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娟
摘 要:本文闡釋了紅色文化的內涵和表現形態,分析了傳媒類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的影響因素,提出應通過抓主要課程、抓重點人群、抓關鍵節點等路徑提升紅色文化在傳媒類高校的傳播效果,旨在發揮好紅色文化的引導、激勵、感化作用,用紅色文化滋養學生心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引導他們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做全媒體時代合格的宣傳戰士。
關鍵詞:文化自信;傳媒類高校;紅色文化;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5-0094-03
基金項目: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基于VR技術下地方紅色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依托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數字展館”(2021zsszsx137)。
從提出文化自信到堅定文化強國建設戰略目標,是我黨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成果,是矗立于960萬平方公里的沃土,吮吸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養分的成果。中華優秀文化是我們前進路上的強大動力,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將它融入傳媒類高校教育意義深刻。因此,傳媒類高校要積極優化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用紅色文化滋養學生心靈,不斷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思想覺悟,為他們進入新聞媒體和出版行業奠定思想政治基礎。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及表現形態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
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就紅色文化內涵的闡釋來看,紅色象征中華民族不斷賡續的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底色,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鮮明特征。文化是人類認識并改造社會的介質,包含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對人類的演進與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并且,受其他外部因素影響,文化具備色彩斑斕的特征[1]。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實踐的不同歷史時期所表現的優秀思想與精神,它承載紅色歷史的同時也蘊藏著革命先烈的愛國情懷和堅定意志,映刻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拳拳初心和使命擔當。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瑰寶,弘揚紅色文化能夠為增強文化自信奠定基礎。
(二)紅色文化的表現形態
具體來說,紅色文化以非物質和物質兩種形態存在。其中,非物質文化的表現形態具有隱性特點,主要由哲學、藝術、信仰、道德和政治意識形態組成,代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意識形態層面的理論內容;物質文化的表現形態具有顯性特點,主要以革命歷史文物、紅色建筑與設施、紅色遺跡遺址形式展現紅色文化內涵。值得關注的是,紅色文藝作品是兼顧物質和非物質兩種形態的文化形式,而傳媒類高校的學生進入社會后,也必然會接觸到與文藝作品設計、制作和出版相關的工作,因此,只有在學校學習期間將紅色文化的內涵內化于心,才能保證制作、出版的文藝作品具有正確的政治觀和價值觀[2]。
二、傳媒類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的影響因素
傳媒類高校因開設的專業、培養的人才多與新聞媒體、電影、電視、廣告、出版等行業相關,直接影響著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和主流價值觀的構建,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傳媒類高校學生的教育中意義重大[3]。然而,目前紅色文化在傳媒類高校的傳播效果卻受到社會層面、學校層面、個人層面等多重因素影響。
(一)社會層面,紅色文化氛圍有待提升
在社會層面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能夠使人們于無形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但是,目前社會層面的紅色文化傳播存在以下問題:1.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以紅色旅游、紅色影視作品、重要節日的紅色故事講述為主,缺少多樣化的渠道,未形成全方位的輻射影響。2.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較為固化。雖然已經對通過紅色電影、紅色書籍、紅歌會、朗誦社等傳播紅色文化的方式較為重視,但是,在普及度較高的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中,關于紅色文化的短視頻較少,未全面拓展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4]。
(二)學校層面,紅色文化挖掘有待加深
傳媒類高校因專業設置的特殊性,在紅色文化傳播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但是還存在以下問題:1.重視程度不足,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和校史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方面力度不夠。2.趣味性不足,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感染力不強。根據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的紅色故事具有理論性、政治性強的特點,而趣味性和感染力相對不足,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課堂抬頭率、點頭率不高。3.校園中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不多。除了課堂講述紅色文化之外,在校園文化生活中,英烈事跡展播以及思政短劇演出較少。
(三)個人層面,紅色文化認同有待提升
具體表現有:1.所處時代不同,部分大學生難以感同身受。革命年代物質資源匱乏,而當代大學生成長于物質資源豐富的時代,所以部分大學生很難體會到那個年代人們的精神世界。2.身處多元價值觀的網絡時代,部分大學生追求“實用主義”,缺乏對紅色文化進行探索的內在驅動力,存在對紅色文化挖掘不深、將它束之高閣的問題。3.示范帶動作用不強,朋輩影響力較小,比如,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等未充分發揮示范作用。
三、傳媒類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
