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依然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授課,課堂效率不高,不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半p減”政策的落地,為小學語文教師了解教育發展的新動態提供了契機,為語文課堂提質的實施開辟了新道路。同時,“雙減”政策使學生擺脫了沉重的課業負擔,為小學語文課堂提質的實施提供了現實土壤。文章立足于“雙減”這一教育背景,對小學語文課堂提質的實施策略提出一些觀點,旨在推動“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課堂提質;實施策略
作者簡介:韓成軍(1979—),男,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關小學。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半p減”為小學語文課堂提質奠定了基礎,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關注教育改革的發展新動態,迎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實現課堂提質目標,推動語文學科教學的發展[1]。
一、“雙減”政策的內涵及其對學科教學產生的影響
(一)“雙減”政策的內涵
結合義務教育的發展趨勢可知,“雙減”政策推出的目的在于推動教學改革的發展,提升學科教學質量,其內涵在于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要適當減少學生的作業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探索學科知識的奧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在適當減少學生的作業量和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的同時,教師要踐行課堂提質理念,促進學科教學的全面發展。
(二)“雙減”政策對學科教學產生的影響
1.創新教育理念
在傳統的學科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關注較少,缺乏行之有效的作業管理體系,因此難以體現作業的真正價值。而隨著“雙減”政策的推出,學科教學進一步迎合時代發展趨勢,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結合教學實際,優化作業設計模式,提升作業設計效果,使課堂煥發活力。
2.提升教學質量
在“雙減”背景下,學科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的發展,迎合了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在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的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提升學科教學質量,為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做出有效的探索。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提質的意義
(一)科學、合理地利用時間
小學生的大腦思維最為活躍的時間為上午十點和下午三點左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是可以把握學生的這一周期性規律,則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在“雙減”背景下,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當前小學語文的教育任務所在。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迎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合理設置課堂內容,激活學生的語文思維,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利用時間便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其有助于學生挖掘自身的學習潛能,幫助學生順利達成學習目標,同時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學習實踐活動,發展自身特長,滿足興趣愛好,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促進學生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自制力較差,在語文課堂上難以持久集中注意力,難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通常情況下,學生在課堂開始階段注意力能短時間集中,但這一狀態持續的時間不長,隨著教學進程的推進,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面對比較復雜、枯燥的課堂知識時,學生的注意力不會保持太長時間。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把促進學生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作為主要教育任務,不斷優化課堂環境,引入豐富的教學手段,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課堂環境下維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使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持續集中在語文課堂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其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雙減”政策旨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因此,打造高質量、高效率的課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工作,正確把握教學重難點。小學語文課堂質量的優劣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教師要采用迎合學生發展和興趣的教學方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在此基礎上提升課堂學習效率。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智力、心理、興趣、特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教學內容設定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為不同類型的學生量身定制適宜的教學活動模式,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可以獲得進步,最終達到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教師需要轉變教育理念,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但是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依然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授課,教學效率不高,無法完成課堂提質的教學任務。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與現代教育理念不相符,無法激起學生的自主探索欲望,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不利于他們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下面,筆者就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展開討論。
(一)教師專業素養不足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提質,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照搬傳統教學方法,靠機械講解知識點的方法進行教學。比如,在漢字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雖然教授了學生漢字的書寫順序、書寫規則,但是沒有從漢字的深層意義開展教學,學生只能靠機械記憶的方法獲取語文知識,學習效率低下。又如,在閱讀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只是單純地講解閱讀規則,而對于閱讀的深層次內涵缺乏深入的探究,因此閱讀教學課堂枯燥乏味。此外,在語文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缺失過程性評價、豐富性評價的意識,只采用否定評價和肯定評價,評價的方式單一,導致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
(二)不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目前,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依然不能擺脫傳統滯后的教學理念的影響,不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還有的教師在課后布置大量的課外作業,硬塞給學生各種課外輔導書,致使學生的課業負擔異常沉重,學生甚至產生了厭學心理。教師不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的其他表現有備課效果不佳、不能體現語文課程改革的理念,備課完全依賴教科書,內容缺乏新意;將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機器,在教學過程中不關心學生的學情,忽略了學生的發展規律和天性[2]。
