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華 鄭惠中
[摘 要]高等學校的文獻檢索課作為一門通識教育類課程,以其內容豐富多樣、案例設計靈活度高、授課對象廣泛、便于跟蹤熱點等特點,擁有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多項優勢。任課教師可從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實施課程思政,將課堂打造成既是提升學生知識技能的殿堂,又是升華學生思想境界的圣地。
[關鍵詞]課程思政;文獻檢索;案例教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高等學校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及專業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1]。同時,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以下簡稱“規程”)第三十一條規定,“圖書館應全面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圖書館應重視開展信息素質教育,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信息素質課程體系建設”[2]。文獻檢索課作為高等學校按照教育部規定開設的一門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綜合素質類課程,屬公共基礎課程性質,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通過訓練學生獲取、評價和利用專業文獻及綜合信息的能力,培養其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其能夠進行自主學習研究并解決問題,最終成長為學習型人才。探索文獻檢索課程思政建設,在教學、實踐、作業、考核等過程中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是落實教育部“綱要”要求,建設可以提高學生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創新精神和國家安全意識的課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提高道德修養,廣博知識見聞,激勵奮斗精神,最終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我國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是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1 文獻檢索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優勢
1.1 教學內容豐富,適合旁征博引
新媒體環境下,人們接觸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如何將這些信息與文獻檢索課程進行有機結合,提升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和前沿性需要進一步探索。具體來說,文獻檢索課程包括信息與文獻的基礎知識、信息素養的概念與內涵、畢業論文寫作與科研初步等理論知識,還包括紙質圖書期刊檢索、電子資源檢索、網絡信息資源獲取與利用等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在以上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必然要處理豐富的學術資源,這些資源本身就反映了廣大作者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教師如果就其進行因勢利導,可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及科學精神方面的教育[3]。此外,面對如此豐富的知識內容與文獻類型,教師可以利用任何一門課的知識點作為案例教學的素材,結合思政教育需求靈活舉例,實現與教學內容的無縫銜接,更容易發揮引領、浸潤、深化和拓展作用,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剝離感。
1.2 實踐內容多樣,便于融入案例
文獻檢索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會包含大量的實踐教學內容,如紙質圖書檢索、電子文獻(圖書、期刊、學位、會議、專利、標準等)檢索、搜索引擎應用等,以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為主,課時量很大,占據了課程一半以上的比重,因此不容忽視。在這部分內容中,教師可以采用檢索案例作為載體,認真遴選,精心設計,將思政元素于無形之中融入案例,按照“教師示范—學生實踐—教師剖析”的流程,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從入眼入耳到入腦入心,在完成課程教學目標的同時,使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1.3 授課對象廣泛,利于教育普及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第二課堂,按照我國教育部印發的“規程”,如果條件允許,都會盡可能全面地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創造條件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公共選修課或必修課。因此,文獻檢索課程的授課對象通常為全校各個專業、各個層次的學生,覆蓋面廣,實用性強,外因內需兼具,一旦完成課程思政建設,將教書與育人結合,便能最大范圍地惠及所有學生,為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助力。
1.4 信息更新迅速,便于追蹤熱點
隨著4G、5G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多,知識和信息的時效性也變得越來越強。為保證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需實時更新教學案例,緊跟時事熱點精心選擇和設計,聚焦社會上正在發生、進行的案例,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共鳴,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內容主要關于各種類型信息的獲取與利用,選取的題材科學合理,能夠完美契合教學案例設計對“新鮮度”的要求,不致產生生拼硬湊、生拉硬拽之感。
2 文獻檢索課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設計
深入挖掘文獻檢索課程內容中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契合點,精心設計教學案例,保證融入的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協調統一,達到“菜中放鹽”的效果,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的[4]。表1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設計的教學案例,其中均包含思政元素,可以在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啟發他們思考,提高他們的認識,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他們的科學創新精神,幫助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三觀”等。
