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珺 張曉華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學前兒童一日食用的食物種類也在增加,受部分兒童不注重口腔衛生習慣等因素影響,學前兒童齲齒患病率逐年上升。學前階段尤其是3—6歲,是齲病的高發期。齲齒不僅會影響學前兒童的咀嚼功能,還會導致自卑等心理疾病。本研究以漢中市漢臺區F幼兒園中的150名幼兒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調查法等方法了解學前兒童患齲齒的現狀和影響因素,發現其中100名幼兒患有齲齒(命名為齲齒組),50名幼兒未患有齲齒(命名為健康組),接著分析對比了兩組幼兒的家庭環境、飲食習慣、口腔衛生行為三方面的差異,并從政府的方案實施、幼兒園的教學引導、家庭的觀念重塑三方面提出改善學前兒童患齲齒現狀的策略。
關鍵詞:學前兒童;齲齒;現狀;影響因素
作者簡介:范麗珺(1998—),女,陜西理工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張曉華(1979—),男,陜西理工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一、緒論
(一)相關概念
齲齒又稱為“齲病”,是由口腔溫度、濕度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牙齒硬組織進行性病損,表現為無機質的脫礦和有機質的分解,不及時治療可繼發牙髓炎和根尖周炎。
乳牙是10歲前兒童的主要咀嚼器官,在乳牙期間出現蛀牙的現象,稱為乳牙齲齒[1]。
(二)研究背景
齲病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三大重點防治疾病之一。學前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食用的食物種類增加,且部分兒童沒有形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導致兒童患齲齒的概率不斷上升。乳牙齲齒不僅會影響學前兒童的咀嚼功能、語言功能,還會間接影響恒牙的萌出和發育,嚴重時甚至會引起牙間隙感染,進一步發展可引發全身疾病。齲齒影響牙齒的美觀,還會給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帶來嚴重影響。
近年來,口腔疾病預防和治療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并逐步開展。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5歲兒童乳牙齲齒率為70.9%,比10年前提高了5.8個百分點。兒童患齲齒情況呈上升趨勢[2]。
我國兒童口腔篩查數據顯示,我國幼兒主要從3歲開始患有齲齒。因此,3—6歲是我國學前兒童進行齲齒篩查的最適宜年齡[3]。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問卷調查對象是漢中市漢臺區F幼兒園150名幼兒的家長,口腔檢查對象是150名3—6歲幼兒。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查閱法、問卷調查法,對影響學前兒童患齲齒的因素進行研究。
1.文獻查閱法
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整理出與幼兒齲齒相關的知識,最后進行總結。
2.問卷調查法
此次問卷是在全園口腔檢查結束后,組織幼兒的家長統一現場填寫,并進行現場檢查,確保沒有錯誤或遺漏。共發放150份問卷,收回150份,回收有效率為100%。調查的內容包括學前兒童的家庭狀況、飲食習慣和行為習慣三方面。本研究對比齲齒組和健康組數據,分析學前兒童患齲齒的影響因素。
三、分析學前兒童齲齒患病率的影響因素
在漢中市漢臺區F幼兒園,由經過專業培訓并持有執業醫師證書的口腔醫生對全園161名幼兒進行口腔檢查。檢查方式:在自然光源下視診,結合探針進行齲齒檢查。齲齒診斷標準:能觀察到點隙窩溝齲,或者牙齒光滑面上存在齲洞,或者釉質破壞,或者可探及的軟化洞底或洞壁病損[4]。為方便統計計算,保留其中的150份數據。檢查結果:150名幼兒中,100人患齲病或齲病已治療,50人未患齲病,齲齒患病率為66.67%。筆者對150名幼兒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該園幼兒的患齲齒現狀,了解并分析該園幼兒患齲齒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因素
