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教學是學生建立完整物理基礎知識體系的重要途徑,提高物理教學效能有利于新時代素質型人才的培養。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學理念傳統滯后、教學內容抽象化、教學模式單一和教學評價工作存在功利性的問題。文章指出,初中物理教師應根據素質教育教學理念,積極拓展生活化教學,開展綜合化的物理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評價綜合性,高質量地完成初中物理教學提質增效工作。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2-0043-03
引? 言
隨著社會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教師對初中物理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綜合化、高效化、生活化、興趣化以及自主化,成為當前各階段教育工作的全新追求。在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很多教師長期遵循應試教育理念,一味地追求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總是將自己的教學時間和教學精力投注在教材知識的傳授工作上,這不但給教師造成了極大的教學壓力,而且對于學生而言也缺乏一定的科學性。教師僅僅專注于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知識儲備的擴大,而忽視對學生生活理念、道德觀、價值觀、法治觀、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培養,從而整體上造成教育工作的低效和功利化。基于此,將生活現象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充分融入初中物理教學中,幫助學生在貼近生活、富有實踐意義的教學氛圍中探究各種物理現象和物理科學原理,是創新初中物理教學的較好方式。
一、現階段初中物理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理念傳統滯后
教學理念傳統滯后是當代初中物理教學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在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工作中,絕大多數教師依然遵循著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極力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提升,將教學焦點放在班級整體的升學率上。相對傳統的教學理念讓教師偏離了整體的教學方向。學生看似完成了物理教材內容的學習,實際上并沒有從自身出發掌握物理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也沒有在模式化、高強度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必備的生活技能。很多學生還在思想道德品質方面、綜合生活參與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和當代初中物理教學工作中缺乏素質教育、生活化教育、創新教育等先進教育理念有一定的關系[1]。
(二)教學內容抽象化
教學內容抽象化指的是物理教學缺乏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長期沉浸在教材理論知識的記憶、背誦和機械化理解過程中,缺乏實踐應用的支撐,導致初中物理學習效率低下。初中物理教材知識從生活表象提煉而來,其總體知識內容呈現出一定的抽象性和凝練性,對于尚處于青春期、缺乏一定社會閱歷的初中生而言理解起來較為困難。然而,很多初中物理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總是簡單地為了追求教學效率、升學成績而忽視物理實驗、生活實踐體驗活動的教學拓展,導致學生對很多物理知識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和機械性,難以真正將物理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綜合性技能,并應用在自身成長過程中。
(三)教學模式刻板單一
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忽視教學方法的精心設計,長期沿用“說教式”“填鴨式”“開門見山式”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缺乏趣味性。在此狀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流失,且課堂上能夠發揮的教學效果也極為有限。長期在單一、傳統且缺乏主動性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面對有疑惑的知識點,缺乏主動質疑、探究和深入挖掘的意識和動力,從而造成學習效果不佳。
二、初中物理課堂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應通過文獻查閱的方式積極學習有關“核心素養”“全面發展”“五育一體”“生活化教學”等科學教育理念,全面提高自身對初中物理教學科學化理念的認知,積極參與校內外各種相關的教學研討會議,通過傾聽專家學者的講解,充分理解生活化教育方式的內在含義和重要作用,從而以全新的教育姿態開展自身的物理教學工作[2]。
此外,教師要養成終身性學習的習慣,積極根據自身需要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從理論基礎上提升自己的認知。教師應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根據現有問題積極在教學中融入存在于學生生活周邊的事例,以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本中的物理知識。
(二)開展生活化物理課堂
教師應利用學生豐富的生活體驗,降低物理知識理解難度,鼓勵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積極開展相應的生活實踐活動,通過親身體驗,感受生活中各種物理知識的精妙之處,從而全面地掌握課堂所學知識。
例如,在進行“聲現象”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敲擊自己的課桌、水杯、文具盒及橡皮,充分感受在不同事物載體中聲音的表現狀況。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聲音在不同載體中展現出不同的音色,且由于事物形態的不同,傳播速度、聲音大小等都會不同。在敲擊金屬文具盒時發出的聲音尖銳,在敲擊橡皮時發出的聲音遲鈍和低沉,在敲擊水杯時發出的聲音悠揚婉轉等。通過這種親身動手操作的實踐體驗方式,學生對“聲現象”能有更加真切的感受,從而在教師講解其物理知識原理時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帶著課堂所學知識,重新認真聽聽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聲音,并且盡可能通過自己獨立思考、邏輯整理的方式,將其中所體現出來的各種物理原理講給身邊的人聽,讓學生真正地從生活中來,又從生活中去,既能在生活現實中學到物理知識,又能將課堂所學知識充分地還原于生活,升華自己對日常生活事物的科學認知。
生活性素材融入和問題創設的課程導入都是初中物理課程中具有較高教學價值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在物理教學中積極利用生活現象,為學生展示具有教學啟發意義的相關物理知識,讓學生在貼近生活、充滿實踐趣味的過程中,完成物理知識的自主探究和學習,從而整體上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率。
(三)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
