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開展練習課教學既需要面向全體學生,又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在設計練習課時,教師需要確保習題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并且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靈活調整練習課開展策略。從實際教學角度來看,當前我國小學數學練習課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如習題形式單一或練習目標不明確等。為解決這一現實困境,文章提出多元化措施以提高小學數學練習課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練習課;習題
作者簡介:陳靜(1975—),女,江蘇省鎮江市桃花塢小學。
練習課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科學有效的練習活動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和內涵的理解。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練習課設計形式,以學生實際學情為導向,為學生構建新穎、多元化的練習課堂,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養成。
一、小學數學練習課概述
(一)小學數學練習課
練習課作為數學教學課型的一種,以習題為載體,以練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新學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1]。小學數學練習課分為新授課練習課和復習課練習課。在開展新授課練習課時,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在學完新知識后,通過對基礎知識進行少量變式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開展復習課練習課時,教師往往會專門預留一節課的時間為學生展開針對性復習內容的練習[2]。從學生層面來看,小學數學練習課要求學生熟練運用知識,并在實踐過程中結合自身已有的知識結構,探究新知識的應用[3]。
(二)練習課的重要地位及特殊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要想獲得對數學知識的正確認知,學生就需要經歷實踐探究的過程,并在實踐中感悟新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其應用方法。由此可見,數學練習課在任何一個學段中都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非常重要[4]。
從實際教學角度來看,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個體差異性,不同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各不相同[5]。如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相對較差,但在課堂中卻較為活躍,能夠與他人共同解決學習問題;部分學生雖然基礎知識掌握能力較強,但卻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完成全過程的學習活動。因此,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練習課的教學研究重點在于如何通過多元化設計的方式,確保練習課程能夠滿足學生層次化、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在此研究過程中,教師需要著重關注學生的實際學情,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導向,確保練習課整體結構具有較強的框架性和系統性。
二、小學數學練習課現存問題
(一)練習目標不明確、單一
練習目標不同于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嚴格遵循教學大綱以及相關教學規范,以落實各項教學目標。但小學數學練習課的練習目標并沒有固定的格式,無論是練習內容還是練習目標,都由教師自主把握。倘若教師沒有明確的練習目標,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活動出現隨意性,無法確保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從實際教學角度來看,在練習課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雖然能夠為學生設計明確的練習目標,但其設計的練習目標缺乏生成性。如部分教師會從歷年期末考試題中選擇一些習題作為練習課的補充,或者結合學生所學知識點進行變式練習。但從學生角度來看,這些練習題僅僅是要求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進行二次理解,學生并未深刻領悟數學知識間的不同,以及這些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鍛煉。
部分教師還存在練習目標單一的問題。少數教師認為練習課就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因此將教學重點全部放在知識層面,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解決新授課中存在的問題,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以“毫米、分米的認識”為例,在教學這節課時,教師通常會為學生提供大小、長短不一的物品,要求學生利用不同計量單位進行換算或計算。雖然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認識不同的計量單位知識,但學生并沒有利用不同計量單位對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測量,導致部分學生僅僅能夠在課本中體會到分米和毫米的差距,但在現實生活中測量某一物體時,依舊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最佳的測量工具和正確的計量單位。因此,倘若教師一味地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意識,是無法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素養的。
(二)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忽略學生學習效果
部分教師在練習課開展過程中過于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如在教學進程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一些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將練習課時間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沒有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和練習的時間,師生之間缺乏應有的課堂交流。學生在練習課開展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地位,解題思路不明確,練習思考不充分,學習效果不明顯。
部分教師在練習課開展過程中不夠重視分層教學。如一些教師并沒有為學生設計分層練習題,依舊讓所有的學生都做統一的練習題。大多數教師能夠正確認識分層教學的重要性,但卻無法有效結合學情和學生思維認知發展規律設計分層作業。
(三)反饋評價低效
小學數學練習課反饋評價低效主要體現在部分教師沒有充分利用反饋,教學評價手段單一。以沒有充分利用反饋為例,部分教師在練習課結束前通常會讓學生上交練習作業,再現場進行審閱,統計學生的做題情況。在此期間,部分教師并沒有細致地詢問學生做錯的原因,而只是關注學生做錯題的數量。倘若教師無法了解學生做錯題的原因,就難以有效調整自身教學行為,有針對性地為學生進行講解。部分教師收集的反饋信息存在無效性,如一些教師會采取口頭或者要求學生舉手的方式統計學生的做題情況,但小學生普遍自尊心較強,這種方式可能會導致部分學生不愿意如實反映自己的做題情況。因此,淺表化的反饋方式和無效化的反饋信息都會導致小學數學練習課反饋效果大打折扣。
以教學評價手段單一為例。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認知正處于發展階段,因此小學教師應該采取激勵性的方式鼓勵學生解決學習問題,使其樹立學習自信心。但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在練習課上基本都是與學生對完答案或者講解完較難的題目后就結束了這次課程,缺少對學生練習內容的評價環節。部分教師雖然能夠為學生提供教學評價,但也僅僅將重心放在了答案是否正確以及學生的解題思路上。倘若教師沒有以積極正向的方式鼓勵學生重新審視自身的學習問題,就容易導致學困生或者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畏懼心理。