1.關于學前兒童的主要撫養人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如圖1所示),僅由父母照顧的幼兒齲齒患病率比健康組低12%,僅由爺爺奶奶照顧的幼兒齲齒患病率比健康組高56%。其中由爺爺奶奶照顧的幼兒齲齒患病率最高。不少幼兒的父母都是職工,缺少時間照顧幼兒,幼兒往往由爺爺奶奶照顧,“隔代親”的現象普遍存在,如幼兒想吃奶油蛋糕,爺爺奶奶就立刻給幼兒購買,導致幼兒的飲食習慣不良。學前階段,0—3歲的幼兒成長的主要環境是家庭環境,家長的教育觀、兒童觀、飲食習慣等對幼兒的行為習慣起著奠基作用。
2.關于學前兒童家長的文化程度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如圖2所示),齲齒組與健康組的幼兒相比,父母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幼兒患齲齒的比例比健康組的比例低48%。其中,齲齒組幼兒的父母是大專學歷的占比最多,為64%,健康組幼兒的父母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比最多,為76%。家長文化程度為本科及以上的幼兒齲齒患病率較低,說明監護人具備口腔保健相關知識是培養幼兒良好口腔衛生習慣的前提。文化程度較高的父母更容易理解口腔衛生和保健的重要性,也更了解預防保健知識。
3.關于學前兒童家長對齲齒的觀念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如圖3所示),齲齒組與健康組相比,幼兒家長認為不需要治療齲齒的比例高32%。學前兒童的乳牙患有嚴重的齲齒,會影響恒牙胚,恒牙在萌出前就被破壞了。輕度齲齒如果不加以治療,會導致重度齲齒,并伴有牙齒敏感、疼痛等不良反應。
(二)飲食習慣因素
1.關于學前兒童零食選擇的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如圖4所示),零食選擇的種類中,齲齒組與健康組相比,選擇巧克力類的多16%,選擇膨化食品類的多10%,選擇蛋糕甜品類的多42%,選擇餅干類的多32%,選擇肉干類的多10%,選擇果凍類的多30%,不購買零食的少10%。大多數零食中含有糖分,幼兒在攝入過多糖分之后如果不及時清潔口腔,牙齒表面的菌斑pH就會急劇下降,從而導致牙齒脫礦進而形成齲齒。因此,食用含糖類零食的頻率過高,會使牙齒經常暴露在危險酸度中,增加患齲齒的概率。
2.關于學前兒童睡前是否攝入食物的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如圖5所示),齲齒組與健康組相比,睡覺前食用食物的比例高64%。兒童在睡覺前食用食物或喝夜奶后,若不及時清潔口腔,則會增加患齲齒的概率。幼兒睡前食用食物,尤其是質地軟、黏性強的食物,會增加糖在牙齒表面的附著時間,加上睡眠時間較長,睡眠期間的唾液分泌量下降,口腔內的清潔作用明顯降低,更利于致齲菌的生長繁殖。
(三)行為習慣因素
1.學前兒童開始刷牙的年齡
調查結果表明(如圖6所示),齲齒組與健康組相比,齲齒組幼兒開始刷牙的年齡較為分散,3—4歲占比最多,為62%;健康組幼兒開始刷牙的年齡較為集中,2—3歲和3—4歲占比較多,分別為42%和56%。學前兒童開始刷牙的年齡越早,保護牙齒的效果越好。學前兒童的乳牙一般在兩歲半左右全部長齊,刷牙可以將口腔中的菌斑以及食物殘渣清除,而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可延緩或者逆轉已經存在的齲齒。
2.學前兒童刷牙的頻率
調查結果表明(如圖7所示),齲齒組與健康組相比,一日中刷牙0次的比例高64%,而一日中刷牙2次的比例低52%。刷牙可以清潔牙齒上的碎屑和軟垢,有效減少牙齒上出現牙菌斑的概率。沒有足夠的生長和繁殖的環境,細菌就無法在牙齒上長期存活,也不會有齲齒的風險。
(四)治療干預的情況
1.關于齲齒治療干預情況
筆者對100名患有齲齒的幼兒進行口腔檢查后,統計出已經干預治療齲齒的幼兒一共有63人,其余37人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見表1)。常見的防齲措施有使用含氟牙膏正確刷牙、窩溝封閉治療、預防性充填等。其中,窩溝封閉是一種有效治療幼兒齲齒的方法,即使用化學封閉劑填涂患兒的牙齒窩溝,以隔離窩溝和口腔環境,避免食物殘渣及代謝產物對其產生侵蝕作用,預防齲齒發生[5]。
2.學前兒童家庭收入與齲齒治療的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如圖8所示),100名齲齒組幼兒中,家庭收入越高,齲齒干預治療狀況越好。進行干預治療的家庭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占比最多,為72%;未進行干預治療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少于2000元的占比最多,為64%。家庭收入較高的家庭更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狀況,并會采取一定的治療辦法。
