩充溢著對政局的憂慮,對百姓的關切,杜甫崇高的儒家胸懷呈現的淋漓盡致。李白憑借其灑脫傲岸的品格萬古流芳。課本選入了《行路難》(其一),全詩書寫了李白宦途失意時,情感從悲憤壓抑到樂觀自信的轉變,充滿浪漫主義情懷。氣勢最恢宏的要數結尾兩句,唱出了自信的強音,給予人思想上的鼓舞。
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岳陽樓記》更是標炳千古的經典名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岳陽樓記》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語句,言簡意賅,字字珠璣,這些議論在千年后依舊具有思想教育價值。學習這篇文章無疑能幫助初中生了解范仲淹的理想信念。
統編初中課本還選擇了愛國詩人陸放翁的詩詞,《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沉郁悲涼,《游山西村》和《卜算子·詠梅》清新婉轉,選入這三篇無疑有助于初中生更全面地了解陸游的寫作風格。此外曹植、柳宗元、蘇軾、歐陽修、韓愈等文學名家的代表作也均有收錄,他們的入選篇目此處不再逐一細述。
選文是貫徹語文教材編寫理念的關捩,然而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貶謫詩文不勝枚舉,如何找到既能適應初中語文教學,又能體現作者寫作風格的經典作品,無疑是教科書編撰的難題。溫儒敏也指出,語文教材要注重選文的經典性,必須適合語文教學的開展[1]。課本中的貶謫選文均為文學名家的優秀作品,落實了課標對選文經典性的規定。
2.盡顯體裁的多樣性
每種文學體裁都有不同的性質,文人在寫作前需要對體裁進行界定。貶黜是古詩文創作的一個題材,初中語文課本中的貶謫選文體裁能分為詩、詞、駢體文、散文四種,近體詩和古體詩都是詩進一步細分下的兩種詩體。
近體詩是由樂府、民歌演變而來的一種新詩體,是從樂曲中脫離出來成為“徒詩”后逐漸錘煉形成,又稱格律詩[2]。南朝是近體詩的萌芽階段,唐代是成熟階段。近體詩主要包括絕句和律詩,對句式、押韻等各方面都有較謹嚴的要求。統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七言絕句分別有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劉禹錫的《秋詞》等。陸游的《游山西村》、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韓愈的《左遷至藍關至侄孫湘》則屬七言律詩。
古體詩是在格律詩成立之前的五七言詩,也稱古風,包括《詩經》中的四言詩以及樂府詩、楚歌等[3]。古體詩結構自由,韻律松散,不受近體詩一系列的格式限制,如教材中曹植的《梁甫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李白的《行路難》。《梁甫行》是三國時代之作,毋庸置疑是古體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行路難》雖然創作于唐代,但繼承了兩漢樂府詩的特點,屬于歌行體。因此唐以后的詩歌若不受格律限制,也被稱作古風。
詞本是搭配宴席樂章而作,可配樂吟唱,到宋代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教材中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采桑子》、《卜算子·詠梅》、《江城子·密州出獵》等皆是失意文人在謫居期間所作的詞。除了詩、詞,教材還收入了柳宗元、范仲淹、歐陽修、劉禹錫等文學名家在貶官生涯中所作的駢體文、散文。由此可見,統編版教材中的貶謫類選文涵蓋了古風、絕句、律詩、詞、駢文、散文等多種文體,落實了課標對選文體裁豐富多樣的規定。語文教師若能引導學生關注文體,揣摩對比,無疑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3.突出編排的層次性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是最基本的一個學習規律,落實在貶謫文學編排上,就是要突出層次性、梯度性,符合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共選錄了25首貶謫文學作品,其中七年級6首,八年級8首,九年級11首。
從篇幅長短看,短的在前,長的在后。一般說來,絕句先于律詩,近體詩先于古體詩,詩先于詞。七年級課本多為短小簡練的絕句和駢體銘文,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劉禹錫的《陋室銘》等。八年級課本的膺選篇目篇幅加長,出現了樂府詩、散文、詞、歌行體,如曹植的《梁甫行》,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九年級課本的膺選篇目多為散文、律詩、詞,篇幅進一步加長,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水調歌頭》、《定風波》等。
從難易程度看,有一個由易到難的序列。七年級的貶謫詩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騷人空懷報國為民之心不得發揮,于是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七年級的學生通過反復吟誦很容易明確詩歌主旨。八年級的貶謫詩文篇幅加長,理解難度也有所增加,如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八年級的學生應在不斷朗讀中抓住“缺月”“疏桐”“漏斷”“幽人”“孤鴻”等一連串意象琢磨全詞意境,感受詞人的思想情感。九年級的貶謫詩文篇幅長,內容更抽象,結構更復雜,更鍛煉學生的文本賞析能力。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作者在寫景的同時抒發了自己的遠大志向,學生應仔細體會作者寄托于錦繡河山中的憂國為民之懷。
不難看出,統編版教材在貶謫文學的編排上是科學、合理的,篇幅從短到長,內容由易到難。因為學生處于不同階段有著不一樣的接受水平,所以此類編排更符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
二.初中語文課本貶謫文學教學建議
1.設立教學情境
由于古人所處時代與當今時代差距大,學生讀不懂古詩文,不易理解貶謫文學的主旨,因此大多數初中生面對貶謫詩文缺乏興趣,一部分學生甚至會心理抗拒。一些中學教師在執教中沒有關注初中生的內心想法,只是采取簡單的談話導入或直接導入,把重心放在文言知識的講解上,無法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導致一節課索然無味,學生昏昏欲睡。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育機智,開展情境教學法,吸引學生的目光。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緩慢走進課文,與作者形成情感共振。下面以劉禹錫的《陋室銘》為例,探討如何在貶謫詩文的教學中創設情境,提高課堂效率。
