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青 張咪咪
[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視傳統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并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來提高思政教學的時代性和感染力。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合理運用適當的新媒體技術對于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著積極的作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高職思政課教學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廣大思政教學工作者要充分發揮其在思政教學中的作用,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本文通過對新媒體的深入研究,闡述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對其進行深入的探討,旨在對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進行研究,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院校;思政教學;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新媒體是指以網絡技術、資訊科技為基礎,以社交媒體、短視頻等為載體的新興媒體形式。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廣泛性、便利性等特點,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便于信息交換的平臺,讓學生的生活變得更便捷。在新媒體時代,翻轉課堂、微課、MOOC等新媒體教學平臺的出現對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產生了一定的沖擊。與此同時,高等職業院校的思政課教學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如教學資源的數字化、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信息傳播的便利化[1]。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行創新,有利于當代高職思政課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當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1 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1 拓寬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傳統思想政治教學主要依賴思想政治課本,學生的學習只能依靠課本。而在新媒體時代,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新聞傳播,新聞中含有大量的社會和政治熱點,這些信息可以被廣泛地分享,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再單純依靠教科書獲取思政知識,而是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在網絡環境中接受網上教學。同時,也能拓寬學生的眼界,讓學生思考課程之外的東西。另外,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對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趣。
1.2 有助于思政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新媒體環境必然對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為主導,學生的學習熱情難以提高,而以微信、微課為主要媒介的新型媒介為其提供了創新的環境。思政課教師可以把枯燥、抽象的思政理論知識做成微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投入課堂中。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建立班級微信群、開通“思政”微信公眾號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思政教育的優質資源,讓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學習,并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1.3 有利于加強師生互動及交流
思政課是一門以大班教學為主要形式的公開課程。由于教學時間和場地的限制,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與溝通也較少。新媒體技術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與互動的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新媒體與學生互動,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進行交流,及時為學生提供思想政治問題的幫助。它有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生活,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內容進行調整,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改善[2]。
然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思政教師也應該認識到由于網絡信息存儲量大,內容良莠不齊,學生會花費更多的時間沉迷于互聯網。在此背景下,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容樂觀,他們的注意力大多放在看電視、玩游戲、聊天上。學生的學習時間減少了,學習熱情消退了。這需要思政教師加以注意。
2 高職院校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2.1 教育方式比較落后
當前,思政課教師普遍有著較為保守、陳舊的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還不夠深入,普遍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導致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不高。部分思政課教師利用新媒體進行課堂教學時,僅僅是播放相關教育短片,對網絡教學資源的運用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忽略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2.2 難以把控學生思想的轉變
高職學生的思想較為不成熟、鑒別力較差,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沒有任何的阻礙,學生可以接觸到海量的信息。這些信息會給學生的“三觀”帶來嚴重的影響,使教師難以把控。
2.3 思政課教師的媒體素質有待提升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媒體素養與其綜合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媒體素養是教師熟練應用新媒體技術的必要條件[3]。當前,高職思政工作的師資力量相對較弱,缺乏對學生全面、綜合的思考。為了適應新媒體的發展,一些教師盲目地運用微課、慕課等新媒體技術,將視頻制作作為主要內容,缺乏與科目的實際聯系。部分教師對電子媒體的運用缺乏實踐經驗,難以對網絡教學內容進行甄別,造成了教學質量的下降。
3 從新媒體視角看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新機遇
3.1 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在新媒體環境下,不同的話語形式既是新媒體時代話語系統的一個重要內容,又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過程當中,思政話語要做到專業、嚴格、人性化,這也應當是新媒體話語要素的特征。在新媒體時代,“話語”的構成要素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話語資源”。
3.2 拓寬了思政課堂的信息獲取渠道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大量涌入和快速傳播,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和教師可以利用新的媒體獲取新的信息,分享新的媒體資源。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對學生進行語言溝通的作用,創造良好的互動環境,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提升思政課整體的教學質量。
4 新媒體時代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考驗
