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勞動美育的內涵,指出勞動美育是勞育和美育的有機融合,是以勞育為中心輻射美育的融合教育形式,并對勞動美育的基本構成和主要目標進行了分析。然后結合中央美術學院的美育理念、制度和舉措,從勞動美的呈現、勞動美的弘揚及勞動美的踐行三方面詳細闡述了新時代勞動美育歷史使命的踐行路徑。
【關鍵詞】勞動美;勞動美育;審美價值;融合;以美育人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美術學院自主科研團隊項目“扎根時代,以美育人——為基層勞動者創作”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KYYB009),并受自主科研專項經費資助。
作者簡介:陳曄(1980—),女,中央美術學院。
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是近代提出并推動美育的第一人,他指出“美育者,孑民在德國受有極深之印象,而愿出全力以提倡者也。”[1]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育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新時代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美育工作,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專門提到“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勞動創造了美”(“勞動生產了美”)的著名論斷,進而奠定了以唯物史學視角研究美學的理論基礎。如今,社會中出現少數不勞而獲或者輕視體力勞動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扭曲了勞動美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我們更需要“重新確立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和誠實勞動的價值觀”,從而“回歸‘勞動美本身的價值和作用”[2]。我們常歌頌勞動,因為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是推進人類文明持續有序發展的源頭;我們常向勞動模范學習,因為他們總能把平凡做到極致,在日復一日的勞動中精益求精。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了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這體現了對勞動的重視。勞動精神為藝術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創作動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美術家們堅持扎根時代,貼近生活,把當代勞動者的風采以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記錄下來,傳遞了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致敬勞動者的社會正能量,彰顯了勞動者的奮發圖強以及勞動創造的偉大時代精神,也體現了勞育與美育的融合。
在德智體美勞五育體系中,“育間融合”是指兩育之間的有機融合,即以其中一育為中心,輻射其他各教育。而勞動美育,則是勞育和美育融合的結果,是以勞育為主輻射美育的融合教育形式。總之,勞動美育作為一種新的美育方式,是“五育”并舉[3]的題中之義,是德智體美勞“育間融合”[4]的重要體現。將勞動精神融入美育,發展和創新勞動美育,已經成為當下美育工作的重要方向。
一、勞動美育的時代內涵
如前所述,勞動美育,是指勞育和美育的融合,是提升人們認識勞動美、理解勞動美、欣賞勞動美和創造勞動美的能力的教育形式,是新時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發力點和著力點,是“立德樹人”與“培根鑄魂”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
勞動美育的基本構成包括:以勞動精神為引領,以勞動者為審美活動主體,以勞動自身為審美活動對象,以勞動過程、勞動環境、勞動工具、勞動組織、勞動成果等為審美活動的具體內容,以審美教育和美感教育為重要形式。首先,勞動美育是勞動教育的高級階段,是勞動教育的升華,有助于提升受教育者在勞動中發現美、理解美、欣賞美、體驗美和繼續創造美的能力。其次,勞動美育是美育熏陶的內在要求。在進行美育教育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直觀感受作為勞動產品的音樂、美術等藝術作品,還要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去思考和感受這些作品背后所凝結的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美。最后,勞動美育的具體表現形態貫穿于整個勞動過程—人們基于美的理念和遵循美的規律,通過勞動所創造的產品服務是美的;勞動之美還在于創造之美,在于因勞動創造而產生的自豪之美,在于勞動熱情之美;勞動過程中的有序分工、協調配合,本身也體現了一種秩序之美、和諧之美。“勞動本身即是審美性的活動”[5]。勞動實踐的全過程,本身就是基于美的思維和理念,將勞動主體、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勞動客體、勞動產品、勞動環境等要素和過程進行美化的過程,是進行美的創造、鑒賞和感受的過程。
勞動美育的主要目標包括三點。一則通過教育推動學生深化對勞動精神的理解,強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領悟,使之成為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尤其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勞動美育越抓早抓小,就越能起到推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二則強化學生對勞動自身的美的理解和體驗,包括“自然勞動美、生活勞動美、藝術勞動美”等[6],讓學生認知、理解、欣賞和體驗經過勞動改造的自然美、日常生活中的勞動美及藝術品中的勞動美。一言以蔽之,即強化學生對體力勞動美和腦力勞動美的理解,提升學生勞動審美能力及增強學生對勞動美的體驗。三則引導社會大眾認知和傳遞勞動之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益。