(三)教學手段單一
小學階段的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想象力豐富。同時,他們更傾向于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自主探索和學習。由于部分教師依然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單一,不能有效進行知識拓展,教學內容缺乏新意,無法體現語文學科的豐富性、多樣性特征,因此,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高。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一些語文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在語文課堂中只講解題技巧、方法,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容易僵化,無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
(四)教學內容與生活脫節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與生活具有較深的聯系。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是將語文看作是提升考試成績的一種工具,漠視學生在學習中對生活實踐的需求,未能有效地融入生活化元素,教學內容同生活嚴重割裂,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非常低下[3]。
四、“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提質的實施策略
為有效落實“雙減”政策,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提倡課堂提質,為推動全面育人目標做出積極的貢獻?!疤豳|”不意味著減少教學任務,而是要迎合學生的發展特質,提升課堂效率,將關注的焦點放在教學質量上。小學語文教師應深度把握“雙減”政策,與時俱進,創新教學理念,引入豐富有效的教學模式,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實施科學的教學策略,有助于探索小學語文課堂提質方法,促進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目標的達成。
(一)加強文化素養,提升教師專業水準
小學語文學科屬于綜合性學科,對語文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和文化素養要求較高,因此,教師在平時要不斷加強學習,拓寬知識面,提升自身知識儲備量。
1.課堂拓展
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教學能力,拓寬語文教學視野,組織學生深入探究語文知識,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2.參加教研活動
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種教研活動,比如教師培訓、公開課等,與專家學者和其他教師交流教研經驗,提升自身的教學水準與教研能力。
3.引入先進的教學手段
為了有效拓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引入先進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堂服務,在知識遷移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的提質目標。學校要為語文教師提供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使教師在參與學術交流的過程中學習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先進教學經驗。學校還可以借助優秀公開課、學術交流會議等,組織教師開展跨學科交流,不斷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
語文教育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在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擴大知識面,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促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師壟斷課堂的模式,立足學生的學情和發展狀況,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互動、交流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得到進步。比如,在《翠鳥》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外探索活動,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界中翠鳥的生活習性、外形狀態,寫小組調研報告,使學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提升實踐能力,高效完成學習任務[4]。
(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及時反饋
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及時反饋是“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提質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組織學生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有效學習,盡量在課堂上幫助學生獲得提升。教師還要促進師生交流互動,并就學生反饋的問題做好解答工作。比如,在《坐井觀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時間,采用反饋機制,激活學生的語文高階思維,幫助學生拓寬學習視野,增長見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熟讀課文任務,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熟悉成語的含義,并能利用成語開展寫作練習,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逐步提升;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要求學生說出自己對于坐井觀天這一現象的認知,并以口述和習作兩種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可將學生的口述內容以及習作成果上傳到學習平臺,學生、教師、家長以及相關學習者可在平臺上留言、點贊,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提高。
(四)有效布置作業,減輕學生負擔
小學語文作業通常分為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兩種類型。課堂上的題海戰術以及課外繁重的作業,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同時教師在批改作業、評價反饋的工作中積極性也不高。因此,教師需要有效布置作業。教師在減少作業量的同時,可以在作業設計中融入趣味性內容,豐富作業類型,提升作業設計的質量。例如,每日給學生布置一道新穎的題目,或者要求學生摘錄經典的句子,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閱讀課外讀物、參加課外閱讀活動等,使學生擴充自身的知識量,并以隨記和日記的形式記錄閱讀感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5]。
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提質是目前小學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目標,也是語文教學中的熱點話題,對于推動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具有積極的意義。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要對教學現狀做好分析和反思工作,引入科學的教學策略,實現課堂提質目標。
[參考文獻]
胡丹丹.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減負增效”的策略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6(1):120-121.
吳愛萍.探究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21(32):58-59.
李小莉.“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研究[J].家長,2022,427(33):105-107.
韓文舉.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轉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J].學周刊,2018(14):57-58.
鄒良超.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