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瑜 顧軍
摘 ?要:“雙減”背景下,人們對教育質量有了更高的期待。好的教育應該有好的教育生態、遵循教育規律的生態,符合學生天性,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天賦的施展。教育要優質化發展,學生要生態化發展。然而,從國家政策來看,教育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打造“優質”教育;從地方政策來看,教育要實現“科創高新,智慧教育”的宏偉目標;從學校實際來看,小學教育要改善“學習支架不足,學生創新不夠,教育生態不良”的問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教育生態亟待優化。因此,當前的教育要立足現實,緊密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這一中心,運用“自然筆記”的方式,實現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和小學教育生態的優化提升。
關鍵詞:自然筆記;核心素養;教育生態
一、運用“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的理論邏輯基礎
(一)多元智能理論:支持“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
自然筆記(自然觀察筆記)作為一種學習支架,能夠優化教育生態,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支架。加德納(H.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可以作為理論支撐,特別是“多元智能理論”中的“自然觀察智能”。學生在創作自然筆記的過程中,通過與大自然密切接觸,不斷發揮自然觀察智能,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實現了教育生態的優化。加德納提出“自然觀察智能是指善于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對物體進行辯論和分類的能力”。自然觀察智能包括觀察能力、反思能力、建立聯系的能力、分類能力、綜合能力、交流及對自然世界和人造世界的感知能力。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著敏銳的觀察能力,能了解各種事物的細微差別,是創作自然筆記的最佳年齡階段。學生在創作自然筆記的過程中,親近了大自然,身心得到放松,心靈得到凈化,實現了自然環境下最優質的自我教育。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過程中,學生觀察大自然,創作自然筆記,天性得以解放,天賦得以施展,核心素養得以提升,創新思維得到培養。
(二)教育生態理論:支持“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
“教育生態”這一概念源于教育生態理論,成為運用“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的另一理論基礎,即教育生態理論支持通過“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這一主張。教育生態理論屬于生態學范疇的概念,強調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平衡性。如果把教育生態看成一個系統,教育生態理論主張教育生態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結,并在教育內外產生能量、物質和信息的交換。為了闡述自然筆記如何優化教育生態,就要闡明教育生態的內涵。“教育生態”是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Cremin Lawrence首次提出的。Cremin Lawrence院長認為,教育的各種外部環境與內部的各個環節、各個層次之間是息息相關的,當外部環境與內部要素達到和諧統一的程度時,教育就能夠呈現良性發展。通過“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這一策略,強調在教育內部和外部同時著力,讓雙方協同生長,從而推動了教育的良性發展。
二、運用“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的價值
(一)運用“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的內部價值
對小學生個體內部“生態系統”而言,運用“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具有一定內部價值。“雙減”背景下,所有小學生都可以走出“題海”,走近大自然,觀察和擁抱大自然,與大自然進行密切接觸,創作自然筆記,身心得到放松和解放,創新和智慧的種子得以孕育,小學教育生態得以優化,為實現“優質均衡”的基礎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引導和鼓勵少年兒童走進自然、熱愛自然、向自然學習,不但減輕了學習負擔和壓力,還培養了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道德素養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自然筆記自然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支架和載體,為優化教育生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良好的教育生態遵循教育規律,更符合學生天性,促進學生天賦的施展,可推動教育的創新,催生創新的種子,最終實現教育生態的優化。
(二)運用“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的外部價值
對小學生外部環境而言,運用“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具有一定外部價值。一是為國家教育政策的落地探尋路徑。從國家政策來看,教育要實現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優化教育生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指出:“要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創新的前提是學生必須處在輕松、自由、沒有壓力的環境。二是優化小學生的學習環境,解決學生脫離自然的問題。現在城市里絕大多數學生不是整天在家里就是在學校里,周末可能還要被迫參加各種培訓,很難有機會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使得教育根基不牢,缺乏自然教育的熏陶,極其不利于他們核心素養的提升。從教育實際來看,學生核心素養還不夠高,與國家政策以及地方政策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通過“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實現立德樹人目標,是優質均衡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運用“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的路徑