在明確勞動美育的時代內涵以后,我們需進一步思考勞動美育的歷史使命在哪里,并明晰勞動美的呈現、弘揚和踐行途徑。
二、勞動美育歷史使命的踐行路徑
(一)呈現勞動美,傳承跨世紀美育追求
表現勞動和勞動之美的傳統由來已久,勞動美育的內涵和外延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從而孕育出不同時期的代表性美育理念和美育主張。
1917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當時的美育工作開拓者們以“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開創了一個關于藝術的新時代。1918年國立北京美術學校(中央美術學院前身之一)在蔡元培先生的積極倡導下創立。
延安時期文藝創作者們所創作和出版的一系列經典文藝作品,蘊含著豐富且接地氣的審美價值和審美體驗,旨在弘揚無產階級勞動者的勞動精神和勞動美。如魯藝(即1938年黨中央在延安創立的魯迅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之一)遵循“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將革命精神、探索精神和民族精神進行有機融合,逐步形成了“魯藝精神”[7],其藝術教育思想和美術創作開辟了人民美術事業的新篇章,將20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趨勢轉向人民和革命的方向,對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稱為“新文藝圣殿”。當時涌現了大量表現和謳歌勞動的主題的優秀作品,如《割草》(古元)、《改造二流子》(王式廓)、《群英會》(石魯)等描繪了勞動場景和勞動者形象的優秀木刻畫作品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近現代以來,藝術工作者們傳承魯藝精神所創作的《開國大典》(董希文)、《機車大夫》(盧沉)、《打夯》(朱乃正)、《農家十月》(孫為民)、《礦工》(李曉林)等畫作均是以勞動為主題的經典作品。這批作品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與定制藝術拉開差距,真正讓藝術走進了普通勞動者的生活,體現了為勞動者創作的價值導向,很好地傳承了“藝術為人民”的藝術基因。這也是中央美術學院為勞動者創作的歷史根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勞動主題的藝術作品之所以得以傳世,是因為其具備濃厚的時代學術特色,其作為時代的文化烙印,可讓后人去推敲與探究。隨著1950年9月25日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和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會議的召開,學習英模成為全國熱潮。徐悲鴻呼吁全校教師和學生向英模們學習,通過繪畫頌揚他們的感人事跡,正式開啟了“英模速寫”運動[8],創作出《特等勞動英雄李永像》(吳作人)、《群英會上的趙桂蘭》(林崗)、《勞動模范呂芳彬像》(徐悲鴻)等近百幅相關速寫作品。這些作品充分展現了勞動的力量美與激情美,充分遵循了“藝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針,同時也是藝術家們對寫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深入探索,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鮮明體現。
一百多年來幾代藝術家前赴后繼,為實現藝術理想和民族復興奮發圖強,使得我們國家的文藝創作生產呈現出百花齊放之景象。進入“十四五”時期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也為生活在新時代的藝術家們搭建了可以盡情展現創作才華的秀場,從而讓藝術家們做好“人民的文藝”[9]。“人民的文藝”即從人民中汲取能量加以創作升華,以藝術的表達形式使其再回歸到人民當中去,提升人民能量的影響力。每位藝術家都應明確“文藝需要植根于現實生活,跟隨時代潮流才能繁榮。只有順應民眾的意愿,反映民眾的關心,才能充滿活力。”簡言之便是要讓藝術更好地“接地氣”,具有“共鳴感”和“共情力”,讓作品變得有血有肉,有溫度,有態度,而不是成為高高在上、受人仰視、孤傲的“藝術品”。
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創作重要講話精神的實踐中,中央美術學院堅持立足中國大地,走進勞動現場,描繪勞動之美[10],開展了“為勞模造像”“中國夢·勞動美”“勞動光榮·向時代致敬”“勞動創未來”等創作及展覽活動。在此期間,年輕的藝術師生深入勞動現場與各行業的生產者共同勞動,學習工藝,體驗生活,才產生了形象生動的勞模畫像、雕塑等作品。歷經一百余年的發展和幾代人的努力,中央美術學院始終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探索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科學途徑,積極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優秀的藝術創作人才,有一批批經典作品在各地陳列展出,大力弘揚了中國精神,體現了中國力量,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鼓舞著更多的藝術創作人才朝氣蓬勃地邁向未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藝術工作者已經積極參與到“為勞動者創作”的實踐活動中,承擔起“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11]的責任,洞察社會發展,立足時代需求,傾聽人民心聲,用人民視角創作出更多成熟的有態度的作品,提升了新時代藝術創作的質感。這些勞動題材藝術作品厚植了藝術創作的根與魂,深入生活、貼近人民,展現了當代勞動模范的風采和精神。
