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不僅需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在有限時間內完成知識講解,還需拓展課外活動空間,積極開展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在夯實學生知識基礎的同時,提高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語文素養。具體來說,教師可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競賽活動、動手活動、小組活動等,保證學生能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活動;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1-0051-03
引? 言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始終占據著主體地位,而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不僅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還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在當前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盡快適應全新的教育形式,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等,開展不同類型、主題的課外活動,不斷拓展和延伸課外活動空間,讓學生能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知識應用能力。
一、開拓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空間的意義
(一)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小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好勝心,非常喜歡參與競賽活動。課外活動空間的拓展能夠幫助教師開展更多符合學生喜好的教學活動,不僅可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還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心理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1]。
(二)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當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后,就能主動參與到各種教學活動中,學習效率自然也會得到顯著提高。相對于形式單一的課堂教學來說,學生更愿參與到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中。此時,拓展課外活動空間能改變語文知識的固定傳遞模式,讓學生能在參與不同類型、主題的活動中提高自我能力和素質。這樣的活動不僅可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還能使其維持長久的學習熱情,對日后的課外活動、課堂教學充滿期待。
(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包括多方面的內容,既包括學習能力、語言能力,還包括人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人文素養等。課外活動空間的拓展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自身能力的機會,使他們在獨立分析、合作探究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在課外活動中,教師也能從多個角度觀察和了解學生,全面分析學生當前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和引導。在參與課外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各項能力都會得到明顯提高,語文素養也會得到良好發展[2]。
(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需要采用“實踐+理論”的教學方式,以達到鍛煉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目的。此外,課外活動普遍較為有趣和新穎,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可讓學生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這份動力延伸到課堂上,學生也會表現得十分積極和主動,學習效率自然會得到顯著提高。課外活動可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豐富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課外活動的開展不僅可有效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還能保證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為學生打造更具有吸引力的語文課堂。
二、開拓課外活動空間,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策略
(一)開辟課外閱讀空間,開展課外閱讀活動
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的過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言輸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從量變逐漸過渡到質變,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率。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教學拓展和延伸[3]。例如,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類似繪本故事的課文,如《坐井觀天》《小蝌蚪找媽媽》等;也有很多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如《日月潭》《黃山奇石》等。小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探索欲,想要從多個渠道了解世界,接觸自然,教師僅利用課文內容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探索需求。以自然界為例,四季是在不斷變化的,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也會隨著季節的轉變和自然的變化而發生改變。課外知識面的狹窄也可能會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的阻礙。如在學習《寒號鳥》時,學生只能根據課文中的語言描述了解這一生物的生活習性,在生活中真的遇到這一生物時將無法準確辨認。基于此,教師必須積極拓展課外閱讀活動空間,讓學生能學習和接觸更多的課外書籍。
(1)篩選合適的書籍。教師需要認真篩選課外閱讀素材,盡可能從教材內容出發,選擇適合學生當前閱讀的書籍。如果學生有額外的興趣或經歷,那么教師就可在原本的書單上進行拓展和延伸,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例如,在教學完《坐井觀天》后,教師就可圍繞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加入一些成語故事或其他傳統文化故事,如《重陽節的由來》《買櫝還珠》《汗牛充棟》等故事。這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閱讀需求,還能豐富他們的知識體系,使他們掌握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形成良好的行為品質,實現語文素養的提升。
(2)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在拓展課外閱讀空間時,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教師可與學生一起制訂閱讀計劃,精心設計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年計劃等,保證學生閱讀質與量的提高。學生每天在完成閱讀后需要進行打卡,記錄下此次閱讀的心得與進度,保證嚴格按照閱讀計劃進行閱讀。同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做好閱讀筆記,采用批注式閱讀、寫閱讀筆記等方式,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4]。
(3)開展親子活動。在拓展課外閱讀空間時,教師需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布置科學合理的閱讀任務,使其能完成更多紙質書的閱讀任務。在開展閱讀活動后,教師可與家長進行互動和交流,協助學生家庭開展親子閱讀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在課外閱讀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文化、知識層面的輸入,還需利用社會實踐等方式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讓學生能在實踐過程中發現閱讀的重要性。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可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積極樂觀等情感方面起到積極作用,還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例如,在教學完《雪孩子》后,教師需帶領學生探究文章內涵,使他們形成善于幫助他人、舍己為人的良好品格。在課外閱讀空間中,教師可為學生推薦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書籍、文章等,同時開展假期實踐活動,如捐贈舊衣服、打掃社區等,讓學生去“閱讀”生活。此外,教師還可充分利用家校活動,讓家長和學生圍繞課外閱讀、社會實踐活動等進行交流,打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模式。
