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楠
摘要:鑒于作業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作業設計應關注整體效果。“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遵循“雙減”政策下的作業設計要求,與地理核心素養進行對話,基于大單元教學內涵,設計具備系統性、邏輯性的地理作業,旨在借助初中地理大單元作業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分析“雙減”政策中的有關作業設計要求,同時結合大單元作業設計實踐,進行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雙減”;初中地理;大單元;作業設計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作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效果。縱觀當前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現狀,依然存在以下問題:其一,過于關注地理知識點鞏固、解題技能訓練,弱化了地理核心素養在作業中的體現;其二,以單個課時作業為主,致使學生學習的知識碎片化,阻礙了其構建系統性、邏輯性的知識體系。在新課程改革、“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如何優化作業設計,落實核心素養和“雙減”政策要求,已經成為一線教師關注的重點。鑒于此,教師應正確認知地理作業的價值,以學科素養為導向,基于大單元設計地理作業,旨在借助高質量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并促進學生從學習地理知識深化到能力和素養提升。
1? ?“雙減”視域下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現狀研究
“雙減”政策進一步肯定了地理作業的價值功效,倡導將作業設計納入教學體系中,基于素質教育的要求,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科學設計高質量的課后作業,確保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價值的發揮。同時,在“雙減”政策下,為了落實學科素養的要求,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設計彈性、個性、綜合化的作業,克服機械、無效、重復、碎片化的作業現狀??梢哉f,面對“雙減”政策的要求,指向地理學科素養的要求,基于大單元教學理念設計系統化、綜合性的地理作業,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縱觀當前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現狀,受傳統作業設計理念的影響,當前初中地理作業設計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地理作業數量多、類型程式化,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半p減”政策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遵循學科素養要求,基于初中生的實際情況,科學設計地理作業。但在調查中發現,當前地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常常忽視作業與地理核心素養、學生認知發展間的研究,致使設計出來的作業常常局限在選擇題、填空題等類型中,甚至一味地拔高題目難度。其次,作業聚焦課時,以碎片化作業為主。鑒于“雙減”政策的要求,地理教師不僅要精簡作業數量,還應指向學科素養的要求,以單元為導向設計綜合性的地理作業,方可依托作業助推學生成長與發展。但在作業設計實踐中,常常側重于單個課時中的知識鞏固與理解,致使設計出來的作業呈現出極強的碎片化狀態,難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作業聚焦理論知識,脫離生活實際。地理學科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凡是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內容均可成為地理作業設計的資源。但在作業設計實踐中,部分教師常常忽視地理作業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致使地理作業喪失生命力,使學生無法從生活化、實踐性的地理作業中獲得提升與發展。
2? ?初中地理大單元作業概述
2.1地理大單元教學內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大單元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大單元教學模式不再局限于單個課時中,而是指向學科素養的要求,以“學習主題”和“學科大概念”為核心,將原本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重構、組合等,最終借助主題和任務的引領,促使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并實現全方位的發展。
可以說,在大單元教學中,地理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單個課時中,而是以整體的視角,按照教材的組織,對整個單元內的知識點進行重組、整合;打破了教材的順序限制,依據某一學習主題,重新劃分知識點,并重組單元內容。另外,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也突破了教材的限制,更加關注學科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旨在通過課內外整合,促進學生的知識、思維和能力的發展。
2.2地理大單元作業特點
大單元作業就是以大單元為單位,基于真實的情境,依據地理新課程標準、學生的學習需求等,遵循“雙減”下的作業設計要求,最終設計出契合單元目標的作業。與傳統的作業模式相比,大單元作業具備綜合性、情境性和可供選擇性三大特點:綜合性集中體現了地理核心素養之間的相互聯系。地理大單元作業的綜合性,在其形式上表現為作業類型多樣化,在其內容上表現為涵蓋多個學科的知識,涉及的內容比較多。情境性則是指地理大單元作業中,更加關注真實情境的構建,且貫穿作業的始終。在大單元作業中,基于大單元作業的真實情境性,可促使學生在地理作業中從教材回歸到現實生活,使其在學習中逐漸形成一定的問題解決能力??晒┻x擇性是指地理大單元作業契合了“雙減”和新課改的要求,更加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特點,設計出的作業內容的難度具備一定的層次性,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3? ?“雙減”背景下初中地理作業大單元作業設計路徑
3.1基于核心素養確定作業設計理念
在最新的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人地協調、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大核心素養,指明了地理課堂教學的方向。同時,在“雙減”政策下,肯定了作業的功效價值,倡導將其納入教研體系中,基于學生的學情、學習規律設計能夠體現素質教育的作業,充分發揮其診斷、鞏固的價值功效。鑒于地理核心素養和“雙減”政策的雙重要求,教師在設計大單元作業之前,應遵循這一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為側重點,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既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還應兼顧學生的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例如,在《陸地和海洋》這一單元的作業設計中,就遵循這一設計理念,在緊扣地理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設計了一個生活情境:設想6500萬年之后,地球上的陸地會成為什么樣子呢?對此,有位學生認為,6500萬年之后大西洋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海洋,而地中海則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大陸上的湖泊。你同意這位同學的意見嗎?請運用所學的知識闡述理由。如此設計地理大單元作業,對本單元的知識點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融合,有效避免了重復性訓練,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同時,這樣的作業極具情境性,又貼近地理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真正提升了作業的價值功效,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長遠發展。
