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妍
摘 ?要:德育滲透是培養品德、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點教育工作,小學教學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階段,選擇在小學高年級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在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和提升智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建立正向、積極、健康的思想道德觀念和情感態度。
關鍵詞:小學教學;高年級;德育滲透
加強文化輸出、提高文化品位,二者結合方能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對未來發展影響巨大;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理解能力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審美情趣、價值取向,本文就此對小學高年級教學中德育滲透路徑展開詳細分析。
一、小學高年級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意義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正處在情感、價值觀念啟蒙的階段,是步入青春期之前的過渡,對大千世界充滿了好奇,而當下的家庭都有足夠的條件使學生接觸到手機、電腦等一系列的電子產品,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到各種文化。這類快餐文化獲取便捷、品類繁多,正好滿足了學生獵奇的心理且不受約束,因此面對充滿吸引力的花花世界,在沒有足夠辨識力和自制力的情況下,會使學生形成模糊的價值觀念,更加刺激學生想要一探究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學校教學的單一性和重復性,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生價值取向的正確性,更影響學生對教學知識的接受程度。因此,小學教學過程中肩負的責任,書本知識的學習只是基礎,傳授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引導學生鍛煉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學生務實守信的品德更為重要。幫助學生理智、健康地度過青春期,懂得感恩、友善、和諧;尊重文化傳承;建立愛國情懷。
二、小學高年級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落實策略
(一)善于發現,找準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素材
1. 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一篇文章、一首詩詞除了對事物的敘述、對世界的認識之外,無一不是對作者心境的寫照、思想感情的宣泄。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結合學生的年齡階段和理解能力,合乎教材內容特點,堅持自然合理過渡,合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持因材施教,合乎學生價值觀塑造規律,堅持“知、情、意、行”的辯證統一。課前做好精細、充分的準備,設計出契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材。
例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踐踏之后的景象,表達了無限的愛國熱情和對野蠻侵略的無比仇視,從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到化為灰燼的過程,讓學生記住屈辱的歷史,增強民族使命感。通過闡述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不可估量的損失,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文章前后呼應、首尾對比,使作者的痛惜、憤怒之情躍然紙上。雖然圓明園的輝煌已成歷史,但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場景上,想象、感悟,在腦海中再現昔日景觀。在情感上,可以引導學生將圓明園的毀滅想象成一件自己再也找不回的心愛之物,激發學生的感情。
2. 課外讀物中的德育素材
學習不是簡單的照抄照搬,也不是枯燥的通篇熟讀,教學的實踐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適當的課外讀物作為輔助性的教學工具,同樣可以作為教學中德育滲透素材的來源。
例如徐熙的《勸孝歌》是一篇有關孝道文化的詩歌,“兒行千里路,親心千里逐。孝順理當然,不孝不如禽。”傳遞了孝順、感恩是人類最基本的美德之一,教導學生要懂得感恩。詩歌描寫了從母親十月懷胎的艱辛,到兒女即將出生時的擔憂和期待,再到之后對兒女的寵溺和喜愛,表達了母親對兒女不求回報的付出,從心出發的疼愛,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最純粹的真、善、美。生活中每個人都有這段必經的歷程,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體會母親的那份艱辛,尤其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對事物本身認識尚且不健全的小學生需要,將這樣的詩歌整理成德育素材,結合學生的生活細節和學生的家庭條件,設身處地的讓學生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從而學會感恩、懂得理解、積極付出,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親情價值觀。
3. 生活中的德育素材
德育滲透教育最好的素材來源于生活的林林總總,小學生在尚未形成完善的價值觀之前,對一切來自外界的贊美和表揚都抱有一定的期望,而贊美和表揚皆是由生活中的點滴付出所換取。教師要善于觀察每一位學生,做好每一次家訪,認真批閱每一次作文,收集好素材,整理成學生獨屬自己的德育讀物,倡導學習、樹立榜樣。
筆者的一位朋友由于工作原因,一年中回老家探親的次數非常有限,自己的孩子也一直帶在身邊,只有過年才會回老家一起看望爺爺奶奶,雖然老人非常疼愛孩子,孩子也能感受到來自爺爺奶奶的疼愛,但真正交流起來卻是另一回事。剛回家的幾天就是大家生活習慣的各種沖突,短短幾天孩子就變得很沉默,經常抱怨,還表達了自己想要早點離開,于是朋友引導兒子說:“爺爺奶奶在這個地方生活了60多年,他們已經養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習慣,而你想要讓他們60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去迎合你短短幾年的生活習慣是不現實的。在感情上來說,爺爺奶奶當然愿意去改變,但他們卻不知道從哪里開始改變,這并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你的問題,你缺少對他們的了解,如果這次問題沒解決離開了,那么下次你依然不習慣,但你卻必須承受這種不習慣,因為這里有你的親人,大家最終都會回歸到自己原有的生活中,但你卻會和最疼愛你的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感情越來越淡漠,這是你希望的嗎?”,孩子很聰明,后面的幾天跟老人的溝通便多了起來,追著爺爺修修補補,拉著奶奶去串門,短短的十多天,從沖突到和諧,孩子懂得了真正的親情、懂得了處理問題的方法是面對而不是逃避,懂得了包容和理解。這樣的經歷將會伴著他成長一生。
(二)創造條件、落實德育滲透教育
1. 課堂文化輸出中的德育滲透