3.關于學前兒童口腔就診頻率的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如圖9所示),齲齒組中40%的幼兒每半年到口腔科就診一次。有相關文獻建議學前兒童在無異常情況下,至少也要每隔半年檢查一次口腔,以早發現齲齒,早治療,減少齲齒帶來的傷害。
四、改善策略
(一)政府的方案實施
在口腔衛生工作中,政府要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制定口腔衛生保健政策和相應的實施方案,逐級督促衛生政策的實施和落實,逐步完善衛生保健體系,建立專門的口腔防治部門,為當地口腔防治工作的開展提供基本保障。同時,加大對當地醫療衛生機構的經濟投入和引進適宜的口腔疾病防治技術。加強醫療機構與幼兒園之間的合作,定期到園內開展免費的口腔檢查活動,向幼兒家長普及口腔保健知識,為患有牙齒健康疾病的幼兒家長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等。
(二)幼兒園的教學引導
幼兒園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教師專業素養、知識素養、教學智慧,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幼兒園教師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其一,家長工作。教師應向家長傳遞科學合理的育人方案,確保家園育人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幼兒的一日三餐兩點(早、中、晚餐,早點、午點)是在園內進行的,幼兒園在購買食材時,應適當增加防齲的食物,在制定食譜時,要確保其中含有足夠的必要營養素,并添加粗纖維蔬菜,以達到潔齒健齒的目的。
其二,對幼兒進行教學引導。教師可以采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如通過繪本故事《牙齒大街的新鮮事》,加強幼兒對齲齒的認知,使其明白飯后漱口刷牙,保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的重要性;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如演示法,教會幼兒使用正確的方法漱口刷牙。
其三,在園內的一日活動流程中增加飯后漱口刷牙的環節。幼兒每天在園內吃完飯或水果后,教師應及時統一組織幼兒用溫水漱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沒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幼兒教師應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育意識、教學能力、教學藝術高度融合在一起,為幼兒提供合理的引導,為家長傳遞正確的育人觀念,從而降低幼兒齲齒患病率。家庭、幼兒園應保持育人觀念的一致性,避免雙方因育人觀念不同,導致幼兒生活習慣不佳。
(三)家庭的觀念重塑
家長應了解基本的口腔健康知識,知道鈣和磷對牙齒生長發育的重要性,兩者攝入不足會導致兒童牙釉質發育不良或牙齒抵抗力下降。家長給幼兒選購零食時,應少選或不選巧克力、糖果、冰激凌、蛋糕甜品之類的零食,給幼兒做飯時,加入粗纖維蔬菜;吃完飯后及時漱口刷牙,給幼兒做好榜樣。
總之,齲齒是一種多因素疾病,其中有三個相互作用的因素:細菌、宿主和飲食。只有當這三個因素同時存在時,齲齒才會發生。飯后漱口和睡前刷牙可以清除口腔內殘留的食物和細菌,保持口腔衛生,并直接破壞細菌、宿主和飲食相互作用的環境。此外,兒童每天經常咀嚼粗纖維食物,可以減少食物對牙齒的影響,從而保持口腔清潔健康的環境。改善幼兒患齲齒現狀需要政府、幼兒園、家庭、幼兒四方共同合作,只有四者之間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預防和改善齲齒。
[參考文獻]
YAKUBU E, LI B L, DUAN Y Y,et al.Full-scale Raman imaging for dental caries detection[J].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2018,9(12):6009-6016.
王春麗,韓煊,夏欣.學齡前流動兒童齲齒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9):1000-1002.
劉偉偉.不同牙列階段兒童唾液菌群異質性及其與宿主齲病關聯分析(附20例臨床病例匯報)[D].青島:青島大學,2017.
高薇,劉洪,嚴俊,等.替牙期兒童齲齒與飲食及口腔衛生習慣關系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5):1786-1788.
劉靖,許祥芹,吳永正.窩溝封閉術聯合科學飲食指導預防兒童齲齒的效果[J].中國臨床研究,2020,33(2):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