作為傳遞正確價值導向、糾正錯誤思想的前沿陣地,教育工作要始終將黨性原則和社會責任置于高位,利用新聞、廣播、廣告、影視作品做好文化傳播工作,為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支持[5]。傳媒類高校要注重傳播紅色文化,弘揚主旋律,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一)抓主要課程,充分挖掘紅色文化
1.挖掘紅色文化在思政課程中的滲透價值
思政課程是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可被挖掘的紅色文化資源較多。教師可以利用課堂做好教學設計,突出故事性、趣味性,并充分挖掘思政課的價值,與大學生的專業相聯系,讓他們擁有更強的體驗感,從而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覺悟。比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講述新文化運動時,可以將《新青年》雜志的出版與大學生的專業相結合,使大學生認識到新聞出版業對社會價值觀建構的影響力。
2.挖掘紅色文化在課程思政中的滲透力
在電影和出版專業課程中,教師可以活用紅色影視資源,以“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教師+學生”的模式,將紅色文化滲透于學術研究、課程思政和院系文化中,在大學生心中逐步厚植樂于奉獻、甘為人梯、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比如,在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從《中國共產黨紅色設計》等書籍中挖掘能夠展現紅色文化的內容,引導大學生逐步理順近代史的發展脈絡,進而設計出有文化底蘊的作品;在印刷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大學生走進能夠凸顯中國印刷文化的革命舊址中,開展“探尋紅色印刷足跡”等主題活動,讓大學生親自操作相關設備,感悟數字科技與文明傳承的聯系,厚植“緊跟時代發展,做時代發言人”的使命,激發他們的創新、奮進意識[6]。
(二)抓重點人群,發揮朋輩影響力
1.樹先進,發揮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在紅色文化傳播中的影響力
班級是高校最基本的單元,而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是班級前進的火車頭,因此,抓住這一群體,也就抓住了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力量。一方面,可以將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組成“紅色文化宣講團”,深入班級、走出學校去宣講紅色文化;另一方面,可以發揮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的帶頭作用,結合志愿服務活動,推動紅色文化進農村、社區、福利院、養老院等,讓大學生在社會服務過程中進一步升華對紅色文化的認識。
2.立品牌,倡導大學生將專業優勢與紅色文化社團相結合
傳媒類高校要鼓勵大學生發揮專業優勢,從專業視角去深挖、解讀紅色文化中的“人、物、事、魂”,成立紅色文化社團并形成品牌效應,從而集結志同道合的群體,在紅色文化的研究上踔厲前行。比如,播音主持專業可以發揮聲音優勢成立“朗藝團”,在誦讀紅色經典的道路上先試先行;音樂表演專業可以利用編劇、表演優勢成立“紅色話劇社”,將經典的英雄故事搬上舞臺。
(三)抓關鍵節點,使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耦合發力
1.利用重要節日,傳播紅色文化
首先,傳媒類高校可以利用節日這個節點,將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開展誦經典、唱紅歌、文創展等活動。比如,可以開展“紅色燈謎迎中秋”活動,鼓勵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創作形式多樣的彩燈,用英模、英烈的紅色故事賦予彩燈文化內涵;鼓勵電影、攝影專業的大學生用鏡頭記錄彩燈背后的故事;鼓勵大學生跨專業聯合拍攝短視頻,從而在弘揚紅色文化的同時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激發大學生探索紅色文化的內在驅動力。其次,傳媒類高校可以在挖掘校史的紅色文化方面發力。高校的發展見證了國家的發展進程,校史的紅色文化資源中包含著高校的發展沿革,挖掘此類資源對大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傳媒類高校可以將校史中的革命英烈作為原型,擎起愛國主義教育的旗幟,引導大學生向英烈學習。最后,傳媒類高校可以集中展播師生在紅色文化宣傳方面的作品,借助規模效應使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文化熏陶。
2.緊跟時政熱點,傳播紅色文化
首先,傳媒類高校不僅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解構、還原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拉近大學生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距離,還可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繪畫、設計比賽,并運用特定節日和熱點事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使他們感受慶典設計中運用紅色的意義和必要性,提升思想認識。其次,傳媒類高校可以跟隨時政熱點,開展主題出版活動,引導大學生在參與中體會出版工作者的信念和追求。比如,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開展“鑄文化偉業”的出版專題活動,以展覽的方式呈現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傳播紅色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實例,引導大學生通過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提高政治思想覺悟。
四、結 語
文化自信的底氣源于厚重的歷史,源于人民的力量,重視紅色文化、弘揚紅色文化,有助于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傳媒類高校在紅色文化的挖掘和傳播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也有天然的優勢,因此,要引導大學生發揮專業優勢,深植紅色思想,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肩負時代使命,做全媒體時代合格的宣傳戰士。
參考文獻:
[1] 宋暄.融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路徑探究[J].傳媒論壇,2021,4(21):107-109.
[2] 劉國貞.大眾文化語境下的紅色文化傳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1(6):62-64.
[3] 涂雨秋,李琴.全媒體時代遵義紅色文化傳播的創新策略[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37(10):14-18.
[4] 付小穎,王志立.視覺重構:數字化傳媒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困境與突破[J].新聞愛好者,2020(7):75-77.
[5] 李強.紅色文化的本質、特征及傳播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0(7):153-156.
[6] 王宇龍.紅色文化傳播的時代價值———以“廣州紅色文化講習所”為例[J].傳媒,2020(1):61-62.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