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婷婷
內容摘要:技工院校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和其情感需求、審美興趣密切相關,所以為提升語文教學成效,需要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全過程貫穿美育美文,促進學生不斷提升審美能力,實現健康、全面發展。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現狀,探討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美文的重要性,并提出具體滲透策略,以為相關教育者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美育美文 技工院校 語文教學 有效路徑
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美文,不僅符合學生學習需求,還有利于創新語文教學模式,促進語文教學質量及效率提升,并推進學生全面發展。技工院校語文教師要結合以往教學經驗,基于教學目標不斷探索與創新語文教學方案,全面滲透美育美文,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調動其學習動力,使學生同步提升專業素養和思想素質。
一.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現狀
近年來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社會各領域對技工的需求量持續增加,并且技工薪資也不斷上漲。而各行各業雖為技工類人才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和發展機遇,但對這類人才也提出更高的技能及素養要求,所以技工院校要充分結合社會需求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為社會輸出更多高素養、高技能、綜合型、時代性專業人才。語文學科是技工院校各專業教學中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在高素質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技工院校在開展語文教學中要結合市場需求深入探究新型語文教學模式,不僅要教授學生語文知識,更要在教育全程滲透美育德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還存在諸多不足。首先,很多院校的語文教學理念不符合新課標要求,一些技工院校語文教師仍深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課堂教學中缺乏先進、系統且完善的教育理論支持,難以為實際教學提供有力指導[1]。而這種滯后的思想觀念也影響課堂教學模式創新,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另外,很多技工院校在開展語文實踐教學期間,所建立課堂教學模式基本和中學語文沒有差異,不夠關注立足技工院校專業視角優化教學模式,使得所構建語文教學課堂缺乏職業技術特征。其次,技工院校語文課程觀念不符合辦學模式。在新時期環境下,要求技工院校積極創新課程觀念以及教學模式,以培育更多高技能、高素質人才。但實際上,很多技工院校對相關人才培養理念的認識不夠全面,人才培養中更加關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而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專業素養以及職業道德等的培養有所忽視,導致所培養人才不能充分滿足社會及企業需求,進入工作崗位后容易遭受淘汰。最后,技工院校語文教學模式以及內容不符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很多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知識只是在中學知識基礎上進行適當拓展,而大部分技工院校學生基礎較差,單一的知識學習不僅影響學生知識吸收,還會使其覺得語文課堂過于枯燥,難以調動其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不利于落實語文教學目標。
對于上述問題,需要技工院校高度重視在語文教學期間不僅關注技術培養,更要結合教學知識全程滲透美育美文,使學生思想觀念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真正的認識美、理解美,自覺發現美,進而為社會輸出更多優質的、高素質、技術型專業人才。
二.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育美文的重要性
美育主要指的是在教育教學工作開展中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理解美的能力,也稱作美感教育或者審美教育,通過美育教育,可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技工院校通過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行為美以及心靈美,將美育美文滲透到技工院校教育教學活動中,首先可幫助學生拓展視野范圍,提升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使其在不斷提升思想境界背景下建立健全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情操。其次,美育美文滲透在教學中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提升學習水平,鍛煉智力發展。再者,通過美育美文教學,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積極、樂觀的思想,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活動,不斷提升學習效率及質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最后,技工院校在教學中滲透美育美文,有助于創新教學方式,拓展多種教育活動,同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核心素養,并在多元化的創新實踐教學活動期間發展其創造力。由此可見,美育其本質就是幫助學生提升思想精神境界,使其突破人名利害等相關因素制約,建立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最終獲得幸福。其實美育教育也屬于情感教育,重點是在日常教學期間關注情感滲透,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并培養高尚情操。