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初中物理課堂吸引力。教師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通過滲透不同的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例如開展游戲化教學、情景化教學、實踐性教學、多媒體教學、項目式教學等。教師還應積極鼓勵學生把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系,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主動開展實踐驗證活動,在各種生活現象的佐證下加深自己對不同物理知識原理的理解[3]。
初中物理知識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只要細心觀察,就可以在生活中發現很多有趣的物理現象。例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生活中有關“升華”和“凝華”的物理現象,并要求學生利用手邊的學習資料展開深入思考,解答這兩種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多媒體能夠將生活中的動態場景最大限度地還原并展示出來,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觀察性資料,有助于學生展開更具形象性的思考。
例如,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播放一個冬天晾干衣服的場景。冬天氣溫較低,水珠結冰后還沒有融化就已經在時間的推移中消失不見,而衣服上方還會經常出現一些白色霧氣。針對這個短視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升華和凝華之間的辯證關系及其各自的物理學原理[4]。
1.開展實踐性教學
在“密度”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自身生活實踐著手,開展多項探究活動,感受不同物體的密度大小和其他綜合特性。教師可以鼓勵大家詳細觀察自己身邊的海綿、石頭、肥皂、饅頭、書本等不同物質的具體形態,通過手動按壓、敲打、割裂觀察體會其具體的物質密度。學生可以將海綿、饅頭、肥皂等物質橫向切割,觀察其切割截面的具體狀態,記錄不同物質的組織密度大小,對“密度”一詞的基礎概念形成初步了解。在生活實踐體驗基礎上,教師再帶領學生開啟具體知識探究,理解教材中的相關知識概念,往往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密度的含義及其真實狀態,提升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2.開展情景化教學
教師可以將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境作為教學素材,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探索,提煉專業物理知識。如在“升華和凝華”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學生回憶自己在冬天晾衣服、下雪的具體生活場景,同時播放相關視頻資料,讓學生認真觀察。通常,
冬日晾在戶外的衣服往往會因為過低的溫度直接結冰,而房頂上凍結的冰塊有時候還沒來得及化成水就已經“消失不見”。教師根據具體現象向大家提問:“為什么房頂四周的小冰柱會突然消失?冬天臥室窗戶上明明沒有水,第二天卻會結上一層厚厚的冰”,以具體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根據對這一生活現象的思考、分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升華”和“凝華”的具體概念。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開展有關升華和凝華的具體物理實驗,利用冰箱進行實踐探索,根據冰箱四周冰塊的“莫名出現”深入理解“凝華”的具體概念。同時,周期性記錄一碗水在幾天后的水量刻度變化,感受水從有到無的升華過程。
3.開展小組合作式教學
教師可以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為核心點,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相互合作,各自發揮自身優勢,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流體壓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日常生活中窗簾飄動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導致教室的窗簾飄到窗外的力量是什么。很多學生認為是風把窗簾吹向了窗外,但實際上是室內外空氣壓強之間的大小對比,導致窗簾作為中間物被推向了壓強更小的窗外。教師利用兩張紙巾進行類似實驗,讓學生向兩張紙中間吹氣,觀察紙張的動態狀況,了解氣流大小對空氣壓強的具體影響,從而在生活現象的專業化思考、探究過程中學習滲透其中的物理知識。
(四)提升教學評價綜合性
教師應努力提升教學評價綜合性,充分滲透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存在著強大的學習驅動作用。教師要以不同的教學評價標準,激勵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完成物理學習任務,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率和質量[5]。
例如,教師可以在具體教學評價中增加學習狀態、課堂表現、學科創新應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生活實踐能力、思想品德、文化涵養、社交能力等不同層面的評價比例,以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標準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完善自身學習任務。在日常教學評價記錄中,教師應根據學生每節課的具體表現、作業完成狀況和專業知識創新應用能力等要素展開真實記錄,降低學期末考試成績在學生整體教學評價中的比例,針對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進行主體性評價,督促學生保持進步,以綜合性標準要求自己。
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展開自主評價,要求學生根據自身了解對自己的同桌進行學情學況評價,指出其真實存在的物理學習弊病,形成更具真實性的評價結果,協助教師因材施教,在問題引導下科學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結? 語
初中物理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只有在深入生活實際完成現象觀察、分析,才能更加深入地掌握其具體內容,真正實現對物理知識的內化與理解。教師將生活素材充分融入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多種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在實踐探究中掌握各種相應物理知識原理,能夠幫助學生透徹理解其內容,并且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具備相應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要遵循適用性、指導性、系統性原則,進行生活化物理課堂設計,在教學中運用充滿生活性氛圍的教學引導和啟發,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在生活現象中總結物理原理,在原理中理解生活現象的能力。
[參考文獻]
張愛軍.談微課在初中物理試驗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20(07):77-79.
蔡勇.微課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2):152-153.
余禮.物理習題教學生活化的實踐價值[J].湖南中學物理,2016(04):58-60.
約翰·杜威著.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蔡漢彬.新課程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學方式的轉變探討[J].文理導航,2020(09):28-29.
作者簡介:吳麗萍(1967.9-),女,福建仙游人,
任教于福建省邵武市實驗中學,教研室主任,正高級教師,本科學歷,福建省特級教師,福建省學科帶頭人,南平市名師,南平市優秀教師。