(二)弘揚勞動美,引領全社會審美價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新時代基本價值理念和價值標準的凝練,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做出了相應的闡釋和規定。其中,敬業集中體現了勞動價值觀的要求,是勞動美的深刻表達,也是經過勞動美育熏陶的合格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接班人的必備素質。愛崗敬業的勞動美,集中體現于基層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等人身上,是他們所散發的熱愛崗位、熱愛事業的美,是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在具體勞動崗位上的體現。
中央美術學院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秉持藝術服務于社會的優良學術傳統,堅持以“扎根時代,以美育人—為基層勞動者創作”活動為載體,融合教育教學手段開展美育實踐活動,以展現各行各業優秀勞動者的形象。其不僅創作出了展現時代風貌、凸顯藝術傳承的藝術作品,也開拓了勞動主題創作創新發展的新通道。創新是藝術的生命。中央美術學院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構建藝術創作發展目標體系,遵循藝術發展規律,健全藝術人才培養管理體制機制,完善“扎根時代、深入生活”藝術創作活動管理激勵措施,深度創新藝術創作方式方法。具體而言,中央美術學院不斷豐富下鄉采風、認識社會、體驗勞動等藝術創作形式,以“為勞模造像”活動為載體,組織師生從校園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深入不同行業一線,近距離接觸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親眼看到不同行業勞動者的勞作場景,學習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有效融合教育教學實踐和藝術創作實踐,厚植勞動題材作品創作的根與魂,精準地表現各行各業勞動者光榮偉大的形象。這些作品或展現的是時代的風貌,或表現的是勞動工作者的真實工作、生活場景等,體現了“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來源于社會,又服務于社會”的創作特征,具有藝術傳播價值,開創了藝術創作繁榮發展的新局面。參與創作的青年學生感慨地說:“深入生活的藝術創作方式讓我們能夠有機會詳細了解不同行業勞動者的勞作場景,與社會勞動者共情,認識勞動美,欣賞勞動美,避免了閉門造車,很有收獲。”
新時代的美育視角與以往的有所不同。美育不是一元論,而是行業破壁、學科融合的鑰匙。如今,學校美育、專業美育、社會美育正在逐漸形成自覺,勞動者系列創作活動變成了值得關注的社會話題,其社會作用、社會責任把勞動主題創作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應該以美育人,探索“美”與“育”有效結合的創新方式方法,讓美育工作把藝術還原成一種人人參與的開放性審美活動。這樣就可以讓人們在審美過程中不僅調動視覺機制,還發揮生活經歷、社會經驗、知識儲備的交互作用,從而通過藝術受到情感觸動,獲得新的體驗并與生活的美進行鏈接,進而反哺到社會各行各業,孵化美育生態,最終輻射到新層次的美育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體現了對中央美術學院加強美育工作的必要性的高度認同,體現了對老教授們心系藝術人才培養,不忘初心,不懈追求,推動美術教育事業、美育工作發展的充分肯定。那么如何看待美術教育事業和美育工作之間的關系呢?我們不妨用一種辯證的視角來看待二者的聯系。一方面,美術教育事業本身是美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育工作的直接體現,是通過美術來培養學生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另一方面,美育工作除了美術教育,還包括音樂、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方面的教育;除了美育理論工作,還包括美育實踐活動。美術教育事業和美育工作二者相互催化,是表達對美好的向往的手段。我們希望越來越多更加成熟的美育實踐活動得以分層落地,拓寬路徑,豐富內涵,把美帶到生活的每一個元素中,讓人們得到視覺和心靈的震撼與溫暖。美育絕不僅僅是一桌藝術大餐,而更應該是一棵大樹,其樹根、樹干、樹枝、樹葉分別發揮作用,自足生長,形成合力,向美而生。我們不僅要胸懷“大愛之心”去育人,還要作用于今天的美育發展,形成新的熱潮。也就是說,當今的美育工作更應扎根于時代,培育胸懷人民的藝術創作者,塑造具有豐富內涵的藝術價值觀,肩負中華美育精神的傳承與弘揚,讓青年一代吸收美、釋放美、循環美,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央美術學院作為美術創作的引導者,不僅要胸懷“大愛之心”去教書育人,還要以“大美大藝”的標準追求去創作,堅持用優秀作品講述好美的故事,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三)踐行勞動美,共建新時代美好生活
勞動美是重要的美育主題之一,是美育不可或缺的要素。從根本上來看,勞動美育的實踐路徑在于通過勞動過程來習得美,評價美,欣賞美,以及進一步激發創造美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正如唯物主義審美觀所認為的那樣,“客觀的美的對象與主觀的美感都是在生產勞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2],“勞動過程和勞動主體共同分享優美、恬美、壯美等美學形態”[13]。
勞動美育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美與中國新時代美育的重要結合點,指導著中國化的美育教學法的重要實踐。中央美術學院人不忘藝術初心,不辜負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銘記傳承,扎根時代,助力中華文化藝術精髓的長久延續。建黨百年之際,中央美術學院翻開了美育的新篇章,教育教學工作向縱深開展,“雙一流”的美育工作建設也進入了全新的進程,通過美育來回饋社會的方法更加豐富。比如,鼓勵引導廣大師生堅持從社會勞動實踐中發掘創作靈感和素材,深入田間地頭、廠礦企業等,開展“為身邊的勞動模范造像”“為各行業勞動工作者寫生”等眾多勞動美育實踐活動,用藝術形式讓勞動的美感得以展現。