美文也就是優美的文章,技工院校語文教材中美文隨處可見,包括議論文、散文、說明文、古詩詞等當中都包涵很多寫得好并且價值突出的字詞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理解,深化其實踐體驗,可使學生深刻感受美文傳遞出的真正含義,接受美的教育。所以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美文,可有效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并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可通過介紹多樣化的美育知識使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使其在專業知識學習中對社會以及相關行業發展產生新的認識,新的理解[2]。除此以外,美育美文和德育教育有著密切關聯,因此技工院校要在語文教學中科學滲透美育美文,還要和德育教育思想相結合,合理創新教學模式,重構教學過程,促進教學水平提升,并同步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促進技工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社會輸出更多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掌握專業技能且具有較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三.美育美文滲透于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的有效路徑
1.融合信息化技術,開展趣味性教學
技工院校學生大部分文化基礎偏低,在語文教學期間對很多美文不能深化理解,若教師單一運用傳統固化教學模式,勢必要影響美育美文效果。對此,要求語文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打破傳統平面化、二維化的課堂教學策略,積極通過現代信息化技術更直觀、生動、立足的展示教學內容,體現教學的趣味性、娛樂性,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比如技工院校語文教材中往往會節選很多著名文學作品片段,并且其中很多片段已被改編為影視劇,像《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或者老舍、巴金等所創作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有很多部分不僅體現在文字內容中,更是以音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所以在對相關內容及主題進行語文教學期間,若教師單一的通過口述和板書等方式呈現作品語言,很難使學生在呆板的形式中感受文字的美,此時可嘗試運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播放相關內容的音視頻片段。實踐教學期間,教師可先播放教學內容相關的一視頻,之后讓學生通過文章閱讀詳細尋找文本中對音視頻內容所描述的段落,分析文本描寫和音視頻呈現之間的差異或者共性[3]。或者在課堂教學之初先引導學生泛讀課本,隨后再播放和文章內容相對照的影視劇片段,使語文教學更加生動、立體化。將音視頻內容穿插在文本教學中,可營造活躍、熱烈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了解美文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以及所傳達的人文內涵,逐漸形成審美觀念,深化認識和理解語言藝術的美。
2.創新教學形式,強化美文理解力
技工學校的學生雖然大多知識基礎偏差,但通常實踐操作能力較強,所以技工院校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更愿意通過動手促進動腦,通過實踐深化理解理論知識。因此,技工院校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美育美文,也要注意創新教學形式,主要可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創設等方法改革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成效提升[4]。比如語文教學中有一些課文可改變為微型劇本,對此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內容動手改編與再設計,也可以分組排編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劇本編排和演繹,隨后各小組間組織競賽。學生們先在小組內部圍繞劇本進行試演,隨后在班級中公開演出,以投票的方式選出最佳表演小組。在此過程中,不同小組可對比其他小組的演繹更深化的理解原文中美言美語的特征以及思想主旨,并可在教師的總結中及時明確自己在文章理解和文本表現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時加以糾正,并逐漸掌握一定審美技巧。
3.關注情感滲透,進行思想熏陶
技工院校語文教學期間不僅要關注為學生講述課本基礎知識,還要通過情感熏陶強化美育德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會涉及到閱讀教學、寫作訓練等,而實踐教學期間,無論從哪個視角入手均能發現文本中不一樣的美。如在帶領學生進行文章閱讀教學期間,可引導其深化理解文章中字詞句所蘊含的深層含義,掌握文本基本思想,并在語言文字當中滲透情感因素,促進德育美育。如在對《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進行教學期間,語文教師就可在課前先為學生講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事或者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熱門話題以吸引其關注,隨后再讓學生進行文本閱讀,標注出不認識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語句[5]。隨后教師有感情的進行文章朗讀,帶領學生共同分析文本所表達的主要思想,并共同討論“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么?”。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語文教師還可有針對性的設計課后作業,比如可讓學生想一想并講一講自己或者身邊人對人生的看法,以調動學生內在情感因素,在情感熏陶下真正體會不同的人生價值。此外,在語文教學中以情感熏陶以及形象渲染等方式滲透美文美育,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觀念,養成高尚情操。此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用逼真的動作、妙趣橫生的人和事以及感人至深的語言等創建審美情境,營造審美氛圍,使學生在濃郁的情境氛圍下獲得情感感染,引起情感共鳴,并在愉悅和諧的氛圍下產生審美欲望。比如《荷花淀》雖然描寫背景是抗日戰爭,但小說作者并未在文中刻畫冷酷且殘忍的戰爭場面,而是描寫出一幅幅如詩如畫一般的景物。語文教學中就可引導學生分析和對比文中所描述場景和抗日戰爭之間的關聯,使其深刻感受和平和戰爭之間的差異,利用反差分析感受課文所呈現的審美情境,培養學生審美素養,鍛煉其發現美的能力。又比如文章中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幾個樸素且憨厚的農村婦女形象,她們的對話看似是幼稚的語言,而實則是對丈夫的愛戀和牽掛,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表面語言發掘人物內心世界,其本質就是引導學生發現美,是美育滲透的重要體現。
