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葉楊琦 金黃婕
[摘 要]培養少數民族人才是民族區域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促進各地區共同繁榮的重要部分。想要強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不僅需要在思政課堂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重要思想及理論,同時教育模式也要順時而變,做到與時代發展同頻,與學生生活同步。本文以信息化、多樣化時代背景為基點,從當前教育困境出發,尋找破局方法。通過加強人才培養、鞏固思想根基、建設趣味教育、融合美育德育的多重措施,深入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從而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完善及各民族共同發展,團結進步。
[關鍵詞]思政育人;少數民族大學生;新時代;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一直是貫徹我黨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思政教育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意識形態培養的基礎學科,用現有優質教育資源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培養,不僅是黨的民族政策在少數民族教育領域的深刻體現,同時也關系到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及如何培養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民族團結進步思想是對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民族工作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高校思政教師隊伍不僅要深刻學習該思想,還應將其生動完整地傳授給少數民族大學生,始終保持與時代共振,培養符合時代與民族發展要求的具有過硬思想素養的民族人才。
1 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開展思政育人的時代背景
1.1 “互聯網+”背景下思政育人迎來新機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新興技術層出不窮,各類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傳播方式多樣化,信息時代正在高速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教育改革,基于互聯網的“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趨勢。[1]線上課程、翻轉課堂、慕課、微課堂等依托于信息技術的新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固有的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模式,同時也為當前的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推動了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以往,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課堂以思想政治教師為主導,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中參與度不足,缺乏實踐的機會。而在注入“教育信息化”的新血液后,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時間和空間局限性將被打破,課堂趨向開放化。
1.2 多元文化交流為大學生思政工作帶來新動力
信息時代帶來的不僅是溝通交流方面的便捷,也給每個人的辨別能力、思考能力帶來了挑戰。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不同的文化跨越地域距離,來到每個人身邊。多元文化交流固然能推動文化進步,但其中存在的差異性、爭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發展進程。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他們要同時面對五十六個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文化信息紛亂,精華與糟粕并存,如何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擺脫不良文化信息的干擾,克服本民族文化差異,堅定走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是當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難點。
當前的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面對多元文化交融的特殊背景,須合理應對這些問題,讓少數民族大學生保持清醒頭腦,不被復雜的文化信息拖入泥沼,讓多元文化帶給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發展的壓力變為動力,推動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的良性發展。
1.3 美育與思政教育互融探索教學新模式
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 美育是審美教學和美感教學的結合體,通過讓學生認識美、感知美、創造美,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2]。美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針,在“立德樹人”方面及教育教學當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
步入新時代,美育教育正在逐步擴大,內容上由形式美育走向實質美育;實踐中與德育、智育等教育方式緊密聯系,深深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推動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之一。部分高校師生率先將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體付諸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有效證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甚至是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美育可以作為一個重要著力點,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和轉型。
2 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存問題
2.1 如何豐富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樣性
目前,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及“元宇宙”概念的流行為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模式的豐富性帶來了可能,也使非民族高校在建設具有針對性和創新性的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培養方案上有了技術依托。現行的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普遍為教師傳授理論知識,每周安排固定時間講授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當前少數民族學生對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滿意度普遍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影響了少數民族學生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度。內容的豐富程度、學生的興趣程度與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息息相關。如何突破“大水漫灌”[4]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2.2 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實踐性
除了少數民族思政教學模式面臨挑戰外,提高當前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同樣也是重要一環。學生大多數局限在課堂內,沒有實地考察、實際體會,沒有把知識轉化為行動。理論知識的教學和實踐二者相互依存,缺乏實踐的理論教學乃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教學效率效果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然而,目前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以理論為主,實踐為輔。理論知識和實際行動是密不可分的,唯有知行合一,讓二者“并駕齊驅”,才能讓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扎根于少數民族學生心中,才算卓有成效的教學。
2.3 如何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
