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化,素質教育進一步得到落實,初中美術教學也逐漸受到重視。本文從激發學習興趣、豐富美術知識、培養審美能力三方面分析新課改下的初中美術鑒賞教學的意義,從創新教學方法、創設問題情境、鼓勵教學、開展實踐活動、挖掘美術作品內涵、創設表演情境六個方面探究新課改下的初中美術鑒賞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美術;鑒賞;教學
新課改重視學生美術興趣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激發學生美術興趣為支撐點,使學生積極投入美術鑒賞活動中,深入分析、學習、探究美術作品,增強在鑒賞教學中的體驗感,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掌握鑒賞技能,形成對美術作品的獨到見解,從而提升美術審美能力。
1? ?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美術鑒賞教學的意義
1.1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改背景下,美術鑒賞教學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具有重要作用。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支撐作用,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探究動力,美術鑒賞教學對學生美術興趣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美術鑒賞教學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美術知識視野,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的了解,促使學生多方面了解美術作品,通過審美能力的提升,對美術學科產生學習、探究興趣。同時,美術鑒賞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使其形成創新意識。美術鑒賞對學生綜合美術能力的提升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美術鑒賞教學對學生的繪畫技巧、美術感悟、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在提升學生繪畫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多元評價能力,使學生能夠綜合看待自己的美術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2豐富美術知識
美術鑒賞教學能夠在豐富學生美術知識的基礎上,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全方面了解美術學科。通過美術鑒賞教學,學生可以了解、探究大量優秀美術作品,汲取豐富的美術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形成審美素養,從而提升核心素養。
1.3培養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的發展是美術鑒賞教學對學生最直觀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素質教育得到進一步落實和貫徹,而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美術鑒賞教學對落實素質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美術鑒賞教學可使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其對美術作品具有獨特的認知和見解,對學生個性發展和欣賞能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隨著學生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的提升,學生更加容易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2? ?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美術鑒賞教學策略
2.1創新教學方法,整合教學資源
新課改的實施,明確提出培養核心素養的要求,圖像識讀是美術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高效、高質量美術鑒賞教學的重要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資源逐漸步入初中課堂,內涵豐富的教學資源具有較強的便捷性。教師在開展美術鑒賞教學時,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將圖片與文字、圖片與視頻有機結合,高度整合美術鑒賞教學資源,促進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了解美術知識,增強學生在美術鑒賞學習中的體驗感,使他們形成圖像識讀能力,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
圖像識讀是指運用分析、觀察、解析等能力賞析美術作品、圖像、視頻等,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美術鑒賞教學活動,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明確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依據因材施教原則開展鑒賞教學,培養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發展其美術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春天的暢想》一課時,教師可圍繞春天的美景和色彩展開,利用生活中春的氣息,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明確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關系為教學重難點。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搜集關于春天景色的圖片,整合相關教學資源,將搜集的教學資源以幻燈片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并與學生展開互動,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同時,教師可以從顏色、線條、構圖、畫技等方面賞析美術作品,使學生快速掌握美術作品內蘊含的美術知識,讓學生明確自然美與藝術美之間的異同,將自然美與藝術美相聯系,提升審美能力。
2.2創設問題情境,提升探究能力
師生互動是推進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發散學生思維,提升其探究能力。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有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分析教學內容,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對學生而言,師生互動有利于增加師生交流頻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教師的鼓勵和關注,調動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積極性;對教師而言,可以在與學生交流互動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深度,能夠明確掌握學情,為后續教學打下基礎。由此可見,師生互動教學模式對美術鑒賞教學具有重要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增加師生互動頻率,提高美術鑒賞教學質量和效率。同時,師生互動模式與問題情境教學方法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上冊《獨樹一幟的中國畫》一課時,圍繞對我國古代美術作品的鑒賞展開,以掌握中國畫具有的獨特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作為教學重難點。這部分內容對學生歷史、人文、審美等方面能力的要求較高,同時也具有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與美術作品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但要避免灌輸式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美術鑒賞教學活動,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運用問題情境和互動式教學,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指導。
2.3運用鼓勵教學,激發參與興趣