(二)開展課外競賽活動
小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和競爭意識,也擁有較強的好勝心,非常喜歡參與不同類型的競賽活動。有些學生為了獲得勝利,往往會付出更多的努力,主動學習和探究。為了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師可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空間開展不同類型的競賽活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在學生完成知識的日常積累,或已經進入階段性的輸入后,教師就可開展知識的實踐與應用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而這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方法。
教師可采用以下幾種競賽活動:
(1)語文知識競賽。該模塊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如總結文章內容。例如,在教學完《秋天的雨》后,教師可提出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該篇課文主要講述的內容是什么?該篇文章是如何描述秋天的雨的?”這些簡單問題可讓學生快速進入競賽狀態,產生成就感。除了開展基礎知識的競賽活動外,教師還可組織開展難度遞增的問題競賽活動。在此類型的競賽活動中,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保證各小組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學優生、中等生和后進生。
(2)演講比賽、辯論比賽。此類型的比賽不僅需要學生閱讀和收集大量的資料,還需要學生進行語言輸出,撰寫演講稿、辯論稿,這樣才能增加獲勝的概率。教師可每周確定不同的演講、辯論主題,留給學生一周的時間做好準備,并挑選一節課的時間開展競賽活動。在所有學生展示完后,教師可與學生一起評選出“演講小能手”“辯論之星”等,并給予適當的獎勵。同時,教師還應開展總結歸納活動,鼓勵學生分享此次參與活動的經驗和方法,指出各自存在的問題,保證學生能在參與課外活動的過程中實現能力和素養的同步提高。
(三)開展課外動手活動
課外閱讀活動可有效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知識競賽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通常情況下,知識競賽會被安排在學期末或學期中,幫助學生放松身心與鞏固知識。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在周內開展手抄報、板報設計活動,在夯實學生知識基礎的同時,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1)板報設計。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在校時間,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的學習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因此,教師可讓學生自行設計板報,鼓勵他們自由選擇主題,并圍繞主題收集和整理各類資料。例如,在學習《朱德的扁擔》后,學生決定此次板報的主題為“紅色文化”,并且主動收集和整理資料。全班學生需要共同探討此次板報的設計內容,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底稿的描繪。對于一些繪制難度較高的部分,如人像、圖形等,教師可給予適當幫助,在與學生商定后進行細節調整。教師可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將本班學生分為多個板報小組,各小組的學生需明確各自分工,提出各自的方案,在經過投票選舉后選擇最優板報設計,再進行動手操作。這不僅可保證課外活動的有序開展,還能保證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有效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班級凝聚力。
(2)手抄報設計。在實行“雙減”政策后,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自由支配的時間也逐漸增多。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匿名投票、互動交流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課外活動開展意愿。所有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應滿足學生的興趣喜好,從根本上保證學生的參與度;針對學生愿意參與的活動,教師需要進行前期輔導工作,積極與家長進行互動和交流,讓家長能在家庭中、假期中認真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的執行情況。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提醒家長不要過多干預學生,切勿影響學生的自主決定。針對學生的表現和作品,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和激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制作手抄報是一項具有較強吸引力的課外活動。對于手抄報的格式和內容,教師應盡可能不做硬性規定。如果教師提出非常嚴格的要求,提出固定的形式、內容和主題,將會影響學生想象能力與自主創作能力的發展。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獨特的風格,設計出個性化的手抄報。有的學生圍繞著“秋天的雨”設計手抄報,不僅摘抄了課文中的優秀語句,還加上了自己拍攝的照片,寫上了自己的感悟;有的學生則是利用手抄報展示了自己的周末生活,包括周末計劃、參觀動物園的照片等,還繪制了非常多好看的裝飾畫。
(四)開展課外小組活動
(1)成立興趣小組。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學習興趣仍舊處于不夠明確的情況。因此,教師可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若干興趣小組,如科幻書籍閱讀小組、演講小組等,并根據學生提出的建議開展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這樣的方式不僅可讓學生找到更多知己,發現更多的共同話題,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還能提高課外活動的針對性和吸引力,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實現能力提升。
(2)成立廣播站。很多學生都非常喜歡學校的廣播站,也想成為其中的一員,播放自己喜歡的東西。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可創設廣播站小組,要求該小組的學生每周承擔起廣播站的相關職責,如撰寫稿件、播音等。同時,教師還可采用輪流制,借此鍛煉每個學生的綜合能力。
結? 語
總而言之,課外活動既能夠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也能豐富學生的閱歷,實現他們綜合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高。基于此,教師應從多角度了解學生,從教學內容、學生能力、喜好等角度出發,設計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使他們能始終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和成長,最終實現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宋祿勝.開拓課外活動空間 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實效[J].智力,2022(24):84-87.
朱琳.開拓課外活動空間,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實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08):144-145.
趙牛忠.拓展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空間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實效[J].課外語文,2021(34):47-49.
王小聰.淺談開拓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空間與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實效[J].中國校外教育,2020(19):88,90.
作者簡介:梁亞娣(1976.6-),女 ,甘肅天祝人,
任教于天祝縣城關三小,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