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化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它要求教師在開展各學科教學工作時,不僅要注重為學生講授專業學科知識,同時還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融入,使學生在參與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道德素質、思想品質的提升。為此,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善于發掘學科中思政教育元素,并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鑒于此,文章首先概述了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契機,然后從當前語文課本教學資源和教學實踐角度出發,為教師找尋教育切入點提供參考,圍繞寫字教學、閱讀教學、課文賞析、寫作教學、綜合實踐教學五個維度,具體分析了思政教育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思政教育;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1-0007-03
引? 言
“為學須先立志。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立志不定,終不濟事。”小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不斷豐富文化知識,
提高個人素養[1]。小學語文作為一門極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融合了許多思政教育的元素和資源。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掘教學資源中的思政元素,有效落實思政教育工作,全面發展學生思想品質與綜合素質。
一、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的契機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應不斷更新變化。與此同時,各學科的課程資源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新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更加突出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與關注,強調在講授學科文化知識的同時實現對思政教育的滲透,為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供有利的條件。立足當前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實際情況,將語文課程教學資源和思政教育進行充分的融合,不僅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根本途
徑[2]。在日常課程教學過程中,課本中的各類教學資源為思政教育和語文教學工作的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契機。
首先,語文教學在內容上與其他學科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日常課程教學和實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語文課本教學資源中融合了許多豐富的文學教育素材,這些豐富的教育素材在落實思政教育的實踐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價值,是落實思政教育和語文教學融合的有力抓手[3]。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掘這些教育資源中的育人元素,從文學作品內涵的角度出發,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的思想情感。
其次,目前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了許多英雄人物傳記類型的資源。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時,就可以圍繞這些課文中歷史人物身上的優秀事跡和精神進行解讀和發掘,引導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主動汲取歷史人物身上高尚的思想和優良的品質,以達到提高學生思想品質的教育目的,將思政教育的工作切實落實到語文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
二、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魅力漢字,在寫字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
漢字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凝聚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情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立足于學生的學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思政教學的實際需求,充分發掘語言文字的魅力,從文字的內涵出發,融入思政元素,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學生的情感。
首先,在趣味識字中滲透思政元素。日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借助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識字學習的興趣,同時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如繪本識字教學、兒歌識字教學、游戲識字教學等。教師要通過靈活設計識字教學活動的方式滲透思政元素,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識字學習過程中感悟文化知識以外的育人元素[4]。例如,在教學“情”和“請”這兩個字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區分和理解記憶,教師就可以引入猜謎語的方式,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和理解記憶:“‘言來互相尊重,‘心至讓人感動。”在這種趣味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準確區分兩個字的意義,同時也能明白與人相處要言行有理、真誠待人。
其次,在遣詞造句中滲透思政元素。《天地人》是學生開始小學語文課程學習的第一課,教學內容以水墨國畫為背景呈現了“天”“地”“人”“你”“我”“他”六個漢字。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由大到小的角度逐步引入學習內容:天地之間承載了萬物,而人作為天地之間最具有智慧的組成部分,是所有社會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你”“我”“他”是人際交往最常用的代詞。將這幾個漢字作為語文第一課的學習內容,不僅顯示了傳統文化對人與自然的尊重,還體現了與人交往之中平等、尊重的重要意義。教師在引導學生遣詞造句時就可以以“人”為題,配合圖畫課件對“我是中國人”“助人為樂”等主題看圖說話,通過圖畫講
解、學生參與的互動學習活動滲透品德教育。
(二)言近旨遠,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語文閱讀學習活動是學生獲得精神審美體驗,提升精神思想品質以及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引領學生發掘其中蘊藏的思政元素,陶冶學生的情操。
例如,在五年級第四單元的內容中,《示兒》《題臨安邸》《己亥雜詩》三首古詩極具愛國主義情懷和色彩。在上述古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引領學生閱讀去體會詩人蘊藏在詩句中的那種對國家深沉的熱愛以及濃厚的情感。如《示兒》中詩人陸游對收復失地、統一的迫切希望,《己亥雜詩》中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等都能夠給予學生最真實的情感沖擊。又如,在《少年中國說》的閱讀學習中讀出青少年的朝氣蓬勃以及作者對青少年殷切的盼望和希望;從《小島》中感悟邊防戰士用自己的行動去表達自己愛國的決心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一單元的內容都能夠與思政教育的主題進行深入的融合,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政教育的內涵和價值。
