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城
所謂“問題學生”,是指在思想、認識、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偏離常態的學生。針對這種學生,班主任勢必要撫順其心、增其意識、強其內心。
一、營造積極的輿論氛圍,讓學生加強自我肯定
班主任應精心挑選班干部,實行民主管理,樹立榜樣人物,盡量優化班級環境,努力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同時,組織各種豐富有效的教育活動,潛移默化地減輕學生的叛逆心理,增強教育效果。例如:班主任可在班上粘貼“班強我強,班榮我榮”等口號或教育家的名言警句,讓學生時時刻刻都得到積極正面的心理暗示。
二、增強教師管理水平,培養學生自我價值意識
1.班主任的要求偏離了學生的個人需求。在學生沒有主動學習想法之前,教師應該積極發現學生優點,從而引導學生努力學習。
2.班主任提出要求時,采用了強制或影響學生個性的方式。“要求過于統一”是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尷尬或對立的常見原因。俗話說:“行行出狀元。”班主任對班上學生的要求不要過于單一。
3.班主任處理問題不會化錯誤為責任。對學生采取不同等的態度,隨便采取過激的處罰,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4.班主任自身的言行不一。教師說話和行動不一致,容易讓學生反感。
三、增強家校社三方聯動,培養學生責任意識
社會、家庭、學校中的很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學生的抵抗心理。家庭破裂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創傷,使得他們喪失安全感,長期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應有的溫暖和鼓勵,導致他們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會導致小孩產生過大的壓力,容易出現叛逆心理。社會影響因素更復雜,內容、形態、形式也多種多樣,例如社會輿論、社會風潮,以及社會的不正當風氣等,都有可能對學生的思想認識產生危害。
四、理解學生內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意識
中學生的主體意識有了新的發展,成人感和強烈的主體獨立性覺醒,開始感覺自己不是孩子,而是大人了。因此他們要求從心理上改變小時候開始依賴大人的所有狀況。這種主體的獨立性增強了他們的自尊心和要強心。如果教師看不到這些,覺得學生還是很幼稚的,那么就難以真正幫助學生發展。
五、理解學生主體的內部心理,增強學生思考獨立性和批判性意識
中學生自我主張強了,好奇心強了,他們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隨著知識經驗的增加、認知方式的發展,尤其是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的發展,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他們開始用自己的智慧判斷曲折,用懷疑的眼光仔細批判老師和家長的教導。越是被禁止的東西,他們憧憬的心情越是迫切。如果中學生對教師有疑心或憤怒的心,教師就要誠懇地對待學生,以個別座談形式,敞開心扉聽他們想說的話,使教師和學生相互理解。同時讓學生在犯錯的過程中不斷反思,正確判斷對與錯,真正增強主體意識。
六、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意識
中學生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思考的獨立和批判性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還不成熟。再加上經驗不足,看問題容易過激。必須讓學生明確內抗心理的本質,耐心教育他們,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觀點,幫助他們掌握冷靜思考、科學分析的方式方法。
七、理解挫折和失敗,確信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意識
根據調查研究,31.5%的學生不能正確應對挫折和失敗,62%的學生往往以自己的成功為內因,把自己的失敗作為外因。也就是說,總是稱贊自己學習的成功,認為是自己能力強或自己努力的結果;學習的失敗則總是歸于老師偏心、運氣不好等因素。對于其他學生的學習成功與否,卻推出了相反的結論。由于這樣的偏見,許多學生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進而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培養自我調整心理狀態的能力。
當然,“問題學生”的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重復雜的,班主任在培育學生過程中要不斷修正自己的方法與策略,努力幫助學生快樂成長。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