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莉
【摘? 要】“四清”教學法是結合實際,根據艾賓浩斯記憶理論,由筆者所在學校提出的一種初中數學教學方法,主要包含課堂教學中的“堂堂過”,每日教學內容的“日日清”,對一周內學業內容“周小結”,以月為單位開展測評的“月評價”四個方面。本文著重從“四清”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施背景、主要措施、取得的成果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總結。
【關鍵詞】初中數學;“四清”教學法;應用探究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初中數學因其特有的思維邏輯性和基礎性,是學校中教學難度最大的學科之一,長久以來,如何實現初中數學教學的提質增效,我們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但實踐效果差強人意。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于知識的內化極為淺顯,常常在很短時間內就將所學的知識遺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與“用”,只能停留在基礎的“學”的階段,并不能將其轉化為實踐。同時很多教師受到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學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在教學計劃中也缺少回顧、反思與評價等環節,整體的教學效率偏低。基于上述情況,提出了“堂堂過、日日清、周小結與月評價”的四清教學法,力求學用結合、教學相長,從理解到內化,從量變到質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優化學生的學習習慣,訓練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以此來達到提升教學成績的目的,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落實。
一、“四清”教學法核心概念界定
“四清”教學法是學校為了促進初中數學教學提質增效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主要包含“堂堂過”“日日清”“周小結”“月評價”四個方面。“堂堂過”要求教師進一步細化完善教學計劃,通過細化教學目標、優化教學環節等方式,拆解目標下的實現路徑,每堂課學生都能夠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細化分層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完成對應的學習任務。“日日清”即是要求學生與教師能夠對每日的教學內容予以梳理匯總,不把問題留到明天,在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后,全部在當天解決,不積壓問題。“周小結”是對前兩個階段“教”與“學”的任務進行總結與回顧,在充分理解和利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理論的基礎上,對已學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加強鞏固,教師則根據學生對一周內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系統性地梳理出周小結的方案計劃,幫助學生及時找到學習的不足之處,強化鞏固。“月評價”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舉措,也是對“周小結”的總結升華,在經過月余時間的“四清“”教學法以后,學生的學習情況已經由量變發生了質變,此時運用“月評價”的方法,可以促進學生由知識的學習轉變為知識的運用。
二、“四清”教學法主要實施舉措
在“四清”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堅持抓好四個環節,堅持聚沙成塔、環環相扣,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以提前規劃為重點,堅持抓好“堂堂過”
“堂堂過”是“四清”教學法實施的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每節課都要規劃出一部分的時間用于完成當堂練習(建議不低于10分鐘),從練習中觀察教學效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然,為了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課堂練習的內容必須要具有層次性。對于基礎能力較差的同學來說,練習題以課堂中出現過的例題和課后的基礎練習題為主,只需要滿足鞏固基礎知識的需要便可以,要注重在練習中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而對于基礎能力較好的同學,則需要在完成基礎題以后,選擇性地完成一些發散性的題目,避免部分尖子生出現“吃不飽”的現象。同時,由于每節課學生的聽課狀態不同,因此堂堂過的檢測中,尖子生的位置是循環流動的,教師不能用固化思維看待班級的學生,如果學生當堂表現非常好,知識的轉化效率高,教師就應該將其看作這一堂課的尖子生,對其在予以鼓勵的同時,也要推動他們完成選做題、提高題、探索題、發散題等。此外,教師應該認真巡視課堂檢測的完成狀態,如果發現其在答題的過程中存在問題,就可以利用課后的時間單獨予以輔導。
(二)以統籌兼顧為重點,細化清單“日日清”
初中數學相較于小學,知識點增多、難度增大,用數學抽象思維解決問題的要求更高,常常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內容雜亂無序,知識點難理解、難掌握、難應用。對于教師來說,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學目標也容易產生沖突,教學計劃也容易形成重疊,例如七年級數學上冊中的《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單元,在物理、化學等科目中對于統計實驗結果,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不必重復授課。因此,為了有效利用有限時間提高教學效果,我們要求教師在每天都制作“日日清”的知識清單,一方面可以讓教師知道學生每天時間的利用情況,在每堂課的基礎上,學生利用零碎時間對知識的吸收和鞏固情況進行學習。另一方面,日日清的知識清單可以用于不同學科教師之間進行交流,了解不同學科教學內容的異同,不僅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展跨學科的教學活動,還可以避免重復的知識反復教。為了提升日日清教學清單的成效,我們實施了學生間的互助幫扶,日清不達標的學生,在班級內確定一名“輔導教師”,全程跟蹤輔導。我們發現對于一些計算、簡單的識記內容等,一些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完全可以承擔“小老師”的角色,在生生互助的過程中,學生的日清工作越來越順利,被留下的學生越來越少。