以《圓明園》這篇課文為例,在進行閱讀教學時,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播放電影《圓明園》的片段,
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這段歷史。在觀影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圍繞“圓明園是否應該重建?”這一主題展開辯論。通過這種類型的實踐學習活動,學生能夠在辯證與分析的過程中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歷史教訓,從而加深對《少年中國說》的理解和認識,激發民族責任感和進取精神。
在語文閱讀學習活動中,課本中精選的古典名著也是很好的思政教育題材資源。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等經典名著片段時,教師就可以采取群文閱讀的方式,設計“品讀名著,感悟文化魅力”的主題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參與語文閱讀的過程中主動接近和感悟歷史名著的文化魅力,引導學生從古典名著的閱讀和賞析中解讀中國傳統的人文價值觀念,在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拓寬思政教育的深度與廣度。
(三)立足人物,在課文賞析中滲透思政教育
在日常語文課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文章中許多主人公的事跡都可以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和思考。在滲透思政教育的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從日常課文教學角度出發,立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在賞析和探究學習中帶動學生思想品質及道德情操的形成和發展。在課文中,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以及品質特點分為顯性思政教育元素和隱形思政教育元素兩種基本形態。對于顯性的思政元素,教師可以直接按照課程教學設計,在深入推進教學過程中進行落實和滲透。而隱性的思政元素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深入發掘和分析,引領學生學會透過表面文字去理解感悟更深層次的思想和情感。
以《將相和》這篇課文為例,文章中主人公的關系原本并不融洽,但是通過一系列的小故事最后以“負荊請罪”圓滿結束。在引領學生感受廉頗勇于承認錯誤、藺相如識大體顧大局精神的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明白由于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是各不相同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遇事先冷靜分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只有真誠地為他人著想,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四)寫作內化,在寫作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就是用筆說話。寫作的過程不僅是學生夯實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有效路徑,同時也是內化和吸收所學知識的最佳途徑。在深入推進思政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理解吸收和表達感悟創造機會與平臺。在滲透思政教育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寫作感悟方面的引導,以家國情懷為主旋律,以實踐落實為抓手,指引學生在參與寫作和思考的過程中升華思政內涵。這樣的學習活動設計既可以有效強化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效果,又可以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教學應用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層次性的教學目標,引領學生通過寫作感悟實現成長和發展。
例如,在教學“我想對您說”這一部分的內容時,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敞開心扉向自己的父母、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生活學習中的所見所聞、所聽所感,以及自己想要對他們說的話。又如,在“讓真情自然流露”這一主題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本教材內容延伸至社會生活,讓學生思考社會生活中那些平凡崗位的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潤物無聲的感動,等等。這些學習和生活中的資源都是學生分享感動和情感的載體。教師要善于做學生啟迪心靈的引導者,在鍛煉學生語文寫作和表達能力的過程中升華思政教育的價值與內涵。
(五)廣泛涉獵,在綜合實踐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
語文課本教學資源涵蓋了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學生的生活實踐之間有緊密的關聯。為了更好地滲透思政教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緊扣小學生的學習特征和年齡特點,圍繞學生學習心理,突出“真”和“實”的特征,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彰顯思政教育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特點。例如,學校可以在建黨百年華誕的特殊時期組織學生舉辦詩歌朗誦、作文征集比賽等活動;在拓展學習活動中,組織學生觀看
《我和我的祖國》《長津湖》等紅色題材的電影,并在觀影后要求學生以自己的真實感受為基礎寫觀后感,字數、體裁不限,立足真實感受分享學習體驗;在口語交際的實踐活動中布置觀看《新聞聯播》的任務,在課堂上以“時政熱點我來說”為題,進行口語交際練習。這種貼近生活的綜合性實踐學習活動,能夠在引領學生學習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從生活角度出發引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和學習資源,讓豐富多彩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成為學生思政教育的載體,全面提升和拓展思政教育和語文教學融合滲透的育人價值。
結? 語
小學語文是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基礎學科。在實踐中,教師要立足小學生實際學習特征,從當前課本教學資源出發,深入挖掘課本教材中的育人元素,將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工作融入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真正將思政教育落實到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為學生形成優秀品質、發展健全人格創造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陳莎莎.小學語文黨史題材課文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探究[J].新教師,2022(04):35-36.
朱天明.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徑研
究[J].教師博覽,2022(12):36-37.
杜英君.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
究[J].名師在線,2022(34):76-78.
董阿婷.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小學語文融入思政教育路徑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1(23):52-53.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整合的課程建構”(課題立項號:FJJKZX21-4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潘秀玲(1976.11-),女,福建古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第一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