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梅
摘 ?要:教室是教與學的重要場所,教室的氛圍與學生的成長息息相關。潤澤的教室是合作探究、擱置己見的對話以及尊重傾聽的教室,是學生成長需要的場域。文章從環境布置、班級公約、人際交往、班級學習和班級活動五個方面具體闡述潤澤教室的構建,助力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潤澤的教室;師生關系;以學為中心
一、潤澤的教室內涵
“潤澤”的基本解釋:1. 雨露滋潤;不干枯,2. 使滋潤。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栽樹》中說到:“時時灌溉,常令潤澤。”佐藤學先生認為“潤澤”這個詞表示的是濕潤程度,也可以表示那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感覺。讀著“潤澤”這個詞語,讓人不覺一股甘泉緩緩流入心田;也如和煦的春風輕撫大地;亦如細細的春雨滋潤著幼嫩的小苗……總之是一種美美的、令人舒暢的感覺。
那么“潤澤的教室”是怎樣的教室呢?潤澤的教室應該是平等尊重、和諧的、舒服的教育,教室里人人心安氣定,人人有目標,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存在,人人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潤澤的教室里,教師、學生是學習共同體,是生命成長共同體,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這個共同體追求的目標。
二、構建潤澤教室的意義
朱永新教授曾說過:“一所學校,是由一間間教室組成的。而每一間教室,又都是一所小學校,一個小社會。”潤澤的教室,是每一間教室里生命所需要的土壤和空氣。在這樣的教室里,每一個生命都可以自由呼吸,盡情生長。在潤澤的教室里,沒有嘲笑,沒有譏諷;在潤澤的教室里,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在潤澤的教室里,每個人都是自信陽光的;在潤澤的教室里,學習會真實地發生,即使學得慢一些,也會得到大家的幫助……
潤澤的教室是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室,潤澤的教室是對話的教室,潤澤的教室是擱置己見地傾聽的教室,潤澤的教室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天地,潤澤的教室更是師生溫馨的家,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樂園。
三、潤澤的教室構建路徑
(一)潤澤的教室——環境布置
佐藤學先生認為“潤澤的教室”是一種氛圍、一種心情。環境會創造出一種氛圍,從外部影響人的心情。比如作為視覺元素的顏色,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感受:寒冷或溫暖;寧靜或煩躁……
教室溫馨,書香四溢,幽雅宜人,又不失生機勃勃,因此室內布置特別重要。以六年級學生為例,六年級學生自主意識比較強,有一定審美能力,個人性情初步形成,對人生、世界有初步的認識。學生可以主動參與討論交流,制定方案,布置教室。溫馨、舒適的教室環境打造出來,課桌可以擺成T字形;讀書角,一塵不染的書架上,課外書擺放齊整,幾盆生機勃勃的綠蘿,令人賞心悅目;衛生角,勞動工具排列有序;美麗星空下的心愿墻上,閃耀著每位學生的夢想;進步墻上,記錄著成長的痕跡,班規、宣言張貼醒目;一朵朵窗花,由學生親手剪貼;窗臺上一盆盆花草,由學生親手種植。在這樣的環境學習,是一種享受。
(二)潤澤的教室——班級公約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班級必須有班級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凡事先立規矩。因此,筆者利用班會時間,與學生共同制定班規、班級宣言。班級宣言簡潔有力量:拼搏進取、自信自律、團結互助、尊重傾聽。班規、宣言制定后,學生在國旗下宣誓,宣誓完畢,鄭重簽名、張貼。每周開展班會,重溫班規;每天晨會,呼號宣言。
(三)潤澤的教室——人際交往
教室是小型社會。在這個“小型社會”中,教者和學習者因為學習這個終極目標聚在一起。師生關系、學生關系因為“教學”而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他們是平等互助、相互尊重和教學相長的關系。在教室里,學習的發生,教者是主導,學習者是主體。教者的主導,激發學習者積極向上的主體意識。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習者要不斷地學習探索,勤勉思考,才能在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四)潤澤的教室——學習真正發生
