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媛媛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語文作業逐漸成為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渠道。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如何優化作業設計的原則、形式,如何讓作業內容貼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如何讓作業設計貼合新課程標準,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為了提升小學語文作業的趣味性、創新性、實踐性,本文將從具體的設計案例出發,深入分析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理念。
關鍵詞:新課標理念;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課堂教學
基于新課標理念以及“雙減”政策,當前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方向主要有兩個,一是減少學生的作業總量以及完成作業所需的時長,二是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具體包含內容、形式等多個方面。設計具有實踐性、開放性、拓展性的作業內容,學生能夠產生學習積極性,嘗試性地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學習風格的學習方法。區別于以往的作業設計,教師將小學語文作業視為聯系課堂教學與課下學習的重要紐帶。
1? ?優化作業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1.1貼合具體學情,擬定分層化作業
一直以來,學生間存在個體差異性。一般來說,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不局限于學習能力,還包含學習風格、學習需求、自然興趣點等諸多層面的差異。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在設計作業內容時往往按照統一且大量的觀念布置課后作業。然而,從實際的作業完成效果來看,由于學生間存在個體差異性,所以,經常是學優生在大量同質且簡單的例題中喪失探索的欲望,而學困生卻難以理解題目的要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不僅要重構作業設計理念,還要設計差異化的作業內容。這樣一來,無論是學優生,還是學困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作業內容,提高學習效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狼牙山五壯士》為例,在復習“堅強不屈”這個詞語時,教師擬定了下述幾種作業內容。畫面聯想:結合文章內容,在提到“堅強不屈”這一成語時,你想到了哪些畫面?詞語應用:“堅強不屈”一詞可以如何應用?靈活拓展:“堅強不屈”一般用在哪些人物身上?這個詞語一般出現在怎樣的故事描述中?該詞語經常存在于哪些場景?結合循序漸進的作業問題以及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以及學習能力篩選相應的作業組合。一般來說,教師并不會明文規定某些學生要做某些作業,而是鼓勵他們充分調動自己的學習積極性,盡可能多地實現知識點的理解、應用與遷移。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了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分層化的作業內容不僅能調動不同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從中了解、分析多元的學情。根據學生的自主選擇,教師能夠最大限度地連接課堂教學與課下學習。
1.2立足單元整體,擬定大跨度作業
從課程標準的內容來看,新時代的語文教學講求培養小學生樂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掌握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針對每個單元的多篇文本,教師要從單元情境出發,依托大跨度的作業將有關聯的文本內容連接起來。與此同時,為了培養學生形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教師還可以引入諸多學習項目。在小組合作模式的探索過程,學生既能提升自己對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又能根據具體的作業內容提升自己的學科核心素養。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學為例,通過本單元的講解,學生將學習《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寒食》《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藏戲》等文本內容。由于上述文本皆與民俗文化、傳統文化有關,所以,在布置寫作任務時,學生除了可以記錄家鄉的習俗之外,還可以描述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民俗文化。由于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從本章節的內容出發,相繼講解了多篇描述民俗文化的文章的框架,所以,學生能夠明晰:“如何挑選合適的民俗文化”“如何利用寫作技巧描述民俗文化”“如何將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文章”。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促進師生間的互動,教師還要求學生在最終的作品旁附上思維導圖,這樣一來,教師不僅能獲取學生的所思所想,還能在不經意間監督他們按照一定的邏輯鋪設作文內容。從教材內容來看,教材中的每個單元均包含不同學科的核心素養。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單元復習時需要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融入作業設計。憑借大跨度作業,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理解單元內容,實現文本間的串聯,達成單元教學目標。
1.3貼合學科特點,融合實際生活
作為一門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學科,小學語文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新課程標準的內容來看,小學語文旨在培養學生積極觀察、感知生活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力與想象力。憑借綜合性、融合性的小學語文作業,學生將重構以往的學習模式,致力于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將自己與具體的知識點連接起來。通過長期且科學的訓練,學生逐漸提升自己的語言經驗、語言直覺、語言表現力以及思維能力。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只有一個地球》為例,從文章內容來看,《只有一個地球》旨在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基于整節課的學習,教師布置了一個調查活動。“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該如何保護周邊環境?”考慮到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PPT中羅列出“日常生活”“外出旅游”“購物”“娛樂”等關鍵詞。接下來,學生將以小組為基礎,利用互聯網、書籍、雜志等多種渠道調查信息,了解環境問題,分析具體的環境保護舉措。區別于以往的成果匯報,教師要求學生以PPT的形式進行匯報。依托具體的匯報內容,教師能夠明晰學生的探索流程。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運用語言知識進行溝通與交流,因此,要想提升作業的融合性,就要以具體的生活案例為基礎。憑借多元、豐富的生活元素,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依托親身體驗,理解、應用具體的語文知識點。
2? ?優化作業形式,提高學習質量
