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婷婷 姚靜華 張華星 付銀星 晁曄
[摘 要]優秀的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實踐學習的行為典范。在高職思政理論課中融入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相關內容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闡述了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義及其面臨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探索了促進二者有機融合的路徑。
[關鍵詞]中華傳統禮儀文化;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1 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義
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有效融入有利于促進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發展,并結合教學實踐為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教學案例,也符合思政課程改革創新與發展的潮流。
首先,在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中融入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有利于豐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資源。深入挖掘和篩選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主要內容,結合其活動性課堂性質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理念進行教學設計,為高職思想政治教師運用中華傳統禮儀文化進行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其次,有利于轉變教學模式。改變以往思政理論課“重理論”“滿堂灌”“一言堂”等教學方法,增強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與滲透力。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采取多方式引導,形成“課堂教育+實踐”等多位一體的教育平臺。
最后,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與道德關系密切,道德是禮儀的內在本質,禮儀是道德的外在表現形式。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可以使道德規范內化為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質,外化為道德行為習慣。因此,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理念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實現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中融入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有助于讓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行為規范,既滿足了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又能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高尚品質,鍛煉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傳承中華傳統禮儀文化。
2 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面臨的困境
2.1 西方禮儀文化沖擊大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禮儀文化及現代禮儀文化逐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對我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沖擊較大。尤其是年輕人對不少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了解甚少,從日常生活到重大節日慶典,傳統禮儀文化逐漸被西方禮儀文化影響甚至替代。例如,結婚儀式上,從服裝到場地布置,再到流程、主持詞,都充斥著西方禮儀文化,中華傳統結婚禮儀文化越來越少見。在多元禮儀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大學生探索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熱情被削弱,缺乏文化自信,極其不利于高職院校思政理論教學目標的實現。
2.2 全盤否定傳統禮儀文化
我國有“禮儀之邦”之稱,隨著時代的發展,“禮”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與變化。傳統禮儀文化中難免存在著一些與時代不符的內容,但其中仍然有許許多多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當前不少人缺乏對傳統禮儀文化的了解,盲目地全面批判或全盤否定傳統禮儀文化,不利于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中的融合。傳統禮儀文化中固然存在落后的內容,但它能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承下來,是由于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因此,全面批判或全盤否定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是不合理的。
2.3 對傳統禮儀文化的認識不足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強化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道德信念,弘揚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但在實踐過程中,不少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單一,課程缺乏趣味性,教學質量明顯不高。同時,由于高校對傳統禮儀文化的認識不足,也導致其在課程選擇、教學資源選擇等方面面臨著較大的問題。換句話說,不少高校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融入思政理論課的作用并未充分發揮出來,究其原因是對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認識片面。
2.4家校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不僅是高校的責任,還需要家庭乃至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傳統禮儀文化教育過程實際上是學生禮儀習慣養成的過程。高校與家長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后共同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質量,讓學生知禮、懂禮。但顯然當前這股“合力”尚未形成,家庭教育成為思政理論課上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教學的薄弱環節之一,也增加了傳統禮儀文化普及的難度。
3 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有效融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路徑
上述提到傳統禮儀文化不僅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關鍵內容之一。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從不同方面入手促進二者的有機融合,進而提高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水平。
3.1 以高校思政理論課堂為實踐平臺
傳統禮儀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主要部分。當代大學生對我國傳統禮儀的認識欠缺的根源之一就是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禮儀的了解浮于表面,且缺乏較好的傳統禮儀文化學習與實踐氛圍[1]。而傳統禮儀文化的弘揚離不開思想道德的培養,因此從思想層面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視程度,是發揚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首要途徑。
高職院校要建立系統的、全面的傳統禮儀文化教育體系,以思政理論課為關鍵平臺將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去。一方面,把我國優良的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中去,創新高職院校教育理念,讓大學生去主動了解傳統禮儀文化,從思想層面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關注,從而完成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時代使命[2]。例如,在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思政老師可以與學生分享一些自己游覽過的中國歷史人文古跡,培養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情感與理解,從而激發起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之情,讓學生先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建立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先進的傳統禮儀文化教育理念來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將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規范內化,使學生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鍛造其高尚的個人品質,利用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融合,豐富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質量[3]。另外,傳統的思政課理論知識較多,學生學習興趣小。而以思政理論課為平臺,傳統禮儀文化知識走進高校思政理論課堂,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思政理論課,讓學生掌握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基本知識與內涵。因此,我國傳統禮儀文化融入思政理論課堂的最直觀、最高效的渠道便是高校提供相應的傳統禮儀教學必修或選修課程,高度重視傳統禮儀文化教學。