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使高職思政教育在理論和方法上發生了變化,使其更具時效性、結構性、調動其主動性,為其研究開辟了新的活動領域。新媒體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學習、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轉型提供了一種實踐途徑和訓練場,從而形成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但是,新媒體作為一把雙刃劍,在拓寬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空間的同時,也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數字化、虛擬化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4.1 從傳統“課堂教育”轉變為“在線教育”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任務是信息共享,塑造學生的思維模式,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長期以來,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更多地關注教學內容的起源、概念內涵、發展規律。傳統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以“講授”為主要途徑,輔以其他教學手段,以“課堂”的形式進行教學。數字媒體技術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場地。這種時空上的轉變,不僅體現在語言表達系統的構建上,也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理念、制度等方面[4],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4.2 從“主客對立”到“主客互動”
新媒體的數字化傳播使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產生了互動,打破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不對稱性,改變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話語系統自然而然地起著主導作用。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越來越方便。從被動接受信息到積極進行信息傳播,高職思想政治教師已不再是信息傳播的唯一途徑。改革開放后,大學生的思想、文化、社會利益格局日益錯綜復雜,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大學生的思想認識、行為特征等都是制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因素。
4.3 從“傳統媒介素養”向“新媒體素養”的轉變
與其他教學模式相比,大學生在傳統媒介和新媒體環境下,成為大眾傳媒消費的最大主體。傳統媒體傳播方式的特點決定了社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參與人員的媒體消費能力要求不高。在新媒體時代,這一狀況已經完全改變。第一,作為新媒體中的主要參與者,年輕的大學生更愿意通過網絡獲得更多的信息,但是其媒介素養和自主思維還不夠成熟,如果缺乏獨立的思考模式、正確的價值觀,就會陷入“自知困境”,隨波逐流。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面臨著素養問題。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獲得信息的途徑日益多元化,并容易受不良的網絡意識形態的影響,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對媒介的消化、識別及自我發展的能力[5]。第三,新聞傳播的實時性使得新媒體的信息管理更加困難。西方意識形態在新媒體平臺上加快了對高職院校的滲透,而西方的思想和價值觀念也在不斷地涌入教師的思維中。一些師生認同西方價值觀和文化觀點,甚至質疑和否定自己的政治意識形態和主流思想。
5 新媒體背景下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5.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
為了實現新媒體與高職思想政治課程的有機結合,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要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時,利用新媒體,教師可以搭建網上思想政治課程的交流平臺,不斷更新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學生也可以通過手機App進行網上學習。比如,教師可以把網上的綜合教學資源或者微課上傳到平臺,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了解自己想要深入了解的思想政治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把思政課的教學題庫上傳到該平臺,讓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對自己的網絡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探討社會上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應鼓勵學生關注歷史博物館、殘疾人中心、社區等與其有關的微信公眾號,并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線下思政活動,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于思想、外化于行動。
5.2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更新
在新媒體的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過于注重基礎觀念和原理的教學,而應適時加入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剖析,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通過探究、合作、討論等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交流可以幫助學生辨別是非,有效地防止不良信息在新媒體中產生的消極作用。同時,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在校園網、校園論壇、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培養學生的思政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5.3 持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師資的媒體素質
為了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高職院校必須不斷地提升其媒介素養,以達到更好的引導效果。一是邀請在思政教育中運用新媒體技術并取得較好成效的專家對思政教師進行培訓,以促進其對新媒體的資訊服務能力,進而提高新媒體教學的質量,加強對新媒體教學資源的運用;二是定期組織思政課教師赴大學進修,了解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三是思政課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網絡輿論引導能力,在微博、微信等平臺充分把握學生關注的熱點,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客觀地看待問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6 結論
總體而言,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傳遞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使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高職院校要切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社會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卓國. 論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8):44-46.
[2]張俊,龍興躍,蔣麗.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探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2):45-47.
[3]侯君.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學的優化方式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8(14):58-59.
[4]李艷艷,吳海濤,羅有文,等. “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專業課教學改革路徑探究[J]. 新課程研究,2019(11):10-11.
[5]劉英,劉望道.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探索[J]. 西部素質教育,2019,5(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