(一)通過“項目學習”,創作“自然筆記”
大城市遠離大自然,學生與大自然分離,因此學生可以通過自然科學的“項目學習”來彌補這一不足。項目學習方面,“無土栽培”項目就是一個可行的實踐路徑。由于學校場地的限制,種植活動可能因為缺乏多余的土地而無法操作和實施,而無土栽培項目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無土栽培”是指以水、草炭或森林腐葉土等介質作植株根系的基質固定植株,植物根系能直接接觸營養液的栽培方法。學生在無土栽培的過程中,親自種植和護理植物,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得到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然筆記的形式,把該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下來,撰寫自然筆記或觀察日記,閱讀科普書籍,按科學探究的線索重組科學家傳記中的信息等。當然,創作過程中觀察必不可少,“觀察的目的不外乎兩種,一是驗證已知,二是探索未知”。同時,創作過程中,記錄更重要。目前,小學生主要采用具有如下特點的自然筆記來記錄:圖畫、文字等形式;有規律的,類似于日記性質的;對身邊的大自然進行記錄。通過“無土栽培”創作自然筆記,提升了核心素養,優化了教育生態。
(二)借助“生態基地”,創作“自然筆記”
“雙減”背景下,借助“生態基地”,創作“自然筆記”是一種很好的路徑。可以在學校操場周邊、花壇周邊,甚至空地建立生態基地,類似于傳統的種植基地和養殖基地,為學生體驗大自然提供物理空間和基本條件。學生在這個活動中,創作“自然筆記”,用有趣的故事和科學的觀察筆記,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學會觀察自然的方法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科學實驗的能力。這里的觀察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考查和描述的一種最普通、最常用的科學方法。比如學生可以對生態農場動物進行記錄,包括蚯蚓、螞蟻、蟋蟀等,它們由于各種原因來到生態基地,成為農場主的寵物;學生還可以對學校小廚房里的動植物進行觀察記錄,包括生姜、土豆、胡蘿卜等植物的顏色和根莖,以及魚類的魚鰾等,這個過程充滿大量實驗研究過程的觀察和記錄,學生對食物的認識回歸它們原本的特性,也讓人們的目光深入事物的本質,這是自然筆記的神奇妙用。
(三)走進“生態樂園”,創作“自然筆記”
親近生態樂園,探尋自然之美。“雙減”背景下,學生利用社會實踐活動,走進生態樂園,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韻味。生態樂園通常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題的旅游度假區,同時也是環境教育基地、生態學科普教育基地、旅游生態基地,湖光山色濃蔭碧綠,自然風光美麗如畫,成為學生創作自然筆記的不二選擇。比如參觀了美麗的大好河山以后,在家創作自然筆記作品,參與活動的話還有可能獲獎,這提升了學生的興趣,深受家長和學生的歡迎。自然筆記這個詞并不新鮮,簡單來說就是畫一畫花花草草、昆蟲鳥獸之類的,幾乎人人都能拿獎,這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再如某小學二年級師生共同開啟了與自然的親密之旅——走進古老的月季園“自然雨林牧場”。這片廣闊的生態樂園聚集了草原、濕地、雨林、沙漠、農田等多種生命地貌形態,最有趣的是園區的十大動物國度,非常具有教育價值。為了提升活動的效率,增加活動體驗感和獲得感,參照“經歷—體驗—思考—提煉”的研學模式。活動后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力,創作出了高質量的自然觀察筆記,成為一生中最美好的經歷和體驗,為學生終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運用“校本課程”,創作“自然筆記”
“提質減負”背景下,運用“校本課程”創作“自然筆記”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路徑。比如學校“智慧科技館”課程的實施就是一種良好的實踐樣態。學校科技館作為學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場所,是學生快樂健康成長的樂園,也是學生植根于科技教育沃土的搖籃,為他們創作自然觀察筆記提供了優良的環境。科技館課程可以滿足學生對科技知識的渴求,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科技館”由科技展館和科技長廊組成,由聲、光、電、力、磁、能、水、氣、新材料等方面的系列儀器組成。科技館的這些資源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親身體驗科技活動,進行相關的實踐研究,進一步加深對科學原理的理解,感悟科學的深奧,培養科學興趣,增強動手能力。學生在創作自然筆記的過程中,進一步升華了他們的體驗感,同時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性。他們在科技館親自操作,動腦動手,發現其中的奧妙,掌握其中的科學原理,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科技館共設置了若干塊展板,內容豐富,既有學校舉辦的各項科技活動展,又有科普知識展,科普知識涵蓋了航天科技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吸引了眾多學生駐足參觀。設置科技長廊,便于學生隨時參觀,不僅能充分發揮科普教育資源優勢,激發學生學習科學技術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整體而言,運用“校本課程”,創作“自然筆記”,提升“科學素養”,優化“教育生態”,四者是一脈相承的統一體,需要協同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論述了“雙減”背景下運用“自然筆記”優化“教育生態”的理論邏輯、價值意涵和實踐路徑,解決了小學教育中教育生態不良的問題,為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核心素養的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運用“自然筆記”作為學習平臺和支架,走近自然、擁抱自然、熱愛自然和親近自然。在這個過程中,天性得以解放,天賦得以施展,素養得以提升,進而實現了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以及教育生態優化提升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柳海民,許淅川. 教育生態承載力: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支撐[J]. 現代教育管理,2020(12):1-6.
[2]張志勇,楊玉春. “強基計劃”是對教育生態系統變革的深刻引領[J]. 中國教育學刊,2021(01):39-42.
[3]凌玲,賀租斌. 教育生態系學視野中的區域教育規劃[J]. 教育發展研究,2005(09):66-68.
[4]張洪濤. 寫作指路標[J]. 讀與寫(小學中高年級版)2008(01):15-17.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