鼓勵教學對美術鑒賞教學具有重要作用,美術賞析教學是主觀性較強的教學,即學生對美術作品的主觀評價和感受。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忽略對學生的鼓勵,學生則容易迷失自我而“人云亦云”,難以形成獨特的認知和理解,與新課改對初中美術鑒賞教學的要求和教學理念相悖。美術鑒賞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獨立鑒賞能力。針對學生的觀點和想法,鼓勵教學可以給學生最直觀的反饋,使學生明確自身觀點和想法的正確性,樹立鑒賞自信,培養學生獨特的鑒賞能力。同時,鼓勵教學的應用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初中階段學生的向師性雖沒有小學階段激烈,但仍強烈,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同和關注。教師在開展初中美術鑒賞教學時,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點,通過鼓勵教學激發學生對美術鑒賞教學的參與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下冊《裝飾畫》一課時,圍繞裝飾畫的設計知識、構成、賞析等,以發現材料的美感、靈活選材為教學重難點。這部分內容重視學生的理解和觀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依據審美能力將學生分組,以小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學內容。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了解,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依據自愿原則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根據日常觀察,選擇能力不同的學生讓其進行匯報,明確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在學生匯報之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予以點名表揚、點名鼓勵,在初步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開展匯報活動。相比小學生,初中生自我意識強烈,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教師在表揚、鼓勵學生時,要有理有據,讓學生信服,開展高效的美術鑒賞教學,落實新課改。
2.4開展實踐活動,理論實際相結合
陸游有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即從書本中得到的知識、道理不夠完善、深刻,要想真正了解相關內容,要真正參與到實踐中。由此可知,實踐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要長期、持續地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要突破課堂教學的限制,重視美術鑒賞教學實踐,科學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策略。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遠遠不夠,要在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將相關知識應用于實際中,如創作美術作品、獨自鑒賞美術作品等。所以,教師在開展美術鑒賞教學時,要突破課堂的局限性,改變“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凸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落實新課改要求。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上冊《線材造型》一課時,以欣賞、創作線材造型為主題,旨在讓學生掌握制作線材造型的方法。這部分內容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忽略了這部分內容的實踐性,學生難以將所學內容付諸實踐,不利于學生真正學以致用,難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新課改重視理論結合實踐教學,所以,教師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結合前面所學內容進行創作,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將審美能力應用于實際,形成美術核心素養。
2.5挖掘美術作品內涵,培養鑒賞能力
初中美術鑒賞教學分為狹義和廣義兩方面,廣義是指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形成核心素養;狹義是指美術作品鑒賞知識的理論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美術鑒賞教學強調在教學鑒賞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創造能力等,從多方面、多角度提升學生的美術能力,使其形成美術核心素養,所以,教師要深入挖掘美術作品內涵,探究美術作品深層次的人文性和文化素養,使學生深入學習美術作品,提升鑒賞能力。新課改背景下,重視初中學生人文素養、核心素養的內涵。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以美術知識和鑒賞技能兩個方向為切入點,深入探究美術作品蘊含的文化知識和文化內涵,從文化、背景等角度鑒賞美術作品,拓展鑒賞深度,通過與歷史學科融合,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落實新課改學科融合教育目標。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上冊《異彩紛呈的中國古代雕塑、工藝和建筑》一課時,圍繞古代雕塑、工藝和建筑的歷史、形式、風格展開,以了解中華民族藝術審美特征和風格、領悟文化內涵作為教學重難點。這部分內容具有較強的民族性和文化性,需要結合建筑歷史背景分析、學習。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搜集不同時期同一建筑的美術作品或者具有時代代表性的建筑、雕塑等美術作品,依據時間順序排列組合。根據不同時期搜集相應的資料,即美術作品蘊含的時代背景、時代文化、建筑風格等內容,在時代背景下分析、鑒賞美術作品,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鑒賞美術作品,拓展鑒賞深度,提升鑒賞能力。
2.6創設表演情境,深入感受美術
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處于兒童向少年過渡的階段,但仍具有較強的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具有精力旺盛、好奇心重的特點,想象力較為豐富。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開展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美術鑒賞教學側重于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的提升和培養,其前提是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美術作品,品味其中的內涵,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表演,感受作者筆下美術作品形象、性格特點,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以此深入了解美術作品,感受美術魅力,形成美術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上冊《獨樹一幟的中國畫》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播放鄭州歌舞劇《唐宮夜宴》的舞蹈視頻,感受唐代美人的韻味,創設表演情境。而后展示《簪花仕女圖》《韓熙載夜宴圖》,讓學生自主選擇要表演的作品,根據作品將學生分組,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推導以及自身的審美素養,將畫中人物的形象、韻味展現出來,使學生將審美能力發揮到實際中,進一步了解、感受美術作品的內涵。同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表演畫中人物的感受和對美術作品、作品背景等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形成獨特的見解,培養美術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新課改的頒布和實施,讓初中美術鑒賞教學迎來新挑戰,為貫徹落實新課改教學理念,教師要從教學理念、教學策略為切入點進行創新,利用多種教學策略,深入美術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文化、背景、構圖等方面,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等,從而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朱平.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繪畫技能的訓練方式[J].當代家庭教育,2022(31):173-176.
[2]盧宏.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24):115-116.
[3]劉艷華.農村初中美術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J].三角洲,2022(24):150-151.
[4]曹莉.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J].學園,2022,15(36):40-42.
[5]孫雙虎.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學中美育的滲透[J].智力,2022(3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