3.2基于教材確定作業內容
就現行的地理新教材來說,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更加關注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所形成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素養。地理教材是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具體化,也是作業設計的重要參考。因此,在設計大單元作業時,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立足于大單元的主題,并基于每個課時的內在聯系,指向新課程標準下對地理知識與技能的雙重要求,結合教材中的內容科學設計地理作業,以便于學生在作業中感悟地理知識的系統性,并從中獲得提升與發展。具體來說,在設計大單元作業時,應參考地理教材中的知識安排,緊緊圍繞單元主題,科學設計作業,以便于學生通過作業對知識進行系統理解、綜合應用。
3.3基于學情確定作業形式
在“雙減”政策和新課程標準要求下,地理教師在設計大單元作業時,應兼顧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立足于知識的關聯和整體性,科學設計作業,將其作為地理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組成。一方面,在設計大單元作業時,應尋找教材和新課程標準之間的聯系,堅持“大單元教學內容和作業內容一致性”的原則,遵循“基礎知識—能力提升—核心素養專練”的流程,設計層次化、梯度性的大單元作業,以便于學生在作業中掌握、應用知識,落實大單元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地理知識掌握情況、學習能力、學習態度、認知思維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性,教師在設計大單元地理作業時,應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則,提前做好學情分析,并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大單元作業劃分為基礎性、發展性和創新性作業,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例如,在“陸地和海洋”大單元作業設計中,就按照上述的原則,將作業劃分為“基礎型、發展型和創新型”三大類。其中,基礎型作業聚焦地理大單元基礎知識與核心概念,旨在借助這一類型題目加深知識理解,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發展型的作業則立足于大單元核心知識,圍繞“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作業,旨在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落實學科素養的要求;創新型作業,則基于生活情境,聯系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經歷,借助探究性、多樣性的作業,旨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如此一來,不僅避免了作業的重復性、單一性,也滿足了所有學生的需求,真正落實了“雙減”政策下的作業設計理念。
3.4基于大單元目標確定作業方向
作業設計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作業時要與教學目標保持一致。鑒于此,在設計地理大單元作業之前,應全面理解地理大單元教學目標,以此作為依據和方向,確定大單元作業的方向、內容等,以便于學生在大單元作業訓練中高效達成大單元教學目標。例如,在“陸地和海洋”大單元作業設計之前,就遵循這一原則,基于學科素養下大單元的教學目標:基于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的比例;掌握海陸分布的特點;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概況;掌握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特征;基于板塊構造學說,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理解板塊構造學說,并據此對火山、地震的產生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指向大單元教學目標,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了作業設計的方向:第一,運用選擇、填空的形式,為學生設計了四道基礎類型的題目,分別對應前四個教學目標,旨在借助基礎類型題目,完成知識的鞏固;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魚、海螺等生物化石的材料,為學生創設作業情境。并據此提出兩大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利用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圍繞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進行說明分析。如此一來,大單元作業緊扣大單元教學目標,可促使學生在針對性的作業訓練中進一步落實大單元的教學目標,促進了地理核心素養在作業中的落實。
3.5基于新課標設計大單元作業評價模式
面對新課改和“雙減”政策的要求,在設計大單元作業時,不僅要關注作業設計理念、內容、形式、方向的優化,還應持續完善作業評價模式。其一,從評價的標準上來說,面對大單元下作業類型、作業模式,應徹底轉變“以結果作為唯一評價標準”,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將學生作業中的參與態度、參與熱情、自學習慣、思維方式等隱性的標準都納入作業評價中,確保學生在全面、客觀的作業評價中獲得提升與發展。其二,面對“雙減”政策的要求,在設計作業評價標準時,應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借助差異化評價指標以及激勵性的評價形式,真正實現所有學生的發展。其三,從評價方式上來說,在大單元作業評價中,應遵循“評價要量力而行、重在疏導與激勵”的原則,兼顧評價方式和評價語言的優化設計。從評價方式的角度來說,可借助參與比較、網絡分享、成果展示的途徑,運用符號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評價;從評價語言來說,應持續增加激勵性、鼓勵性語言,使學生從中收獲成就感、幸福感,并運用評價語言的力量強化學習動機。最后,從評價主體上來說,應持續拓寬作業評價渠道,給每位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其在參與作業評價的過程中獲得成長與發展。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下,將作業納入教研體系中,優化作業設計已經成為一線教師關注的重點。為充分發揮初中地理作業的價值,唯有指向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基于大單元教學內涵,確定大單元作業設計理念、設計方向、設計內容、設計形式等,才能形成一套高質量的大單元作業,在達成知識目標的同時,促進地理核心素養的落實,真正實現學生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玲,魏昕,李婧婧.追溯科學探索歷程的初中地理跨學科單元作業設計探析:以“上雨澤”為例[J].地理教學,2023(1):31-35.
[2]徐葛琳.“雙減”背景下的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2(33):65-67.
[3]王娟娟.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地理單元作業設計的邏輯向度: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為例[J].新校園,2022(10):4-6,33.
[4]李屏.“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地理單元作業設計探析:以“中國的水資源”為例[J].新課程評論,2022(5):72-80.
基金項目:
本文系甘肅省蘭州市2022年度教師個人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地理作業大單元設計的應用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LZ[2022]GR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