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規定: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勞動課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用于活動策劃、技能指導、練習實踐、總結交流。作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勞動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必須要學習的基本內容。高質量的勞動教育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又能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還能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意義。文章指出,勞動是學生成長的階梯,是學生實現人生價值、找到自我歸屬感以及融入社會的重要方式。因此,班主任要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勞動理論學習活動與實踐探究活動,從而切實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勞動教育;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015?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8-0050-03
引? 言
義務教育階段的勞動課程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勞動教育不僅是教授給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健康成長,還會培養學生感恩的情感和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并會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班主任是班級大家庭的“一家之長”,班主任要切實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職責,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勞動教育活動,從而切實提高勞動教育質量。
一、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強健學生的體魄
勞動實踐活動會消耗學生的體力,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1]。比如,最基本的掃地、擦玻璃的活動,
既能鍛煉學生的臂力,又能鍛煉學生手眼協調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腰部力量;還有田間勞動、動物飼養場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等,更是能增強學生身體各部位的力量以及協調能力。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
勞動實踐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素養。因為勞動活動不是三分鐘熱度,也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一種持續性的活動,因而其能有效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品質與感恩勞動者的良好品質。家庭勞動實踐活動中,學生會體驗到家務勞動的瑣碎與辛苦,會感受到父母生活的艱辛,進而學會感恩父母。學校勞動實踐活動中,學生同樣會感受到勞動的艱辛,會自覺維護公共環境衛生,遵守社會公德。社會勞動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會感受到勞動的艱辛,還會深刻體會到勞動創造的社會價值,進而形成熱愛勞動的良好情感[2]。
(三)有助于促進學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
勞動創造了社會,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會伴隨著學生的一生。在幼兒階段,學生需要學習基本的生活自理勞動技能;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學習基本的家務勞動常識,形成基本的勞動實踐技能;在中學階段,學生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勞動技能,形成良好的勞動情感。當學生進入社會后,他們要投入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通過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等創造社會價值。由此可見,勞動教育可以使學生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
二、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探索
(一)結合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活動
節假日期間,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時間,也有了更多的勞動學習與勞動實踐機會。而且通常情況下,班主任都會結合節日主題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勞動實踐活動,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因此,班主任要充分挖掘節日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價值,引導學生在節假日期間加強勞動學習與實踐。
如植樹節期間,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植樹、護樹的勞動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運用相應的勞動工具挖土、栽種、澆水等。當學生看到自己親手栽種的小樹苗成活后,肯定會產生滿滿的成就感,并會充分體驗到勞動創造的價值。
如端午節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包粽子,先從準備食材入手,包括糯米、紅豆、紅棗、粽葉等。緊接著,學生就要在家長的幫助下,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將糯米與紅豆或者紅棗等用粽葉包裹起來。中秋節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制作月餅。春節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家鄉的風俗特點制作年糕。
(二)構建系統課程,全面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
現代教育理念下,教育部門已經明確勞動是一門獨立課程,學校每周至少要組織開展1個課時的勞動課。因此,班主任要加強勞動課程方案的設計,組織學生展開系統的勞動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情感,從而充分發揮出勞動課程的價值[3]。
班主任可以組織開展以“勞動最光榮”為主題的勞動小講座活動。班主任可以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對學生滲透勞動情感教育,如呈現不同行業勞動人員創造的勞動價值,展現勞動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推動作用。在學生聽完講座內容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與小伙伴互相分享自己的勞動認識及勞動實踐感受,具體包括第一次炒菜時的忐忑心情,前兩次炒菜時遇到的困難,以及收拾整理房間的感受等。
班主任還可以通過播放課件或視頻的方式加強勞動技能的示范引導。勞動教育重在實踐,且學生勞動學習的重要方式就是模仿,如模仿家長的家務勞動行為、班主任的勞動行為、小伙伴的勞動行為、他人的勞動行為等。勞動課程教學活動中,班主任可以借助課件視頻的直觀性與便捷性,呈現專業的勞動技巧,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比如,擦玻璃,盡管每個學生都能做出擦玻璃的行為,但是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擦出很好的效果。當觀看到課件視頻中的擦玻璃技能后,學生就會注意擦玻璃工具的選擇以及擦玻璃的技巧。當然,還有很多勞動技能,如家中瑣碎物品的收納整理、小件衣服的清洗等,班主任都可以用課件視頻加以呈現。
班主任要結合學校環境資源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積極設計與豐富勞動校本教材,讓勞動課程更加系統與高效。比如,班主任可以在勞動教材中融入當地農作物的種植等勞動技能,或者融入當地傳統美食的制作技巧等。