3.2 創新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與方式
一方面,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在高校思政理論課中的融合需要創新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F在中國不少高校都開展中國傳統禮儀教學,但大多是以選修課、座談會或者某些教學中的特定章節等形式進行的,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基于此,高校思政課程開發者與思政教師等相關人員可以精心挑選傳統禮儀文化課程,豐富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在選擇傳統禮儀文化知識課程時,除了要兼顧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外,還應當根據時代特點、地區特色、學科特征等,搭建出一種全新的高校思政理論教學體系,促進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與思政理論課的有機融合。既可以是以基礎傳統禮儀文化知識教育為主的古代禮儀標準、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教育、經典禮學思想的闡釋、經典禮學著作導讀等理論課程,也可以是實踐禮儀教育為主的社會禮儀、辦公禮儀、交際禮儀、風俗禮儀等的實踐教學課程,通過豐富的傳統禮儀文化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理論學習與實踐過程中提高對傳統禮儀文化的認知水平及實踐能力[4]。高校在開設傳統禮儀文化相關課程時,還應當注意其連續性。不少高校的傳統禮儀課程往往只能在某一學期或學年開展,甚至許多高校的禮儀課程是以現代禮儀為主要內容。其實,優秀的傳統禮儀的教學資源很多,并且有著一定的系統性??梢园阎袊鴤鹘y禮儀的文化知識從大一起,一直延伸至畢業,選擇合適的方式將其融入思政理論課程中去。
另一方面,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在高校思政理論課中的融入還需要創新教學手段。無論是教學工具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選擇,都離不開創新,單一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要想最大限度發揮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在高校思政理論課中的作用,就需要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禮儀教育的濃厚興趣,讓他們打心底熱愛中華傳統禮儀文化乃至思政理論課。唯有如此,學生才愿意積極投入思政理論課教學活動中去,愿意努力學習、傳承、弘揚祖國優良的傳統文化。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師在課堂上不斷注入新鮮的元素,創新教學方法,豐富傳統禮儀文化展現形式。例如:可采用視頻教學方式,借助多媒體的力量使傳統禮儀文化更加形象,通過影音結合的方式豐富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還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方法,讓學生成為思政理論課課堂的中心人物,讓他們組隊開展傳統禮儀文化實踐活動,充分展示學生的獨到觀點與創新思維,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傳統禮儀文化及思政理論知識真正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
3.3 營造良好的傳統禮儀文化教學環境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禮儀文化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所蘊含的道德教育意義、人生理想信念、行為規范標準、文明風范等豐富內涵可以完善校園文化內容,從而豐富高校校園文化的表現形式,進一步提升高校的文化底蘊。因此,高校思政理論課程的教學實踐還需要走出課堂,讓思政理論知識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傳統禮儀文化為基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
一是校園主環境建設。高校的各個場所都能成為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與思政理論知識教學的陣地,如傳統風格的亭臺樓閣、裝飾元素等。岳麓書院有著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歷程,在此過程中逐漸沉淀了岳麓書院獨特的建筑、碑刻、匾額等文化遺產,本身便是傳承儒家禮儀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讓岳麓書院的歷史文化內涵越來越豐富。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校園都具有這種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條件,但在校園環境建設上,可以充分發掘傳統禮儀教育的價值,通過打造傳統禮儀文化宣傳欄、傳統禮儀文化長廊、班級文化墻等方式,營造傳統禮儀文化教學氛圍[5]。
二是網絡思政理論教學體系建設。我們已經步入了信息時代,享受著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為我們帶來的便利。高等學??梢猿浞职l揮網絡的作用,結合思政理論課教學目標進一步豐富教學形式。例如,思政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與傳統禮儀文化有關的動漫、視頻、有聲圖書等線上學習資料,以更加生動形象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傳統禮儀文化的魅力,大力挖掘傳統禮儀文化的精神內涵,讓大學生對傳統禮儀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是校風建設。從精神層面看,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還包括校風、價值和教育理念等。高校應當做好以職業道德、思想道德、班風校風為重點內容的思想建設工作。一個學院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建設離不開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思政教師要將傳統禮儀文化融入校風建設中去,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校園環境[6]。例如,可以把“尊老愛幼”“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等傳統禮儀文化融于學風、教風、校風、班風當中,培養學生高尚的品質。
3.4 家校合作為學生樹立榜樣
我國的傳統禮儀文化體系中,特別強調了教師言傳身教的重要意義?!盀槿藥煴怼薄耙陨碜鲃t”一直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論語·子路》中談到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其身正、不令而行”,意思是教師做好了榜樣,不需要給學生命令他們也會遵從,表明了教師唯有正己,才能正人。要加強對青年教師進行傳統禮儀文化的培養,使其能把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爭當學生的表率,引導學生學禮、懂禮、用禮。同時,學生學得好與不好,不僅與教師的行為素養息息相關,還與家長有著較大的聯系。教師與家人就像一面旗幟,在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及培養較好的禮儀習慣的路途上發揮了較強的推動作用,用個人價值觀和行動能力實現言傳身教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知行合一,將傳統禮儀文化外化于形。
4 結語
總而言之,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中不僅有利于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還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傳統禮儀文化。高校思政教師要創新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搭建傳統禮儀文化思政理論課程體系,促進二者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陸雯. 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J]. 品位·經典,2021(19):42-45.
[2]趙文芳. 當代大學生禮儀文化現狀探索及禮儀教育途徑[J]. 數據,2021(9):112-114.
[3]蔡青池. 中學禮儀文化教育問題及路徑選擇[D]. 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21.
[4]唐曉納. 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 作家天地,2019(11):63,65.
[5]何珍.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禮儀文化教育實踐研究[J]. 市場周刊,2019(3):168-169.
[6]李鴻嘉. 禮儀文化在新時代思政教育中的缺失與重構[J]. 人民論壇,2018(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