2.1調動多元感官,增強體驗感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布置語文作業時以抄寫、默寫、背誦為主。雖然上述作業形式能夠讓學生重復記憶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但是從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來看,單純的抄寫、默寫、背誦只能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要想實現知識點的靈活遷移,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結合他們的自然興趣點調動其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一般來說,小學生獲取經驗、知識點的主要渠道就是游戲或實踐,所以,真實的感官體驗總能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進一步實現文本的創新。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走月亮》為例,在預學階段,教師擬定了一個“看月亮”的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通過自己的觀察記錄月亮的形態、月亮的圓缺變化以及月亮的運行軌跡。為了增加課堂互動,教師要求學生以日記、攝影、繪畫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考慮到知識的積累以及教學內容的拓展,教師鼓勵學生以月亮這一意象為基礎搜集多元的內容,如對學生提出“有哪些涉及月亮的傳說和詩句?”等問題。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首先就學生的作業內容進行互動,隨后,針對文章中的內容,教師再展開詳細的講解。當學生逐步掌握了本節課的專業知識點后,教師擬定了如下的課后作業:如果說月光是“我”與阿媽之間的紐帶,那么你與故鄉、母親的紐帶是什么?結合這一寫作作業,學生紛紛調動自己的想象能力,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文章。要想發揮學生的多感官參與積極性,就要增加作業形式的靈活性。通過具體的生活場景以及豐富的作業形式,學生逐步調動自己的邏輯思維以及想象力。值得一提的是,創新作業形式的最終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體會文章中的人文內涵。因此,教師要做好前期的作業引導。
2.2引入語文實踐,強化自主學習
從新課程標準的內容來看,新時代的小學語文強調了其獨有的育人功能。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基礎,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基于上述理念,逐漸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實踐活動是引導學生從理論過渡至實踐。通過多元且豐富的實踐內容,學生可以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信息分析、應用、遷移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另一方面,實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所以,生動且富有趣味性的實踐活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使其主動將課堂教學與課下學習連接起來。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丁香結》為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拼讀、賞析文中優美的句子,理解丁香結的隱含意義。與此同時,由于丁香結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所以,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后以情景結合的方式進行仿寫。
3? ?創新作業設計,提升綜合能力
3.1設計融合作業,實現跨學科思考
從新發布的課程標準中可以發現,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育出現了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以及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其中,在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中,整本書閱讀以及跨學科學習逐漸成為教師關注的主要對象。基于上述理念,學科與學科間不再存在明顯的邊界。教師既可以憑借跨學科的內容填充教學資源、優化課程講解,又可以依托跨學科的內容豐富作業設計。通過融合作業,學生逐步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以及學科核心素養。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宇宙生命之謎》為例,作為一篇科普類的文章,《宇宙生命之謎》中有大量的天文學知識。在前期的學情了解中,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生動、有趣的天文現象總是樂于了解、樂于探討。基于上述特點,教師在預學階段擬定了一個小組討論任務:“除了地球,還有哪些天體可能存在生命體?”“太陽系中有哪些天體?這些天體在位置的分布上有哪些特點?”針對上述任務,學生首先要查詢天體的相關資料,了解太陽系中的諸多天體。隨后,為了優化展示的效果,學生嘗試以繪畫、PPT、動畫設計、視頻剪輯等多種渠道將自己的所查、所學融入其中。相比以往的作業內容,上述學習項目需要語文、美術、科學知識的融合。學生在完成融合作業的過程中,不僅能明晰語文專業知識,往往還可以通過對其他學科的了解、認知實現全面發展。
3.2創新作業設計,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創新能力、創新意識逐漸成為教師關注的重要能力。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內容時,不僅要注重知識點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還要從創新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憑借循序漸進的引導以及作業問題的設置,學生逐漸實現對知識點的理解、應用與遷移。受年齡的限制,小學生往往無法快速理解難度較大的問題,所以,如何以更合適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向他們輸出開放性的問題,成為教師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以部編版小學語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例,在預學階段,教師擬定了一個學習任務:寬松式家庭教育和嚴格型家庭教育哪個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此過程中,學生將從自己的親身感受出發,依托理論,匯總、分析、豐富自己的觀點。教師并不干預他們的思考,而是鼓勵他們盡可能地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組織辯論賽,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由于辯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他們總能從自己的經歷中提取諸多觀點。值得一提的是,創新型的作業內容往往沒有固定的答案,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打破傳統的學習習慣及理念。與此同時,當他們在具體的學習項目中產生分歧時,教師不應急于糾正,而是要鼓勵他們自己發現、摸索出最終的答案。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作業設計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與使命。一方面,語文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總結,是課堂教學與課下學習的紐帶與連接。另一方面,語文作業作為學生學情的體現,能夠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教學思路。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重構作業設計的理念,依托實踐性、創新性、開放性等多個原則,不斷豐富、優化作業的內容與形式。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無論是作業設計的內容、呈現方式,還是評價方式,都有了新的發展。針對這一特點,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獲取學情。教師憑借對教材內容、課程標準以及學情的理解和把握,設計差異化、層層遞進、貼合學生學習需求的語文作業。
參考文獻:
[1]蔡敏.以功能為指向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實踐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12):71-75.
[2]陳瓊.淺析“雙減”政策下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措施[J].新教師,2022(11):45-46.
[3]趙紅霞.探究“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策略[J].新課程,2022(43):192-194.
[4]韓蕾.淺析“雙減”背景下如何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安徽教育科研,2022(3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