每個人都是勞動者,也是美的親歷者,勞動美來源于勞動實踐,勞動美育的實踐根基也在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藝術家亦是勞動者。如“最美奮斗者”周令釗先生,幾十年扎根生活,用自己的藝術勞動創作了開國大典時懸掛于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油畫《五四運動》和巨幅壁畫《世界各國人民大團結》等,主筆設計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旗、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勛章和獨立自由勛章等,還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紀念郵票作品等。另外,周令釗還與毛主席“合作”設計了《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會議·集體模范獎狀》[14]。在周令釗先生等藝術勞動者的感染下,以及勞動美育活動的廣泛開展,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投入勞動主題的創作實踐中。2021年,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團隊以“大國工匠·畫卷”為主題,以實驗藝術剪紙的表現形式,將多位勞動者的形象拼接成一套作品。在學生們看來,正是這些默默堅守在各自平凡崗位上的“大國工匠”鑄就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繁榮富強。這些有耐心、有恒心、有敬業之心的“工匠們”默默勞作的場景,激勵著新時代的青年人埋頭奮進,砥礪前行。此次“大國工匠·畫卷”系列創作是“為勞模造像”系列創作活動的延續,是學生們自發組織、主動參與的活動,體現了青年學生積極向上的審美實踐熱情,也是勞動美育融合教育的鮮活案例之一。
在勞動美育的實踐方面,我們要特別注意勞動只有分工不同,而無高低貴賤之分;勞動美可以產生于音樂、美術、雕塑、篆刻等藝術的腦力勞動中,也可以直接產生于工業、農業、服務業等行業的體力勞動中。如“寧愿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的時傳祥,是勞動美的典型代表,體現了一種愛崗敬業、勤勞奉獻的美;又如“最帥交警”孟昆玉[15],日復一日做著相同的動作,凝聚著寒來暑往的堅持,體現了一種克己奉公、大愛無私的美。
結語
以勞動為原則導向的生活,決定著人類生活性質的改變和人類新型文明的開啟,認識勞動、學習勞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過程。勞動就是力量,審美就是主張。明確勞動美在新時代美育中所具有的一體多元的意義,并為其構建以美育人的實踐方案,這對我們逐步形成以勞動美為美好生活經驗的時代風尚能夠起重要作用,同時這也是塑造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
新時代的勞動美育工作者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思想,大力弘揚時代精神,緊緊把握勞動美育精神實質和教育規律,深入廣泛研究勞動美育思想歷史形態,深刻洞察社會發展,立足時代需求,傾聽人民心聲,以夢為馬,不負韶華,不斷豐富新時代勞動美育內涵及傳播載體,主動承擔起講述勞動美育故事的社會責任,當好勞動美育的傳播者,創作出更多無愧于偉大時代、無愧于偉大民族、無愧于偉大人民的優秀藝術作品,為新時代凝聚美的向心力,綻放美的光彩,創造美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相雅芳.“勞動美”何以可能:兼論馬克思美學思想的當代價值[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0(9):67-73,10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EB/OL].(2019-6-23)[2023-5-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7/t20190708_389416.html.
[4]劉登琿,李華.“五育融合”的內涵、框架與實現[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0,3(5):85-91.
[5]劉欣.新時代勞動教育與美育融合發展的邏輯理路、融通困境及其實踐路徑[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3(6):97-106.
[6]肖菊梅,屠錦慧.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中“勞動美”的發掘[J].教學與管理,2021(33):82-85.
[7]李濤,張陸一.延安魯藝精神傳承視角下高校審美教育研究[J].藝術科技,2017,30(12):78.
[8]尹鼎為.從“英模速寫”到“勞模”圖式的構建:談吳作人《特等勞動英雄李永像》的創作[J].榮寶齋,2015(11):172-179.
[9]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10]曹雅麗.范迪安 以藝術之名向勞動致敬[J].中國紀檢監察,2022(9):61-63.
[11]新華社.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J].美術,2018(10):6.
[12]于斌.必須對大學生進行勞動美的教育[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4):32-33.
[13]鄭楊.“十七年”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勞動美[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55-57.
[14]周博.新中國美術家:周令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15]本刊編輯部.孟昆玉:北京最帥交警[J].人民公安,200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