三、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練習課有效性的策略
(一)重視教學方法
要想充分發揮練習課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重要價值,需要教師重視教學方法。傳統教學大多以教師單方面教學為主,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能力,但卻忽略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師在開展練習課時,需從多方面多角度出發,避免單純地為學生提供模式化的練習題,而是需要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并發表自己的觀點,練習內容以及難度也需要根據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靈活的調整。
(二)優化教學設計,提高練習課的針對性
練習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達到理想學習狀態。練習課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練習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練習目標時,需要嚴格遵循這幾點原則。首先,教師需要確保練習課教學目標能夠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三個維度進行綜合考量。如教師需要考慮該練習題是否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是否能夠改善學生原有的學習方法,以及是否能夠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橋梁。其次,教師需要認真分析每節課中的重難點內容,并按照重難點教學內容設計相應難度的習題。每種習題的比重都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配調整。最后,教師還需落實差異化原則,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為其設計不同的練習題,將分層教學理念充分融入練習課中,根據學生的薄弱之處設計出有針對性的練習題,幫助學生精準解決學習短板。
(三)精選習題,摒棄題海戰術
部分教師在練習課中會利用課本習題或配套的練習冊讓學生展開練習。雖然近些年來練習冊的設計越來越符合學生的認知思維發展規律,但卻難以有效匹配學生多樣的學習問題。因此,教師需要革新自身的練習課教學理念,在選擇練習題的過程中,應當采取自主設計原則,摒棄題海戰術,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以及近期表現,依據練習課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大綱自主設計習題。
以“克與千克”的練習課為例。在實際生活中,小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倘若教師一味地利用課本中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練習,容易導致缺少生活經驗的小學生無法理解題目的內涵。因此,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化案例為學生設計習題。如教師可以在題干中設計“一袋鹽重500( )”“一袋方便面重85( )”的內容。通過這種生活化的案例,能夠進一步拉進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加深數學概念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題干中的某些物體作為參照物,使學生探究其他物體的重量。如教師可在題干中要求學生探究一個蘋果的重量是200克還是200毫克,隨后再要求學生探究一個西瓜的重量。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到蘋果與西瓜重量之間的顯著差異,以此加深學生對計量單位以及實際生活中各種物品重量的認識。
(四)豐富練習形式,增強練習課趣味性
要想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對練習課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豐富練習形式,構建生活化的練習情境,增強練習課的趣味性。在生活化情境構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信息化設備為學生展示視頻、播放音頻等,充分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等多種感官。
以“百以內加減法”的練習課為例。教師可為學生創設一個教學情境,如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小朋友去玩具商店買玩具的視頻。隨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視頻中每種玩具的售價記錄下來,如洋娃娃15元,恐龍模型50元,玩具小熊10元,玩具汽車25元……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寫下自己想要買的玩具,再讓學生計算這些玩具的總價。教師還可以在這道練習題中為學生設立各種要求,如要求學生在100元內買到最多的玩具。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練習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對各種數字進行計算。
(五)開展多元化練習活動
從認知思維發展規律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勝的心理特征。因此,在練習課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來開展多樣化練習活動。
以活動促教育是近些年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新時代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了解數學知識對個人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而不是單純地要求學生在各項教學指標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活動。例如,相較于完成練習冊中的各道習題,學生往往更傾向于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完成練習,并向師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因此,教師在練習課開展過程中,應當多給予學生上臺鍛煉和展示的機會,并且盡量讓不同的學生上臺演示,還要著重關注性格內向以及不愿意主動舉手的學生。
(六)構建高效的練習反饋評價機制
在開展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在練習期間的行為動機以及學習思維發展,采取正向激勵的措施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倘若部分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只會用一種解題方法解題,教師則需要為這部分學生提供其他解題思路,并試圖引導其建立新的解題路徑;倘若部分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有效解答問題,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的解題步驟引導學生,并幫助學生理清后續解題思路。
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科學合理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思路以及習慣,教師需要重視練習課目標以及內容的設計。小學數學教師只有重視學生實際學情,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導向,不斷調整練習課設計策略,落實新型設計理念,才能充分發揮練習課的教育價值,推動小學數學教育以及學生數學能力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利東.基于心理干預轉化學困生的實踐探索:以小學數學練習課為例[J].名師在線,2022(26):58-60.
[2]國菁.關于小學數學練習課講授的有效性思考: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材為例[J].試題與研究,2022(28):100-102.
[3]劉巖.小學數學練習課融合信息技術策略探究[J].華夏教師,2022(5):55-57.
[4]秦雅嫻.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練習課的實踐探究[J].考試周刊,2021(58):80-81.
[5]陶權.淺談小學數學練習課的教學設計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