潤澤的教室,應該有潤澤的課堂,讓學習真正發生的課堂。
1. 讓學習真正發生的課堂,應該摒棄教學中的形式主義——虛假主體性
佐藤學先生說:“讓學生表現出虛假主體性的教室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利用‘手勢進行教學”。“‘手勢教學在操作上制約著學生,被強迫使用‘手勢的學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義性、復合性,發言時強制地將自己內心產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贊成‘反對‘提問三部分……”
讀到這些文字時,筆者不禁汗顏。筆者也曾是“手勢”教學的參與者。對學生吞吞吐吐的表達,筆者總會在旁邊不斷地提醒:“想好后再說,說清楚些!”結果,課堂上那些吞吞吐吐的學生高舉的小手就很難見到,課堂逐漸變得靜悄悄。這些看似不經意的舉動,對學生將會產生非常大的打擊,讓學生失去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忽略情感的多義性和復合性,是對學生的不尊重。因此,在課堂上,筆者時時提醒自己,尊重學生,尊重課堂,從關注每一種不同聲音開始,從理解學生那些躊躇不定的、沒有把握的發言開始。
2. 讓學習真正發生的課堂,應該用心地傾聽,擱置己見的對話
佐藤學先生認為:“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里,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在課堂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只有用心傾聽表達者的言語,以應對的身體去面對,表達者才會有勇氣、有信心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戴維·波姆在《論對話》中談到:“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維假定和觀念……當這些意識深處的思維假定受到挑戰時,人們總是會不自覺地去保護和捍衛它們,而且極易情緒沖動。”“只有擱置己見,認真觀察,你才能越來越熟悉思維的作用方式。”
一件發生在課堂上的事,讓筆者親身感受到用心傾聽,擱置己見對話的美妙。當時筆者提出問題:“如果可以用一種動物來代替自己,你愿意選擇哪種動物?為什么?”學生陸陸續續表達自己的觀點,老虎、狼、兔子等是選擇最多的動物。當筆者詢問小婷,她怯怯站起來,很久才吐出一個詞語:“豬!”全班哄堂大笑。小婷滿臉通紅,欲言又止……筆者意識到大家對小婷的不尊重,立刻制止道:“請大家想想班級公約——尊重、傾聽!”學生頓時止住笑,一臉歉意!筆者接著說:“小婷有表達權,我們應該尊重,應該用心傾聽每一種不同的聲音。”在同學的期待中,用心傾聽的姿態下,小婷努力地、結結巴巴地說出原因:“豬雖然給大家印象不好——懶、笨。但豬一身是寶,豬在默默地奉獻著自己。這幾年瘟疫,豬肉一路飆升,我們應該感受到豬的重要性。”小婷的話,贏得掌聲。
總之,筆者認為用心地相互傾聽,擱置己見的思維碰撞,讓每個人都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真正參與到與同伴、文本和自己的對話中,學習才會真正發生!
3. 讓學習真正發生的課堂,應該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教室中要真正實現“活動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
佐藤學認為:“學校教育的單元有必要設計為以‘主題·探求·表現為單位的‘登山型”課程……設定作為教學內容核心的主題,學生能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展開活動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并能相互表現和共享學習的成果。
那么如何實現“登山型”課程呢?首先是主題的設置,這對教者而言,最具挑戰性。主題必須緊扣文本,卻高于文本,能夠引發學習者深層次的思考,幫助學習者解讀文本的同時,又能依托文本跳出文本的框架,獲得更多的知識與體驗。探求過程最忌泛泛而談,走馬觀花。
比如《窮人》一課,篇幅較長,作家對人物心理活動刻畫得非常細膩!如何讓學習者通過語言文字進入人物心里,體會人物矛盾而掙扎的心理歷程,感受人物善良品質呢?經過思考,筆者設計問題:何謂窮人?從哪些描寫中感受到漁夫夫婦的貧窮?從這些描寫中,還感受到什么?