我國一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五十五個是少數民族。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習俗和文化,來自這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大學生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他們在生活方式、民族風俗及思想文化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溝通方式、教育模式也應該因民族制宜,更加具有針對性。但是,當前少數民族大學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較少考慮到各民族之間的不同之處,往往是同一套教育模式。少數民族大學生需要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并且要和其他民族的大學生相互磨合。這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是一大考驗,也影響了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3 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開展思政育人創新路徑
3.1 深根固柢,加強銜接
受多元文化的沖擊、民族風俗的不同及區域教育水平的差異等因素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通常具有特殊性。高等教育學校建立民族預科班,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高等學校本、專科的預備教育,促進少數民族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為繼續接受高等教育做充足準備。與此同時,思政教育在少數民族預科班教學生活中也是極為重要的[5]。加強少數民族學生集體進步教育,在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并提升“五個認同”。通過對中華各民族歷史文化學習,激發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民族認同感以及文化自信,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及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活力與朝氣。
如何將民族團結進步思想深入貫徹到新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學習生活中,除了完善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體系,還要建設高水平且思想堅定的思政教師隊伍。因此,怎樣建設高水平且思想堅定的思政教師隊伍,是當今思政育人面臨的首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指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同時強調“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面對少數民族預科班學生及少數民族大學生,教師怎樣將民族思想及民族政策生動、完整地向學生闡述,是少數民族思政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及困境。高校思政理論教師不僅要熟悉掌握民族團結進步理論,還要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同身受,真正理解民族政策及相關思想理論,讓學生增強民族交流與認同,促進各民族文化互通,以推進民族團結與進步。
3.2 寓教于樂,以行促知
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教育與國家民族區域發展走向緊密相關,由于少數民族學生所具有的特殊性,如何真正讓思政教育走入學生心里,引發學生情感共鳴[6],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價值觀,真正做到夯實思想根基,是當今少數民族思政教育面臨的一大難題。此外,由于思政教育內容大多較為抽象,怎樣提高趣味性也是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難題之一。
想要解決上述問題,除了建構更加豐富的民族思政話語體系,加強民族素材的引用,拉近知識理論與學生的距離以外,還要增加實踐內容,讓少數民族學生學以致用,從生活中感受思政教育的影響,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在此基礎上,還要詳細思考怎樣的思政教育實踐模式是更受學生喜愛并且更具有深刻影響力的。首先便是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方式[7],將學生最熟悉的生活特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如民族風俗活動或是民族節日展示。利用集體晚會的形式,讓民族學生在展示本民族特色的同時,也可以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這不僅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還可以促進多民族文化相互學習鑒賞,讓學生樹立集體意識。除此以外,還可以將民族實踐活動與形式新穎的新媒體手段相連接。近年來,“元宇宙”作為一種創新概念在年輕群體中風靡起來。這也為思政教育當前困境找到一條新的出路:將“元宇宙”與思政教育融合,構建智慧學習中心元宇宙,實現沉浸體驗、趣味游戲、網絡社交、群體創造、虛實共生等多項功能,為學生帶來情景化學習體驗。[8]讓少數民族學生在“元宇宙”活動當中,感受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習俗,在虛擬世界中體思政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較為熟悉并喜愛的新型互聯網傳播平臺,自我創作可以展現各民族風采的文章或短視頻,除了在平臺進行互動創新以外,思政教師團隊還可以構建沉浸式的教學互動場域,同步滿足師生在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中的教學需求[9],通過教育這種手段,建設超現實的虛實融合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欲,使學生在進行網絡互動的同時,引發對相關活動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切實做到學以致用。
3.3 立德樹人,以美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如何將思政知識貫穿到學生教學、生活各方面,讓思政教育起到最大的作用是現階段的一個重要困境。面對如此困境,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及教育載體,將正確的價值觀用美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校園文藝的發展不僅是新一代思政教師與學生創造能力及審美水平的展現,更是新時代新青年開闊視野和遠大抱負的生動體現。將正向價值觀融入美學藝術中,可以鼓舞廣大師生積極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中,發揮美育所特有的鼓舞人、影響人、感染人和塑造人的功能,同時促進德育發展,實現立德樹人、以德化人的德育目的。
美育形式是多樣的,怎樣深化其影響結果需要加強美育形式的針對性。如何讓學生更加了解黨和國家為民族區域建設發展做出的重大努力,以及新一代少數民族共產黨人為家鄉發展做出的奮斗與犧牲,是美育形式應該展現的重點。從個體到國家,讓學生感受宏大的家國情懷,堅定思想信念。思政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編排舞臺劇,講述他們心中的偉大事跡,也許是帶領家鄉脫貧的村支書,也許是帶領村民創業的企業家,又或者是年輕熱血的支教教師……每一個看似平凡的故事都為不同的學生帶來了一生的影響。這些真實生動的故事在舞臺上用藝術美展現出來,不僅表達了學生對思想模范的崇敬,還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受到啟發與感悟,在每一個感動的瞬間讓思想不斷升華。
參考文獻
[1]宋欣園. 信息時代教育如何破題[J]. 教育家,2018(11):27.
[2]黃三艷. 高師美術教學“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研究[J]. 美與時代(中),2021,(1):88-89.
[3]周星. 國民美育:一種新的美育觀的思考[J]. 中國校外教育,2022(2):13-19.
[4]張軍橋. 以習近平精準“滴灌”理念指引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教育工作[J]. 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3):11-18.
[5]余偉,王瑤,李橋. 少數民族預科生民族團結進步思想教育研析——基于習近平關于團結進步的重要論述[J]. 南方論刊,2020(9):106-109.
[6]李小林. 引發共鳴:民族學生思政教育的關鍵點[J]. 貴州民族研究,2019,40(6):206-209.
[7]林于良. 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徑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7):75-77.
[8]樓軍江,肖君,于天貞.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開放、融合與智聯——基于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放教育和終身學習論壇的審思[J]. 開放教育研究,2022,28(5):4-11.
[9]華子荀,黃慕雄. 教育元宇宙的教學場域架構、關鍵技術與實驗研究[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3(6):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