(三)注重學科滲透,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
獨立的勞動課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與勞動技能。但是,班主任依然要注重挖掘學科教學活動中的勞動教育素材,將勞動教育適時滲透到學科教學活動中,從而進一步熏陶學生的勞動情感,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4]。
比如,語文學科,班主任可以結合教材課文內容滲透勞動教育。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大多取材于真實的生活,幾乎每一處生活情境都有勞動的影子。神話故事有各個神話人物的勞動創造,或是開天辟地,或是創造人類,或是其他的勞動創造;紅色革命文化課文中有革命前輩的勞動創作,或是革命領導人積極參與基層勞動等;親情、家庭素材的課文內容中也處處體現出了勞動人民的勤勞。班主任要引導學生一邊閱讀課文內容一邊以多元化的視角進行閱讀分析。以《種花生》這篇課文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一家人勤勞的品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農作物的種植中。緊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勞動經歷,寫一篇以勞動為主題的作文,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勞動情感。
比如,數學學科,班主任可以結合綜合實踐活動滲透勞動教育。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大多需要學生展開動手操作,需要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一邊觀察分析,一邊思考類比,一邊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加以解答和整理。那么學生必須要勤動腦,勤動手,進而才能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獲得發展與成長。
比如,道德與法治學科,班主任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滲透勞動教育。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中也有很多勞動教育素材,有家庭勞動、社會公共勞動以及社會志愿服務活動等。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交流,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勞動情感。
(四)組織“最美勞動者”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
學生是勞動實踐的主體,當學生具備了良好的勞動情感,那么他們就會時時刻刻留心生活中的勞動者,就會發自內心地尊敬社會中的勞動者,認真學習多樣化的勞動技能。在勞動教育活動中,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與勞動相關的活動,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增強勞動教育的趣味性,從而切實提升勞動教育的有效性。
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寫生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觀察生活中的勞動者,并引導學生將勞動者的勞動行為畫出來,從而引導學生在勞動寫生活動中學習勞動技能,體諒勞動者的艱辛,感受勞動創造的價值。如果學校周圍有農田,那么班主任可以在農忙季節,組織學生走到田間,觀察農民伯伯是如何照顧莊稼的。假設學校周圍沒有農田,那么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觀察城區清潔工人的工作過程,引導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人物動作畫出來。
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勞動模范生的競選活動。班級、學校這些公共環境的衛生,需要學生共同打理與維護。學生可以結合日常學校生活中各個小伙伴的勞動表現以及家庭勞動作業表現等,通過自薦或者是他薦的方式,評選出勞動模范生。
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田園古詩文的編創與朗讀活動,即引導學生自主創作以勞動為主的詩歌或者是任意的白話文,引導學生在課后搜索與勞動相關的文本內容,然后將其聲情并茂地朗讀出來。那么學生在寫作勞動教育內容,搜索勞動教育素材以及朗讀勞動教育內容的同時,就會形成良好的勞動情感。
(五)注重家校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
家庭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家庭生活中包含著吃、穿、住、行等多方面的勞動內容。而且勞動教育本身就是系統性的活動,需要學校以及家長等多方面的協調配合。當學生家長能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且經常性地給子女創建勞動實踐的機會時,學生勞動意識的增強自然水到渠成。因此,班主任要注重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爭取學生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從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5]。
班主任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引導學生家長更新勞動教育理念。現代社會背景下的體力勞動逐漸減少,家庭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大多數家長容易忽視子女的勞動教育,認為子女長大后再學習基本的家務勞動也可以。如果學生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那么就會為他們后續的發展與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班主任要通過微信、電話以及面對面溝通的方式,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家長與時俱進地更新勞動教育理念。
班主任要引導學生家長與其子女一起進行勞動實踐。即周末或者是假期內,家長可以與學生一起進行家務勞動,一起掃地,一起洗碗,一起做飯等,并在這一過程中交流勞動方法與技巧,分享生活中的樂趣,拉近親子關系等。
班主任還要引導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開展勞動打卡活動。即班主任要引導學生家長借助電子產品,將子女在家中的家務勞動行為拍成照片或者是視頻的形式,然后將其上傳到班級微信群,從而在督促學生加強勞動實踐的同時,在班級范圍內營造濃厚的勞動氛圍。
結? 語
總而言之,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班主任要通過獨立的勞動課程、學科滲透、勞動主題活動以及家校結合的方式,創設良好的勞動環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情感,引導學生加強勞動實踐練習,從而讓勞動成為學生成長的階梯,進而切實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蔡金桔.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22(28):121-126.
李雪佳.小學勞動教育與學本課堂相結合的實踐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班主任版),2022(07):120-122.
牛銀平.活動課程理論視域下的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建設與實施路徑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2(04):103-107.
丁漢輝,程飛燕.開發勞動課程 促進勞動教育:咸寧市崇陽縣第五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2(08):17-18.
李豐艷,楊歡.以勞育心 以勞增智 以勞樹德:哈爾濱市雷鋒小學勞動教育實踐[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2(09):8-9.
作者簡介:徐麗君(1979.11-),女,廣東豐順人,
任教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扶外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