2.1 學史知史,以史明志,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在高等教育教學實踐中,無論是公共課還是專業課,都飽含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元素。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助力課程思政。比如:在講解“信息無處不在的客觀性”這一知識點時,引入紅色特工郭汝瑰的案例,讓學生體會革命先輩為打倒反動派建設新中國所經歷的艱難險阻,感受其驚心動魄與波瀾壯闊的歷程;在講授期刊論文檢索時,以《八年抗戰與十四年抗戰之史事考辨》為檢索案例,檢得后順便帶領學生讀一下文章摘要,就能讓學生明白教育部把“八年抗戰”的說法更改成“十四年抗戰”的依據,是為了肯定我國東北抗日聯軍在盧溝橋事變前已經在東北廣大地區堅持抗擊日本侵略者六年,從而全面揭露并追訴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這些內容,并不是單純地講知識點,而是通過古今結合、中外結合來印證信息的客觀存在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存在的價值,從而讓學生在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中感受到愛國主義氣息,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
2.2 理解政策,服從大局,增強“四個意識”
堅持黨的領導,是國之根本,也是人民利益和幸福的保障。筆者在講授館藏資源檢索時,以《逆行天使》一書為例,獲取檢索結果后,帶領學生共同查看其館藏書目信息,了解全國的醫護工作者堅決落實中央部署,白衣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大愛無疆的真實故事,使其明白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提高他們的政治意識與核心意識。
2.3 領略中國智慧,品讀科技進步,堅定“四個自信”
堅定“四個自信”,是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的內在動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障[5]。作為教育工作者,堅定“四個自信”不僅是教師師德的體現,也需要把“四個自信”融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樹立遠大的理想,感受到國家賦予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使命和責任。在設計紙質圖書檢索的實踐任務時,讓學生查找并借閱《詩在遠方》一書,學生通過閱讀該書,可以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進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進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在講授電子圖書檢索時,以《大國重器》和《月背征途》兩書為例,介紹“中國天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等我國在重點科技前沿領域取得的原創成果,見證人類登陸月球背面的冒險之旅,帶領學生品讀中國科技進步,領略中國人的智慧與勇氣,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2.4 獨立思考,求實創新,培養科學精神
弘揚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戰略舉措,高校應努力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激發他們的創新創造熱情,這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他們今后立足社會的根基所在[6]。為此,在講授學位論文檢索時,筆者以“兩岸關系”為關鍵詞,向學生多維度展示“一國兩制”的創新性和當下面臨的復雜問題,告誡他們要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講授專利檢索時,以學生就讀的學?!胺罏目萍紝W院”為申請人進行專利檢索,引導學生認識專利,并明白專利就在我們身邊,并非遙不可及,鼓勵他們勇于創新。
2.5 志存高遠,知行合一,樹立正確“三觀”
人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人的行動方式,乃至行為準則,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決定著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關乎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和人生追求,亦關乎一個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思想越發多元化,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健康思想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誘惑。為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筆者在講述網絡增值服務中的文獻傳遞時,申請演示《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并進行適度導讀。本書最大的貢獻在于用更加積極的世界觀取代了弗洛伊德派消極的原因論,它致力于讓人們相信,現狀可以改變,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選擇。在講授科研選題與開題時,以《大學生炫耀性體育消費行為研究》為例,解讀題目意義,順便引導學生避免攀比,理性消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講授畢業論文寫作知識的最后,與學生分享兩名寒門學子黃國平、趙安之畢業論文的致謝部分,激勵學生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7]的人生態度。
3 結語
以上案例皆系筆者在文獻檢索課教學過程中的經驗積累與實踐總結,其中不乏膚淺或謬誤之處,懇請各位同行、專家批評指正,以期使得文獻檢索課程思政建設越來越科學系統,做到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 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通知[EB/OL]. (2016-01-04)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 html.
[3]朱方明,李軍,李秀梅. 以教學案例和檢索實例為載體的文獻檢索課課程思政探索[J]. 高教學刊. 2022,8(7):80-83;88.
[4]劉琳,崔云. 信息檢索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J]. 大學圖書情報學刊. 2022,40(2):87-91.
[5]韓振峰. 堅持“四個自信”的內在依據和重大意義[EB/OL]. (2016-10-27). http://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10/27/c_1119795391. htm.
[6]駱郁廷. 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貫通[J].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22(9):74-84;156.
[7]李思輝. 光明日報評中科院博士的致謝:一篇致謝,萬千和聲,行者共勉,實干乃成[EB/OL]. (2021-04-20). https://m. gmw. cn/baijia/2021-04/19/1302240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