(三)以合作創新為重點,總結提升“周小結”
根據艾賓浩斯記憶理論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一周后,會自然而然地遺忘掉一部分知識。這些知識如不加以鞏固,那么就會成為遺漏點,如果及時地加以鞏固,那么就會成為強化點,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的掌握就會變得非常深刻。因此,我們制定詳細的“周小結”計劃,對基礎點、重難點、易錯點進行梳理總結,著力提升小結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就數學學科而言,小結的內容以習題為主,主要根據一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精選,從易到難,逐步闖關,尤其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不牢固的部分,要在周小結中加強訓練。“周小結”以“堂堂過”“日日清”為基礎,是檢測學習效果的第三道防線,也是打牢基礎的最后一道防線。我們用“周小結”的分層練習,代替原來大水漫灌式、多次重復式、拔苗助長式的作業,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創新性地設置不同的過關要求。在周末將極個別“周小結”不能過關的學生通知家長,要求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幫助未達標學生有針對性地對本周內容進行查漏補缺和強化,在新一周開始之前,檢查并要求學生今后要努力做到“堂堂過”和“日日清”。
(四)以公正客觀為重點,查漏補缺“月評價”
在“四清”教學法實施過程中,結合“雙減”政策落實、集團化辦學推進等各項教育改革舉措的落實,我們重新細化調整了“月評價”的具體內容。將原來紙質試卷檢測“月評價”的方式,變成教師在一月周小結的基礎上,將學生一月知識的學習進行數據化統計,從數據中發現學生的成績波動,對照波動尋找原因,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由外轉向內,促進知識從學習轉變為應用。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公正客觀的原則,應用了自評、互評、組評、班評等多種評價方式,確保“月評價”公正、客觀、全面。
三、取得的成效
在“四清”教學法實施以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形成的認知性成果
一是提高了教師對“四清”教學法的認識。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實踐,教師對于“四清教學法”的認識更加深刻,在日常的教學中,能夠牢記堂堂過、日日清、周小結和月評價的四大原則,既尊重了學生客觀記憶規律,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幫助學生整合了零碎時間,促進學習規劃能力的提升。
二是間接推動了“雙減”政策落實。在“四清”教學法的推動落實過程中,也伴隨著“雙減”政策在學校內的逐步深入,迅速調整了教學法實施方案中的諸多細節,在此過程中,也加深了教師對“雙減”政策的思考和理解,體悟該政策的目標走向,促進“雙減”政策在教育教學中的落實。
三是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顯著提升。自“四清”教學法實施以來,我們發現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學業水平有了明顯改善。以實驗班級為例,通過一個學期的追蹤,從實施前測、實施中測與實施后測的數據反饋來看,在期中的時候,學生的學業水平測試平均成績已經較學期初提高了5.12%,到了期末,學生的平均成績已經較學期初提高了6.14%,由此可見,“四清”教學法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顯著促進作用。
(二)綜合實踐性成果
一是細化完善了課后作業布置規范。“雙減”政策實施以后,學校緊盯“減負增效”的要求,推出了學校作業布置規范,從制度層面有效杜絕了反復抄寫、題海戰術、懲罰性作業等不科學的做法,堅持能不留作業的就不留作業,能背的就不要抄寫,能掌握的就不要多次重復練習,要讓學生真正通過作業能反映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能通過作業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興趣和樂趣。
二是細化完善了教學常規管理的具體措施。為了進一步保證“四清”教學法在日常教學中落地生根,學校制定完善了加強教學常規管理的實施辦法,該辦法中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總結,從教學常規檢查的數量、備課、教學過程、作業批改等方面給出了具體的優化建議,確保教學常規有據可查、有理可依。
三是細化完善了教師教學設計規范。教學設計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第一關卡,也是“四清”教學法中“堂堂過”的基礎,學校頒布了關于教學設計規范及督查檢查細則,其中從教學計劃、教案數量、教學環節、教學目標、教學反思等幾個方面給出了詳細的依據。
四是細化完善了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辦法。該辦法有效落實“堂堂過、日日清、周小結、月評價”四清教學模式,做到每節課都有當堂測評以檢驗學生課堂學習效果,每天任課教師結合課代表和小組合作學習落實當天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做到學習任務不帶回家;每周五結合班會,對學生本周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保證學生每周最佳的學習狀態;每月進行一次小型檢測,準確掌握學生一個月以來的學習情況,對掌握不精準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回頭看”。
四、結束語
“四清”教學法的實施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短板,例如教師的授課計劃缺乏整體性和前瞻性,對學困生的轉化還存在辦法不多,效果不好的問題。此外,“四清”教學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七年級和八年級,主要針對數學教學,在今后的研究中,教學法如何融入九年級和其他學科,仍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實踐。
【參考文獻】
[1]林秀玉.初中數學高效課堂觀察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26):173-175.
[2]劉丞航.新課改背景下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8):185-187.
[3]王會蘭.創設主題情境 構建高效課堂[J].中國教師,2020(S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