在探究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與文本對話,去揣摩與體驗人物內心的掙扎。
如:“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嗯,是個問題!”體會到漁夫的慎重與焦慮:他感到問題很棘手。
“他搔搔后腦勺說,‘嗯,你看怎么辦?”體會到漁夫正在努力想辦法,他在征求妻子桑娜的意見,說明漁夫是一位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體會到漁夫的決定是經過思考的,是很艱難的。同時感受到漁夫的善良!
“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體會到漁夫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同時也體會到漁夫的堅定,以及對妻子的安慰與承諾。
“快去!別等他們醒來。”體會到漁夫對西蒙兩個孩子的關切與愛護,擔心他們醒來后見到媽媽的樣子傷心害怕。感受到漁夫的善良之至。
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讀中,人物的內心活動與學生的體驗碰撞,人物的品質在學生心中定格。
(五)潤澤的教室——班級活動
班級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增強班級凝聚力。班級活動可以促進人際交往,增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和家校之間的聯系與情感交流,讓人與人之間心的距離不再遙遠。因此,潤澤班級的構建與實踐,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班級活動。
因此,筆者將踏春與野炊、集體生日和師生同讀同寫同生活這些班級活動,做成班級文化。
1. 踏春與野炊
陽春三月,春光明媚,姹紫嫣紅。學生背上食材與炊具,在野外開啟廚藝大比拼。野炊完畢,開啟賞春時刻。學生三五成群,田間地頭,在小山坡游玩。田野里綠油油的麥苗,在陽光的照射下,綠得發亮。學生與春天密切接觸,學會觀察,學會團結協作,學會生活技能。
2. 集體生日
一年一度的集體生日是盛大的節日,更是學生翹首以盼的日子。時間定在每年臨近春節、外地務工的家長基本回家時。清晨,學生與父母一同到校。父母親手將生日帽戴在學生頭上,并給予擁抱和祝福,幸福寫滿了學生的臉。教室的上空彌漫著幸福快樂的味道,漂亮而香甜的生日大蛋糕,燭光在閃耀。在父母與老師的歌聲里,每位學生手里捧蠟燭,幸福地閉上眼睛許愿,倒計時“3—2—1”,緩緩睜開雙眼,吹滅蠟燭。生日會上,學生之間互相分享蛋糕,收獲來自父母與老師的賀卡,滾燙的祝福,溫暖心田。
3. 同讀同寫同生活
朱永新教授說:“兒童時期的閱讀,是刻骨銘心的,是歷久彌新的,更是深入骨髓的。童年的閱讀,是人生的底板。童年時的閱讀,決定著人生的未來。”
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強調閱讀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農村小學的學生,父母外出務工,開展親子閱讀很困難。因此,作為孩子的重要他人——老師,就擔負起孩子童年閱讀的重擔。
教師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教育專家的推薦以及教材的編排,為學生精心挑選書籍,讓學生在最美的童年與最有營養的書籍相伴。在構建的潤澤教室里,教師與學生一同閱讀、分享、討論,共同體驗書籍帶來的愉悅與思考,將碎片化閱讀變成深度閱讀,實現深度思考、深度理解。使學生對課外閱讀存在的盲目性、隨意性和娛樂化等不良傾向得以改變。
師生同讀同寫同生活可以創造相同的話題和相同的語言密碼。同時,師生可以一同寫作,寫讀書心得,寫班級生活……用文字記載,用文字思考,一同享受成長的快樂。
四、結語
總之,從環境布置、班級公約、人際交往、班級學習和班級活動著手,構建潤澤的教室,營造合作探究、擱置己見的對話、尊重與傾聽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M]. 北京:中華書局,2015:409.
[2]佐藤學. 靜悄悄的革命[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20.
[3]朱永新. 新教育實驗:為中國教育探路[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87.
[4]戴維·波姆. 論對話[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7-25.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