《陋室銘》是一篇短小精悍但意蘊深長的駢體銘文,在教學前,語文教師不妨創建一個情境:今天風和日麗,老師想當一回導游帶領大家去往安徽和州劉禹錫的住處,請大家帶好行李跟上我!學生對外出游玩總是興致勃勃,通過這樣的方式導入情境巧妙地抓住了初中生的心理,使學生按捺不住地參與到課文的學習中。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繼續創建學習情境:游客朋友們,我們已經到達劉禹錫的住所了,下面請大家自行游覽,說說你有什么樣的感受。這樣的情境感知既能讓學生興趣高漲,又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設立問題情境:你是劉禹錫的好友,你看了他的生活環境,有什么話想對他說嗎?試著寫一封書信。初一學生正在逐漸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這首駢體銘文的出彩之處在于劉禹錫處變不驚、光明磊落的操行,這對初一學生而言具有教化價值。然而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若要真正理解劉禹錫的人生態度是有難度的,在這樣的問題情境驅動下,學生不僅能反復咀嚼文本,鞏固課堂知識,升華情感,學習劉禹錫安貧樂道的處世態度,還能鍛煉寫作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教育機智,創建教學情境,營造富有生命色彩的課堂。
2.構建群文閱讀
教材中的貶謫文學皆是千古名篇,富有經典性,但貶謫文學分布較為稀疏,初中生不易把握文本特征,難以形成知識體系,因此語文教師需構建群文閱讀。所謂群文閱讀,是指“把幾部作品或若干文章按照一定的標準組合在一起,師生在共同研討的過程中質疑、發現,批判、欣賞,比較甄別,推演歸納,使學生逐步具備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解讀力、思考力和表達力的閱讀教學策略”[4]。教材中的貶謫文學或出自同一作者筆下,或共享同一情感主題等。語文教師不妨從貶謫選文的共同點出發,實行群文閱讀。
以蘇軾在貶官期間所作的詩文為例,《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記承天寺夜游》、《定風波》三者的共同點在于寫作地點一致,均在黃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作者初貶黃州所作,作者寄意于物,借虛幻孤獨的鴻雁抒發遺世獨立的情懷。元豐五年,蘇軾又創作了《定風波》,詞人在雨中從容鎮靜的動作顯示出他不屈不撓的超然精神。《記承天寺夜游》創作于元豐六年,書寫了蘇軾謫居黃州的一個生活場景,全文交織著多種復雜情感,結尾“閑人”一詞,落寞之余也透露出自我排遣的曠達。從以上三篇課文能明顯讀出蘇軾身處黃州的內心變化,初貶黃州,孤獨遺世,謫居多年后灑脫樂觀,不屈不撓,最終以豁達胸襟面對現實。語文教師不妨以黃州為中心組織課文,進行群文閱讀教學,幫助學生形成關于蘇軾的知識網絡。
語文教師還可以從課內延伸至課外,如柳宗元貶官至永州時,常常寄情于山川勝景,排遣胸中苦惱,寫下“永州八記”,《小石潭記》為其中之一。教師不妨以《小石潭記》展開群文閱讀教學,安排學生課外閱讀《始得西山宴游記》、《石渠記》等,感受柳宗元山水散文特色。
3.鏈接寫作訓練
學生光學不練容易遺忘,教師可以在實際課堂中鏈接寫作訓練。然而創作貶謫文學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語文教師首先利用好教材資源,指導學生進行段落擴寫與仿寫。
擴寫的作用在于使原本要言不煩的文字變得詳盡仔細。初中生適當擴寫貶謫詩文,既能錘煉語言運用能力,還能增加對文本的理解。如教授陸游的《游山西村》時,首先引領學生對整首詩的層次進行梳理,全詩圍繞“游”字展開,既勾勒了山西村的自然風光,又贊美了山西村的淳樸風情,學生應在緊扣全詩層次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有關環境、民俗的細節描寫,同時也要關注詩人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變化,從側面為讀者展現秀麗的鄉村景色,淳厚的民俗風情。
仿寫不僅能培養初中生的創造力,而且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初中生要想仿寫貶謫詩詞,既要關注押韻,也要注重藝術技巧。然而押韻對于初中生來說難度更大,因此可以從摹仿藝術手法入手。貶謫類詩詞最常見的表現手法是借景抒情,如果學生想真正掌握這一表現手法,就必須了解貶謫詩詞常見意象及其獨特寄義,如梧桐、落花、月、酒、江水等。唯有如此,寫作時才能信手拈來。以李白的七言絕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全詩意象豐富,既有天文意象,又有草木意象、禽鳥意象,營造出荒涼凄然的氣氛。楊花柔和多情,隨風飄揚,遷客騷人常以楊花傳達依依惜別之情。子規聲音悲切哀愁,因此古人常把子規與憂愁聯系在一起。明月在騷人筆下有多種含義,在這首詩中李白以明月表達落寞感傷之情。全詩以哀景襯哀情,抒發了李白對好友的關切。
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再創設一個教學情境:假如你是王昌齡,你收到了朋友李白寄來的詩,你將如何回應?學生利用平時儲備的審美意象,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寫作,深化對貶謫文學作品的理解。
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收錄了多篇貶謫文學作品,貫穿了初中生三年的學習生涯。可以說,貶謫文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材料,教材中的貶謫文學編排合理,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首先應努力提高學生參與度,設立教學情境,其次探索新型教學方法,構建群文閱讀,不拘泥于傳統單篇教學,最終鏈接寫作訓練,讀寫結合,實現深度教學。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2][3]程毅中.簡談古體詩與近體詩[J].中國活頁文選(教師版),2007(04):9-13.
[4]許友超.“群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優化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16):47-49.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