要擺脫生搬硬套的強行灌輸和枯燥乏味的空間說教,激發學生的自動學習熱情,使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是教師教學中的重要工作。脫離了實際的說教式教學只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在外部強力作用下獲取的知識存在的壽命非常短暫,沒有意義,教師不能為了成績將教學工作流水化,這會形成嚴重的“重智輕德”形象,學校教育工作不能出現“抓成績手硬、抓德育手軟”的局面,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知識生動起來,才能使小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達到育德的效果。
例如《處處青山埋忠骨》一文講的是毛岸英抗美援朝犧牲后,毛澤東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和在遺體是否歸葬上的抉擇,先有一個父親在痛失愛子后極度悲痛的內心寫照,后有一代偉人對愛子犧牲的釋懷。課程以“情感”為主線,授課前教師可以對歷史背景做一些交代,了解為什么會有抗美援朝的發生,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再對人物進行介紹,讓學生認識并了解偉人一生的豐功偉績,增強學生對偉人的尊崇和緬懷之情。后再逐步展開講解,雖是一代偉人,但作為父親,依然有著像普通父親一樣對子女至深的愛,在收到電報后一時無法接受陷入深深的回憶,試圖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懷。在遺體是否歸葬的問題上也曾有過再見一面的期待,展現了偉人從大局考慮問題的理智,哪怕在最后簽字時依然有一瞬間不愿接受兒子犧牲的事實,讓學生深刻地理解父愛,沉默且偉大,文章最后一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可以將這兩句的出處和含義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一位領袖寬闊的胸懷和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兒女的崇敬之情。引導學生了解歷史,明白哪些歷史人物需要永遠銘記。
2. 豐富課外活動中的德育滲透
在理論教材中有很多僅需了解的知識,對于這樣的課程,空泛的講解不如實際地行動起來,教師可以積極地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掘事物本身的美好,一方面學到了知識,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空間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例如環保衛生課程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的開展“環保小妙招”“環保小衛士”等實踐活動,將理論課改造成實踐課,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并且將實踐活動中的行為拍照展示,在實踐活動結束時倡導大家積極地發言和展示成果,這樣能更好地將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切實融入實踐中,使得理論知識更顯飽滿。
3. 落實課后生活中的德育滲透
理論需要與實踐結合起來,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在校教師的工作,更應該普及到家庭生活中,相比于沉重的家庭作業,豐富課內的知識拓展實踐活動更有價值,將學到的知識落到實處、用到實處才能起到德育滲透的作用。
《孔融讓梨》的故事能夠讓學生學習到謙讓的美德,但只是懂得并不夠。有一個關于謙讓的例子,母親在教育孩子上沒少花心思,孩子也確實學的很認真,把所有理論上的謙讓禮儀都熟記于心。母親經常會問女兒,“孩子,把你的零食給媽媽吃一口吧”,小姑娘總是很大方地回應道“好的媽媽”,媽媽也總是很欣慰的笑笑,和藹地對女兒說“媽媽怎么會吃你的零食呢?媽媽就是問問,你吃吧,媽媽不吃”,但是有一天媽媽帶著女兒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的小孩一直盯著小女孩手里的零食看,于是媽媽便說“丫頭,把你的零食分享給小朋友一起吃可以嗎?”小女孩還是很干脆地答道:“可以啊”,便把手里的零食伸了過去,結果朋友家的小孩真的拿走了,于是小女孩在愣了兩秒之后便哇哇大哭起來,不明所以的母親著急地問女兒怎么了,結果女兒的話卻讓媽媽不知所措,女兒說:“我就是讓一下,他怎么可以真的拿走呢?”。從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德育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理論上,“知道”不等同于“會做”,“懂得”并不等同于“做到”。只有立足理論,深挖德育蘊意,做到有效的結合實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作用。
(三)習慣養成,鞏固德育滲透實踐
1. 學生養成閱讀古詩詞的習慣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知識能夠塑造人的性格,德育滲透的目的是素質教育,現代化的文章大多過于裸露,雖然通俗易懂,但很難把控其所傳遞的價值觀是否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快節奏的生活使人與人之間在認知上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無論家庭條件怎么樣,孩子都是父母掌心里的寶,也因此大多數的孩子并沒有真正的體會過“苦”與“難”,他們眼里看到的從來都是父母刻意營造出來的美好,這并不利于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建立。而小學生階段又正是建立正確價值觀最重要的時期,所以養成閱讀古詩詞的習慣是教師和家長需要做的一件相當有意義的工作,古詩詞就是一部關于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或敘事或紀實或抒發心情,但無一例外都帶有一定的時代色彩,因此養成閱讀古詩詞的習慣,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了解中華民族歷史;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學生與教師或家長之間更多的交流,體會和感悟不同的人物心境和歷史背景。同時家長和教師也能及時地了解到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取向。
2. 教師養成個別教育的習慣
教師首先要保障學生在集體環境中受到正確的教育,但同時也不能忽略學生個別性的教育,個別學生因為家庭情況、身體情況等因素會在不同的環境下出現不同的狀態,教師要及時分析學生的當前狀態和潛在狀態,進行單獨教育,有針對性地培養和引導,既不能脫離集體,更不能放任孤立,只有堅持因材施教,顧及到個體,才能落實德育滲透的集體性。
三、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教學的日益發展與逐步完善,積極地開展小學生高年級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教育雖然面臨巨大挑戰,但務必明確其方向不變,且意義重大,積極地探尋德育因素,將更易于學生喜歡和接受的教學形式融入教學中,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促進學生三觀正確地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楊四耕. 論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適度藝術[J]. 教學研究,2002(01)31-33.
[2]宋維維. 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3]李興芬.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種方法[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08):44.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