4.增添課外閱讀,拓展文化視野
技工院校在語文教學期間要充分發揮美育美文的價值,就不能局限于課本教材,而要積極引導學生增加課外閱讀,以豐富語文教學知識,營造活躍、輕松的課堂氛圍,并幫助學生拓展文化視野。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一旦滲透語文課本教材內容,難以充分滿足學生全方位成長需求,為使其在進入工作崗位后更快的適應社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及技能,高效完成崗位任務,還需要語文教師關注在課堂教學期間適當引入一些課外閱讀內容,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及效率提升[6]。在內容整合期間,教師主要可結合學生興趣,有針對性的選擇課外內容,或者為其推薦有價值、有內涵的課外書,引導其在課外閱讀期間發現更多美的心靈以及震撼人心、值得自己用心學習的文化精神以及道德品質,并潛移默化的建立正確三觀,促進個人綜合素養提升。
5.積累名言警句,汲取美文精華
技工院校的學生無論是在語文課堂上還是在課后閱讀中經常會遇到很多優秀且引人深思的名言警句,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涵,這也是這些名言警句能夠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而很多文章創作中都會引用名言警句,并由此表達甚至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學生通過名言警句甚至可直接提煉文章精華,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期間要充分滲透美育美文,還要以文本內容為基礎深入研究文章語言表達方法以及文本素材創作方式,使學生更快、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由表及里的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與情感[7]。比如在對“我有一個夢想”進行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在基礎知識講解之后和學生共同分析文章內容,通過多媒體展示演講的視頻及現場畫面,使學生受到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刺激,并更深刻的認識作者想要通過文章表達的情感,由此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反思,真正理解“究竟什么是夢想?”、“夢想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除此以外,語文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發現名言警句時摘抄下來,專門組織一堂課讓學生分享自己所收集到的名言警句,講解其中所蘊含的思想,使學生在這些名言警句豐富內涵感染下獲得新的收獲,并由此拓展美育美文滲透途徑。
6.深挖德育因素,體現思政引領
技工院校在語文教學中很多課本內容都是極具思想性、內容嚴謹并且書寫規范的名篇佳作,很多文章都是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豐功偉績的記錄,通過文章學習,可使學生同步了解這些文章主人公堅忍不屈、勇于拼搏的精神。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立足專業視角分析未來自己在工作中應具備怎樣的精神,深入挖掘課文中的德育因素,結合相關因素和文章語言描寫特點對學生進行美育美文教育[8]。此外,課文中還有很多描寫優美且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文化古城等,這些文本中都蘊含大量德育因素,教師可著重結合相關德育因素展開美育美文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全面滲透美育美文,可有力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獲得審美所需文學修養、文化知識,增強美的感受力、表達力、鑒賞力,并養成高尚的志趣情操,使學生受到精神引領和智慧啟迪。所以,相關教育者要積極創新語文教學策略,結合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有針對性的創新及優化教學模式與方法,使美育美文貫穿于語文教學全過程,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黃群鋒.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德育思想的導入[J].科教導刊(下旬),2018(18):80-81.
[2]曹銘珍.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12):32-34.
[3]徐珊珊.大語文理念下職校古詩詞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江蘇教育研究,2020(36):37-40.
[4]張馨月,粟鳳華.中職語文課堂中的德育和美育融合教育探究[J].文學教育(下),2020(12):36-37.
[5]楊斌.語文美育、語文之美和教育美學[J].語文教學通訊,2020(34):1.
[6]魏其宇.淺談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高考,2019(19):187.
[7]武占英.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J].漢字文化,2019(23):76-77.
[8]宋娟.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四重奏——讓學生在朗讀中步入德育殿堂[J].吉林教育,2020(3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